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九章

關燈
◎。◎

“閉嘴!”

朱元璋瞪了一眼提出暗殺論的朱樉,這人怎麽學不會識時務。“等水鏡的內容放完,朕讓你講個夠!”

朱樉不情不願地住口,但對水鏡接下去的內容沒多少興趣了。那會他已經死了,還能有他什麽事。

【之前說了,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把魚與熊掌都扔掉了。先是該蟄伏時,他選擇接連削了五位藩王。

建文元年,燕王打出清君側的旗號反了。這時,建文帝派兵圍剿,又定了一個古怪的調子。

他說:“昔蕭繹舉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極。’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①

建文帝究竟想不想殺朱棣?是仁慈心作祟,還是不想承擔弒殺叔父的名聲?更關鍵的是,出征隊伍會怎麽理解這話?

往光明了想,皇上顧忌親情,最好是活捉或讓燕王自己投降;

往陰暗了想,戰場上刀劍無眼,萬一誰能殺了燕王就是斬草除根,但皇上絕不會承認這是他的本意。

不論哪一種理解,這種命令一出,好處都是建文帝的,黑鍋由手下背著了。

建文帝的這番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既要、又要、還要”。

但我們都知道沒有絕對實力碾壓,想要的太多,反而會什麽都得不到。

當時兩軍對壘,建文帝下達了耐人尋味或者說模棱兩可的旨意。

是貪心太過,還是剛愎自負地認為一定能順利拿下燕王,所以做一做面子工程也無妨?】

此時,寧王朱權忽而出聲。他今年十五歲,只比朱允炆小幾個月。

話不多,就講了一句。“黃子澄,我記得他是探花出身,這經史子集學得想必不錯。”

既然學得不錯,豈會不知漢景帝下旨削藩後,七國亂起。

朱允炆的準備時間遠遠不比劉啟。劉啟在七國亂起時,手下有周亞夫。朱允炆用的又是誰?他憑什麽硬抗藩王們?

有的話不能說得太直白。

旁觀這些年朱元璋的執政手段,如果他決定上朱允炆繼位,只怕會提前清掃了開國時的那一批武將勳貴。

建文帝最開始用李景隆活捉了朱橚,是打了對方措手不及。

接下來連削五位藩王,已經表明新帝態度,藩王們已然戒備重重。

那時,誰領兵去征戰燕王都要憑實力對抗,誰能勝任?

李景隆嗎?

其父李文忠是個人物,年少從戎,驍勇善戰。平定江南,又北伐漠北。

李景隆子承父業,年少就熟讀兵書。其父死後襲爵曹國公,被派往多地練兵。可父親再厲害,不代表兒子就能青出於藍勝於藍。

朱權不看好李景隆,此人目前並無出挑戰績,不指望他橫掃千軍,那麽還能用誰?

寧王只說了一句,但像是晉王、湘王等藩王都聽懂了言下之意。

有的話,做兒子的不能講得直白。

朱元璋很可能盡力為建文帝鋪平道路,但從另一個方向何嘗不是把新君送上無人可用的絕路。

【建文帝憑什麽拿下燕王?對比兵士數量,燕王肯定比不過朝廷軍隊,但建文元年的朱允炆沒有意識到他手下幾乎沒有良將可用。

尚在人世的開國大將,一個是疾病纏身的郭英,另一個善守不擅攻的耿炳文。

最初,耿炳文為帥北伐,但在幾經失利後被召回,換上了李景隆。

熟知軍事的觀眾肯定比我懂,李景隆的領兵能力有多爛,是屢戰屢敗,最後給燕王開城門投降。

靖難之役打了三四年,燕王大軍揮師入京。混戰時,宮中發生了一場火災,三具屍體被燒到面目全非,據說是建文帝、皇後與其長子。

史上的建文之迷由此而生,朱允炆真的死了嗎?還是遁逃出宮?這就回到了《十二塊木板》的故事之初,鄭和七下西洋的傳聞出現了。

燕王朱棣成功奪位,年號永樂。

永樂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鄭和下西洋,其中目的之一是找失蹤的建文帝。

它不是網絡段子,由《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不過,我個人覺得尋找建文帝行蹤是順帶的。主要理由與目的,那些留到下一集再說。

結尾處,不如做些無謂的猜測。

假如建文帝在削藩之初,第一個就對燕王下手。趁其不備,是坑蒙拐騙也好,毒殺暗害也好,無所不用其極,是不是就能成功去除心腹大患?

或者,建文帝在登基之後以懷柔手段對待諸位藩王,采取合縱連橫與制衡之術,是否能讓他們相互削弱實力,作為皇帝等到實力碾壓時再動手削藩呢?

然而,這樣做很可能就不是朱允炆的性格。

性格使然,他一次次做出對自己最不利的選擇,最後走向了失敗。

此處講一句老掉牙但很應景的話。

黑格爾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下期見。】

朱允炆楞楞地瞧著水鏡,五味雜陳湧上心頭。

沒有漫天神佛幫他澄清他不是一個殘忍的人,水鏡裏的內容卻是透露出了這一點。他在有時有些不知所謂的仁慈。

是虛偽的仁慈嗎?

