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關燈
小
中
大
每天傍晚皇宮落鑰前,起居舍人會把今日皇上的起居註送入國史館中,上頭記錄著帝王從早上起床到夜裏睡下這期間的每一件事。
人無完人嘛,誰也禁不住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錯眼地觀察,起居註上有時也會悄悄缺一節、少一頁。
守門的金吾衛站了一天崗,眼巴巴地等著宿衛來換防,正是一天中最松懈的時候。老遠瞧見個紫衣老公公,蹣跚著腳步,帶著四個小太監緩步行來。
小衛兵打起精神,忙把大門推開:“明公公,又來送起居註啦?”
明公公面皮兒微寒,眼風也不往兩邊掃,像往常一樣趾高氣昂地進去了。
其實頂著張人|皮|面具,真的不太敢擠眉弄眼——盡管年頭兒說放心戴,質量妥妥的,可這面具薄如蟬翼,叁鷹怕自己笑一笑,面具當著人繃成兩半兒。
盛朝的國史館落在了外廷西頭的武英殿,主殿占地一畝半,還有東西配殿兩座,穿廊嵌套了一重又一重,莊重又深沈。
叁鷹當著金吾衛的面兒脫鞋換襪,這是防塵用的,又掐細嗓子說:“你們在外頭候著罷。”
扮作小太監的幾個影衛應聲站定,各個長了雙能一百八十度轉圈的眼,暗中觀察著金吾衛每一個樁點,出了事兒,也好及時呼哨傳信。
皇宮史館分兩座,一座是挨著東宮及文華殿的東史館,一座就是這武英殿——文華殿多為官書,存放的是皇帝廷旨、內閣宗卷、官員貶擢、各地奏折檔、軍機檔等等。
太子愛看書,看的自然也不是閑書,他多數時候都在文華殿呆著。
武英殿則更隱晦一些,這裏頭有地地道道的皇家大事記:開國的祖皇帝、奪嫡篡位的庶皇子、進爵為異姓王的封疆大吏、作亂的佞臣、宮闈之禍中某妃嬪蹊蹺成謎的死因……
除了皇家和宗室之外,還存放著歷朝文武大員的生平事跡。王朝二百多年,沒資格配享太廟的王侯與名臣海了去了,身家資料全在這裏放著。
百年盛世,盛朝還從沒有過一句話聽得不順耳就搞滿門抄斬的皇帝,於是史官表忠心的最好辦法,就是直言不諱、下筆如刀,將君臣一言一行詳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一雙雙逼近真實的眼睛,留下史料,供後人評說。
一排排的書架有丈來高,稀疏地分格陳列著傳記。
叁鷹腳步聲輕悄,在殿內繞了個圈,沒想好放哪兒去。
風裏雨裏蹚過多少回了,外頭的換防聲響起,宿衛就在廊下走,叁鷹也不慌,他揣著匣子這邊翻翻,那邊瞅瞅,覺得放哪兒都不合適。
門邊的書架太顯眼,保不齊被哪個眼尖的看著;放殿深處吧,通風不好的地兒容易受潮,太監檢查得勤快。
塞進歷代皇後裏吧,好像不太合適;塞進夭折皇子那一堆裏吧,又怕殿下不高興;塞進奸臣錄裏吧,有點對不住姑娘。
他這麽琢磨著。
忽然,殿深處傳來幽幽一聲。
“別亂翻啦。”
叁鷹嚇得三魂六魄沒了一半:“誰!”
他一受激,下意識地繃肩挺腰,繃成了一把蓄勢待發的弓,往殿深處望去。
叁鷹心思電轉:進門時整個大殿都是黑的,沒一點光亮,也沒聽著氣息,能騙過他耳朵的只能是習武之人!
東南角上的陰暗處,慢悠悠亮起了一盞燈,太子穿著一身常服,笑得有幾分促狹。
叁鷹三魂六魄又排好了隊,立刻塌腰彎成一座拱橋,掐成老太監的腔調:“殿下怎麽在這兒?老奴給殿下請安。”
太子:“別裝了,我聽出是你了,二弟叫你來做什麽?”
