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4 章節
關燈
小
中
大
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部隊主力步槍。
Kar.98k
結合98b以及標準型毛瑟步槍的改進基礎上,最終在1935年德國正式采用Kar98k毛瑟步槍(Karabiner98kurz:Karabiner代表卡賓槍,kurz代表短的意思),成為納粹德國的制式步槍,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Kar98k的特征:除了標準毛瑟步槍的刺刀座、葉片保險、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準星護罩、下彎式拉機柄、槍托在拉機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其間經過多次設計更改,部分零部件制造與安裝采用沖壓、焊接工藝,大多是為了易於生產,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一般而言,1944年之後制造的98k,因為戰爭形勢的轉變,質量也每況愈下。後期的一些步槍,連刺刀座都省略了。
隨著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以及新型彈藥的出現,98式毛瑟步槍作為一種經典的武器,逐漸被替代。
1940年,毛瑟公司曾參加新型半自動步槍的投標,最後毛瑟公司方案被淘汰。納粹德國戰敗後,毛瑟兵工廠遭到破壞。毛瑟公司在輕武器業務方面已經完全沒落。
結構特點
毛瑟兄弟設計的毛瑟式槍機安全、簡單、堅固和可靠,大多數的旋轉後拉式槍機都是根據毛瑟兄弟所設計的原理來設計的。在槍機上有三個凸筍,兩個在槍機頭部,另一個在槍機尾部。前面的兩個凸筍就是閉鎖凸筍,進入槍管尾有些人把尾部的凸筍誤認為是第三個閉鎖凸筍,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保險凸筍,並不接觸機匣上的閉鎖臺肩。槍機組很空易從機匣中取出,在機匣左側有一個槍機卡榫,打開後就能旋轉並拉出槍機。
毛瑟式槍機的另一個著名特征是它的拉殼鉤,有一個結實、厚重的爪式拉殼鉤在槍彈一離開彈倉時就立即抓住彈殼底緣,並牢固地控制住槍彈直到拋殼為止。這項技術被稱為“受約束供彈”(controlledroundfeeding),是保羅毛瑟在1892年時的重要發明,由於拉殼鉤並不隨槍機一起旋轉,因而避免了出現上雙彈的故障。
拉機柄牢固地安裝在槍機體上,參考了恩菲爾德步槍的設計而改為固定在槍機後部,直到98式步槍為止,這個拉機柄在槍機閉鎖時都是呈水平狀態向右直伸而出,只有少數特殊型號(卡賓槍、狙擊型和自行車步槍)才是下向彎曲。在1924年研制的標準型步槍上,仍然是使用直拉機柄,直到98k式步槍開始,才統一讓拉機柄向下彎曲。下彎式拉機柄不但使步槍在攜帶時更方便,不容易絆上雜物,而且也使槍機操作時更舒適。
保險桿位於槍機後上方,用右手拇指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保險桿有三個操作位置:當保險桿撥到右邊時,同時會鎖住擊發阻鐵和槍機體,此時步槍既不能射擊,也不能打開槍機;當保險桿撥到中央位置(向上擡起)時,只是鎖住阻鐵,步槍不能擊發,同時擋住瞄準線,但槍機可以打開,能進行裝填或清空彈倉的操作;當保險桿撥到左邊位置時,只要扣動板機步槍就能發射。扳機為兩道火式的設計,既安全又可靠。
雙排固定式彈倉是毛瑟步槍的另一個特征,槍彈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入。裝填槍彈有兩種方法,最快的方法就是用橋夾。每條橋夾裝5發槍彈,剛好夠裝滿一個彈倉,在機匣環上方有機器切削出來的橋夾導槽,打開槍機後,可以把夾滿槍夾的橋夾插在導槽上,然後把5發槍彈用力壓進彈倉內。壓完彈後,空的橋夾可以用手撥出,但如果不用手撥,在關閉槍機時也會強行拋出橋夾,這樣的設計在激烈的戰鬥中非常有效。另一種方法最簡單,只需要打開槍機,用手一發一發地把槍彈壓入彈倉內,一次一發。用這種方法裝滿彈倉會比較慢,但如果在戰鬥的間隙想把半滿的彈倉重新裝滿,則可以用這種方法。
性能諸元:
產地德國
制造商毛瑟
類型步槍
彈藥7.92x57mm
運作方式毛瑟旋轉後拉槍機式
供彈方式5發內置彈倉
重量3.9千克(無彈藥裝填)
長度1.1075米
槍管長度600毫米
槍口初速75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6.毛瑟M1932:德國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槍
德國毛瑟兵工廠制造的一種手槍。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制,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裏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筆者幼時最喜歡的鐵道游擊隊中的王強就是一人拎著兩支“快慢機”打得鬼子屁滾尿流。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JosefFeederle),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板,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采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裏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采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鬥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裏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麽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麽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醜得可愛的標準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說到舊中國仿制的駁殼槍,還有一個特例要提到,這就是山西軍閥閻錫山‘晉廠‘制造的‘一七式‘11.43mm半自動駁殼槍。其構造與德國C96式大同小異,惟口徑大了不少,主要原因是閻錫山引進並大量仿造了早期型號的‘湯姆遜‘11.43mm沖鋒槍。手槍與沖鋒槍使用同種槍彈,難得舊軍閥還有一點‘現代‘意識。不過,每當看到‘一七式‘,總不免使我聯想起舊中國山西鐵路軌距比外阜要窄一些的故事,當然這是題外話了。“晉造”盒子炮現在是收藏家眼中極為含有的精品。
性能數據:
使用槍彈:7.63*25MM普通毛瑟彈