至少,現在不是。

捫心自問,假設他獨自一人獲知歷史發展軌跡,又能做到登基後立刻暗殺朱棣嗎?也許,答案仍是不能。

他能下決心做的是把人圈禁起來,但誰能保證歷史不會詭異地繞向另一個方向。朱棣只要沒死,會不會逃走,然後打著各種旗號造反呢?

殿內氣氛從凝固變為了沈默。

權力的鬥爭向來殘酷,合家歡式的結局需要太多運氣。

朱允炆想開口說點什麽,他對皇位沒有窺覬之心。不論朱元璋選擇誰做繼承人,他會全心全意地效忠新君。

話到嘴邊,欲言又止。

在水鏡播放了這些內容後,還會有叔叔相信他的效忠嗎?

他的真實水平是不是與那個李景隆一樣,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到了實際操作中就會一塌糊塗?

朱樉卻沒那些百轉千回的想法,終於等到水鏡的聲音停止,他要繼續剛剛的話題。自己是怎麽死的?這可是個大問題。“爹……”

朱元璋深呼吸。再沒忍住,抄起果盤上的桂圓,朝著二兒子腦門砸去。

“你趕著投胎啊!都說了看完再講話,沒瞧見水鏡顯靈還沒結束。”

觀影者評論顯示出來:

『評論:

△喜歡鹹豆腐腦:黑格爾表示,這話他真的說過。

甜食愛好者:樓上ID異端。

雞鴨魚肉龍蝦螃蟹火鍋都上一份 :別打了,甜黨鹹黨別打了。[打起來啊!快打起來啊!]

(回覆43)

△我的精神還正常:這次咕咕是間隔十天才更新,痛失周更勤奮勳章,日常催更。

摸魚上班:看穿了,咕咕是不可能日更的。一周七天,工作一天,休息六天,長命百歲。

熱死了:牽星板故事更了三期,夏天還沒過去,今年真的好熱。明朝人穿到過來的話,分分鐘中暑。

(回覆90)

△批發玫瑰花:哪本書裏講的,朱元璋臨死前三問“朱棣來否?”有沒有可能是他臨時想變更繼承人?

立朱允炆為儲君時,老三活著。老朱也沒想到老三居然在洪武三十一年罹患疾病,會比他早死幾個月,原本的藩王牽制平衡突然被打破。

做夢家裏有礦:好像是《明太..祖實錄》記載的,但朱棣沒見到朱爸爸最後一面。

蝦仁豬心:先不說這件事的真假,誰說叫人回去是更換繼承人?說不定老朱在死前幫孫子最後一把,把最大的威脅除掉。

(回覆88)

……』

至此,水鏡的虛相消散不見。

朱元璋意猶未盡,每看一次,他都希望這影像能更長一些。

其他人就不同了。大部分即便不是如坐針氈,也是被當頭敲了悶棍,處於頭昏目眩中。

朱棣倒是在默默偷著樂。

雖然聽不清水鏡的音調,但那些字跡總算一筆一劃清楚表明了永樂帝是誰。

——之前的猜測與感覺沒有錯,真的是自己!

要忍住,一定要冷靜克制。

朱棣不斷默念,關鍵時刻絕不能得意自滿。水鏡世界發生的歷史投射到這個世界,歷史的軌跡已經開始發生改變。

朱元璋沒有如期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今天將第三集 播放給眾人看,不是單純地大過年故意給兒孫們添堵。

更是表達一種深意。

在獲知某種歷史可能性後,要如何選擇?能不能走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洪武帝自登基以來,一直奉行嫡長子繼承。

因此,當朱標不幸離世,官員們中有不少人擁護嫡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

現在朱元璋要改弦易轍,必定需要一個理由。尤其是要讓兒子們心服口服,不再生出藩王之亂。

朱棣越分析越覺得父皇擬定的新儲君就是自己。

要越過二哥與三哥立儲,才會用出超乎尋常的水鏡顯形本事。以史為鑒,不再重蹈覆轍。

然而,這樣做對自己有致命缺點。

兵變篡位,自古在皇家都是大忌。

這件事被眾人所知了,就是一個明晃晃的攻訐切入點。哪怕篡位事件尚未發生,可只要不是自己登基,新帝能容忍他嗎?

朱元璋環視一圈,把眾人的反應收入眼底。

先點名朱樉,“老二,現在你能講話了。不許問你是怎麽死的,你想點有用的,剛剛那些水鏡畫面,讀出什麽來了?”

朱樉張了張嘴,頂著朱元璋如刀的眼神,真是一肚子委屈。

水鏡講大明故事,可他堂堂秦王,居然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透明人!

剛剛的內容提到三個死人。老三朱棡與十二弟朱柏的死亡時間與方式都被提到了,他呢?

朱樉委屈不已,老爹還不讓他追根究底。他要死了啊,怎麽能不問。

這會是梗著脖子,也不講話。反正死都要死了,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勢。

朱元璋順氣再順氣,不搭理老二,目光一一掃過眾人找下一個答題者。

眾人:來了,熟悉的感覺來了。

這就是學堂上夫子抽人提問的緊張場面。現在是大年初一的晚上,居然搞這些,父皇終於是不想做人了。

作者有話說:

①《明史紀事本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