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十九)勵江東諸葛祭風,定赤壁周瑜縱火(1)
關燈
小
中
大
徐庶看著陰沈的天空,覺得自己的心情和天空是一個顏色的。
諸葛亮曾經好心提醒過他的事情,剛剛被一個消息驗證了:有人送來了他母親的手書,他母親從長阪坡失散後,落入了曹操之手。
跟他母親的書信一起來的,還有曹操一封信,言辭間似乎頗為輕松:元直啊,你也可以不相信這件事兒,不過你不相信的後果是什麽我可就不保證嘍。
徐康還沒去世的時候,徐庶記得這個弟弟總是跟他說,哥你放心做你的事兒去吧,娘有我照顧呢。早年的徐庶也確實有點任性,學游俠的作風,從來沒想過讀書的事,但徐康也沒怪過他,更沒有為奉養母親的事情覺得不公平,鄰裏看不過去替徐康抱不平,徐康憨厚的笑,指指自己的頭說自己笨,沒有大哥聰明,光宗耀祖的事兒都指著大哥呢,我照顧好娘,別讓他分心就行了,我也就能幹這個。
徐庶十五六歲才意識到自己這麽下去不行,被官府抓了一次之後他雖然僥幸沒有被人指認什麽犯罪記錄,但這段經歷卻讓他知道了一件事:個人再怎麽好勇鬥狠,在國家機器面前p都不是。於是徐庶沈默了,沈默之後他決定跟過去的自己做個切割,開始認真求學。
徐康依然無條件支持他,就像之前他仗劍游俠時候一樣,徐康奉養母親,還要支撐徐庶的全脫產學習以及拜名師交友游學的全部費用……
一直到兩三年前,徐康突然病故了……一夜之間徐庶要擔起之前徐康的全部責任,他瞬間明白了徐康有多不容易,追思過去,他發誓要將母親照顧的更好,仿佛這樣就可以安慰徐康的在天之靈。
他先去找劉表,後投奔劉備,都是“讓母親過得更好”的計劃中的一環,他需要用才學為母親換來優渥的晚年生活……但是現在,母親落在曹操手裏了。
母親只有他這一個兒子了,他也只有母親一個親人了。
選擇似乎很容易做出,可是游學那些年學過的東西,孔子加孟子加董仲舒組合出一個叫“仁義禮智信”的東西,徐庶又覺得選擇是個很難的事情。
黃月英早幾天就憑著機智和年輕從亂軍中逃生,並最終追上了劉備一同到了夏口避難,她安頓下來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送手書給徐庶,再三請罪:是我沒有照顧好老夫人,與老夫人失散了。
可是能怪黃月英嗎?這就是命。
有人來請徐庶,說劉備劉琦請他議事,諸葛亮還沒從江東傳回消息,結盟的事兒還不靠譜,總要做最壞打算,如果沒有孫權的援助,這些人要怎麽辦。
徐庶擺擺手,他不想去,他的心都亂了,這個時候他不能冷靜的分析,不能提出最優的意見,不能當一個合格的謀士。
所以別去添亂。
徐庶不來,諸葛亮不在,這個小小的劉備集團多少有點六神無主的意思,孫乾簡雍和新近加入的伊籍都不敢妄言,劉備沒有辦法只能親自來找徐庶。
看到徐庶拿著母親和曹操的手書坐在幾案旁發呆的樣子,劉備準備好的話又說不出來了:“元直……”
徐庶回頭看見劉備,搖搖晃晃站起來要行禮:“主公……”
劉備攔住他,和他對面坐下,看著他手裏的書信,欲言又止。
“主公為此事而來?”徐庶把書信平攤在幾案上。
“元直有何打算?”劉備小心翼翼的問。
徐庶沈默了很長時間,最後長嘆一聲:“為人子,不能陷親於險地。為人臣,亦不能陷主於危難。庶今日去則背主,留則害親,忠孝二字,必害其一。此皆為庶一人而起,亦為庶一人而止。庶之二難,唯有一死,上報主公之恩,下盡人子之孝。”說著就要從腰間拔出劍來。
劉備大吃一驚:“元直不可!”伸手按住劍柄。門外孫乾簡雍等見勢不好,也急忙沖進來,七手八腳搶去了徐庶的佩劍。
徐庶忍不住痛哭失聲:“似此如之奈何!”