叁鷹只好又直起腰來,幹笑著把事兒說了。
他窺著太子殿下的神色,沒從這位主子爺臉上瞧見丁點的驚訝,仿佛他開了個頭,太子就已經了然於胸了。
叁鷹猜得確實不錯。
工部影像院半夜叫停,大清早天剛明,又倉促地催著魯班匠開工;騰出軍驛三百人手,全留著待命,明兒一早就要把還沒配好畫帶的放映機送往各地去。
這麽大的動靜,太子靠三分消息、三分觀察、再加四分猜測,就把事情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拿來我瞧瞧。”
叁鷹忖了很短的一瞬,沒敢耽擱,應了聲“好嘞”,端著扁匣呈上前了。
太子大致翻了翻,他們寫得太碎,贅述也多,全謄抄成了蚊蠅小字。他一眼掃過最前頭幾行,不值當細看,往後頭一翻,同樣看到了那三張畫。
做大哥的笑得靠在書架上,笑完了,太子悠悠道:“放進歷代王妃生平紀事中罷。”
叁鷹一迷瞪:“……會不會太逾矩了?”
太子似笑非笑瞧著他。
叁鷹不知怎麽,立馬領會到了太子的意思。
等太子登上大寶,殿下妥妥晉爵一字王,二姑娘……就算當不了王妃,姓後頭怎麽也得帶上“側妃”倆字了,這不板上釘釘的事兒麽。
“還是殿下說得對,您火眼金睛,奴才一萬個不如您!”
叁鷹找見歷代王妃那一排架子,樂淘淘地放進去,沒敢摞最後邊,往前邊的王妃奶奶傳記冊中扒拉了條縫,把扁匣藏進去了。
越想越覺得這地方好:國史館雖說前廷後宮幾位主子都能進,可誰閑的沒事兒去翻歷代王妃的生平去?
文華、武英殿裏的國史都是傳抄本,就是手抄的,這兩座殿裏的書足有幾萬冊,從來不雕版刻印——怕匠人無德,雕版流入民間,再由坊間的刁民篡改、戲說正史,所以從來都是由司禮監和翰林院筆錄的,十年才清點翻新一回。
下一回清點的時候,沒準老皇帝都駕鶴去西天玩了,放這地方真是妙啊。
他折回身,一個腦袋叩地上:“奴才告退,主子爺也早點歇息,您還要看多久啊,奴才給您多點兩盞燈吧?”
“不必,我也要回了。”太子揮袖,示意他自去。
叁鷹便躬身告退。
東南角上的那盞燈又黯了,太子摸黑辨位,走回書架前,把翻了一晚的那本史籍放回去了——書脊上寫著《永徽二十四年紀事》。
那一年,是祖爺爺在位的最後一年。
年老的皇帝政務清閑,四十不惑以後沒什麽大功大過,那一年同樣沒做什麽打緊的事,前半本史冊就寫得乏善可陳。
直到時年八月,皇爺爺帶著嬪妃去承德避了避暑,遇上了四皇叔造反,二弟親手斬了四皇叔,京城中抄了幾戶人家,午門前血浸石磚,罪名為謀逆。
這麽大的事,竟然只記了寥寥一頁,仿佛藏了個見不得光的秘密。
……
天幕黑沈,而與此同時,工部造放映機的魯班匠人收了尾。
所用的影屏越來越大,最後甚至拉了面三丈長的白布,支開放院子裏,他們在測試最遠觀看距離。
一排排機器挨個放到光源前試播,幕布上每一段動畫全流轉順暢,沒有卡帶和缺幀。
“奇啦!”魯師父叫了一聲:“我這昏花老眼站在二十步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又是正反兩面都能看的,演一場能坐下三五百人。等到了各府城,一天起碼能叫千八百人看上。”
徐先生不吝稱讚,一疊聲叫了好幾聲好:“當真是不世出的奇物,諸位勞苦功高,回頭我必在太子面前給諸位請功!”
