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關燈
小
中
大
“該付九百六十二文,實付一兩三錢散銀,小二找餘……”
華老太爺瞇著眼睛對著本賬冊,一句一句地念。
四下劈裏啪啦的,全是撥算珠的聲音。
唐荼荼聽著數,撿的那塊石子也沒用著。幾乎是華姥爺話音剛落,她就報出了結果。
“全天進賬九兩二錢,本錢四兩三,賺四兩九,小二多找了十個銅板。”
她左邊,坐在棋桌上的老賬房“謔”了一聲,驚奇道:“和我拿算盤打得分毫不差!”
周圍老先生看她空著兩只手,都不信這個邪:“老爺跟你家孫閨女串通好了,落我們面子來了是吧?快下去,我來念個題!”
那位老先生喜眉笑眼地站到最前頭,這回不念賬本了,他隨口出數,加了減減了加,念了十幾個數後,讓翻個兩番,又加加減減,再取五分之一,這就是算加減乘除混合了。
這回數字大,唐荼荼心算有點跟不上,她以五指代替算盤,十根手指靈活得不像個胖閨女。
一群人只見她左右手指屈伸連點,照舊是老先生念完,唐荼荼就報了數。
“怎樣!是不是這個數?”周圍好幾位老先生不差那二兩銀子,都沒打算盤,只盯著唐荼荼瞧,見她雙手這一通亂比劃,竟然得出了數?
忙問周圍撥算盤的老先生們,這回算得對不對。
竟然還是對的!
一群老先生都震驚起來,看出她尚有餘力,老先生念題的速度還跟不上她手指比劃的速度,每次比劃完了,她都要停一停,等著念下一個數,分明是更快也能跟得上。
“謔,丫頭神算子啊!”
唐荼荼只笑,不說話。
她對數字敏感至極,但凡是數字,不管聽覺記憶,還是視覺記憶,她都能記很久。那幅京城輿圖,她畫了小半年,把自己畫出的四十多座坊市尺寸、各家官署衙門占地面積,走過的每條大街寬長,全背清楚了。
珠心算和手算,又是上輩子她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之一,換了個朝代也沒忘。
這下,一群老先生誰也不跟她比了,挨個坐到她面前那張棋桌上,輪著出題。一群人挨著出了一圈題,無一錯,終於相信了她這心算的本事比撥算盤快。
華老太爺大笑道:“哈哈哈,虧你們各個趾高氣昂,連徒弟都懶得帶,嫌徒弟這個笨,那個慢,這會兒竟連個小丫頭都沒比過!”
老先生們不理他,驚訝地圍著問:“這手心算,是誰教你的?”
唐荼荼含糊道:“我哥教的。他在書院會學明算科,等進了國子監,還有更厲害的明算老師教。”
一聽書院和國子監,老先生們就不再問了,岳峙書院在京城是榜上有名的書院。鄉試開考以後,華老太爺更是吹噓他外孫好幾天了,滿院的先生都知道那位小少爺文才厲害。
可只旁聽她那哥哥講幾句,就能有如此造詣,也是難得。
有先生唏噓:“可惜是個姑娘,將來遲早要嫁人的,不然學學做生意多好。”
也有的先生道:“咱家三當家算數也厲害,但三當家不會使算盤,她得拿紙筆才能算。三當家常掛在嘴邊的,不就是她‘要招個婿進來’麽?”
“丫頭也招個婿多好,老爺的家業也不用全給那幾個傻少爺禍禍。”
他們一群賬房,當著華老太爺的面兒吐槽他幾個親孫子,華老太爺也沒惱,笑著揮揮手:“都散了吧,荼荼得去吃飯啦,丫頭剛才就餓了。”
這才把唐荼荼從人堆裏扒拉出來。
祖孫倆朝著東園走。
華姥爺看著她,感慨道:“剛才看著你,我就想起了你姥姥。這比算盤贏賞錢的玩法,還是你姥姥想出來的,那群賬房裏頭——”
華姥爺回頭去指,指了幾個四十多歲的先生。
“——那幾位,你看見沒?都是你姥姥教出來的。我們剛來京城落腳的時候,整條街上啊,數你姥姥算數最厲害,不論客人進來買了什麽東西,客人往手裏拿,跑堂的跟著念一遍買了什麽,等客人走到櫃臺前,直接交錢就行——你姥姥已經算完啦!”
