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移民文化
關燈
小
中
大
侵入平谷幾年之後,經過不懈地努力,哈爾濱方面終於讓步,小原也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擴軍,如今他的麾下有了一個聯隊的皇軍,盡管是乙種部隊編制,那也是很難得了,他也由中左晉升為大佐。在方伯良的幫助下,平谷治下的各級政府已經建立健全,可以行使職權了。
下級政府的治安部隊也都部署有序,按理說他應該高興,但是小原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幾年來的不斷討伐,皇軍非但沒有消滅平谷地區的抵抗力量,反而抵抗力量越發強大了,更多的民眾加入到抗日的行例中,使抵抗力量如魚得水。尤其是共產黨的力量大批進入,他們宣傳鼓動民眾的反抗能力超強,結果皇軍不能不一次次地采取高壓政策,到處去殺人放火,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方伯良說的是為淵驅魚,讓更多的老百姓看清他們的真面目,不再相信中日親善,大東亞共榮圈。
就連很多商人和有錢人也開始反對他們,這當然和他們對中國人財富的掠奪有關。不過小原知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日本人用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本來就不是來行善的,目的就是掠奪物資,財富,沒有這些東西,戰爭就沒有辦法進行,只有軍隊是無法進行戰爭的。隨著廣田弘毅軍政府的上臺,日本內閣已經決定了對華擴大戰爭,不再滿足於占領東北,把目標瞄準到了華北。那麽軍部想擴大戰爭就必須儲備物資: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啊!如此一來竭澤而漁似的掠奪只能招致更多地中國人反對他們。
既然戰爭規模要擴大,平谷作為戰爭物資的轉運基地尤其重要,否則上面也不會給他小原增加這樣多的兵力。問題是兵力是增加了,平谷的安全系數卻沒有得到保障,尤其是那些新建的集鎮更是如水上浮萍,沒有根基,是抵抗力量主要地攻擊目標。隨著軍部對物資需求的增加,自然要增加運輸線,如此一來就必須增加兵力來保護運輸線,因為運輸線一旦斷絕,礦山和山裏的物資就可能被困死,兵力調配還是捉襟見肘,越加顯得不夠用了。
就在這時,一個更加不好的消息傳來:共產黨要組織平谷的抵抗力量聯合。小原當然知道這個消息的分量,立刻把方伯良招到了司令部。
這時的方伯良有些發福了,前額也有些發亮,這幾年因為得到小原重用,有權有錢有人擁戴,心情順暢多了,雖然事情繁多,到增加了體重。因為按照他的主意進行的管理,平谷進入了按部就班的治理,各級政府已經建立,混亂局面結束,一切工作都上了軌道,小原對他更加信任,他的話語權自然就更重了。
方伯良不僅僅是在平谷,在哈爾濱日軍總部也有了名氣,橋本將軍就準備調他去哈爾濱,如果不是小原拼命阻擋,他自己也不大願意去,早早就高升了。方伯良的做人方針是寧當雞頭,不做鳳尾,他知道去哈爾濱面子是好看了,但是權利不會像在平谷這樣大,也不一定會遇到小原這樣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將軍,那就不如留在平谷。
一旦小原高升走了,離開平谷再說。做人就是這樣,有些事情需要看遠一點,把事情看明白了,腳下的路就好走了。因此可以說,這些年的方伯良算是春風得意,身體發福就是必然的。
“方縣長,你的請坐,知道我的找你為了什麽事情?”看見方伯良進屋,小原從辦公桌後面的靠背椅子上走了出來,來到招待客人的茶幾旁邊,臉上帶著笑容。如果是別人,小原是不會這樣客氣的,自然也不會這樣的恭敬,但是對於方伯良他心裏明白,必須保持絕對地尊重,因為這個人的確是個大才。
幾年前他們曾經為如何治理平谷有過不一樣的意見,小原要把有限地兵力用在掃蕩抵抗力量上,方伯良則堅決反對,因為方伯良明白,魚和熊掌不可能兼得。如果小原手下這一點兵力去搜剿抵抗力量,最後弄得人困馬乏不說,也不可能把抵抗力量消滅。最要命的是,那樣一來平谷地區會出現很多真空,就容易給對手留下可乘之機,因此方伯良的主張是看守好家園,保護住物資的正常收集,運輸,這樣政績就有了。
結果方伯良最後說服了小原,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方伯良的預見腳踏實地,因此才讓哈爾濱方面認可小原不僅僅是個帶兵的將軍,還是治事的能臣,小原這才有了大佐的晉升。在事實面前小原是清醒的,所以他更加倚重方伯良,方伯良也就更加能夠施展開自己的才幹,像方伯良這樣軍事政治治事都高明的人才小原在平谷找不到第二個,當然不舍得放棄。
方伯良搖搖頭坐下了,眼裏露出奇異的目光,心說小原想幹什麽,扔出這樣沒有頭緒的話題,他又不是神仙,能夠看見小原肚子裏在想什麽。他那白皙的手指伸了出來捏住了茶杯,茶香還是吸引他的。
小原有些失望,因為在他看來方伯良是無所不能的,不應該有不知道的東西。“方縣長,你難道沒有聽說平谷地區的抵抗力量要開聯合大會?”
