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59章 符與道

關燈
“說的這麽好聽,你給我去相親去,早點讓我這個老頭子抱上孫子!”

簡老爺子冷哼了一聲。

簡奶奶站在一旁,也是連連點頭。

“你爺爺雖然脾氣臭,但是這話說的沒錯,你快點給我們找一個孫媳婦,我們自然不會催你了。”

“就這個禮拜天,說好了,我們已經約了你陸爺爺家,他的孫女兒那可是一個美人,你看了一定喜歡。”

簡寧浩一雙浩瀚的眸子,此時半瞇著,整個人有著一種隨意卻又淩厲的魅力。

看到簡寧浩沒有回應,簡奶奶就當作是回應了一般,拉著老頭子,快速的離開了。

離開的時候,還不忘囑咐簡寧浩,一定要準時來。

主意穿著。

簡寧浩的腦海之中,突然間想起來闖他浴室的女人。

-------

沈傾離開之後,腦海中出現了一種符咒。

“符咒”是中國道教用以傳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

所謂“符咒”是符箓與咒語的合稱。

一般地說,“符”指的是用朱筆或墨筆所畫的一種點線合用、字圖相兼、且以屈曲筆畫為主的神秘形象,道門中人聲稱它具備了驅使鬼神、治病禳災等眾多功能;“咒”指的是具有特殊音頻效應的口訣,道門廣泛地用以養生輔助、祈福消災或者召驅鬼神以達到施行者的特殊目的。

符咒法術經籍在《道藏》中占有很大的份量,這些著述內容覆雜,事例也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攜帶了諸多的易學信息則是可以肯定的。

所謂“法術”首先是指以符和箓為本的道術秘法。由於符箓在體式上已有象征的特點,這就很自然會引入易學的思想理念。

故而,符箓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蘊含著易學的旨趣。

作為與符箓相輔助的一種重要法術,咒語融攝易學象數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

在道教中,咒語與符箓有時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種理念通過符字書寫與勾畫就成為符箓,而當這種符箓以特殊音頻念頌的時候也就成為咒語。

以符、咒、訣、步四大功能為主體,都以想象的鬼神世界為前提,面對鬼神世界而施行的;主要靠存想和氣法。

存想,又名存思,簡稱為“存“,若存想專精,則稱為“精思“,是道教最普遍、最具有特色的思維方法。

在道教徒的修煉中、法術中、齋醮科儀中,都運用“存想“的方法,往往成為全程法術、科儀的關鍵。

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

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

在這一過程中,道循環往覆,“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周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

萬物又覆歸於道。

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系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系。

道是天地萬物之母,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

這是最為玄妙和深奧的。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

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作為本原,是渾然一體的東西。

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這裏“始”、“母”、“根”、“門”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

但是,它們有層次的區別。

作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無前無後,無上無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邊,然而在它之前卻沒有什麽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沒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為本原,它是物質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物質運動的規律,道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終極原因。

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

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回歸於道,“各覆歸其根,歸根曰靜,覆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恒規律。

作為規律的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之不得的。所謂“夷、希、微”,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

道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違反的。

只有遵循道的規律,堅持“無為”的原則,才能把事情辦好。

否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違背了規律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下場是極其可悲的。

老子把道視為必須遵循的法則,他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他要求人們要堅持,遵循道的法則。

又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則,駕馭現實的實有,以認識歷史的規律,這就是遵循道的法則的具體表現。

廢棄了這一原則,有了仁義,“大道廢,有仁義”老子主張“唯道是從”,“貴食母”,即是要堅持道的法則,按道的法則做事。道也是觀察事物的永恒法則。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說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則觀察萬事萬物的,給人們作出了榜樣。老子認為,人們對道的法則的態度是有區別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夠堅持道的原則,而且身體力行。

至於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見絀了。“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堅持道的原則的人,才能把自己有餘的奉獻給社會。是否按道的原則辦事,結果是不一樣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