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歸心
關燈
小
中
大
聽著張商英的謀劃,劉瑜點了點頭,他擡頭對張商英笑了笑,卻沒說好也沒說不好。
只是揣摩了半晌,方才對高俅說道:“去請子京大哥過來。”
高俅應了之後,馬上轉身出去。
坐在下首的張商英就皺了皺眉,他是有些看不起武人的。依他看來,劉瑜定下方向,他把章程列出來,與楊時、高俅等人互相印證,再呈給劉瑜批準之後,就讓劉昌祚這等武將去執行就得了。
和他們商量什麽?
這年頭,大宋的文官打仗很利害。
不論是夏竦、韓琦、範仲淹,包括王韶也是文官的出身,他們還倒真有點底氣。
可是是劉瑜不認同這一點,戰場的事,還是要跟武將商量過,看看是否可行才妥當。
“天覺,我不是好名之人,此事不容有失。”劉瑜是看出了張商英的不滿,淡淡地提點了這麽一句。
張商英聽在耳裏,卻就覺如雷貫耳。
無他,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毫無疑問張商英就是個內行人,他看到這份地圖時,並不了解比例尺和等高線的概念,也就是說,他本身是看不懂的。但是就憑著對於地圖上,那些規範的線條和標識,他很敏銳的知道,這是一件什麽的東西,又能起到什麽作用。
而在劉瑜指點下看懂了地圖,他很快就上手了。
愈是了解,愈覺得不可思議,特別劉瑜還直接聲明,是沈括的功勞,更讓張商英,心中對劉瑜愈加推崇。
此時劉瑜說他不好名,這一點,絕對是經得起推敲的,單是他在京師,一有詩作,就是推說別人酒醉所吟,不肯承認自己所寫,也可以看得出來,劉瑜真不好這麽個虛名。
於是張商英不禁自省,自己這樣不願跟武將討論,到底是不是為名所累?
“天覺,此事能勝不能敗。一旦有誤,不單整個青唐的細作網絡,可能盡化烏有;而且恐怕還會連累王機宜、高副使他們那邊的行動。”劉瑜年看著張商英的表情,又低聲給他加上了這麽一句。
張商英聽著,不禁起身,向著劉瑜一揖到地:“大帥真君子!”
安撫使司就是帥司,安撫使也稱帥使、大帥。
他是覺得劉瑜壓根不好名之外,還主動負起責任,一點也不在意王韶和高遵裕之前的舉止。所以張商英覺得劉瑜真是一心為國為民的正人君子。
但對於劉瑜來說,這事很簡單:“我不太懂軍略,但總歸陽謀多於陰謀,堂堂之陣,正正之兵才是正道。我們要圍抹邦山,必定就要投入兵力。那麽留在秦鳳機動、防守的兵力,自然就不可能太多,如果我們的軍事行動,無法鎮住青唐人,那麽不但起不到接應姚武之他們的作用,而且還把我們的軟肋露出來,所以,不由得不慎重啊!”
說話之間,高俅已把劉昌祚請了過來。
見了禮之後,劉瑜伸手請劉昌祚坐下,揮手讓苦娘退下,自己沖了一泡茶,教座間眾人飲了,方才開口道:“這行伍上的事,我是不曉得的。天覺方才所說,我以為頗有見地,所以請子京大哥過來,參詳一番,把章程定下來。”
劉昌祚連道“不敢”,他是個知分寸的,盡管與劉瑜結拜,他可從不敢拿著這拜兄的身份招搖。
不過看著案上的地圖,劉昌祚的眼睛卻就亮了起來。
他比起張商英,在軍事上有更多的敏銳,根本就不用劉瑜指點,劉昌祚指著地圖上的點:“這,這是狄道城吧?對,這邊就是抹邦山!”
劉瑜看著,也不禁暗暗佩服,當下又為劉昌祚講解了一番,方才說道:
“我只是提了一點想法,這地圖是沈存中弄出來的,畫出這地圖,依靠的是山民、細作,包括軍是硬探的記憶,才得以把地圖標尺化。但是,估計不太精準,所以也能參考著用,不能真以此為憑據來排兵布陣。”
畢竟又沒有航拍的條件,硬探還好,往往能給出一些比較靠譜的數據;那些山民、細作、青唐牧民,不少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他們對度量衡單位,那是完全沒譜,往往都是以“走上一陣”、“約莫半炷香”、“怕有七八裏地?許是三五裏吧。”
但對劉昌祚來講,他覺得足夠了:“哪有完全精準的地圖?有這圖,實已是不易之寶了!”