“她算盤打得也好,倆手各拿一個算盤,左手算,右手核,算完兩邊對一遍,數一樣,就是算對了;數不一樣,重打一遍。我倆每到月底,點著油燈坐窗前核賬,我核完兩本,她能核完一沓兒。”
天津話味兒重,華姥爺一張嘴,就跟唱數來寶似的,他來了京城多少年了也沒扭過來,反倒把周圍一圈人都帶跑偏了,成了這個調調。
唐荼荼聽著有趣,一個勁兒地笑。
華姥爺嘆口氣:“你姥姥呀,就是命不好,窮出身,嫁了個更窮的我。年輕時跟我吃了不少苦,東跑西跑地進貨、挑擔子,多少風風雨雨跟我一塊扛過來。”
“婦人不能吃苦,一吃苦就老得快,病得早,她四十來歲時得了心疾,心疾熬人,走的時候也難受,不是安安穩穩走的。”
唐荼荼不知說什麽好,抿著唇悶了會兒,憋出一句“您節哀”。
華老太爺擺擺手:“姥爺年紀大啦,這兩年腿腳也不利索啦,說不準哪天就見著她了,前後腳的事。能多見你們一回,就是好的。”
唐荼荼心裏那股“這不是我親人”的疏離感,又如洋蔥一樣,猝不及防地被人掀了一層,辣得她眼睛都花了。
“……我和哥哥,以後多來看您。”
快要走到飯堂時,華姥爺越走越慢,漸漸頓住了腳。
他眉心聚攏,盯著荼荼看了會兒,忽然又道:“荼荼,姥爺再考你一題。這題難,不要急,你好好算一算。”
唐荼荼忙道:“您說。”
“你知道咱京城多少人口嗎?”
唐荼荼道:“一百五十萬了。”她從唐老爺那兒聽過一嘴。
華姥爺點點頭:“文宗三年,整個直隸省,墾田數實載為二千八百萬畝,其中一半地種莊稼,良田、瘠土四六開,均下來畝產不到兩石,出谷六分。京城丁壯五十萬人,一天口糧算二斤,婦人小兒老人百萬,每天的口糧差不多斤半。河北天津兩府,人口是京城的五倍有餘——直隸省每年自己產的糧食,夠不夠吃?”
盛朝一石約莫為一百二十斤。唐荼荼果斷搖頭:“不夠。”
“差多少?”
唐荼荼:“三十三萬萬斤左右。”
華老太爺道:“錯了。”
唐荼荼楞住,飛快重新算了一遍,正要說自己沒錯,華姥爺卻嘆了一聲。
“京城豪門世族那麽多,奢侈無度,浪費了的也多,加上番邦異族的流動,一年的缺口約莫是五十萬萬斤。”
差這麽多?
唐荼荼瞠大眼睛。
華姥爺又問她:“知道缺的糧食從哪兒調不?”
唐荼荼猶豫著揣摩:“江南?”
華姥爺讚許地看她一眼,補充道:“多數從江南調,少數出於黃淮——主要是河南省。咱們繼續。”
華姥爺眉眼一凝,語速越來越快,絲毫不見老年人該有的遲鈍。
“京城每每過不完夏,就吃空了去年的秋糧,但此時江南趕上梅雨季,漕運不通,只能先從黃淮調些糧。黃淮比江南近許多,可是走陸路,漕卒就多,一路緩行,至京要耗損三成——黃淮需要調多少糧,才能解直隸三個月之急?”
唐荼荼掐指算了幾息:“十九萬萬斤左右。”
華姥爺點頭,又道:“吃完這三月,江南的秋糧就到了。秋糧走大運河北上,行程極快,漕卒也少,路上損耗僅為一成,餘九成。進了直隸,進入各府糧窯存放,要填滿倉位,才能保證直隸百姓到明年夏天六月的用糧。”
華老太爺緊緊盯著她,幾乎句句緊逼:“各城除了糧倉,還有兩座常平倉,是避免城中缺糧時、谷貴傷民而建的,也得填滿。那需要從江南調多少糧,才夠直隸吃到明年夏天?各城的糧倉多大?京城的常平倉,又有多大?”