供(裝)彈具容量:10發,20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Kar.98k
結合98b以及標準型毛瑟步槍的改進基礎上,最終在1935年德國正式采用Kar98k毛瑟步槍(Karabiner98kurz:Karabiner代表卡賓槍,kurz代表短的意思),成為納粹德國的制式步槍,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Kar98k的特征:除了標準毛瑟步槍的刺刀座、葉片保險、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準星護罩、下彎式拉機柄、槍托在拉機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其間經過多次設計更改,部分零部件制造與安裝采用沖壓、焊接工藝,大多是為了易於生產,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一般而言,1944年之後制造的98k,因為戰爭形勢的轉變,質量也每況愈下。後期的一些步槍,連刺刀座都省略了。
隨著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以及新型彈藥的出現,98式毛瑟步槍作為一種經典的武器,逐漸被替代。
1940年,毛瑟公司曾參加新型半自動步槍的投標,最後毛瑟公司方案被淘汰。納粹德國戰敗後,毛瑟兵工廠遭到破壞。毛瑟公司在輕武器業務方面已經完全沒落。
結構特點
毛瑟兄弟設計的毛瑟式槍機安全、簡單、堅固和可靠,大多數的旋轉後拉式槍機都是根據毛瑟兄弟所設計的原理來設計的。在槍機上有三個凸筍,兩個在槍機頭部,另一個在槍機尾部。前面的兩個凸筍就是閉鎖凸筍,進入槍管尾有些人把尾部的凸筍誤認為是第三個閉鎖凸筍,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保險凸筍,並不接觸機匣上的閉鎖臺肩。槍機組很空易從機匣中取出,在機匣左側有一個槍機卡榫,打開後就能旋轉並拉出槍機。
毛瑟式槍機的另一個著名特征是它的拉殼鉤,有一個結實、厚重的爪式拉殼鉤在槍彈一離開彈倉時就立即抓住彈殼底緣,並牢固地控制住槍彈直到拋殼為止。這項技術被稱為“受約束供彈”(controlledroundfeeding),是保羅毛瑟在1892年時的重要發明,由於拉殼鉤並不隨槍機一起旋轉,因而避免了出現上雙彈的故障。
拉機柄牢固地安裝在槍機體上,參考了恩菲爾德步槍的設計而改為固定在槍機後部,直到98式步槍為止,這個拉機柄在槍機閉鎖時都是呈水平狀態向右直伸而出,只有少數特殊型號(卡賓槍、狙擊型和自行車步槍)才是下向彎曲。在1924年研制的標準型步槍上,仍然是使用直拉機柄,直到98k式步槍開始,才統一讓拉機柄向下彎曲。下彎式拉機柄不但使步槍在攜帶時更方便,不容易絆上雜物,而且也使槍機操作時更舒適。
保險桿位於槍機後上方,用右手拇指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保險桿有三個操作位置:當保險桿撥到右邊時,同時會鎖住擊發阻鐵和槍機體,此時步槍既不能射擊,也不能打開槍機;當保險桿撥到中央位置(向上擡起)時,只是鎖住阻鐵,步槍不能擊發,同時擋住瞄準線,但槍機可以打開,能進行裝填或清空彈倉的操作;當保險桿撥到左邊位置時,只要扣動板機步槍就能發射。扳機為兩道火式的設計,既安全又可靠。
雙排固定式彈倉是毛瑟步槍的另一個特征,槍彈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入。裝填槍彈有兩種方法,最快的方法就是用橋夾。每條橋夾裝5發槍彈,剛好夠裝滿一個彈倉,在機匣環上方有機器切削出來的橋夾導槽,打開槍機後,可以把夾滿槍夾的橋夾插在導槽上,然後把5發槍彈用力壓進彈倉內。壓完彈後,空的橋夾可以用手撥出,但如果不用手撥,在關閉槍機時也會強行拋出橋夾,這樣的設計在激烈的戰鬥中非常有效。另一種方法最簡單,只需要打開槍機,用手一發一發地把槍彈壓入彈倉內,一次一發。用這種方法裝滿彈倉會比較慢,但如果在戰鬥的間隙想把半滿的彈倉重新裝滿,則可以用這種方法。
性能諸元:
產地德國
制造商毛瑟
類型步槍
彈藥7.92x57mm
運作方式毛瑟旋轉後拉槍機式
供彈方式5發內置彈倉
重量3.9千克(無彈藥裝填)
長度1.1075米
槍管長度600毫米
槍口初速75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6.毛瑟M1932:德國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槍
德國毛瑟兵工廠制造的一種手槍。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制,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裏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筆者幼時最喜歡的鐵道游擊隊中的王強就是一人拎著兩支“快慢機”打得鬼子屁滾尿流。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JosefFeederle),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板,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采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裏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采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鬥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裏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麽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麽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醜得可愛的標準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說到舊中國仿制的駁殼槍,還有一個特例要提到,這就是山西軍閥閻錫山‘晉廠‘制造的‘一七式‘11.43mm半自動駁殼槍。其構造與德國C96式大同小異,惟口徑大了不少,主要原因是閻錫山引進並大量仿造了早期型號的‘湯姆遜‘11.43mm沖鋒槍。手槍與沖鋒槍使用同種槍彈,難得舊軍閥還有一點‘現代‘意識。不過,每當看到‘一七式‘,總不免使我聯想起舊中國山西鐵路軌距比外阜要窄一些的故事,當然這是題外話了。“晉造”盒子炮現在是收藏家眼中極為含有的精品。
性能數據:
使用槍彈:7.63*25MM普通毛瑟彈
供(裝)彈具容量:10發,20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