張商英也很以為然,劉瑜便讓他把剛才的謀劃陳述了出來。
“下官以為,如此布置,應當是妥當的了。”張商英說完之後,很有自信地作了個結論。
劉瑜笑著點了點頭,沒有開口,只是望著劉昌祚。
他的眼神,卻就讓下意識要附和的劉昌祚,楞了一下。
因為劉昌祚看得出來,劉瑜並不是要他來附和的。
不然的話,沒必要請他過來,直接讓他按這謀劃行事就行了啊。
只是劉昌祚素來都很謙遜,不太願得罪人,張商英說的也無大錯,所以他不禁猶豫了一下,不知道該不該開口。
劉瑜沒有說話,這個東西他幫不了劉昌祚,如果他幫劉昌祚到這一步,後者依然沒有什麽改變,那麽歷史上,他那不幸的結局,就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了。
“末將以為,恐怕蕃部那邊,不一定會遵從軍令。”劉昌祚醞釀了一下,開始分析起來,對於進軍的路線也好,進軍的目的也好,他倒沒有意見,關鍵是他只有五百人啊,其他的,得去找鄉兵、蕃兵來湊。
蕃部是否會按令調兵?張商英一時倒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聞言之下,下意識就要開口反駁。
沒想到又怎麽樣?只要他願意開口,從大義,從聖賢,從天時地利隨便忽悠,再引經據典,怎麽也能忽悠出一個局面,那就不是他張某人的缺失,而是劉昌祚這武人,沒有看到這其中的關節罷了!
因為,對於蕃部是否出兵,張商英匆促之下,也已有了兩三個腹稿。
總而言之,只要他開口,那是一定忽悠得過去。
但當張商英一接觸到劉瑜的眼光,突然之間,不知道為什麽,竟就拱手道:“帥使當面,不敢飾非,下官確實不曾想到此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只是揣摩了半晌,方才對高俅說道:“去請子京大哥過來。”
高俅應了之後,馬上轉身出去。
坐在下首的張商英就皺了皺眉,他是有些看不起武人的。依他看來,劉瑜定下方向,他把章程列出來,與楊時、高俅等人互相印證,再呈給劉瑜批準之後,就讓劉昌祚這等武將去執行就得了。
和他們商量什麽?
這年頭,大宋的文官打仗很利害。
不論是夏竦、韓琦、範仲淹,包括王韶也是文官的出身,他們還倒真有點底氣。
可是是劉瑜不認同這一點,戰場的事,還是要跟武將商量過,看看是否可行才妥當。
“天覺,我不是好名之人,此事不容有失。”劉瑜是看出了張商英的不滿,淡淡地提點了這麽一句。
張商英聽在耳裏,卻就覺如雷貫耳。
無他,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毫無疑問張商英就是個內行人,他看到這份地圖時,並不了解比例尺和等高線的概念,也就是說,他本身是看不懂的。但是就憑著對於地圖上,那些規範的線條和標識,他很敏銳的知道,這是一件什麽的東西,又能起到什麽作用。
而在劉瑜指點下看懂了地圖,他很快就上手了。
愈是了解,愈覺得不可思議,特別劉瑜還直接聲明,是沈括的功勞,更讓張商英,心中對劉瑜愈加推崇。
此時劉瑜說他不好名,這一點,絕對是經得起推敲的,單是他在京師,一有詩作,就是推說別人酒醉所吟,不肯承認自己所寫,也可以看得出來,劉瑜真不好這麽個虛名。
於是張商英不禁自省,自己這樣不願跟武將討論,到底是不是為名所累?
“天覺,此事能勝不能敗。一旦有誤,不單整個青唐的細作網絡,可能盡化烏有;而且恐怕還會連累王機宜、高副使他們那邊的行動。”劉瑜年看著張商英的表情,又低聲給他加上了這麽一句。
張商英聽著,不禁起身,向著劉瑜一揖到地:“大帥真君子!”