眾人臉色都不好看。連首席謀士都“如之奈何”了,別人更不用說了。
劉備忍不住想,孔明在就好了……但是也就是想想,諸葛亮不在。如果寫信去江東問,就算諸葛亮有解決辦法,消息也得半月才能來回,那時候曹操說不定就把徐母的人頭寄來了……
徐庶越哭越傷心,劉備臉色青了又白,白了又青,反覆幾次,他仿佛下定決心一樣,從眾人手中奪過徐庶的佩劍,雙手遞到徐庶近前,低低的聲音說:“元直,你……你不如走吧!”
所有人在這一時刻都以為自己聽錯了。
徐庶也以為自己聽錯了,他止住哭泣,吃驚的看著劉備。
“親親愛仁……人之本也。炎漢以仁孝治天下。無孝何以立家,無仁何以立國。孤乃宗親,上承陛下厚恩,更當全孝悌之理。元直……可徑去,歸養奉親,以期重立功名!”
“主公不可!”孫乾一聲驚呼,上前施禮,“此為非常之時,元直去留,當與眾人商議,孔明先生處亦當報之啊!”
“不必!此時為非常之時,元直之事何嘗不是非常之事!孤為元直做主,元直可盡早起身,早日奉迎老母!”
孫乾看劉備說的堅決,深感為難,他看看劉備,又轉向徐庶,希望他被感動能表個態留下:“元直……”
徐庶不說話。
徐庶沒法說。留下的話,就是不孝;可是不留……劉備當然是一片好心,至少仁德的姿態做的很足,自己要走本來就不仗義,趕上這麽個用人的時候,諸葛亮又不在現場,如果真的順著劉老板給的臺階下,說不定會被暴怒的武將打。
劉備仿佛看出了徐庶的擔心,他拉起徐庶的手,誠懇的說:“元直不必疑慮,三日後,孤親為元直餞行!”
諸葛亮看著面前的三封信,覺得很無力。
劉備的信很簡單:孔明,元直走了,劉孫聯盟的事情辦得怎麽樣了?你什麽時候回來?
黃月英的信就是一封檢討書:孔明,我對不起你對不起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我把徐母給跟丟了,這導致徐母落入曹操之手,元直也要辭去,現在大家人心惶惶,我對不起你對不起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
趙雲的信就是一篇流水賬,有的沒的寫了一大堆,主要就是詳細記述了一下劉備送別徐庶的場面,發人深省,感人至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深深雨蒙蒙世界只在你眼中……不過占信篇幅90%以上的記敘文還不如末尾1%的議論文來的重要:孔明,我覺得,徐庶不全是為了他娘走的,他想走。你看,他連交代公事的信都沒給你留一封。
趙雲的非理性直覺和諸葛亮的理性分析結果是完全一致的。徐庶走的根本原因是他迫切的想離開了,只不過,徐母的失散給了他一個很好的順理成章的借口,至於劉老板是不是看到了這一點,於是順水推舟,諸葛亮覺得倒不那麽重要了。在劉老板最艱難的時刻,徐庶看不到希望,更糟糕的是,還有諸葛亮跟他搶飯碗。他和孫乾簡雍等人不同,他的夢想在求學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匡扶天下”,他有能力有志氣,可是跟著劉備似乎欠缺了一點運氣,所以,他要跳槽。
諸葛亮嘆著氣把信收起來,不能責備徐元直不仗義,大家都是為名為利,背叛拋棄是家常便飯,自己若不是跟曹操有過節,也說不定早就去投奔了,順便還改一把歷史什麽的。
“小豬,點三卯不到,你好大的膽子,是要我把你拖出去正軍法麽?”
周瑜剛走進來,看見諸葛亮正對著幾案上三塊白絹嘆氣。
諸葛亮急忙起來迎接周瑜:“師姐,別逗了行麽,不是第一天就說好了我不應卯的嗎?”
諸葛亮第一天到了江東,一條毒舌把江東名士都刺了一遍之後,終於見到了孫權,孫權此時正拿著“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的曹操來信皺眉。諸葛亮用了很老套的激將法來逼迫孫權下決心,說您反正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有決心和曹操決戰就早點決戰,沒決心就早點投降。孫權按照歷史中規中矩的反問劉備為什麽不投降?諸葛亮一看機會來了,從座位起身大聲說:“我主乃帝室之胄,不能滅曹扶漢,乃天意也,焉能屈身事賊!”
