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關燈
小
中
大
李治雖說人不在長安城裏,但是長安城發生的事情沒幾個能瞞得了他,便是義陽公主從蕭家那邊走了門路去新城公主府上的事情,他也是一清二楚。李治當時就覺得義陽公主是個蠢貨,別的不說,你是新城公主的親侄女,你就算是沒有帖子,到了門口,人家還能不讓你進去不成,偏偏畫蛇添足,找蕭家那邊搞帖子。李治厭煩的就是這個,他的幾個女人心中,他不是第一位的,娘家才是第一位的,遇到麻煩,想到的不是來求他,而是找家族,找外朝的人來幫忙。偏偏很多時候,李治還真的拿那些世家沒太多好辦法。他之所以寵愛武昭儀,一方面是武昭儀聰慧多智,能幫他分憂,另一方面就是,武昭儀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能依靠的唯有他。若是一個傻白甜,說我什麽也沒有,只有你了,固然能讓男人有著滿足感,而武昭儀卻是個女強人,女強人表示,我沒有別人可以依靠,所能依靠的只有你,帶來的滿足感那絕對是指數級增長的。
另外就是,李治不喜歡傻白甜,他的生活中充斥的都是各種聰明人,在他看來,你可以平庸,但是不能愚蠢,或者說,不能自作聰明。李治做太子的時候還好,那時候,他就算是有壓力,但是其實真的不需要考慮太多,李世民實在是一個非常能幹的皇帝,李治跟著李世民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就像是許多學生上學的時候想著等自己畢業工作了就怎麽怎麽樣,但是真的工作之後,還是懷念學校裏面的時光。李治也是一樣,那時候,朝中的大事自然有李世民管著,雖說李治也想過等到自己當了皇帝如何如何,但是終歸其實還是相對松快的,別的不說,以李世民的性子,起碼魏征死後,幾乎沒人敢在朝堂上給李世民難堪了。
李治那時候覺得皇帝都該是像李世民那樣的,結果李世民一朝駕崩,輪到李治登基,就各種掣肘,之前還有心思教導幾句身邊的美人,如今瞧著美人其實有他沒他一樣過,做了皇後,做了淑妃,就開始想他身後的事情,偏偏做得還不夠聰明,李治在朝堂上頭也不夠舒心,自然懶得再提點,你們這些女人,蠢也就罷了,還搞不清楚到底誰才是你們的依靠,既然如此,就等著看你們能折騰到什麽程度!
武昭儀同樣知道了那些事情,她心中不免有些不滿,要說她對李悅有多深厚的母子情誼,那真是不至於,但是,李悅關系到她的切身利益,這代表著她跟李治擁有著同一個秘密,這無疑能夠穩固她的地位,除此之外,李悅還能為她帶來更多的政治資本。沒有娘家又如何,世家勢大又如何,南北朝那會兒,世家再如何清高自詡,也得老老實實在胡人的朝廷裏面做官。楊廣之前搞出來的那些操作和他的遭遇同樣也給後人提了醒,那就是世家不可信,世家也有軟肋。別的不說,人心思定,只要上面不亂搞,下面百姓是不會樂意再來一場戰亂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世家其實能做的事情也有限,他們畢竟不是關隴軍事貴族,他們的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其實也不想掀桌子。而如今呢,皇帝還有新興的貴族卻是在不斷嘗試著修改棋盤上的規則,世家如今看起來占據著一定優勢,但是長遠來看,世家的沒落是必然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武昭儀自覺勝利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與此同時,她也已經將李悅當做了自己夾袋裏面的人,哪裏能容得下其他人來覬覦。想著一個李下玉居然都惦記著拉攏人了,武昭儀一方面覺得李下玉愚蠢,另一方面又心生警惕,她覺得,之前還是讓王皇後和蕭淑妃過得太舒服了,以至於她們還有心思在其他地方折騰。
就像是新城公主意識到李悅在人際往來的被動是因為缺少一個靠譜長輩的教導一樣,李治和武昭儀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這讓他們有些尷尬,也有少許愧疚,因為這本來應該是他們的責任。李悅身邊的朱娘子和高正固然忠心耿耿,將李悅也一直照顧得很好,但是他們終究只是奴婢,能照顧的也就是李悅的生活,為人處世方面的事情是教不了的。李悅上輩子也缺少了這方面的教育,他的父母在金錢上沒有苛刻他,但是,在人際往來方面,他嚴重缺乏經驗,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這也是他為什麽畢業之後選擇進入一個相對環境比較單純,哪怕薪資低一些單位的緣故,更多的外快,其實來源於網絡,隔著一條網線,不管是裝X,還是賣萌,或者是哭窮,大多數人都能揮灑自如,而面對面的情況下,許多事情反而說不出口。