方伯良聽說小原是為了這件事把自己找來,眼角裏立刻射出了譏笑的光芒,感覺小原神經過敏,小題大做了。在他看來抵抗力量早就應該這樣做,但是他們一直各自為政,說明這些人散沙一片的劣根性一直在作怪。這種事稍稍一想就明白了,在平谷地區哪一只部隊可以和皇軍單挑?不用說皇軍,如果正面擺開戰場,就是皇協軍他們也不是對手,因此他們要是懂得兵法,有政治頭腦,早就該這樣幹了,拖到今天才準備這樣做,說明這些抵抗力量只是喊叫很兇,其實沒有真正地戰略家。
一支沒有戰略眼光的力量是很難進入方伯良的法眼的,因此他怎麽可能把這種事情當回事,況且有些工作他早就在做,只是沒有必要事事告訴小原,因為他喜歡我行我素。
“太君,這件事情絲毫不奇怪,他們早就應該這樣做了。”
“你的為什麽這樣的認為?”小原感到奇怪了,心說這樣的大事怎麽到了方伯良手裏就不屑一顧了?難道他不知道抵抗力量如果聯合就可以進行真正地軍事行動。而皇軍在行動的時候也會投鼠忌器,因為計算軍事力量的時候容易出現誤差。
“太君,在平谷地區那一股力量是皇軍的對手?沒有是吧!那麽他們為了生存是不是要想辦法?所以我說這種事情早晚會發生,只是我沒有想到發生的這樣晚。”方伯良對小原解釋說,然後又道:“太君應該知道中國歷史有一個時期叫春秋戰國,尤其到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一枝獨秀。其餘的列國時刻受到威脅,但是他們在很長時間裏都沒有拿出辦法。
後來出了一個叫蘇秦的能人,他提出合縱才教會了列國怎麽樣去對付秦國。當然,這個世界有矛就有盾,蘇秦創造了合縱,又一個能人張儀出來了,他就創立了連橫之術,專門破壞合縱。”方伯良對於中國歷史早就熟讀,因此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他自己的很多智慧就來源於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雖然他現在幫日本人做事,其實用的招數都是中國人的招數。小原雖然也讀了一些中國的書籍,和方伯良比相差太遠,而日本人自己在古代留下可用的東西又很少,做起事來縛手縛腳就成了必然。
“方縣長可否具體地講講這一段的歷史?”這就是小原聰明地地方,通過方伯良的解釋,他立刻意識到了古文化的玄妙,意識到了自己的欠缺。但是他這個人不是固步自封,像很多日本軍官那樣,一味迷信日本人什麽都比中國人強,而是虛心求教,當然這和他身邊有一個方伯良有關系。
小原在方伯良身上已經看出了,真正想做好平谷的事情,最佳的方法是以華制華,完全采用西方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也早就認識到了中國人論智謀非但不比日本人差,就戰略戰術能力來說,還高於他們日本人,那麽吸取中國古人的精華就是必須的。方伯良為什麽好多事情都能夠料事在先?因為他從來不讀西方的書籍,書櫃裏的書籍都是春秋,左轉孫子兵法這一類的,智慧卻高於很多人,這足以說明問題。當小原明白了這一點當然就渴望學習中國的知識文化,這就是他的可怕之處。
方伯良明白小原是在真心求教,他也願意小原懂得更多的中國文化和歷史,這樣兩個人交流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就不厭其煩地從商鞅入秦開始講解,一直講到張儀回到魏國任宰相,小原也聽的津津有味,似乎忘記了找方伯良來的目的,直到方伯良停止了講述他才站起來,主動給方伯良的杯子裏續茶,然後滿面笑容地說:“方縣長就是我的張儀,拜托了。”
方伯良並沒有謙虛,坦然地接受了小原的恭維,隨後說:“太君,雖然皇軍的兵力擴大了很多,實力比當初大了,但是太君管轄地地域也比當初寬了很多,而且上面對太君的要求也高了很多。地域大了收集物資是好事,可是需要的部隊也多了,防守起來當然吃力,這只是其一。
其二,水漲船高,抵抗力量這些年也增長了不少,憑皇軍現有的兵力看家守業富富有餘,全面出擊則不夠,所以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地策略還是必須的。根據我對他們的了解,即使會議召開也不容易意見統一。綹子,幫會中某些人都不願意被別人管轄,他們本來就沒有雄心壯志,沒有信仰,國家觀念並不是很強。某些力量不過是借抗日招牌謀取利益,遇到風吹草動就會瓦解。而且孫國華這支部隊底子是東北軍,他不大容易讓出領導權。他們信仰三民主義,和共產黨的主張尿不到一塊去,這也是我們可以利用地地方。”
聽到方伯良的全面分析,就事說事,小原感到臉上發熱,心說又輸給方伯良了。原來這幾年孫國華的部隊發展很快,的確給小原他們找了不少麻煩。後來當小原知道孫國華是孫不良的兒子,不但撤銷了孫不良鄉長職務,還把他投進了監獄裏。是方伯良聽說後找到他,極力反對小原的株連做法才把孫不良給放了。
當時方伯良告訴小原:父子兩個觀點不同,信仰不同在中國很普遍,不能因為兒子抗日父親就有罪。當時方伯良還給小原講了一個《樂羊衛國》的故事,通過這個典故來告訴小原,中國人是接受父子之間不同立場的,關鍵要看這個人的出發點。方伯良告訴小原,孫不良這個人最愛的是他自己,因此他不可能愛國,所以也不可能接受兒子的主張,他們把孫不良關進監獄對孫國華沒有絲毫傷害,反倒是打擊了為日本人做事的人。小原最後被方伯良說服了,放了孫不良不說還恢覆了他鄉長職務,這件事情又一次證明了方伯良看人看事有眼光。
“方縣長這樣說是有了可以支配的人手了?”