孫權大怒,但是這一怒也就“怒”出了諸葛亮的機會——諸葛亮來到江東,最大的麻煩還不是說服孫權建立聯盟,而是如何讓孫權平等的看待劉備。她得抓住一切機會拔高劉備的形象和地位,讓所有人知道:劉備和孫權都是割據一方地位同樣很高的諸侯,沒有誰依附誰這一說。
不參與江東應卯,超然世外的外交豁免權,就是諸葛亮努力的一個結果。
當然,也幸虧是遇上了周瑜這個熟人。
諸葛亮對於這次相見印象深刻到幾十年後都記憶猶新,她由魯肅帶領著走進建威中郎將府,穿過曲曲彎彎的亭臺水榭,那個時候她腦子還有點期待也有點畏懼著和周瑜的相見。
說不定是周師姐呢,也說不定不是周師姐呢,如果是周師姐,會是什麽樣驚喜的相遇?如果不是,那麽現在這種矛盾而糾結的心境是不是顯得極為可笑?
邁上水榭的第一級臺階,諸葛亮覺得那個穿白色織錦頭戴珠冠端坐撫琴的美好背影越看越眼熟。
一曲終了,美人站起身轉向魯肅諸葛亮二人,未語笑先至:“小豬,等你很長時間了。”
這聲音簡直是天籟——要讓諸葛亮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應該是很想立刻扔了羽扇沖過去和對方擁抱:“周師姐~想死你了~”
但是諸葛亮沒這麽做。
沒這麽做的原因不是魯肅在旁邊,而是她害怕被周瑜打。
只有握著羽扇微微顫抖的手洩露了諸葛亮激動的心情。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擔心毫不多餘,因為周瑜接下來就笑著說:“你做的好機器——知道惹了多大的禍事麽?”
諸葛亮扭頭四十五度角無辜望天。
三個人分賓主落座,一個清麗脫俗的美女率侍婢奉上酒食。諸葛亮聽見周瑜很自然的跟美女說“辛苦你了,小橋”,吃驚的就一直盯著小橋看。
等小橋率人退下去,周瑜才舉起酒杯貌似不經意的對諸葛亮說:“來,喝酒,別盯著人家看,多不禮貌。”
“師姐你結婚啦?”
“沒有,小橋是我的侍妾。”
周瑜說得理所當然,諸葛亮卻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你那是什麽表情,我有侍妾很奇怪麽?你不也結婚了?”周瑜指出諸葛亮雙重標準。
“這種事兒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覺得很正常,發生在別人身上總覺得很奇怪麽。”諸葛亮表示我雙重標準的理直氣壯。
魯肅有點看不下去:“我雖然聽不懂你們二位在說什麽,但是我敢肯定跟今天要談的正事沒關系吧?”
“是哦,今天要談什麽來著?”
在魯肅都不堪忍受諸葛亮的惡意天然呆而要發作之前,周瑜一句話把事情發展拐入正道上來:“說說眼下怎麽辦吧。子敬,你也帶小……孔明見過主公了,你們先說。”
“令主公傾向於聯合抗曹,但最後決心還沒下。如果真的要讓他下這個決心,需要一個他在正式場合的表態作為催化劑。”諸葛亮一邊說著,一邊果斷對著面前的清蒸鱸魚下筷子了。
“這個容易。”
“難的是其餘人的態度,文臣武將各自心中有不同的盤算啊。此次曹操祭天子名號,率精銳大軍,挾克荊州之威勢,江東人心不齊,確實難以抗衡啊。對了,公瑾到廬江也十天了,怎麽還未拜見主公?”魯肅感慨。
“哼,”周瑜嘲諷的輕笑了一聲,“子敬以為我為何不去?實不相瞞,我回來十天,直到現在才有點工夫見你們二位,之前文臣武將一波一波的來,要降要戰,不降不戰,不知該降該戰,探聽口風的,妄圖說服的,想撈好處的,什麽樣的人,我都見過了。”
“那……公瑾之意呢?”
“自然是戰。江東不是荊州,主公不是劉琮!曹操驕橫,這一次南下他太順了,還沒吃過虧,不讓他在這裏吃點苦頭,恐怕上天也不答應。”
“師姐威武。”諸葛亮看了看自己面前就動了一筷子的魚,“能換一條不腥的魚嗎?”
