第112章 學堂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馬市既開,漠北人驅馬致邊關城下,計值取價,起先還不失信用,秩序井然,後來屢屢拿羸弱的病馬搪塞,索取厚利,邊吏挑剔多次,便嘩擾不休,後來變本加厲,將賣出的馬一並搶回,與掠奪無異。
買賣變成明搶,還談什麽互市。
大同巡按禦史一再上書,請求罷止通市,由大同總兵陳伯謙集結兵馬合兵會剿。
馮閣老等的就是這本奏疏,內閣當即擬票,由陳伯謙出兵北征,並請旨推薦兵部侍郎季懷英赴大同督促。
陳伯謙曾是馮閣老的義子,馮家父子最清楚他有幾斤幾兩,憑他行軍打仗著實滑稽,又有季懷英在旁監督,無法通敵遮掩,只好磨磨蹭蹭,挨一刻算一刻。
那段日子,邊關警報頻傳,半個月內,戰死一個禦官,一個中軍指揮。天子一怒,當即拿問了巡撫都禦史趙旭等人。
兔死狐悲,陳伯謙嚇得不輕,竟生出一計,想在貓兒莊趁敵不備掩殺過去,中了北漠軍的埋伏,陳伯謙策馬遁逃,部兵見主帥逃走,也紛紛棄甲而逃,反是季懷英不肯退走,率人持刀與敵軍纏鬥良久。
陳伯謙一口氣逃出十幾裏,才有偵騎來報,那只是北漠在此巡弋的小股部隊。
季懷英方知陛下寵信的得力大將竟是這般姿態,便密疏彈劾,一怒之下筆似刀鋒。送信的扈從一路遭人追殺,抵京時已經身受重傷,身上的奏疏也不翼而飛,令馮氏父子大感遺憾。
誰料未過幾日,陳伯謙居然病了,不是裝病,是真的得了重病,背上生了毒疽,纏綿病榻,日呼夜號。
邊情緊急,人人懼怕北漠軍長驅直入,再次圍城。
榮晉在宮內行走,分明感受到朝臣們對他投來怪異的眼光,然後相互以目示意,看得他後脊梁生涼。
一日他問徐湛:“是不是又在盤算攆我離京就藩?”
徐湛搖頭說:“他們是想問你,如果北漠再次壓境,你還能不能出城談判?”
“……”榮晉一臉沮喪:“好事從來想不到我……”
季懷英的火爆脾氣不是吃素的,絲毫不懼惡勢力的報覆,信件一封一封的發出,終於有一份送到了他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周赟的手裏。
周赟立即上書,密劾陳伯謙病不能軍,貽誤戰機之罪,請旨率兵親往,取代陳伯謙。尚書不便輕出,皇帝遂命兵部侍郎季懷英暫懾戎政,飭陳伯謙立即回京養病。
陳伯謙回京後,皇帝又命周赟連夜來到陳家私弟,收回大將軍印。
陳伯謙“嗚呼”一聲摔在床上,背疽崩裂,膿水四溢,當夜便不治身亡。
皇帝命關穅密查陳伯謙生前諸事,關穅對陳伯謙早有偵悉,只因陳伯謙是聖駕前的紅人,又缺少案證,一直不敢上報。恰巧陳伯謙的兩個老部下連夜逃走,欲投敵北漠,在居庸關被守將拘捕,押解回京,兩人素知錦衣衛的百般手段,未等用刑便將陳伯謙當年通敵納賄,指使北漠軍改道圍困京城等罪名全盤托出。
關穅將陳伯謙所有罪證攤在皇案上,皇帝無比震動,他寵信多年的武將竟惡劣至此。
靖德大怒,下令剖棺戮屍,滿門抄斬。
陳伯謙一死,王廷樞也獲得了平反,竟是剛到江西任上不久就被王命召回,官覆原職。
徐湛翻看邸報,聽著朝中一日一變的局勢,唯有嘖嘖稱奇的份。
林知望敲敲他面前的桌子:“昨日的習文呢?”
