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九百零九章建文帝的先手

關燈
第九百零九章 建文帝的先手

朱棣想拉攏的第二個人,也是個官二代,而且可以稱得上是朱棣的發小。這個人便是李文忠的長子李景隆。

朱棣幼年時期,特別喜歡李文忠這個大表哥,沒事兒老喜歡往他家裏跑。也正是因為朱棣幼年時期的這段經歷,咱們在成年朱棣的身上往往能看到李文忠那驍勇善戰的影子。

朱棣雖是李文忠的表弟,卻比李文忠小了二十一歲。而朱棣與李文忠長子李景隆年歲相仿,這表叔與表侄兒倒成了發小。

朱棣想拉攏李景隆,並不是因為李景隆特別優秀,他日想讓自己的發小成為自己的肱骨大臣。相反,朱棣雖然與李景隆關系要好,但他骨子裏並看不起李景隆,他認為李景隆就是典型的“虎父犬子”。

在朱棣看來,這李景隆除了人長得比較帥,善於言談,其實就是個大草包。尤其是這哥們兒喜好讀兵書,談論起戰爭,那是頭頭是道,絕對稱得上是“當世趙括”。

朱棣想拉攏李景隆的目的,就是想著這哥們兒將來能充當自己在應天的內應,替自己傳遞有價值的情報。畢竟李文忠死後,李景隆襲其曹國公爵位,加上這哥們能吹善侃,連朱元璋都十分喜歡他,還授予他左軍都督同知、太子太傅的官職。

站在徐輝祖和李景隆的立場,與朱棣保持不鹹不淡的關系,也是明智之舉。畢竟朱棣是一個藩王,跟這哥們兒走得太近,那是容易引起龍椅上之人猜忌的。

不過道衍和尚替朱棣籠絡的諸多人之中,有兩個當時的小人物不得不提。

第一個人便是胡儼,不錯,正是我胡碩的兒子胡儼。

當年,霏兒帶著胡儼投奔大舅哥朱異之後,便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之中。儼兒雖然天資聰慧,且得朱異親自指點,但考試運氣卻不佳,考上舉人之後,便再無半點進步。

胡儼在多次進京趕考的過程中,結識了比自己大十歲的練子寧。這哥們兒十分佩服胡儼的才學,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高中榜眼之後,便向自己的老師推薦了胡儼。

當時的胡儼已經二十五歲了,不想自己一家老小還靠著應天的劉聚大哥這幫人接濟,有心想找份事兒做。三年之後,在練子寧及其老師的推舉之下,胡儼便以舉人的身份,步入仕途,當起了華亭縣教諭。後又輾轉長垣縣、餘幹縣等多地任職。

當道衍和尚告訴朱棣,他籠絡了一個叫胡儼的小官員之後,朱棣也是一陣驚訝。因為這哥們兒也是自己的發小呀,還曾與自己結拜過兄弟。從此,朱棣交待道衍和尚,要多多聯系此人。

也正是在道衍和尚的幫襯之下,在練子寧的關照之下,到了建文元年,也就是“靖難之役”爆發的這一年,胡儼終於是當上了桐城縣的知縣。

道衍和尚替燕王朱棣籠絡的另一個小人物便是劉才,不錯,正是劉聚大哥的兒子、姣兒的丈夫、儼兒的姐夫劉才。

話說當年咱們離開應天之後,劉才與姣兒成婚。沒過幾年,劉才征得其父劉聚同意,以武舉人的身份當上了一名武官。由於劉聚大哥銀子多,加上劉才繼承了其父能征善戰的基因,到了“靖難之役”爆發的這一年,劉才已經當上了正四品的營州(今遼寧朝陽)中護衛指揮僉事。

嘿嘿!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姐夫比小舅子還是厲害,姐夫都正四品了,小舅子才正七品。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三月,已收拾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五人的建文帝開始著手對付燕王朱棣了。

在三大謀士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的輔佐之下,建文帝先發制人,任命親信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司指揮使。由於張昺、謝貴都是從應天空降過去的大員,為了防止北平的局面失控,也是為了不給人留下口實,建文帝還是任命了一個在北平從軍多年、一直在朱棣部下當差的武官,出任北平都指揮使司副指揮使,這個人叫張信。

這還不算完,為了防止北平出現不測,建文帝還調都督宋忠、徐凱、耿瓛(hun)等人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只要朱棣敢有半分妄動,建文帝手中的大砍刀就會砍下來。