安撫使司就是帥司,安撫使也稱帥使、大帥。
他是覺得劉瑜壓根不好名之外,還主動負起責任,一點也不在意王韶和高遵裕之前的舉止。所以張商英覺得劉瑜真是一心為國為民的正人君子。
但對於劉瑜來說,這事很簡單:“我不太懂軍略,但總歸陽謀多於陰謀,堂堂之陣,正正之兵才是正道。我們要圍抹邦山,必定就要投入兵力。那麽留在秦鳳機動、防守的兵力,自然就不可能太多,如果我們的軍事行動,無法鎮住青唐人,那麽不但起不到接應姚武之他們的作用,而且還把我們的軟肋露出來,所以,不由得不慎重啊!”
說話之間,高俅已把劉昌祚請了過來。
見了禮之後,劉瑜伸手請劉昌祚坐下,揮手讓苦娘退下,自己沖了一泡茶,教座間眾人飲了,方才開口道:“這行伍上的事,我是不曉得的。天覺方才所說,我以為頗有見地,所以請子京大哥過來,參詳一番,把章程定下來。”
劉昌祚連道“不敢”,他是個知分寸的,盡管與劉瑜結拜,他可從不敢拿著這拜兄的身份招搖。
不過看著案上的地圖,劉昌祚的眼睛卻就亮了起來。
他比起張商英,在軍事上有更多的敏銳,根本就不用劉瑜指點,劉昌祚指著地圖上的點:“這,這是狄道城吧?對,這邊就是抹邦山!”
劉瑜看著,也不禁暗暗佩服,當下又為劉昌祚講解了一番,方才說道:
“我只是提了一點想法,這地圖是沈存中弄出來的,畫出這地圖,依靠的是山民、細作,包括軍是硬探的記憶,才得以把地圖標尺化。但是,估計不太精準,所以也能參考著用,不能真以此為憑據來排兵布陣。”
畢竟又沒有航拍的條件,硬探還好,往往能給出一些比較靠譜的數據;那些山民、細作、青唐牧民,不少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他們對度量衡單位,那是完全沒譜,往往都是以“走上一陣”、“約莫半炷香”、“怕有七八裏地?許是三五裏吧。”
但對劉昌祚來講,他覺得足夠了:“哪有完全精準的地圖?有這圖,實已是不易之寶了!”
張商英也很以為然,劉瑜便讓他把剛才的謀劃陳述了出來。
“下官以為,如此布置,應當是妥當的了。”張商英說完之後,很有自信地作了個結論。
劉瑜笑著點了點頭,沒有開口,只是望著劉昌祚。
他的眼神,卻就讓下意識要附和的劉昌祚,楞了一下。
因為劉昌祚看得出來,劉瑜並不是要他來附和的。
不然的話,沒必要請他過來,直接讓他按這謀劃行事就行了啊。
只是劉昌祚素來都很謙遜,不太願得罪人,張商英說的也無大錯,所以他不禁猶豫了一下,不知道該不該開口。
劉瑜沒有說話,這個東西他幫不了劉昌祚,如果他幫劉昌祚到這一步,後者依然沒有什麽改變,那麽歷史上,他那不幸的結局,就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了。
“末將以為,恐怕蕃部那邊,不一定會遵從軍令。”劉昌祚醞釀了一下,開始分析起來,對於進軍的路線也好,進軍的目的也好,他倒沒有意見,關鍵是他只有五百人啊,其他的,得去找鄉兵、蕃兵來湊。
蕃部是否會按令調兵?張商英一時倒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聞言之下,下意識就要開口反駁。
沒想到又怎麽樣?只要他願意開口,從大義,從聖賢,從天時地利隨便忽悠,再引經據典,怎麽也能忽悠出一個局面,那就不是他張某人的缺失,而是劉昌祚這武人,沒有看到這其中的關節罷了!
因為,對於蕃部是否出兵,張商英匆促之下,也已有了兩三個腹稿。
總而言之,只要他開口,那是一定忽悠得過去。
但當張商英一接觸到劉瑜的眼光,突然之間,不知道為什麽,竟就拱手道:“帥使當面,不敢飾非,下官確實不曾想到此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