徐湛擡頭,討好的一笑。
“拿來。”林知望冷著臉。
徐湛斂了笑,可憐兮兮的說:“您可不能打我。”
“看你造化。”林知望說著接過那兩頁習文,抖了抖紙張,仔細閱讀。
徐湛心中忐忑,並非他的文章不好,實在是以父親狀元之才,再精心的文章也能圈點出敗筆,這大半年來更是很少讓他出門,大部分時間是關在家裏讀書,以至於有一天打開書房的門,看見漫天飛逐的大雪,方知冬天到了。
他有些冷,往火盆裏添了兩塊銀炭,旺盛的炭火將他的臉映的通紅,這些天他常常覺得疲憊怕冷,骨頭縫裏都滲著寒氣,總想到二十七歲始發奮的蘇老泉,最終死於積勞成疾。
他不知道父親的狀元是否也這樣熬出來的,只知道一旦考完科舉,他大概會終身不碰四書,不讀八股。
林知望擡頭看了眼徐湛的背影,回想當年跟著父親讀書的場景,他實在想不出還有其他捷徑可走,所幸徐湛還算懂事,不像他年少時,一半時間用在讀書,另一半時間用在與父親鬥法上。他最終忍不住對徐湛說:“挺過今年,再也不必寫這東西。”
大有些哄慰的意思。
徐湛一楞,回頭時父親已經不再看他,他回想曾經發憤圖強的自己,何時淪落到要人哄著念書了?
他訕訕的回到父親身邊,父親已將文章折起放在一邊。
在徐湛看來,沒動手就算過關了,未想父親十指敲了敲桌上的邸報:“有什麽想說的?”
“王廷樞這麽快便官覆原職,全因馮閣老從中周旋,怕今後很難不站隊了。”
“還有呢?”
“邊情混亂,馮陳相爭,代價頗大。”
“還有呢?”
“……”徐湛想不出。
林知望環臂靠在椅子上:“可還記得你我的賭約?”
徐湛張了張嘴,壯著膽子說:“您說過林家子弟不能賭博……”
“是麽……”林知望似笑非笑的打開放有戒尺的抽屜:“何時變得這麽聽話?”
“想起來了!”徐湛趕緊說著,退了半步,卻見父親僅僅從中取出一塊松煙墨。這才松了口氣湊上去研墨。
“這兩年不如從前勤勉了,你得知道早一日考中,早一日不必在這四書五經上消磨光陰。”林知望極少這樣語重心長的說話,父親是不會對他講這些道理的,又或許講了也不會聽。
在他的認知裏,文人不能僅僅讀書習禮,寫字、作畫、彈琴、騎射、健體……只要喜歡,都是可以涉獵的,大部分希望走上仕途的讀書人窮盡半生去研讀四書五經,是大祁的科舉制度使然。因此,越早考中進士,越能節約時間做些“有用”的事。
徐湛訕訕的垂著頭,不敢言語,手中的松煙墨機械的一圈一圈打轉。
響鼓不用重錘,林知望知道他聽進去了,便也不再多說。
第二日,他便見書房靠窗的桌子一角,刻了一行小字——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覆追。
林知望治學嚴謹,更懂得因材施教,不可否認,徐湛天生比一般的讀書人聰慧,於人情世故也比尋常的少年人通透靈活,遠的不說,出城談判的佳話仍在街頭巷尾傳唱,江寧省各地方官仍在念他的好,也正因如此,他擔心徐湛在盛譽面前飄飄然不知所以,鄉試會試比的是真學識,文章這東西騙不了人,非得熬足時間,下足功夫不可,他很清楚徐湛在讀書上仍有保留,也很想知道徐湛的極限到底在哪裏。
由是他在新年伊始學堂開課時,將徐湛重新攆回學堂,一板一眼的讀起書來。
好在楊老先生雖不待見他,卻從不在課業上有所敷衍,他將一摞程文擱在徐湛面前,惜字如金的道:“用心揣摩。”
徐湛回頭看了看他唔哩哇啦大聲背書的同窗們,奇怪的問道:“先生,可有時限?”
楊虔面沈似水:“你還有多久鄉試,自己不知道嗎?”