方伯良笑著點點頭。“太君還記得孫不良這個人麽?他就是個可以利用的人才。”
看見方伯良說孫不良是個“人才,”小原不解地眨眨眼睛,隨後明白方伯良是在諷刺孫不良就心領神會地笑了。“方縣長是要孫不良找他的兒子做說客?”
“這只是其一,其二是這個人和好多江湖匪類都有來往,可以給他一部分錢財讓他去活動,他是個有利益什麽都可以做的人。”
“呦西。”小原信服地同意了方伯良的安排。
小原當然相信方伯良的判斷能力,但是他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在他看來孫不良這個人就是個垃圾,人品極差,為了當官不惜走上層路線,把自己的礦山都送給了日本人,這樣一個沒有國家,沒有民族,沒有親情,甚至是沒有心肝的人,方伯良為什麽派他去搞破壞?這樣的人說的話會有人信?
方伯良左手玩弄著茶杯,眼睛在看著小原,心說這個聰明地日本人也有短板,他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更不知道東北民眾的特點,因此習慣於按照常理來推測問題的根源,這就必然吃虧。要知道一個真正能幹的,理智的政治家是要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去處理事情的,那麽你就必須了解這一地區的真實情況是什麽,了解這個地區的民眾心理。
方伯良明白,中國因為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同的文化沈積過多,國民的特性是大相徑庭的,只有把握住他們的脈搏才可以對癥下藥,而要做到這一點,離開書本是不可以的。雖然小原也喜歡讀中國的書籍,畢竟讀的書有限,接觸的民眾有限,因此在判斷上出現誤差就不奇怪了。既然小原想對此做些修正,想知道他為什麽選擇孫不良這種人去攻關,他也不準備保守,讓小原對中國的事情多了解一些有助於雙方的溝通,這是好事,因此他就清清嗓子,條理清晰地從頭說起。
“小原太君,這件事情說起來話就長了,你要有足夠地耐心。”
“耐心我的有,方縣長只管說好了。”小原說完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架勢,正襟危坐地挺直了身體,他知道方伯良的毛病,當他說話的時候,不喜歡聽話的人走神。
“東北地區雖然歷史悠久,但是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都統治過這塊土地。比如姑蘇慕容,靺鞨這些種族太君都不太熟悉,可是他們在東北歷史上都曾經輝煌過。據說商紂王的兄弟萁子和微子也到過這一地區,傳播過正宗地大漢文化。當然,統治時間最久,最有成就的是遼國,金國和滿清,他們都分別擁有獨立地文化和信仰。如此一來太君就應該明白,一個地區被不同的民族輪換統治,文化和信仰自然容易分裂。何況還有一種特殊地文化進入了東北,就是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小原聽到這不僅打斷了方伯良的話語,他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因此感到奇怪,當然會問。
“對,就是移民文化。”方伯良用肯定地語氣說,看見小原眼睛裏白茫茫地,一片霧氣,知道他不明白什麽叫移民文化。這種文化在當地人叫“雜種”文化,只是這話太粗魯,方伯良從來不用,其實還有一個叫法,叫做多民族文化。
“東北因為地大人希,物產豐富,土地肥沃。不斷地有山東,河北的難民遷移到這裏,後來因為遷移地人多,和當地的文化經常發生沖突,最後就形成了一種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文化,就是我剛才說的移民文化。這種文化的特點就是以家庭,同性,鄰裏為單位,自成體系,外部很難進入,內部則有自己的潛規則,也就是說有自己的生活法規,因此他們不大認同朝廷的法律,對朝廷也沒有信任感。因為當初他們闖關東到這裏來落戶的時候,一切都靠自己,朝廷並沒有關照他們。那麽太君想想,這裏本來就不是自己的家鄉,當地的官員又不管他們,對朝廷怎麽可能有歸屬感。一個沒有歸屬感的民族,愛國心從何談起?而原住居民又是各有各的文化,當然也缺少歸屬感,一個沒有歸屬感的種族說穿了,只能是散沙一片。”
聽見方伯良如此透徹地分析東北地區的民族特性,小原頓時感覺受益匪淺,也明白了為什麽少量地日本皇軍就可以占領大片的黑土地,原來東北老百姓並不覺得這裏是自己的家,管理他們的政府是自己的政府,看來他們認的家只是少數人的小集體。小原頓時感到心中透亮,感激地目光射向了方伯良。心說不是方伯良的博學,他可能到死那一天也不會搞懂東北民眾的心裏。
“太君想,當地的所有武裝都是由這些人組成的,那麽他們最關心地利益是什麽?當然是自己不能吃虧,因此這些人也不不可能有政治遠見,說到國家民族不過是掛在嘴頭而已。我之所以派孫不良去做他們的工作,因為孫不良就是某些東北人的典型代表,自私自利,小農意識,他會洞悉這些人的內心,說話會說到他們心裏去。而且我會告訴孫不良對這些人說:只要他們不故意和皇軍作對,皇軍就不會打他們,這樣一來他們中很多人為了地盤不受侵害就不會參加聯合。”
“方縣長說的真好啊!我終於知道你為什麽不看重這件事情,原來你像諸葛亮一樣,已經看明白這裏面的機關了。”小原這話是發自內心說的,沒有一點恭維地意思。此刻在他心裏,方伯良就是他的張子房諸葛亮。