周瑜很同情諸葛亮,這個原來可以把自助餐老板吃到舉白旗列黑名單的主兒,來到這個世界一定很痛苦。
“張子布等人欲降,是以劉琮蔡氏等人為據;子瑜等人欲和;武將多半欲戰……不過,程普老將軍恐怕對統軍都督一職有意;餘者或有欲以戰功求封賞者,一心為江東而戰者寥寥,黃老將軍算一個,呂子明惟公瑾將令是瞻,也無私心。”
周瑜聽了魯肅憂心忡忡的分析,沒有立即接話,而是轉而問諸葛亮:“說起來……你來這裏幾天了,還沒去拜訪令兄?”
諸葛亮聽周瑜提到諸葛瑾,換上了一副正經臉色,放下筷子,拿起羽扇搖了搖:“我想了,還是不主動去見的好,如今家兄侍奉吳主,我輔佐皇叔,各為其主,宜公不宜私,不便相見。倘若兄長傳信,我自然執兄弟之禮親往拜見。周將軍不必生疑。”
周瑜笑了:“你一本正經起來還真讓人不習慣。行了,我疑什麽,子瑜現在絕對不會跟著你離開江東的,你就是去見他也無妨。”
諸葛亮並沒有順勢解除自己嚴肅起來的臉色,反而更正經了些:“說到蔡氏……亮有一事,請周將軍,魯校尉助力。”
周瑜瞇著眼睛看了看:“小豬,給我我應當幫你的理由。”
“事情辦成了,至少對東吳沒壞處,對皇叔有好處,對曹操有壞處。而且這算是我們兩方的盟約啊。這個理由夠吧?”
作者有話要說:
歷史上的東吳在三國時期給人的印象就不怎麽深刻——不能都怪羅貫中那個同人本三國演義,東吳自身自恃天險不思進取而且內部各種混亂導致這支力量似乎自始至終就沒有留給人們“強”的印象。作者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東吳內部意見不統一及其導致的嚴重分裂,其實是貼近赤壁之戰前的真實狀態的。也正因為如此,赤壁之戰取勝非常不易,孫權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把戰勝的功勞都記在了周瑜賬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諸葛亮曾經好心提醒過他的事情,剛剛被一個消息驗證了:有人送來了他母親的手書,他母親從長阪坡失散後,落入了曹操之手。
跟他母親的書信一起來的,還有曹操一封信,言辭間似乎頗為輕松:元直啊,你也可以不相信這件事兒,不過你不相信的後果是什麽我可就不保證嘍。
徐康還沒去世的時候,徐庶記得這個弟弟總是跟他說,哥你放心做你的事兒去吧,娘有我照顧呢。早年的徐庶也確實有點任性,學游俠的作風,從來沒想過讀書的事,但徐康也沒怪過他,更沒有為奉養母親的事情覺得不公平,鄰裏看不過去替徐康抱不平,徐康憨厚的笑,指指自己的頭說自己笨,沒有大哥聰明,光宗耀祖的事兒都指著大哥呢,我照顧好娘,別讓他分心就行了,我也就能幹這個。
徐庶十五六歲才意識到自己這麽下去不行,被官府抓了一次之後他雖然僥幸沒有被人指認什麽犯罪記錄,但這段經歷卻讓他知道了一件事:個人再怎麽好勇鬥狠,在國家機器面前p都不是。於是徐庶沈默了,沈默之後他決定跟過去的自己做個切割,開始認真求學。
徐康依然無條件支持他,就像之前他仗劍游俠時候一樣,徐康奉養母親,還要支撐徐庶的全脫產學習以及拜名師交友游學的全部費用……
一直到兩三年前,徐康突然病故了……一夜之間徐庶要擔起之前徐康的全部責任,他瞬間明白了徐康有多不容易,追思過去,他發誓要將母親照顧的更好,仿佛這樣就可以安慰徐康的在天之靈。
他先去找劉表,後投奔劉備,都是“讓母親過得更好”的計劃中的一環,他需要用才學為母親換來優渥的晚年生活……但是現在,母親落在曹操手裏了。