唐荼荼:“……”
華老太爺哼笑一聲:“怎麽,算不出了?”
唐荼荼訥訥道:“需要調十六萬萬斤,一千四百萬石,才夠吃到明年。糧倉和常平倉……算不出來,我不知道糧食是全放入糧倉,還是賣給百姓一部分後,再把剩下的去填倉?”
她越說越沒底:“……東西市的常平倉我倒是見過,按面積估算,可能能放個……五十萬石糧?”
華姥爺不可置信道:“你算出來了?”
先頭,賬房先生們誇唐荼荼術算好的時候,華姥爺還只是笑,眼下目光裏滿是驚奇。
他恍神了好半天,眉頭才松懈下來,似一瞬間豁然開朗,臉上的褶子全堆成了笑紋路。
這幹瘦的老頭緊緊抓住荼荼的手,話都說不囫圇了,啞聲感慨道。
“好孩子!好孩子!姥爺有數了!姥爺心裏有數,能算得了糧,便能算得了天下百千行商,回頭我跟你娘商量……”
他又猛地停住:“且不說這個,說這個太早了!荼荼你記住了,萬萬不可把這術算丟下,咱家靠的就是術算發家,算不清楚賬,一輩子白活!”
唐荼荼不知他怎麽突然激動起來,楞楞點了點頭。
華姥爺硬是攥著她的手到了飯堂,才放下她,老人家只就著小菜喝了一碗粥,就又匆匆出門了。
走出飯堂了,他又匆匆返回來,掏出二兩銀子放在桌上,落下句“荼荼拿去買好吃的”,就又頭也不回地走了。
奇奇怪怪的……
華家主子就這麽兩位,仆從卻多,還有那些賬房先生,都是要一塊吃飯的,便在外院建了個飯堂,幾張長桌、幾張條凳擺開,能容納二十個人一塊吃飯。
正是清晨飯點,飯堂裏挺熱鬧。
等到吃完了半碗雲吞,唐荼荼昏昏沈沈的腦子,和緊|窒在胸口的那一口氣才松下來。
那道糧草題實在不好算,姥爺沒拿不同作物不同畝產,還有不同的出米率難為她,只給了個均數,就是在便宜她了。
可更讓唐荼荼觸目驚心的是,直隸省的糧食浪費竟嚴重至此。
每年從江淮兩地調來的糧就足夠全省吃用了,再刨掉釀酒、做醬和牲口飼料的糧,粗略一算,直隸百姓浪費的糧食竟有半座省的產糧那麽多?
江淮多省,都在拿各自的餘糧供養一個直隸?
京城也就罷了,權貴遍地;河北又恰恰是盛朝的龍興之地,整個京畿地區,遍地豪奢,連平民百姓都把浪費當成了習慣,滿京城沒有乞丐,沒有吃不起飯的貧民,俗話說的那“肉包子打狗”也都不算是笑話,在京城是常事了。
可浪費的,僅僅是糧食麽?
她渾渾噩噩想了一上午,難受得坐立不安的。
華瓊奇怪:“怎麽啦?”
唐荼荼嘆口氣:“沒事。”
她這老氣橫秋的樣子把華瓊逗笑了:“年輕不大,愁什麽呢?娘可沒騙你,清早就讓劉大劉二去莊子裏安排了,吃完飯咱們就出城。”
唐珠珠眼睛發光:“是去鄉下騎馬嗎!?”
看到華瓊點頭,珠珠趕緊扒拉了剩下的飯,把碗一放,回屋翻找好看衣裳去了。
唐荼荼出門行裝一向少,她帶了一身窄袖束腿的騎裝,兩條手帕,一只行軍壺,就算是準備好了。剩下的東西要麽是莊子裏有,要麽是奴仆安排。
可最重要的,卻沒人給她準備。
“娘,有零嘴麽?”