徐湛覺得他還是少說話可愛些,忙躬身道:“是,先生。”
“每日下學後,將所獲心得說給我聽。”他又說。
“是。”徐湛說。見他沒有其他交代,趕緊行個禮怏怏退下。
徐湛明顯感到楊老先生對他的偏見日減,日久見人心,他也看得出楊虔從未因“私怨”而在學業上糊弄於他。他由外公養大,本就對這個年紀的老者有親近之感,冬去春來,日子一長,便覺得這老頭兒也有蠻多可愛之處。
楊先生給的程文很多,而揣摩又不同於背誦,需反覆研讀多遍,將一字一句理解通透,後來徐湛明白,這些是精選於當朝學士、翰林、歷科主同考官、歷科正榜進士的佳作,研究他們的行文思路,說曲意逢迎過於難聽,卻絕對紮實有效。
科舉制度延續至今,有多少名士鴻儒屢試不中,少數因文章晦澀難懂,多數因行文風格不被考官認可,因此研究歷屆程文是免不了的考前沖刺工作。
楊虔留他課後交代心得,有時暢談過久,天色晚了,家裏派人來問,楊瑾上前堂來催,楊虔便邀叫他去後面的住處,邊吃邊談。
楊先生的住處在學堂後院,有一大片竹子相隔,清凈雅致。他頭一次見到楊夫人時,乖巧的一揖到地:“師母。”
楊師母見他大方有禮,心中喜歡,熱絡的招呼他坐下吃飯。
只有楊先生翻一記白眼:“不曾拜師哪來的師母?”
徐湛早就習慣了這張無理攪三分的嘴,旁若無聞的落座,有意氣他似的,一口一個“師母”叫得格外殷勤。
一日與楊瑾在學堂閑聊中得知,楊瑾的父親在他幼年時便過世了,母親也早已改嫁,是祖父祖母將他養大,祖父靠授業為生,走到哪裏,都將他帶在身邊讀書,卻從不許他下場應試,是以他如今的年紀,仍跟在林知望身邊做個文書筆吏。林知望原想在國子監捐個監生給他,或可直接走上官途無需科舉,卻被楊先生一口回絕。
他從小被教導學而優則仕,不明白楊老先生為何不讓楊瑾走科舉仕途,便多嘴問了幾句,不知哪句話踩了雷,楊老先生對他的態度瞬間回到從前,不冷不熱,陰陽怪氣。
但到了這個時候,他無心他顧,因為從學堂回到家裏,他還要一頭撲進書房,完成父親交代給他的功課。
作者有話要說:
對不起大家,我以為自己更了,其實沒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買賣變成明搶,還談什麽互市。
大同巡按禦史一再上書,請求罷止通市,由大同總兵陳伯謙集結兵馬合兵會剿。
馮閣老等的就是這本奏疏,內閣當即擬票,由陳伯謙出兵北征,並請旨推薦兵部侍郎季懷英赴大同督促。
陳伯謙曾是馮閣老的義子,馮家父子最清楚他有幾斤幾兩,憑他行軍打仗著實滑稽,又有季懷英在旁監督,無法通敵遮掩,只好磨磨蹭蹭,挨一刻算一刻。
那段日子,邊關警報頻傳,半個月內,戰死一個禦官,一個中軍指揮。天子一怒,當即拿問了巡撫都禦史趙旭等人。
兔死狐悲,陳伯謙嚇得不輕,竟生出一計,想在貓兒莊趁敵不備掩殺過去,中了北漠軍的埋伏,陳伯謙策馬遁逃,部兵見主帥逃走,也紛紛棄甲而逃,反是季懷英不肯退走,率人持刀與敵軍纏鬥良久。
陳伯謙一口氣逃出十幾裏,才有偵騎來報,那只是北漠在此巡弋的小股部隊。
季懷英方知陛下寵信的得力大將竟是這般姿態,便密疏彈劾,一怒之下筆似刀鋒。送信的扈從一路遭人追殺,抵京時已經身受重傷,身上的奏疏也不翼而飛,令馮氏父子大感遺憾。
誰料未過幾日,陳伯謙居然病了,不是裝病,是真的得了重病,背上生了毒疽,纏綿病榻,日呼夜號。
邊情緊急,人人懼怕北漠軍長驅直入,再次圍城。
榮晉在宮內行走,分明感受到朝臣們對他投來怪異的眼光,然後相互以目示意,看得他後脊梁生涼。
一日他問徐湛:“是不是又在盤算攆我離京就藩?”
徐湛搖頭說:“他們是想問你,如果北漠再次壓境,你還能不能出城談判?”