母親只有他這一個兒子了,他也只有母親一個親人了。
選擇似乎很容易做出,可是游學那些年學過的東西,孔子加孟子加董仲舒組合出一個叫“仁義禮智信”的東西,徐庶又覺得選擇是個很難的事情。
黃月英早幾天就憑著機智和年輕從亂軍中逃生,並最終追上了劉備一同到了夏口避難,她安頓下來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送手書給徐庶,再三請罪:是我沒有照顧好老夫人,與老夫人失散了。
可是能怪黃月英嗎?這就是命。
有人來請徐庶,說劉備劉琦請他議事,諸葛亮還沒從江東傳回消息,結盟的事兒還不靠譜,總要做最壞打算,如果沒有孫權的援助,這些人要怎麽辦。
徐庶擺擺手,他不想去,他的心都亂了,這個時候他不能冷靜的分析,不能提出最優的意見,不能當一個合格的謀士。
所以別去添亂。
徐庶不來,諸葛亮不在,這個小小的劉備集團多少有點六神無主的意思,孫乾簡雍和新近加入的伊籍都不敢妄言,劉備沒有辦法只能親自來找徐庶。
看到徐庶拿著母親和曹操的手書坐在幾案旁發呆的樣子,劉備準備好的話又說不出來了:“元直……”
徐庶回頭看見劉備,搖搖晃晃站起來要行禮:“主公……”
劉備攔住他,和他對面坐下,看著他手裏的書信,欲言又止。
“主公為此事而來?”徐庶把書信平攤在幾案上。
“元直有何打算?”劉備小心翼翼的問。
徐庶沈默了很長時間,最後長嘆一聲:“為人子,不能陷親於險地。為人臣,亦不能陷主於危難。庶今日去則背主,留則害親,忠孝二字,必害其一。此皆為庶一人而起,亦為庶一人而止。庶之二難,唯有一死,上報主公之恩,下盡人子之孝。”說著就要從腰間拔出劍來。
劉備大吃一驚:“元直不可!”伸手按住劍柄。門外孫乾簡雍等見勢不好,也急忙沖進來,七手八腳搶去了徐庶的佩劍。
徐庶忍不住痛哭失聲:“似此如之奈何!”
眾人臉色都不好看。連首席謀士都“如之奈何”了,別人更不用說了。
劉備忍不住想,孔明在就好了……但是也就是想想,諸葛亮不在。如果寫信去江東問,就算諸葛亮有解決辦法,消息也得半月才能來回,那時候曹操說不定就把徐母的人頭寄來了……
徐庶越哭越傷心,劉備臉色青了又白,白了又青,反覆幾次,他仿佛下定決心一樣,從眾人手中奪過徐庶的佩劍,雙手遞到徐庶近前,低低的聲音說:“元直,你……你不如走吧!”
所有人在這一時刻都以為自己聽錯了。
徐庶也以為自己聽錯了,他止住哭泣,吃驚的看著劉備。
“親親愛仁……人之本也。炎漢以仁孝治天下。無孝何以立家,無仁何以立國。孤乃宗親,上承陛下厚恩,更當全孝悌之理。元直……可徑去,歸養奉親,以期重立功名!”
“主公不可!”孫乾一聲驚呼,上前施禮,“此為非常之時,元直去留,當與眾人商議,孔明先生處亦當報之啊!”
“不必!此時為非常之時,元直之事何嘗不是非常之事!孤為元直做主,元直可盡早起身,早日奉迎老母!”
孫乾看劉備說的堅決,深感為難,他看看劉備,又轉向徐庶,希望他被感動能表個態留下:“元直……”
徐庶不說話。
徐庶沒法說。留下的話,就是不孝;可是不留……劉備當然是一片好心,至少仁德的姿態做的很足,自己要走本來就不仗義,趕上這麽個用人的時候,諸葛亮又不在現場,如果真的順著劉老板給的臺階下,說不定會被暴怒的武將打。
劉備仿佛看出了徐庶的擔心,他拉起徐庶的手,誠懇的說:“元直不必疑慮,三日後,孤親為元直餞行!”
諸葛亮看著面前的三封信,覺得很無力。
劉備的信很簡單:孔明,元直走了,劉孫聯盟的事情辦得怎麽樣了?你什麽時候回來?