“太君過獎了,我能夠做出準確地判斷,不過是比一般人多讀了幾本書而已。”方伯良說,他到不是故作姿態,心裏就是這樣認為的。事實也是,當身邊的官員把更多地時間用在官場的應酬上,用在吃喝玩樂上,他的確大部分時間在讀書。而且他會讀書,不像某些讀書人只會吊書袋子,是為了窄小利益而讀書。
方伯良讀書是從心裏喜歡,是從興趣出發,絕不是為了裝飾門面而讀書,而且一切虛幻地,負能量多於正能量的書都不讀。比如老子,莊子,還有各種佛教,基督教的書都不讀,這樣就省下了很多時間,算是真正會利用時間的人。史岳峰,關羽鴻遇到這樣的對手的確是不幸的。
“中國的歷史文化的確是博大精深,只是我還是不明白,既然你們有這樣的歷史,為什麽國家如此地稚弱?”小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沒有遇到方伯良之前,他盡管也讀了不少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總的感覺是中國人不行,結果被狠狠地抽了一記耳光,因為方伯良的表現告訴他,中國人非但不差,而且很行,所以才有這一問。
方伯良明白小原話中的意思,就是堂堂地中華帝國,為什麽被小小地日本國打的滿地找牙,就冷笑地說:“小原太君,你看看春秋戰國就全明白了是為什麽?齊桓公稱霸是因為有了管仲,魏文侯稱雄是因為重用了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秦國大治是因為秦孝公重用了商鞅。”
“方縣長,你的是想告訴我,中國人並不差,差的是要有好的領導人,滿清的落後是他們用庸才治國,包括後來的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小原本來人就聰明,聽見方伯良這樣說,哪裏不明白他的話,因此就搶過話頭說。
“閉關鎖國,拒絕使用人才。首先是滿清的乾隆皇帝,而後來的皇帝又都是庸才,庸才的皇帝當然不會認識精英,使用精英,這當然包括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所以才把中國弄的積貧積弱。中國歷史上就有這樣的說法:一人興邦,一人滅國,可見人才才是一個國家能否存在,興盛地靈魂。”
方伯良每當提到這個問題就有一肚子氣,這種氣就是懷才不遇。當然他的眼睛裏還有一種譏誚,只是那譏誚地光芒很短,幾乎是一閃而過,小原當然沒有看出來。在方伯良的心裏,一直有著另外的一套理論,或許這就是他不在乎做賣國賊,願意為小原服務的根源。
昨天晚上他和方雅琴之間發生的那場爭論就很能說明問題。當時方雅琴問他:“爸爸,你讀的書幾乎沒有西方的,說明你從骨子裏崇拜中國文化,那麽為什麽要給日本人服務?要知道,日本人的目的是滅亡中國?你這樣做是不是助紂為虐?”
“你覺得日本人有能力滅亡中國?在我看來日本人進入中國越深,最後就是中國人滅亡日本民族的時候。”方伯良回答。
“我不明白爸爸的話。”方雅琴感覺方伯良的話沒有道理,就氣鼓鼓地反駁說。
“你當然不會明白,知道我為什麽要求你多讀一些歷史?這樣你就明白了。你想一想,五胡亂中華的時候,孝文帝的改革為什麽成功?因為他采用的是漢文化。當他們進入中原後,後來的五胡還有麽?唐朝的李氏王朝就是突厥的後裔。你再想想,元朝的騎兵開始為什麽強大無比,那麽到了元順帝的時候,強大無比地蒙古騎兵哪裏去了?為什麽八十年不到就滾出了中國。還有滿族為什麽後來稚弱無比,要知道開始的時候滿族八旗子弟可是所向披靡地,進入北京之後他們開始全盤接受漢化,漢化之後的滿族還有多少滿族的味道?
太平天國起義,沒有曾國藩,李鴻章領導的湘軍和淮軍,滿清立刻就完蛋了,這些例子告訴我什麽?異族進入中國,要麽被漢化,本民族消失,要麽站不住腳早早地滾蛋。你說日本人想滅亡中國不是癡人說夢?我敢說,真到了日本人占領中國的那一天就是大和民族消亡的一天,這是宿命,日本人同樣逃脫不了這個規律。”
“爸爸,你這是什麽謬論?給日本人做事就是漢奸。”方雅琴大聲地說,臉色漲紅。
看見方雅琴生氣,方伯良沒有和方雅琴繼續辯論,因為他特別疼愛這個女兒,怕深入進入這個問題,父女之間會在感情上產生裂痕,但是方伯良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只是他明白日本人不會這樣想,因為他覺得日本人的文化根基過於淺薄,視野狹小,看不見很多年以後的事情。
“方縣長說的沒有錯,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世界的歷史也在證明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就說在平谷,不是有方縣長這樣的人才幫助我們,事情做起來一定是縛手縛腳。”小原感覺方伯良說的沒有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中國在古時候為什麽可以橫掃東亞,始終占據最耀眼地位置?就是因為他們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的帝王,有姜子牙,張子房,劉伯溫這樣的大臣。那麽日本為什麽會崛起?不也是因為有了明治天皇,伊藤博文,東鄉平八郎這樣的君臣?