“多謝先生。”
匠人們寒暄著,一群工部小吏奔走其中,細致地在每臺放映機底座蓋上了方方正正的紅泥戳。
平平無奇的小篆字,卻是天下絕無人敢仿的印章——那是文帝的年號,將來會作為帝王的功績載入史冊,好叫聖明君主青史留名。
至於發明人和造作者,能在史書上蹭個一隅,留下個鄙薄的賤諱,那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了。
翰林觀禮的隊伍有十餘人,都抓緊最後一晚上學習這萬景屏風的使用方法、註意事項,一邊記錄著這一奇物的外形尺寸等等細節,再編入《天工造物》中整理成文。
誰也沒註意到他們後邊還混了個影衛,仗著個子高,探著腦袋瞅人家翰林學士寫的錦繡詞兒,這邊抄一句、那邊偷倆詞的。
可惜天太黑,這群文化人寫得佶屈聱牙的,恨不得用遍字典上所有生僻字,好多字的筆順都看不清。
影衛黑著臉放棄了,紮了個馬步寫了個精簡版本。
——時有異人唐氏女,造放映機……好看至極,精妙至極……
——初版三十臺萬景屏,成於天寶七年九月十七夜,由十幾位翰林學士各領專差、武略將軍隨行護送,走軍驛送往各省。
國史館大門合攏、工部九月大事紀筆成的那一刻。
相隔三裏地的西市上,唐荼荼冷不丁地咬著了舌頭,疼得嘶了一聲。
她忽有所感地望向東邊。幾道鐘聲,自街口的報時樓頂上送出,嗡——嗡——嗡,拖著長長的餘音連響了五聲。
唐荼荼住筷聽了片刻,這分明是她每天都聽得到的戌時鐘,卻好像跟平常有哪裏不一樣了。
鐘聲穿透力強,敲得她一下子耳清目明,纏在她身上多日的、那種冷不丁叫她恍惚一下,甚至左腳絆右腳的滯澀感不見了。
這鐘聲似五根長釘,釘入她印堂和四肢,將她牢牢實實地楔在這個時代。
唐荼荼只疼了很短的一瞬,之後,大片沈甸甸的踏實感湧來,像浮萍從此有了根,深深紮進泥土裏,諸事塵埃落定。
“荼荼怎麽啦,這魚不好吃?還是魚鱗沒刮幹凈吶?”華姥爺問。
“沒事。”唐荼荼笑起來:“忽然頭不暈眼不花了,姥爺這兒的飯真好吃。”
“那可不!”華姥爺笑得合不攏嘴,吩咐廚娘再給她加倆菜。
“姥爺這兒的廚子是你娘花了大價請回來的,一個月十幾兩銀子供著——你娘沒個長性,說風就是雨的,瞧人家酒樓年年賺大錢,她也打算開個酒樓玩兒,那不是胡鬧嘛!”
老人家話密,說著說著就跑偏了,又笑瞇瞇收回話來,給荼荼舀了碗老鴨湯。
“乖孫多補補,補補就不生病了喔。”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人無完人嘛,誰也禁不住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錯眼地觀察,起居註上有時也會悄悄缺一節、少一頁。
守門的金吾衛站了一天崗,眼巴巴地等著宿衛來換防,正是一天中最松懈的時候。老遠瞧見個紫衣老公公,蹣跚著腳步,帶著四個小太監緩步行來。
小衛兵打起精神,忙把大門推開:“明公公,又來送起居註啦?”
明公公面皮兒微寒,眼風也不往兩邊掃,像往常一樣趾高氣昂地進去了。
其實頂著張人|皮|面具,真的不太敢擠眉弄眼——盡管年頭兒說放心戴,質量妥妥的,可這面具薄如蟬翼,叁鷹怕自己笑一笑,面具當著人繃成兩半兒。
盛朝的國史館落在了外廷西頭的武英殿,主殿占地一畝半,還有東西配殿兩座,穿廊嵌套了一重又一重,莊重又深沈。
叁鷹當著金吾衛的面兒脫鞋換襪,這是防塵用的,又掐細嗓子說:“你們在外頭候著罷。”
扮作小太監的幾個影衛應聲站定,各個長了雙能一百八十度轉圈的眼,暗中觀察著金吾衛每一個樁點,出了事兒,也好及時呼哨傳信。
皇宮史館分兩座,一座是挨著東宮及文華殿的東史館,一座就是這武英殿——文華殿多為官書,存放的是皇帝廷旨、內閣宗卷、官員貶擢、各地奏折檔、軍機檔等等。
太子愛看書,看的自然也不是閑書,他多數時候都在文華殿呆著。
武英殿則更隱晦一些,這裏頭有地地道道的皇家大事記:開國的祖皇帝、奪嫡篡位的庶皇子、進爵為異姓王的封疆大吏、作亂的佞臣、宮闈之禍中某妃嬪蹊蹺成謎的死因……
除了皇家和宗室之外,還存放著歷朝文武大員的生平事跡。王朝二百多年,沒資格配享太廟的王侯與名臣海了去了,身家資料全在這裏放著。
百年盛世,盛朝還從沒有過一句話聽得不順耳就搞滿門抄斬的皇帝,於是史官表忠心的最好辦法,就是直言不諱、下筆如刀,將君臣一言一行詳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一雙雙逼近真實的眼睛,留下史料,供後人評說。
一排排的書架有丈來高,稀疏地分格陳列著傳記。
叁鷹腳步聲輕悄,在殿內繞了個圈,沒想好放哪兒去。
風裏雨裏蹚過多少回了,外頭的換防聲響起,宿衛就在廊下走,叁鷹也不慌,他揣著匣子這邊翻翻,那邊瞅瞅,覺得放哪兒都不合適。
門邊的書架太顯眼,保不齊被哪個眼尖的看著;放殿深處吧,通風不好的地兒容易受潮,太監檢查得勤快。
塞進歷代皇後裏吧,好像不太合適;塞進夭折皇子那一堆裏吧,又怕殿下不高興;塞進奸臣錄裏吧,有點對不住姑娘。
他這麽琢磨著。
忽然,殿深處傳來幽幽一聲。
“別亂翻啦。”
叁鷹嚇得三魂六魄沒了一半:“誰!”