黃月英的信就是一封檢討書:孔明,我對不起你對不起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我把徐母給跟丟了,這導致徐母落入曹操之手,元直也要辭去,現在大家人心惶惶,我對不起你對不起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
趙雲的信就是一篇流水賬,有的沒的寫了一大堆,主要就是詳細記述了一下劉備送別徐庶的場面,發人深省,感人至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深深雨蒙蒙世界只在你眼中……不過占信篇幅90%以上的記敘文還不如末尾1%的議論文來的重要:孔明,我覺得,徐庶不全是為了他娘走的,他想走。你看,他連交代公事的信都沒給你留一封。
趙雲的非理性直覺和諸葛亮的理性分析結果是完全一致的。徐庶走的根本原因是他迫切的想離開了,只不過,徐母的失散給了他一個很好的順理成章的借口,至於劉老板是不是看到了這一點,於是順水推舟,諸葛亮覺得倒不那麽重要了。在劉老板最艱難的時刻,徐庶看不到希望,更糟糕的是,還有諸葛亮跟他搶飯碗。他和孫乾簡雍等人不同,他的夢想在求學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匡扶天下”,他有能力有志氣,可是跟著劉備似乎欠缺了一點運氣,所以,他要跳槽。
諸葛亮嘆著氣把信收起來,不能責備徐元直不仗義,大家都是為名為利,背叛拋棄是家常便飯,自己若不是跟曹操有過節,也說不定早就去投奔了,順便還改一把歷史什麽的。
“小豬,點三卯不到,你好大的膽子,是要我把你拖出去正軍法麽?”
周瑜剛走進來,看見諸葛亮正對著幾案上三塊白絹嘆氣。
諸葛亮急忙起來迎接周瑜:“師姐,別逗了行麽,不是第一天就說好了我不應卯的嗎?”
諸葛亮第一天到了江東,一條毒舌把江東名士都刺了一遍之後,終於見到了孫權,孫權此時正拿著“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的曹操來信皺眉。諸葛亮用了很老套的激將法來逼迫孫權下決心,說您反正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有決心和曹操決戰就早點決戰,沒決心就早點投降。孫權按照歷史中規中矩的反問劉備為什麽不投降?諸葛亮一看機會來了,從座位起身大聲說:“我主乃帝室之胄,不能滅曹扶漢,乃天意也,焉能屈身事賊!”
孫權大怒,但是這一怒也就“怒”出了諸葛亮的機會——諸葛亮來到江東,最大的麻煩還不是說服孫權建立聯盟,而是如何讓孫權平等的看待劉備。她得抓住一切機會拔高劉備的形象和地位,讓所有人知道:劉備和孫權都是割據一方地位同樣很高的諸侯,沒有誰依附誰這一說。
不參與江東應卯,超然世外的外交豁免權,就是諸葛亮努力的一個結果。
當然,也幸虧是遇上了周瑜這個熟人。
諸葛亮對於這次相見印象深刻到幾十年後都記憶猶新,她由魯肅帶領著走進建威中郎將府,穿過曲曲彎彎的亭臺水榭,那個時候她腦子還有點期待也有點畏懼著和周瑜的相見。
說不定是周師姐呢,也說不定不是周師姐呢,如果是周師姐,會是什麽樣驚喜的相遇?如果不是,那麽現在這種矛盾而糾結的心境是不是顯得極為可笑?
邁上水榭的第一級臺階,諸葛亮覺得那個穿白色織錦頭戴珠冠端坐撫琴的美好背影越看越眼熟。
一曲終了,美人站起身轉向魯肅諸葛亮二人,未語笑先至:“小豬,等你很長時間了。”
這聲音簡直是天籟——要讓諸葛亮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應該是很想立刻扔了羽扇沖過去和對方擁抱:“周師姐~想死你了~”
但是諸葛亮沒這麽做。
沒這麽做的原因不是魯肅在旁邊,而是她害怕被周瑜打。
只有握著羽扇微微顫抖的手洩露了諸葛亮激動的心情。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擔心毫不多餘,因為周瑜接下來就笑著說:“你做的好機器——知道惹了多大的禍事麽?”
諸葛亮扭頭四十五度角無辜望天。
三個人分賓主落座,一個清麗脫俗的美女率侍婢奉上酒食。諸葛亮聽見周瑜很自然的跟美女說“辛苦你了,小橋”,吃驚的就一直盯著小橋看。
等小橋率人退下去,周瑜才舉起酒杯貌似不經意的對諸葛亮說:“來,喝酒,別盯著人家看,多不禮貌。”
“師姐你結婚啦?”