方伯良對於小原的說法表示滿意,就謙虛地說:“在下沒有做多少事情,我到認為平谷有了小原太君這樣的領導者是幸運。韓愈在《馬說》裏寫道,千裏馬長有,伯樂不長在就是這個道理。”
方伯良這個馬屁拍的恰到好處,小原聽後也感覺舒服,就豎起了大拇指。“方縣長是難得地千裏馬,這一次破壞抵抗力量的聯合就靠方縣長了。”
看見小原又把話題轉到眼下要進行的“連橫”之計上,方伯良明白小原還是不放心,就進一步告訴小原:雖然這個“合縱”的發起人是誰他們不知道,但是他相信他們絕對沒有蘇秦的本事,況且本地區抵抗力量的素質也比不了列國諸侯,這些人不過是散兵游勇,成不了氣候。其中最主要的是,方伯良相信,史岳峰和孫國華代表兩種不同力量,他們都不會讓出領導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下級政府的治安部隊也都部署有序,按理說他應該高興,但是小原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幾年來的不斷討伐,皇軍非但沒有消滅平谷地區的抵抗力量,反而抵抗力量越發強大了,更多的民眾加入到抗日的行例中,使抵抗力量如魚得水。尤其是共產黨的力量大批進入,他們宣傳鼓動民眾的反抗能力超強,結果皇軍不能不一次次地采取高壓政策,到處去殺人放火,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方伯良說的是為淵驅魚,讓更多的老百姓看清他們的真面目,不再相信中日親善,大東亞共榮圈。
就連很多商人和有錢人也開始反對他們,這當然和他們對中國人財富的掠奪有關。不過小原知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日本人用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本來就不是來行善的,目的就是掠奪物資,財富,沒有這些東西,戰爭就沒有辦法進行,只有軍隊是無法進行戰爭的。隨著廣田弘毅軍政府的上臺,日本內閣已經決定了對華擴大戰爭,不再滿足於占領東北,把目標瞄準到了華北。那麽軍部想擴大戰爭就必須儲備物資: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啊!如此一來竭澤而漁似的掠奪只能招致更多地中國人反對他們。
既然戰爭規模要擴大,平谷作為戰爭物資的轉運基地尤其重要,否則上面也不會給他小原增加這樣多的兵力。問題是兵力是增加了,平谷的安全系數卻沒有得到保障,尤其是那些新建的集鎮更是如水上浮萍,沒有根基,是抵抗力量主要地攻擊目標。隨著軍部對物資需求的增加,自然要增加運輸線,如此一來就必須增加兵力來保護運輸線,因為運輸線一旦斷絕,礦山和山裏的物資就可能被困死,兵力調配還是捉襟見肘,越加顯得不夠用了。
就在這時,一個更加不好的消息傳來:共產黨要組織平谷的抵抗力量聯合。小原當然知道這個消息的分量,立刻把方伯良招到了司令部。
這時的方伯良有些發福了,前額也有些發亮,這幾年因為得到小原重用,有權有錢有人擁戴,心情順暢多了,雖然事情繁多,到增加了體重。因為按照他的主意進行的管理,平谷進入了按部就班的治理,各級政府已經建立,混亂局面結束,一切工作都上了軌道,小原對他更加信任,他的話語權自然就更重了。
方伯良不僅僅是在平谷,在哈爾濱日軍總部也有了名氣,橋本將軍就準備調他去哈爾濱,如果不是小原拼命阻擋,他自己也不大願意去,早早就高升了。方伯良的做人方針是寧當雞頭,不做鳳尾,他知道去哈爾濱面子是好看了,但是權利不會像在平谷這樣大,也不一定會遇到小原這樣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將軍,那就不如留在平谷。
一旦小原高升走了,離開平谷再說。做人就是這樣,有些事情需要看遠一點,把事情看明白了,腳下的路就好走了。因此可以說,這些年的方伯良算是春風得意,身體發福就是必然的。
“方縣長,你的請坐,知道我的找你為了什麽事情?”看見方伯良進屋,小原從辦公桌後面的靠背椅子上走了出來,來到招待客人的茶幾旁邊,臉上帶著笑容。如果是別人,小原是不會這樣客氣的,自然也不會這樣的恭敬,但是對於方伯良他心裏明白,必須保持絕對地尊重,因為這個人的確是個大才。
幾年前他們曾經為如何治理平谷有過不一樣的意見,小原要把有限地兵力用在掃蕩抵抗力量上,方伯良則堅決反對,因為方伯良明白,魚和熊掌不可能兼得。如果小原手下這一點兵力去搜剿抵抗力量,最後弄得人困馬乏不說,也不可能把抵抗力量消滅。最要命的是,那樣一來平谷地區會出現很多真空,就容易給對手留下可乘之機,因此方伯良的主張是看守好家園,保護住物資的正常收集,運輸,這樣政績就有了。
結果方伯良最後說服了小原,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方伯良的預見腳踏實地,因此才讓哈爾濱方面認可小原不僅僅是個帶兵的將軍,還是治事的能臣,小原這才有了大佐的晉升。在事實面前小原是清醒的,所以他更加倚重方伯良,方伯良也就更加能夠施展開自己的才幹,像方伯良這樣軍事政治治事都高明的人才小原在平谷找不到第二個,當然不舍得放棄。
方伯良搖搖頭坐下了,眼裏露出奇異的目光,心說小原想幹什麽,扔出這樣沒有頭緒的話題,他又不是神仙,能夠看見小原肚子裏在想什麽。他那白皙的手指伸了出來捏住了茶杯,茶香還是吸引他的。
小原有些失望,因為在他看來方伯良是無所不能的,不應該有不知道的東西。“方縣長,你難道沒有聽說平谷地區的抵抗力量要開聯合大會?”