華瓊好笑道:“有的,知道你們幾個貪嘴,昨兒買了好幾樣呢,讓古嬤嬤帶你去裝。”
唐荼荼跟著古嬤嬤去了廚房,沒一會兒回來了,裝了三個油紙包,一包一斤的分量。
華瓊以為她是給義山和珠珠分好了,還欣慰地想姑娘大了,知道照顧人了。
下一瞬,她眼睜睜地看著荼荼,把那三大包零嘴都裝進了自己的包袱,她那包袱立馬鼓了一倍。
華瓊:“……你這,都是自己要吃的?”
唐荼荼點頭。
華瓊哭笑不得:“娘又不會餓著你。咱家鄉下有農莊,有果園子,雞鴨魚肉也不少你的,好吃的多著呢,不用帶這麽多零嘴。零嘴也就是路上無聊,嘴閑不住了吃兩塊。”
“知道啦。”唐荼荼望著她,嘴上乖巧應聲,動作卻堅定,抱緊了自己的包袱不撒手。
唐厚孜在一旁看著,心裏默默嘆了口氣,心說那三袋子,都未必夠妹妹來回一趟吃的。
一家人各自收拾好東西,放上了馬車,這回車馬比來時更多,連人帶物裝了五輛馬車。
華瓊跟唐夫人說的那話確實不假,她帶的人確實多,看個珠珠足夠。光粗使仆婦就帶了六個,兩個廚娘,還有四個趕車的小廝。
家裏有個強迫癥的老太爺,華家的地也全買在西郊的鄉下。出了西市,沿著城墻向南直行,不多遠就到了延平門。
離城門還有十幾丈時,馬車慢了下來,開始慢騰騰地往前挪。
“到城門了!”
華瓊直起身:“官兵一會兒要掀簾看一眼,別怕。”
唐荼荼沒怕,她掀起了側簾,探出腦袋。
屹立在眼前的這面巍峨城墻,北接臨都山左麓,順山勢而下,一直蔓延到南面看不到的地方去。百斤重的石磚砌壘,硬生生地靠著人力,將墻高築三丈。
唐荼荼擡手擋著正午刺眼的太陽,對著最高的城樓笑起來。
時近半年,她終於從城中走到了內城墻腳下,見到了城墻是什麽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華老太爺瞇著眼睛對著本賬冊,一句一句地念。
四下劈裏啪啦的,全是撥算珠的聲音。
唐荼荼聽著數,撿的那塊石子也沒用著。幾乎是華姥爺話音剛落,她就報出了結果。
“全天進賬九兩二錢,本錢四兩三,賺四兩九,小二多找了十個銅板。”
她左邊,坐在棋桌上的老賬房“謔”了一聲,驚奇道:“和我拿算盤打得分毫不差!”
周圍老先生看她空著兩只手,都不信這個邪:“老爺跟你家孫閨女串通好了,落我們面子來了是吧?快下去,我來念個題!”
那位老先生喜眉笑眼地站到最前頭,這回不念賬本了,他隨口出數,加了減減了加,念了十幾個數後,讓翻個兩番,又加加減減,再取五分之一,這就是算加減乘除混合了。
這回數字大,唐荼荼心算有點跟不上,她以五指代替算盤,十根手指靈活得不像個胖閨女。
一群人只見她左右手指屈伸連點,照舊是老先生念完,唐荼荼就報了數。
“怎樣!是不是這個數?”周圍好幾位老先生不差那二兩銀子,都沒打算盤,只盯著唐荼荼瞧,見她雙手這一通亂比劃,竟然得出了數?
忙問周圍撥算盤的老先生們,這回算得對不對。
竟然還是對的!
一群老先生都震驚起來,看出她尚有餘力,老先生念題的速度還跟不上她手指比劃的速度,每次比劃完了,她都要停一停,等著念下一個數,分明是更快也能跟得上。
“謔,丫頭神算子啊!”