在這裏不得不說明的是明初的地方行政體系。為了防止地方大員手中權力太過集中,也是為了體現“三權分立”的原則,明初在省級機構設置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布政使的主要職責是承宣政令、管理屬官、掌控財賦,相當於最高行政長官。按察使主管一個省範圍的刑法之事,相當於司法體系的最高行政長官。而都指揮使便是一省的最高軍事長官。至於巡撫、總督一類的官職,那都是明宣宗之後才有的。

也就是說,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似乎朱棣已經成了案板上的魚肉,只有任人宰割的分兒了。因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都換成了建文帝的親信,自己在北平城的一舉一動都在建文帝的監視之下。別說起兵造反了,此時的朱棣想出城打個獵什麽的,估計都沒有行動的自由。

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朱棣並沒有坐以待斃,他裝起了病。

朱棣為什麽要裝病呢?

因為這年的陰歷五月是朱元璋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按照規矩,他們這些就藩在外的王爺是要回應天參與祭祀活動的。朱棣隱隱感覺到,這次如果去了應天,恐怕是有去無回了。以小皇帝朱允炆這個架勢,這次就算不收拾自己,也得將自己軟禁起來。

因此,唯有裝病,才能躲得過五月的這一劫。另外,裝病也可以麻痹敵人,便於自己開展行動。

雖然朱棣同志裝了病,但為了顯示出對父親逝世一周年的高度重視,朱棣派出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個兒子一同入京,代其參與祭祀活動。

而此時躺在“病”床上的朱棣卻開始謀劃著他的大事,那便是派出親信去聯絡城外的舊部,一旦自己在城內舉事,沒有城外那些舊部的響應,那也相當於是給建文帝送人頭。另外,三個兒子沒有安全回到北平,朱棣也是不敢有半分不軌的舉動的。

其實就在“靖難之役”發生的前夕,朱允炆還是有一個絕佳的機會,讓自己更加牢牢地把握主動權的,那便是扣押朱棣的三個兒子。

建文帝的三大謀士中,齊泰建議扣押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人,而黃子澄則表示堅決反對。黃子澄的理由是,朱棣這人有虎狼之心,如果他真的打算反了,他根本不會顧忌兒子的性命,反而是讓建文帝背上了一個濫殺無辜的惡名。如果放這三人回去,反而可以起到麻痹朱棣的作用,讓建文帝能夠繼續“溫水煮青蛙”,逐步去除朱棣的羽翼。

兩大謀士意見相左,建文帝一時有些難以抉擇。這個時候,徐輝祖蹦了出來,他向建文帝建議,應該立即扣押朱棣的三個兒子。徐輝祖告訴建文帝,他對自己的這三個外甥相當了解,他們都是有些本事的,如果放他們回去,無異於放虎歸山。

徐輝祖的話並沒有打動建文帝,最終建文帝還是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放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人回了北平。

在這裏不得不說明的是,在建文帝的三大謀士當中,他最信任的便是黃子澄。因為黃子澄曾當過多年的東宮伴讀,他與建文帝的私交可就比方孝孺、齊泰二人要深多了。這也可以解釋在後來的多次類似情況下,建文帝都是選擇了相信黃子澄的原因。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人回到北平不久,建文帝便給北平的副都指揮使張信下達了一條密詔,逮捕燕王朱棣。

這就有一個疑問了,明明北平的都指揮使是建文帝的親信謝貴,那這逮捕朱棣的任務交給謝貴便好了,為什麽交給副都指揮使張信呢?

那是因為雖然北平的軍權控制在謝貴手中,但燕王府還有自己的衛隊。而且燕王的衛隊都是經過他自己精挑細選的,戰鬥力絕對強悍。如果由謝貴帶兵前去,雙方恐發生火並。

而派張信前去就不一樣了,張信曾經是朱棣的部下,雖然不是朱棣的親信,但跟燕王府衛隊的軍將都熟悉,可以借著入府公幹的名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朱棣。

另外,還要註意的一點是,張信手持的是逮捕燕王的密詔,而不是聖旨。之所以是密詔,那這個行動就要做到充分的保密。最好的結果是,張信已將燕王帶出燕王府,而燕王手下的死黨還不知情。等燕王的死黨反應過來,燕王已落入張信等人的手中,即使想采取行動,也得投鼠忌器。

因此,綜合這些因素來看,將持密詔入燕王府逮捕燕王的任務交給張信是最穩妥的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