方伯良聽說小原是為了這件事把自己找來,眼角裏立刻射出了譏笑的光芒,感覺小原神經過敏,小題大做了。在他看來抵抗力量早就應該這樣做,但是他們一直各自為政,說明這些人散沙一片的劣根性一直在作怪。這種事稍稍一想就明白了,在平谷地區哪一只部隊可以和皇軍單挑?不用說皇軍,如果正面擺開戰場,就是皇協軍他們也不是對手,因此他們要是懂得兵法,有政治頭腦,早就該這樣幹了,拖到今天才準備這樣做,說明這些抵抗力量只是喊叫很兇,其實沒有真正地戰略家。
一支沒有戰略眼光的力量是很難進入方伯良的法眼的,因此他怎麽可能把這種事情當回事,況且有些工作他早就在做,只是沒有必要事事告訴小原,因為他喜歡我行我素。
“太君,這件事情絲毫不奇怪,他們早就應該這樣做了。”
“你的為什麽這樣的認為?”小原感到奇怪了,心說這樣的大事怎麽到了方伯良手裏就不屑一顧了?難道他不知道抵抗力量如果聯合就可以進行真正地軍事行動。而皇軍在行動的時候也會投鼠忌器,因為計算軍事力量的時候容易出現誤差。
“太君,在平谷地區那一股力量是皇軍的對手?沒有是吧!那麽他們為了生存是不是要想辦法?所以我說這種事情早晚會發生,只是我沒有想到發生的這樣晚。”方伯良對小原解釋說,然後又道:“太君應該知道中國歷史有一個時期叫春秋戰國,尤其到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一枝獨秀。其餘的列國時刻受到威脅,但是他們在很長時間裏都沒有拿出辦法。
後來出了一個叫蘇秦的能人,他提出合縱才教會了列國怎麽樣去對付秦國。當然,這個世界有矛就有盾,蘇秦創造了合縱,又一個能人張儀出來了,他就創立了連橫之術,專門破壞合縱。”方伯良對於中國歷史早就熟讀,因此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他自己的很多智慧就來源於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雖然他現在幫日本人做事,其實用的招數都是中國人的招數。小原雖然也讀了一些中國的書籍,和方伯良比相差太遠,而日本人自己在古代留下可用的東西又很少,做起事來縛手縛腳就成了必然。
“方縣長可否具體地講講這一段的歷史?”這就是小原聰明地地方,通過方伯良的解釋,他立刻意識到了古文化的玄妙,意識到了自己的欠缺。但是他這個人不是固步自封,像很多日本軍官那樣,一味迷信日本人什麽都比中國人強,而是虛心求教,當然這和他身邊有一個方伯良有關系。
小原在方伯良身上已經看出了,真正想做好平谷的事情,最佳的方法是以華制華,完全采用西方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也早就認識到了中國人論智謀非但不比日本人差,就戰略戰術能力來說,還高於他們日本人,那麽吸取中國古人的精華就是必須的。方伯良為什麽好多事情都能夠料事在先?因為他從來不讀西方的書籍,書櫃裏的書籍都是春秋,左轉孫子兵法這一類的,智慧卻高於很多人,這足以說明問題。當小原明白了這一點當然就渴望學習中國的知識文化,這就是他的可怕之處。
方伯良明白小原是在真心求教,他也願意小原懂得更多的中國文化和歷史,這樣兩個人交流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就不厭其煩地從商鞅入秦開始講解,一直講到張儀回到魏國任宰相,小原也聽的津津有味,似乎忘記了找方伯良來的目的,直到方伯良停止了講述他才站起來,主動給方伯良的杯子裏續茶,然後滿面笑容地說:“方縣長就是我的張儀,拜托了。”
方伯良並沒有謙虛,坦然地接受了小原的恭維,隨後說:“太君,雖然皇軍的兵力擴大了很多,實力比當初大了,但是太君管轄地地域也比當初寬了很多,而且上面對太君的要求也高了很多。地域大了收集物資是好事,可是需要的部隊也多了,防守起來當然吃力,這只是其一。
其二,水漲船高,抵抗力量這些年也增長了不少,憑皇軍現有的兵力看家守業富富有餘,全面出擊則不夠,所以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地策略還是必須的。根據我對他們的了解,即使會議召開也不容易意見統一。綹子,幫會中某些人都不願意被別人管轄,他們本來就沒有雄心壯志,沒有信仰,國家觀念並不是很強。某些力量不過是借抗日招牌謀取利益,遇到風吹草動就會瓦解。而且孫國華這支部隊底子是東北軍,他不大容易讓出領導權。他們信仰三民主義,和共產黨的主張尿不到一塊去,這也是我們可以利用地地方。”
聽到方伯良的全面分析,就事說事,小原感到臉上發熱,心說又輸給方伯良了。原來這幾年孫國華的部隊發展很快,的確給小原他們找了不少麻煩。後來當小原知道孫國華是孫不良的兒子,不但撤銷了孫不良鄉長職務,還把他投進了監獄裏。是方伯良聽說後找到他,極力反對小原的株連做法才把孫不良給放了。
當時方伯良告訴小原:父子兩個觀點不同,信仰不同在中國很普遍,不能因為兒子抗日父親就有罪。當時方伯良還給小原講了一個《樂羊衛國》的故事,通過這個典故來告訴小原,中國人是接受父子之間不同立場的,關鍵要看這個人的出發點。方伯良告訴小原,孫不良這個人最愛的是他自己,因此他不可能愛國,所以也不可能接受兒子的主張,他們把孫不良關進監獄對孫國華沒有絲毫傷害,反倒是打擊了為日本人做事的人。小原最後被方伯良說服了,放了孫不良不說還恢覆了他鄉長職務,這件事情又一次證明了方伯良看人看事有眼光。
“方縣長這樣說是有了可以支配的人手了?”
方伯良笑著點點頭。“太君還記得孫不良這個人麽?他就是個可以利用的人才。”
看見方伯良說孫不良是個“人才,”小原不解地眨眨眼睛,隨後明白方伯良是在諷刺孫不良就心領神會地笑了。“方縣長是要孫不良找他的兒子做說客?”