他一受激,下意識地繃肩挺腰,繃成了一把蓄勢待發的弓,往殿深處望去。
叁鷹心思電轉:進門時整個大殿都是黑的,沒一點光亮,也沒聽著氣息,能騙過他耳朵的只能是習武之人!
東南角上的陰暗處,慢悠悠亮起了一盞燈,太子穿著一身常服,笑得有幾分促狹。
叁鷹三魂六魄又排好了隊,立刻塌腰彎成一座拱橋,掐成老太監的腔調:“殿下怎麽在這兒?老奴給殿下請安。”
太子:“別裝了,我聽出是你了,二弟叫你來做什麽?”
叁鷹只好又直起腰來,幹笑著把事兒說了。
他窺著太子殿下的神色,沒從這位主子爺臉上瞧見丁點的驚訝,仿佛他開了個頭,太子就已經了然於胸了。
叁鷹猜得確實不錯。
工部影像院半夜叫停,大清早天剛明,又倉促地催著魯班匠開工;騰出軍驛三百人手,全留著待命,明兒一早就要把還沒配好畫帶的放映機送往各地去。
這麽大的動靜,太子靠三分消息、三分觀察、再加四分猜測,就把事情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拿來我瞧瞧。”
叁鷹忖了很短的一瞬,沒敢耽擱,應了聲“好嘞”,端著扁匣呈上前了。
太子大致翻了翻,他們寫得太碎,贅述也多,全謄抄成了蚊蠅小字。他一眼掃過最前頭幾行,不值當細看,往後頭一翻,同樣看到了那三張畫。
做大哥的笑得靠在書架上,笑完了,太子悠悠道:“放進歷代王妃生平紀事中罷。”
叁鷹一迷瞪:“……會不會太逾矩了?”
太子似笑非笑瞧著他。
叁鷹不知怎麽,立馬領會到了太子的意思。
等太子登上大寶,殿下妥妥晉爵一字王,二姑娘……就算當不了王妃,姓後頭怎麽也得帶上“側妃”倆字了,這不板上釘釘的事兒麽。
“還是殿下說得對,您火眼金睛,奴才一萬個不如您!”
叁鷹找見歷代王妃那一排架子,樂淘淘地放進去,沒敢摞最後邊,往前邊的王妃奶奶傳記冊中扒拉了條縫,把扁匣藏進去了。
越想越覺得這地方好:國史館雖說前廷後宮幾位主子都能進,可誰閑的沒事兒去翻歷代王妃的生平去?
文華、武英殿裏的國史都是傳抄本,就是手抄的,這兩座殿裏的書足有幾萬冊,從來不雕版刻印——怕匠人無德,雕版流入民間,再由坊間的刁民篡改、戲說正史,所以從來都是由司禮監和翰林院筆錄的,十年才清點翻新一回。
下一回清點的時候,沒準老皇帝都駕鶴去西天玩了,放這地方真是妙啊。
他折回身,一個腦袋叩地上:“奴才告退,主子爺也早點歇息,您還要看多久啊,奴才給您多點兩盞燈吧?”