唐荼荼只笑,不說話。
她對數字敏感至極,但凡是數字,不管聽覺記憶,還是視覺記憶,她都能記很久。那幅京城輿圖,她畫了小半年,把自己畫出的四十多座坊市尺寸、各家官署衙門占地面積,走過的每條大街寬長,全背清楚了。
珠心算和手算,又是上輩子她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之一,換了個朝代也沒忘。
這下,一群老先生誰也不跟她比了,挨個坐到她面前那張棋桌上,輪著出題。一群人挨著出了一圈題,無一錯,終於相信了她這心算的本事比撥算盤快。
華老太爺大笑道:“哈哈哈,虧你們各個趾高氣昂,連徒弟都懶得帶,嫌徒弟這個笨,那個慢,這會兒竟連個小丫頭都沒比過!”
老先生們不理他,驚訝地圍著問:“這手心算,是誰教你的?”
唐荼荼含糊道:“我哥教的。他在書院會學明算科,等進了國子監,還有更厲害的明算老師教。”
一聽書院和國子監,老先生們就不再問了,岳峙書院在京城是榜上有名的書院。鄉試開考以後,華老太爺更是吹噓他外孫好幾天了,滿院的先生都知道那位小少爺文才厲害。
可只旁聽她那哥哥講幾句,就能有如此造詣,也是難得。
有先生唏噓:“可惜是個姑娘,將來遲早要嫁人的,不然學學做生意多好。”
也有的先生道:“咱家三當家算數也厲害,但三當家不會使算盤,她得拿紙筆才能算。三當家常掛在嘴邊的,不就是她‘要招個婿進來’麽?”
“丫頭也招個婿多好,老爺的家業也不用全給那幾個傻少爺禍禍。”
他們一群賬房,當著華老太爺的面兒吐槽他幾個親孫子,華老太爺也沒惱,笑著揮揮手:“都散了吧,荼荼得去吃飯啦,丫頭剛才就餓了。”
這才把唐荼荼從人堆裏扒拉出來。
祖孫倆朝著東園走。
華姥爺看著她,感慨道:“剛才看著你,我就想起了你姥姥。這比算盤贏賞錢的玩法,還是你姥姥想出來的,那群賬房裏頭——”
華姥爺回頭去指,指了幾個四十多歲的先生。
“——那幾位,你看見沒?都是你姥姥教出來的。我們剛來京城落腳的時候,整條街上啊,數你姥姥算數最厲害,不論客人進來買了什麽東西,客人往手裏拿,跑堂的跟著念一遍買了什麽,等客人走到櫃臺前,直接交錢就行——你姥姥已經算完啦!”
“她算盤打得也好,倆手各拿一個算盤,左手算,右手核,算完兩邊對一遍,數一樣,就是算對了;數不一樣,重打一遍。我倆每到月底,點著油燈坐窗前核賬,我核完兩本,她能核完一沓兒。”
天津話味兒重,華姥爺一張嘴,就跟唱數來寶似的,他來了京城多少年了也沒扭過來,反倒把周圍一圈人都帶跑偏了,成了這個調調。
唐荼荼聽著有趣,一個勁兒地笑。
華姥爺嘆口氣:“你姥姥呀,就是命不好,窮出身,嫁了個更窮的我。年輕時跟我吃了不少苦,東跑西跑地進貨、挑擔子,多少風風雨雨跟我一塊扛過來。”
“婦人不能吃苦,一吃苦就老得快,病得早,她四十來歲時得了心疾,心疾熬人,走的時候也難受,不是安安穩穩走的。”
唐荼荼不知說什麽好,抿著唇悶了會兒,憋出一句“您節哀”。
華老太爺擺擺手:“姥爺年紀大啦,這兩年腿腳也不利索啦,說不準哪天就見著她了,前後腳的事。能多見你們一回,就是好的。”
唐荼荼心裏那股“這不是我親人”的疏離感,又如洋蔥一樣,猝不及防地被人掀了一層,辣得她眼睛都花了。
“……我和哥哥,以後多來看您。”
快要走到飯堂時,華姥爺越走越慢,漸漸頓住了腳。
他眉心聚攏,盯著荼荼看了會兒,忽然又道:“荼荼,姥爺再考你一題。這題難,不要急,你好好算一算。”
唐荼荼忙道:“您說。”
“你知道咱京城多少人口嗎?”