“這只是其一,其二是這個人和好多江湖匪類都有來往,可以給他一部分錢財讓他去活動,他是個有利益什麽都可以做的人。”
“呦西。”小原信服地同意了方伯良的安排。
小原當然相信方伯良的判斷能力,但是他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在他看來孫不良這個人就是個垃圾,人品極差,為了當官不惜走上層路線,把自己的礦山都送給了日本人,這樣一個沒有國家,沒有民族,沒有親情,甚至是沒有心肝的人,方伯良為什麽派他去搞破壞?這樣的人說的話會有人信?
方伯良左手玩弄著茶杯,眼睛在看著小原,心說這個聰明地日本人也有短板,他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更不知道東北民眾的特點,因此習慣於按照常理來推測問題的根源,這就必然吃虧。要知道一個真正能幹的,理智的政治家是要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去處理事情的,那麽你就必須了解這一地區的真實情況是什麽,了解這個地區的民眾心理。
方伯良明白,中國因為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同的文化沈積過多,國民的特性是大相徑庭的,只有把握住他們的脈搏才可以對癥下藥,而要做到這一點,離開書本是不可以的。雖然小原也喜歡讀中國的書籍,畢竟讀的書有限,接觸的民眾有限,因此在判斷上出現誤差就不奇怪了。既然小原想對此做些修正,想知道他為什麽選擇孫不良這種人去攻關,他也不準備保守,讓小原對中國的事情多了解一些有助於雙方的溝通,這是好事,因此他就清清嗓子,條理清晰地從頭說起。
“小原太君,這件事情說起來話就長了,你要有足夠地耐心。”
“耐心我的有,方縣長只管說好了。”小原說完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架勢,正襟危坐地挺直了身體,他知道方伯良的毛病,當他說話的時候,不喜歡聽話的人走神。
“東北地區雖然歷史悠久,但是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都統治過這塊土地。比如姑蘇慕容,靺鞨這些種族太君都不太熟悉,可是他們在東北歷史上都曾經輝煌過。據說商紂王的兄弟萁子和微子也到過這一地區,傳播過正宗地大漢文化。當然,統治時間最久,最有成就的是遼國,金國和滿清,他們都分別擁有獨立地文化和信仰。如此一來太君就應該明白,一個地區被不同的民族輪換統治,文化和信仰自然容易分裂。何況還有一種特殊地文化進入了東北,就是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小原聽到這不僅打斷了方伯良的話語,他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因此感到奇怪,當然會問。
“對,就是移民文化。”方伯良用肯定地語氣說,看見小原眼睛裏白茫茫地,一片霧氣,知道他不明白什麽叫移民文化。這種文化在當地人叫“雜種”文化,只是這話太粗魯,方伯良從來不用,其實還有一個叫法,叫做多民族文化。
“東北因為地大人希,物產豐富,土地肥沃。不斷地有山東,河北的難民遷移到這裏,後來因為遷移地人多,和當地的文化經常發生沖突,最後就形成了一種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文化,就是我剛才說的移民文化。這種文化的特點就是以家庭,同性,鄰裏為單位,自成體系,外部很難進入,內部則有自己的潛規則,也就是說有自己的生活法規,因此他們不大認同朝廷的法律,對朝廷也沒有信任感。因為當初他們闖關東到這裏來落戶的時候,一切都靠自己,朝廷並沒有關照他們。那麽太君想想,這裏本來就不是自己的家鄉,當地的官員又不管他們,對朝廷怎麽可能有歸屬感。一個沒有歸屬感的民族,愛國心從何談起?而原住居民又是各有各的文化,當然也缺少歸屬感,一個沒有歸屬感的種族說穿了,只能是散沙一片。”
聽見方伯良如此透徹地分析東北地區的民族特性,小原頓時感覺受益匪淺,也明白了為什麽少量地日本皇軍就可以占領大片的黑土地,原來東北老百姓並不覺得這裏是自己的家,管理他們的政府是自己的政府,看來他們認的家只是少數人的小集體。小原頓時感到心中透亮,感激地目光射向了方伯良。心說不是方伯良的博學,他可能到死那一天也不會搞懂東北民眾的心裏。
“太君想,當地的所有武裝都是由這些人組成的,那麽他們最關心地利益是什麽?當然是自己不能吃虧,因此這些人也不不可能有政治遠見,說到國家民族不過是掛在嘴頭而已。我之所以派孫不良去做他們的工作,因為孫不良就是某些東北人的典型代表,自私自利,小農意識,他會洞悉這些人的內心,說話會說到他們心裏去。而且我會告訴孫不良對這些人說:只要他們不故意和皇軍作對,皇軍就不會打他們,這樣一來他們中很多人為了地盤不受侵害就不會參加聯合。”
“方縣長說的真好啊!我終於知道你為什麽不看重這件事情,原來你像諸葛亮一樣,已經看明白這裏面的機關了。”小原這話是發自內心說的,沒有一點恭維地意思。此刻在他心裏,方伯良就是他的張子房諸葛亮。
“太君過獎了,我能夠做出準確地判斷,不過是比一般人多讀了幾本書而已。”方伯良說,他到不是故作姿態,心裏就是這樣認為的。事實也是,當身邊的官員把更多地時間用在官場的應酬上,用在吃喝玩樂上,他的確大部分時間在讀書。而且他會讀書,不像某些讀書人只會吊書袋子,是為了窄小利益而讀書。