“……”榮晉一臉沮喪:“好事從來想不到我……”
季懷英的火爆脾氣不是吃素的,絲毫不懼惡勢力的報覆,信件一封一封的發出,終於有一份送到了他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周赟的手裏。
周赟立即上書,密劾陳伯謙病不能軍,貽誤戰機之罪,請旨率兵親往,取代陳伯謙。尚書不便輕出,皇帝遂命兵部侍郎季懷英暫懾戎政,飭陳伯謙立即回京養病。
陳伯謙回京後,皇帝又命周赟連夜來到陳家私弟,收回大將軍印。
陳伯謙“嗚呼”一聲摔在床上,背疽崩裂,膿水四溢,當夜便不治身亡。
皇帝命關穅密查陳伯謙生前諸事,關穅對陳伯謙早有偵悉,只因陳伯謙是聖駕前的紅人,又缺少案證,一直不敢上報。恰巧陳伯謙的兩個老部下連夜逃走,欲投敵北漠,在居庸關被守將拘捕,押解回京,兩人素知錦衣衛的百般手段,未等用刑便將陳伯謙當年通敵納賄,指使北漠軍改道圍困京城等罪名全盤托出。
關穅將陳伯謙所有罪證攤在皇案上,皇帝無比震動,他寵信多年的武將竟惡劣至此。
靖德大怒,下令剖棺戮屍,滿門抄斬。
陳伯謙一死,王廷樞也獲得了平反,竟是剛到江西任上不久就被王命召回,官覆原職。
徐湛翻看邸報,聽著朝中一日一變的局勢,唯有嘖嘖稱奇的份。
林知望敲敲他面前的桌子:“昨日的習文呢?”
徐湛擡頭,討好的一笑。
“拿來。”林知望冷著臉。
徐湛斂了笑,可憐兮兮的說:“您可不能打我。”
“看你造化。”林知望說著接過那兩頁習文,抖了抖紙張,仔細閱讀。
徐湛心中忐忑,並非他的文章不好,實在是以父親狀元之才,再精心的文章也能圈點出敗筆,這大半年來更是很少讓他出門,大部分時間是關在家裏讀書,以至於有一天打開書房的門,看見漫天飛逐的大雪,方知冬天到了。
他有些冷,往火盆裏添了兩塊銀炭,旺盛的炭火將他的臉映的通紅,這些天他常常覺得疲憊怕冷,骨頭縫裏都滲著寒氣,總想到二十七歲始發奮的蘇老泉,最終死於積勞成疾。
他不知道父親的狀元是否也這樣熬出來的,只知道一旦考完科舉,他大概會終身不碰四書,不讀八股。
林知望擡頭看了眼徐湛的背影,回想當年跟著父親讀書的場景,他實在想不出還有其他捷徑可走,所幸徐湛還算懂事,不像他年少時,一半時間用在讀書,另一半時間用在與父親鬥法上。他最終忍不住對徐湛說:“挺過今年,再也不必寫這東西。”
大有些哄慰的意思。
徐湛一楞,回頭時父親已經不再看他,他回想曾經發憤圖強的自己,何時淪落到要人哄著念書了?
他訕訕的回到父親身邊,父親已將文章折起放在一邊。
在徐湛看來,沒動手就算過關了,未想父親十指敲了敲桌上的邸報:“有什麽想說的?”
“王廷樞這麽快便官覆原職,全因馮閣老從中周旋,怕今後很難不站隊了。”
“還有呢?”
“邊情混亂,馮陳相爭,代價頗大。”
“還有呢?”
“……”徐湛想不出。
林知望環臂靠在椅子上:“可還記得你我的賭約?”
徐湛張了張嘴,壯著膽子說:“您說過林家子弟不能賭博……”
“是麽……”林知望似笑非笑的打開放有戒尺的抽屜:“何時變得這麽聽話?”