“不必,我也要回了。”太子揮袖,示意他自去。
叁鷹便躬身告退。
東南角上的那盞燈又黯了,太子摸黑辨位,走回書架前,把翻了一晚的那本史籍放回去了——書脊上寫著《永徽二十四年紀事》。
那一年,是祖爺爺在位的最後一年。
年老的皇帝政務清閑,四十不惑以後沒什麽大功大過,那一年同樣沒做什麽打緊的事,前半本史冊就寫得乏善可陳。
直到時年八月,皇爺爺帶著嬪妃去承德避了避暑,遇上了四皇叔造反,二弟親手斬了四皇叔,京城中抄了幾戶人家,午門前血浸石磚,罪名為謀逆。
這麽大的事,竟然只記了寥寥一頁,仿佛藏了個見不得光的秘密。
……
天幕黑沈,而與此同時,工部造放映機的魯班匠人收了尾。
所用的影屏越來越大,最後甚至拉了面三丈長的白布,支開放院子裏,他們在測試最遠觀看距離。
一排排機器挨個放到光源前試播,幕布上每一段動畫全流轉順暢,沒有卡帶和缺幀。
“奇啦!”魯師父叫了一聲:“我這昏花老眼站在二十步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又是正反兩面都能看的,演一場能坐下三五百人。等到了各府城,一天起碼能叫千八百人看上。”
徐先生不吝稱讚,一疊聲叫了好幾聲好:“當真是不世出的奇物,諸位勞苦功高,回頭我必在太子面前給諸位請功!”
“多謝先生。”
匠人們寒暄著,一群工部小吏奔走其中,細致地在每臺放映機底座蓋上了方方正正的紅泥戳。
平平無奇的小篆字,卻是天下絕無人敢仿的印章——那是文帝的年號,將來會作為帝王的功績載入史冊,好叫聖明君主青史留名。
至於發明人和造作者,能在史書上蹭個一隅,留下個鄙薄的賤諱,那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了。
翰林觀禮的隊伍有十餘人,都抓緊最後一晚上學習這萬景屏風的使用方法、註意事項,一邊記錄著這一奇物的外形尺寸等等細節,再編入《天工造物》中整理成文。
誰也沒註意到他們後邊還混了個影衛,仗著個子高,探著腦袋瞅人家翰林學士寫的錦繡詞兒,這邊抄一句、那邊偷倆詞的。
可惜天太黑,這群文化人寫得佶屈聱牙的,恨不得用遍字典上所有生僻字,好多字的筆順都看不清。
影衛黑著臉放棄了,紮了個馬步寫了個精簡版本。
——時有異人唐氏女,造放映機……好看至極,精妙至極……
——初版三十臺萬景屏,成於天寶七年九月十七夜,由十幾位翰林學士各領專差、武略將軍隨行護送,走軍驛送往各省。
國史館大門合攏、工部九月大事紀筆成的那一刻。
相隔三裏地的西市上,唐荼荼冷不丁地咬著了舌頭,疼得嘶了一聲。
她忽有所感地望向東邊。幾道鐘聲,自街口的報時樓頂上送出,嗡——嗡——嗡,拖著長長的餘音連響了五聲。
唐荼荼住筷聽了片刻,這分明是她每天都聽得到的戌時鐘,卻好像跟平常有哪裏不一樣了。
鐘聲穿透力強,敲得她一下子耳清目明,纏在她身上多日的、那種冷不丁叫她恍惚一下,甚至左腳絆右腳的滯澀感不見了。
這鐘聲似五根長釘,釘入她印堂和四肢,將她牢牢實實地楔在這個時代。
唐荼荼只疼了很短的一瞬,之後,大片沈甸甸的踏實感湧來,像浮萍從此有了根,深深紮進泥土裏,諸事塵埃落定。
“荼荼怎麽啦,這魚不好吃?還是魚鱗沒刮幹凈吶?”華姥爺問。
“沒事。”唐荼荼笑起來:“忽然頭不暈眼不花了,姥爺這兒的飯真好吃。”
“那可不!”華姥爺笑得合不攏嘴,吩咐廚娘再給她加倆菜。
“姥爺這兒的廚子是你娘花了大價請回來的,一個月十幾兩銀子供著——你娘沒個長性,說風就是雨的,瞧人家酒樓年年賺大錢,她也打算開個酒樓玩兒,那不是胡鬧嘛!”
老人家話密,說著說著就跑偏了,又笑瞇瞇收回話來,給荼荼舀了碗老鴨湯。
“乖孫多補補,補補就不生病了喔。”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