唐荼荼道:“一百五十萬了。”她從唐老爺那兒聽過一嘴。
華姥爺點點頭:“文宗三年,整個直隸省,墾田數實載為二千八百萬畝,其中一半地種莊稼,良田、瘠土四六開,均下來畝產不到兩石,出谷六分。京城丁壯五十萬人,一天口糧算二斤,婦人小兒老人百萬,每天的口糧差不多斤半。河北天津兩府,人口是京城的五倍有餘——直隸省每年自己產的糧食,夠不夠吃?”
盛朝一石約莫為一百二十斤。唐荼荼果斷搖頭:“不夠。”
“差多少?”
唐荼荼:“三十三萬萬斤左右。”
華老太爺道:“錯了。”
唐荼荼楞住,飛快重新算了一遍,正要說自己沒錯,華姥爺卻嘆了一聲。
“京城豪門世族那麽多,奢侈無度,浪費了的也多,加上番邦異族的流動,一年的缺口約莫是五十萬萬斤。”
差這麽多?
唐荼荼瞠大眼睛。
華姥爺又問她:“知道缺的糧食從哪兒調不?”
唐荼荼猶豫著揣摩:“江南?”
華姥爺讚許地看她一眼,補充道:“多數從江南調,少數出於黃淮——主要是河南省。咱們繼續。”
華姥爺眉眼一凝,語速越來越快,絲毫不見老年人該有的遲鈍。
“京城每每過不完夏,就吃空了去年的秋糧,但此時江南趕上梅雨季,漕運不通,只能先從黃淮調些糧。黃淮比江南近許多,可是走陸路,漕卒就多,一路緩行,至京要耗損三成——黃淮需要調多少糧,才能解直隸三個月之急?”
唐荼荼掐指算了幾息:“十九萬萬斤左右。”
華姥爺點頭,又道:“吃完這三月,江南的秋糧就到了。秋糧走大運河北上,行程極快,漕卒也少,路上損耗僅為一成,餘九成。進了直隸,進入各府糧窯存放,要填滿倉位,才能保證直隸百姓到明年夏天六月的用糧。”
華老太爺緊緊盯著她,幾乎句句緊逼:“各城除了糧倉,還有兩座常平倉,是避免城中缺糧時、谷貴傷民而建的,也得填滿。那需要從江南調多少糧,才夠直隸吃到明年夏天?各城的糧倉多大?京城的常平倉,又有多大?”
唐荼荼:“……”
華老太爺哼笑一聲:“怎麽,算不出了?”
唐荼荼訥訥道:“需要調十六萬萬斤,一千四百萬石,才夠吃到明年。糧倉和常平倉……算不出來,我不知道糧食是全放入糧倉,還是賣給百姓一部分後,再把剩下的去填倉?”
她越說越沒底:“……東西市的常平倉我倒是見過,按面積估算,可能能放個……五十萬石糧?”
華姥爺不可置信道:“你算出來了?”
先頭,賬房先生們誇唐荼荼術算好的時候,華姥爺還只是笑,眼下目光裏滿是驚奇。
他恍神了好半天,眉頭才松懈下來,似一瞬間豁然開朗,臉上的褶子全堆成了笑紋路。
這幹瘦的老頭緊緊抓住荼荼的手,話都說不囫圇了,啞聲感慨道。
“好孩子!好孩子!姥爺有數了!姥爺心裏有數,能算得了糧,便能算得了天下百千行商,回頭我跟你娘商量……”
他又猛地停住:“且不說這個,說這個太早了!荼荼你記住了,萬萬不可把這術算丟下,咱家靠的就是術算發家,算不清楚賬,一輩子白活!”
唐荼荼不知他怎麽突然激動起來,楞楞點了點頭。
華姥爺硬是攥著她的手到了飯堂,才放下她,老人家只就著小菜喝了一碗粥,就又匆匆出門了。
走出飯堂了,他又匆匆返回來,掏出二兩銀子放在桌上,落下句“荼荼拿去買好吃的”,就又頭也不回地走了。
奇奇怪怪的……
華家主子就這麽兩位,仆從卻多,還有那些賬房先生,都是要一塊吃飯的,便在外院建了個飯堂,幾張長桌、幾張條凳擺開,能容納二十個人一塊吃飯。
正是清晨飯點,飯堂裏挺熱鬧。
等到吃完了半碗雲吞,唐荼荼昏昏沈沈的腦子,和緊|窒在胸口的那一口氣才松下來。
那道糧草題實在不好算,姥爺沒拿不同作物不同畝產,還有不同的出米率難為她,只給了個均數,就是在便宜她了。
可更讓唐荼荼觸目驚心的是,直隸省的糧食浪費竟嚴重至此。
每年從江淮兩地調來的糧就足夠全省吃用了,再刨掉釀酒、做醬和牲口飼料的糧,粗略一算,直隸百姓浪費的糧食竟有半座省的產糧那麽多?