“想起來了!”徐湛趕緊說著,退了半步,卻見父親僅僅從中取出一塊松煙墨。這才松了口氣湊上去研墨。
“這兩年不如從前勤勉了,你得知道早一日考中,早一日不必在這四書五經上消磨光陰。”林知望極少這樣語重心長的說話,父親是不會對他講這些道理的,又或許講了也不會聽。
在他的認知裏,文人不能僅僅讀書習禮,寫字、作畫、彈琴、騎射、健體……只要喜歡,都是可以涉獵的,大部分希望走上仕途的讀書人窮盡半生去研讀四書五經,是大祁的科舉制度使然。因此,越早考中進士,越能節約時間做些“有用”的事。
徐湛訕訕的垂著頭,不敢言語,手中的松煙墨機械的一圈一圈打轉。
響鼓不用重錘,林知望知道他聽進去了,便也不再多說。
第二日,他便見書房靠窗的桌子一角,刻了一行小字——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覆追。
林知望治學嚴謹,更懂得因材施教,不可否認,徐湛天生比一般的讀書人聰慧,於人情世故也比尋常的少年人通透靈活,遠的不說,出城談判的佳話仍在街頭巷尾傳唱,江寧省各地方官仍在念他的好,也正因如此,他擔心徐湛在盛譽面前飄飄然不知所以,鄉試會試比的是真學識,文章這東西騙不了人,非得熬足時間,下足功夫不可,他很清楚徐湛在讀書上仍有保留,也很想知道徐湛的極限到底在哪裏。
由是他在新年伊始學堂開課時,將徐湛重新攆回學堂,一板一眼的讀起書來。
好在楊老先生雖不待見他,卻從不在課業上有所敷衍,他將一摞程文擱在徐湛面前,惜字如金的道:“用心揣摩。”
徐湛回頭看了看他唔哩哇啦大聲背書的同窗們,奇怪的問道:“先生,可有時限?”
楊虔面沈似水:“你還有多久鄉試,自己不知道嗎?”
徐湛覺得他還是少說話可愛些,忙躬身道:“是,先生。”
“每日下學後,將所獲心得說給我聽。”他又說。
“是。”徐湛說。見他沒有其他交代,趕緊行個禮怏怏退下。
徐湛明顯感到楊老先生對他的偏見日減,日久見人心,他也看得出楊虔從未因“私怨”而在學業上糊弄於他。他由外公養大,本就對這個年紀的老者有親近之感,冬去春來,日子一長,便覺得這老頭兒也有蠻多可愛之處。
楊先生給的程文很多,而揣摩又不同於背誦,需反覆研讀多遍,將一字一句理解通透,後來徐湛明白,這些是精選於當朝學士、翰林、歷科主同考官、歷科正榜進士的佳作,研究他們的行文思路,說曲意逢迎過於難聽,卻絕對紮實有效。
科舉制度延續至今,有多少名士鴻儒屢試不中,少數因文章晦澀難懂,多數因行文風格不被考官認可,因此研究歷屆程文是免不了的考前沖刺工作。
楊虔留他課後交代心得,有時暢談過久,天色晚了,家裏派人來問,楊瑾上前堂來催,楊虔便邀叫他去後面的住處,邊吃邊談。
楊先生的住處在學堂後院,有一大片竹子相隔,清凈雅致。他頭一次見到楊夫人時,乖巧的一揖到地:“師母。”
楊師母見他大方有禮,心中喜歡,熱絡的招呼他坐下吃飯。
只有楊先生翻一記白眼:“不曾拜師哪來的師母?”
徐湛早就習慣了這張無理攪三分的嘴,旁若無聞的落座,有意氣他似的,一口一個“師母”叫得格外殷勤。
一日與楊瑾在學堂閑聊中得知,楊瑾的父親在他幼年時便過世了,母親也早已改嫁,是祖父祖母將他養大,祖父靠授業為生,走到哪裏,都將他帶在身邊讀書,卻從不許他下場應試,是以他如今的年紀,仍跟在林知望身邊做個文書筆吏。林知望原想在國子監捐個監生給他,或可直接走上官途無需科舉,卻被楊先生一口回絕。
他從小被教導學而優則仕,不明白楊老先生為何不讓楊瑾走科舉仕途,便多嘴問了幾句,不知哪句話踩了雷,楊老先生對他的態度瞬間回到從前,不冷不熱,陰陽怪氣。
但到了這個時候,他無心他顧,因為從學堂回到家裏,他還要一頭撲進書房,完成父親交代給他的功課。
作者有話要說:
對不起大家,我以為自己更了,其實沒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