方伯良讀書是從心裏喜歡,是從興趣出發,絕不是為了裝飾門面而讀書,而且一切虛幻地,負能量多於正能量的書都不讀。比如老子,莊子,還有各種佛教,基督教的書都不讀,這樣就省下了很多時間,算是真正會利用時間的人。史岳峰,關羽鴻遇到這樣的對手的確是不幸的。
“中國的歷史文化的確是博大精深,只是我還是不明白,既然你們有這樣的歷史,為什麽國家如此地稚弱?”小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沒有遇到方伯良之前,他盡管也讀了不少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總的感覺是中國人不行,結果被狠狠地抽了一記耳光,因為方伯良的表現告訴他,中國人非但不差,而且很行,所以才有這一問。
方伯良明白小原話中的意思,就是堂堂地中華帝國,為什麽被小小地日本國打的滿地找牙,就冷笑地說:“小原太君,你看看春秋戰國就全明白了是為什麽?齊桓公稱霸是因為有了管仲,魏文侯稱雄是因為重用了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秦國大治是因為秦孝公重用了商鞅。”
“方縣長,你的是想告訴我,中國人並不差,差的是要有好的領導人,滿清的落後是他們用庸才治國,包括後來的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小原本來人就聰明,聽見方伯良這樣說,哪裏不明白他的話,因此就搶過話頭說。
“閉關鎖國,拒絕使用人才。首先是滿清的乾隆皇帝,而後來的皇帝又都是庸才,庸才的皇帝當然不會認識精英,使用精英,這當然包括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所以才把中國弄的積貧積弱。中國歷史上就有這樣的說法:一人興邦,一人滅國,可見人才才是一個國家能否存在,興盛地靈魂。”
方伯良每當提到這個問題就有一肚子氣,這種氣就是懷才不遇。當然他的眼睛裏還有一種譏誚,只是那譏誚地光芒很短,幾乎是一閃而過,小原當然沒有看出來。在方伯良的心裏,一直有著另外的一套理論,或許這就是他不在乎做賣國賊,願意為小原服務的根源。
昨天晚上他和方雅琴之間發生的那場爭論就很能說明問題。當時方雅琴問他:“爸爸,你讀的書幾乎沒有西方的,說明你從骨子裏崇拜中國文化,那麽為什麽要給日本人服務?要知道,日本人的目的是滅亡中國?你這樣做是不是助紂為虐?”
“你覺得日本人有能力滅亡中國?在我看來日本人進入中國越深,最後就是中國人滅亡日本民族的時候。”方伯良回答。
“我不明白爸爸的話。”方雅琴感覺方伯良的話沒有道理,就氣鼓鼓地反駁說。
“你當然不會明白,知道我為什麽要求你多讀一些歷史?這樣你就明白了。你想一想,五胡亂中華的時候,孝文帝的改革為什麽成功?因為他采用的是漢文化。當他們進入中原後,後來的五胡還有麽?唐朝的李氏王朝就是突厥的後裔。你再想想,元朝的騎兵開始為什麽強大無比,那麽到了元順帝的時候,強大無比地蒙古騎兵哪裏去了?為什麽八十年不到就滾出了中國。還有滿族為什麽後來稚弱無比,要知道開始的時候滿族八旗子弟可是所向披靡地,進入北京之後他們開始全盤接受漢化,漢化之後的滿族還有多少滿族的味道?
太平天國起義,沒有曾國藩,李鴻章領導的湘軍和淮軍,滿清立刻就完蛋了,這些例子告訴我什麽?異族進入中國,要麽被漢化,本民族消失,要麽站不住腳早早地滾蛋。你說日本人想滅亡中國不是癡人說夢?我敢說,真到了日本人占領中國的那一天就是大和民族消亡的一天,這是宿命,日本人同樣逃脫不了這個規律。”
“爸爸,你這是什麽謬論?給日本人做事就是漢奸。”方雅琴大聲地說,臉色漲紅。
看見方雅琴生氣,方伯良沒有和方雅琴繼續辯論,因為他特別疼愛這個女兒,怕深入進入這個問題,父女之間會在感情上產生裂痕,但是方伯良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只是他明白日本人不會這樣想,因為他覺得日本人的文化根基過於淺薄,視野狹小,看不見很多年以後的事情。
“方縣長說的沒有錯,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世界的歷史也在證明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就說在平谷,不是有方縣長這樣的人才幫助我們,事情做起來一定是縛手縛腳。”小原感覺方伯良說的沒有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中國在古時候為什麽可以橫掃東亞,始終占據最耀眼地位置?就是因為他們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的帝王,有姜子牙,張子房,劉伯溫這樣的大臣。那麽日本為什麽會崛起?不也是因為有了明治天皇,伊藤博文,東鄉平八郎這樣的君臣?
方伯良對於小原的說法表示滿意,就謙虛地說:“在下沒有做多少事情,我到認為平谷有了小原太君這樣的領導者是幸運。韓愈在《馬說》裏寫道,千裏馬長有,伯樂不長在就是這個道理。”
方伯良這個馬屁拍的恰到好處,小原聽後也感覺舒服,就豎起了大拇指。“方縣長是難得地千裏馬,這一次破壞抵抗力量的聯合就靠方縣長了。”
看見小原又把話題轉到眼下要進行的“連橫”之計上,方伯良明白小原還是不放心,就進一步告訴小原:雖然這個“合縱”的發起人是誰他們不知道,但是他相信他們絕對沒有蘇秦的本事,況且本地區抵抗力量的素質也比不了列國諸侯,這些人不過是散兵游勇,成不了氣候。其中最主要的是,方伯良相信,史岳峰和孫國華代表兩種不同力量,他們都不會讓出領導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