“沒有,小橋是我的侍妾。”
周瑜說得理所當然,諸葛亮卻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你那是什麽表情,我有侍妾很奇怪麽?你不也結婚了?”周瑜指出諸葛亮雙重標準。
“這種事兒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覺得很正常,發生在別人身上總覺得很奇怪麽。”諸葛亮表示我雙重標準的理直氣壯。
魯肅有點看不下去:“我雖然聽不懂你們二位在說什麽,但是我敢肯定跟今天要談的正事沒關系吧?”
“是哦,今天要談什麽來著?”
在魯肅都不堪忍受諸葛亮的惡意天然呆而要發作之前,周瑜一句話把事情發展拐入正道上來:“說說眼下怎麽辦吧。子敬,你也帶小……孔明見過主公了,你們先說。”
“令主公傾向於聯合抗曹,但最後決心還沒下。如果真的要讓他下這個決心,需要一個他在正式場合的表態作為催化劑。”諸葛亮一邊說著,一邊果斷對著面前的清蒸鱸魚下筷子了。
“這個容易。”
“難的是其餘人的態度,文臣武將各自心中有不同的盤算啊。此次曹操祭天子名號,率精銳大軍,挾克荊州之威勢,江東人心不齊,確實難以抗衡啊。對了,公瑾到廬江也十天了,怎麽還未拜見主公?”魯肅感慨。
“哼,”周瑜嘲諷的輕笑了一聲,“子敬以為我為何不去?實不相瞞,我回來十天,直到現在才有點工夫見你們二位,之前文臣武將一波一波的來,要降要戰,不降不戰,不知該降該戰,探聽口風的,妄圖說服的,想撈好處的,什麽樣的人,我都見過了。”
“那……公瑾之意呢?”
“自然是戰。江東不是荊州,主公不是劉琮!曹操驕橫,這一次南下他太順了,還沒吃過虧,不讓他在這裏吃點苦頭,恐怕上天也不答應。”
“師姐威武。”諸葛亮看了看自己面前就動了一筷子的魚,“能換一條不腥的魚嗎?”
周瑜很同情諸葛亮,這個原來可以把自助餐老板吃到舉白旗列黑名單的主兒,來到這個世界一定很痛苦。
“張子布等人欲降,是以劉琮蔡氏等人為據;子瑜等人欲和;武將多半欲戰……不過,程普老將軍恐怕對統軍都督一職有意;餘者或有欲以戰功求封賞者,一心為江東而戰者寥寥,黃老將軍算一個,呂子明惟公瑾將令是瞻,也無私心。”
周瑜聽了魯肅憂心忡忡的分析,沒有立即接話,而是轉而問諸葛亮:“說起來……你來這裏幾天了,還沒去拜訪令兄?”
諸葛亮聽周瑜提到諸葛瑾,換上了一副正經臉色,放下筷子,拿起羽扇搖了搖:“我想了,還是不主動去見的好,如今家兄侍奉吳主,我輔佐皇叔,各為其主,宜公不宜私,不便相見。倘若兄長傳信,我自然執兄弟之禮親往拜見。周將軍不必生疑。”
周瑜笑了:“你一本正經起來還真讓人不習慣。行了,我疑什麽,子瑜現在絕對不會跟著你離開江東的,你就是去見他也無妨。”
諸葛亮並沒有順勢解除自己嚴肅起來的臉色,反而更正經了些:“說到蔡氏……亮有一事,請周將軍,魯校尉助力。”
周瑜瞇著眼睛看了看:“小豬,給我我應當幫你的理由。”
“事情辦成了,至少對東吳沒壞處,對皇叔有好處,對曹操有壞處。而且這算是我們兩方的盟約啊。這個理由夠吧?”
作者有話要說:
歷史上的東吳在三國時期給人的印象就不怎麽深刻——不能都怪羅貫中那個同人本三國演義,東吳自身自恃天險不思進取而且內部各種混亂導致這支力量似乎自始至終就沒有留給人們“強”的印象。作者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東吳內部意見不統一及其導致的嚴重分裂,其實是貼近赤壁之戰前的真實狀態的。也正因為如此,赤壁之戰取勝非常不易,孫權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把戰勝的功勞都記在了周瑜賬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