江淮多省,都在拿各自的餘糧供養一個直隸?
京城也就罷了,權貴遍地;河北又恰恰是盛朝的龍興之地,整個京畿地區,遍地豪奢,連平民百姓都把浪費當成了習慣,滿京城沒有乞丐,沒有吃不起飯的貧民,俗話說的那“肉包子打狗”也都不算是笑話,在京城是常事了。
可浪費的,僅僅是糧食麽?
她渾渾噩噩想了一上午,難受得坐立不安的。
華瓊奇怪:“怎麽啦?”
唐荼荼嘆口氣:“沒事。”
她這老氣橫秋的樣子把華瓊逗笑了:“年輕不大,愁什麽呢?娘可沒騙你,清早就讓劉大劉二去莊子裏安排了,吃完飯咱們就出城。”
唐珠珠眼睛發光:“是去鄉下騎馬嗎!?”
看到華瓊點頭,珠珠趕緊扒拉了剩下的飯,把碗一放,回屋翻找好看衣裳去了。
唐荼荼出門行裝一向少,她帶了一身窄袖束腿的騎裝,兩條手帕,一只行軍壺,就算是準備好了。剩下的東西要麽是莊子裏有,要麽是奴仆安排。
可最重要的,卻沒人給她準備。
“娘,有零嘴麽?”
華瓊好笑道:“有的,知道你們幾個貪嘴,昨兒買了好幾樣呢,讓古嬤嬤帶你去裝。”
唐荼荼跟著古嬤嬤去了廚房,沒一會兒回來了,裝了三個油紙包,一包一斤的分量。
華瓊以為她是給義山和珠珠分好了,還欣慰地想姑娘大了,知道照顧人了。
下一瞬,她眼睜睜地看著荼荼,把那三大包零嘴都裝進了自己的包袱,她那包袱立馬鼓了一倍。
華瓊:“……你這,都是自己要吃的?”
唐荼荼點頭。
華瓊哭笑不得:“娘又不會餓著你。咱家鄉下有農莊,有果園子,雞鴨魚肉也不少你的,好吃的多著呢,不用帶這麽多零嘴。零嘴也就是路上無聊,嘴閑不住了吃兩塊。”
“知道啦。”唐荼荼望著她,嘴上乖巧應聲,動作卻堅定,抱緊了自己的包袱不撒手。
唐厚孜在一旁看著,心裏默默嘆了口氣,心說那三袋子,都未必夠妹妹來回一趟吃的。
一家人各自收拾好東西,放上了馬車,這回車馬比來時更多,連人帶物裝了五輛馬車。
華瓊跟唐夫人說的那話確實不假,她帶的人確實多,看個珠珠足夠。光粗使仆婦就帶了六個,兩個廚娘,還有四個趕車的小廝。
家裏有個強迫癥的老太爺,華家的地也全買在西郊的鄉下。出了西市,沿著城墻向南直行,不多遠就到了延平門。
離城門還有十幾丈時,馬車慢了下來,開始慢騰騰地往前挪。
“到城門了!”
華瓊直起身:“官兵一會兒要掀簾看一眼,別怕。”
唐荼荼沒怕,她掀起了側簾,探出腦袋。
屹立在眼前的這面巍峨城墻,北接臨都山左麓,順山勢而下,一直蔓延到南面看不到的地方去。百斤重的石磚砌壘,硬生生地靠著人力,將墻高築三丈。
唐荼荼擡手擋著正午刺眼的太陽,對著最高的城樓笑起來。
時近半年,她終於從城中走到了內城墻腳下,見到了城墻是什麽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