李悅原以為自己是到驪山躲清閑的,結果到了之後才發現,他得承受李治和武昭儀遲來的親情了。這兩位也沒有直接了當地教導李悅遇到事情該怎麽做,遇到什麽人該怎麽說,而是以伴駕的名義讓他留在行宮,如今到了年底,李治就算是不回皇宮,但是該見的人也得見。別的不說,那些入京述職的刺史郡守都督,他若是不見,難道讓他們都去找長孫無忌嗎?他需要通過跟他們的對話,確定他們的立場,對於早就投靠了長孫無忌的,要看能不能離間他們的關系,對於原本中立的,就跌看能不能拉攏過來,至於那些原本就傾向於自己的,他就得給他們一定的好處,讓他們更堅定地站在自己這一邊。
而這些,李悅都是躲在暗中傾聽,聽過之後,若是李治興頭上來了,還會跟李悅解說一番。另外呢,武昭儀也不是無事可做,她已經出了月子,雖說她不是皇後,不能隨意召見那些外命婦,但是,宮裏的主人歸根結底還是李治,這裏又是行宮,王皇後鞭長莫及。李治為了表示自己對武昭儀的看重,遇上一些心腹臣子,就會暗示讓他們的夫人去拜見武昭儀。朝堂上原本就有一些不怎麽得意的人,他們也沒太多的節操,既然跟著武昭儀能討李治喜歡,那麽他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捷徑,李治甚至只是隨口跟某個臣子說了說,第二天,就有一批命婦過來拜見了。
武昭儀同樣是那般操作,叫李悅在內殿聽著,她在前面招待那些外命婦。李悅在經歷過幾次之後,就真心佩服武昭儀了,武昭儀真的是個聰明人,只需要事先看過一遍,之後,那些命婦乃至她們的丈夫是誰,他們的籍貫來歷,他們的升遷軌跡,都了然於心,甚至在跟那些命婦交談的時候,還能提起她們丈夫的一些得意之事,如此,自然是叫這些命婦心中感念。
說白了,能拉下這個面子的,在朝中都是坐冷板凳的那種,她們之前就算是有機會進宮拜見皇後,但是,在王皇後眼裏,只看得見幾個著姓大族的女眷,其他人在她眼裏,那就是透明人。大家都是官家夫人,她們無非就是出身不如人,結果哪怕在品級略高的情況下,都得讓著那些世家出身的,誰也不是天生下賤,願意低人一等。這兩廂一對比,感情上頭立馬就有了偏向。
這些外命婦回去跟丈夫一說,都是覺得武昭儀上位對他們更有利,武昭儀的擁護群體自然又壯大了。
這兩位根本沒意識到,最應該跟著他們學這個的,其實應該是如今的太子李忠,而不是李悅,不過他們兩個其實都沒將李忠當回事。像是為什麽許多人願意投靠武昭儀,不就是因為武昭儀生下了李弘嗎?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這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王皇後無子,就算是她出身貴重,也有許多人不將她放在眼裏,就算是她將李忠記在自己名下,但是,李忠又不是小孩子,他能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生母?這種事情,史書上多了去了,禮法是禮法,人心是人心!再說了,禮法要是有用,武昭儀也不會出現在李治宮裏!武昭儀有了親生的兒子,這個兒子還很得李治看重,出生就賜下了李弘這個名字,這自然是叫人浮想聯翩,李弘的出現自然也增加了武昭儀的競爭力。若是李治要立李弘為太子,哪怕太子的母親自然應該是皇後,這才叫名正言順。
李悅也沒提醒他們,他的確是受益匪淺,跟親戚扯皮這種事情他不會經歷太多,以他的身份,更多的面對的其實是地位不如他的下位者,李悅以前年紀小,這樣的事情很少,但是隨著他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未來勢必要跟那些官員打交道,他上輩子見過的最大的官就是自個辦公室的經理,就是個科長,這輩子起步太高,真正需要巴結的領導也就是李治,而李治嘛,再如何也不會真的對他怎麽樣,所以,他真正犯愁的其實是對地方上那些官員乃至世家豪族的姿態,如今先掌握一些談話的藝術,學會恩威並施是非常重要的。
李悅自己自己收獲頗豐,但是還沒來得及施展,李治就不得不返回皇宮了,過幾日就是正旦,可不能繼續待在行宮了,別的不說,正旦需要賜宴,君臣同樂,驪山這邊可塞不下這麽多人。而宮中,已經有人望眼欲穿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另外就是,李治不喜歡傻白甜,他的生活中充斥的都是各種聰明人,在他看來,你可以平庸,但是不能愚蠢,或者說,不能自作聰明。李治做太子的時候還好,那時候,他就算是有壓力,但是其實真的不需要考慮太多,李世民實在是一個非常能幹的皇帝,李治跟著李世民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就像是許多學生上學的時候想著等自己畢業工作了就怎麽怎麽樣,但是真的工作之後,還是懷念學校裏面的時光。李治也是一樣,那時候,朝中的大事自然有李世民管著,雖說李治也想過等到自己當了皇帝如何如何,但是終歸其實還是相對松快的,別的不說,以李世民的性子,起碼魏征死後,幾乎沒人敢在朝堂上給李世民難堪了。
李治那時候覺得皇帝都該是像李世民那樣的,結果李世民一朝駕崩,輪到李治登基,就各種掣肘,之前還有心思教導幾句身邊的美人,如今瞧著美人其實有他沒他一樣過,做了皇後,做了淑妃,就開始想他身後的事情,偏偏做得還不夠聰明,李治在朝堂上頭也不夠舒心,自然懶得再提點,你們這些女人,蠢也就罷了,還搞不清楚到底誰才是你們的依靠,既然如此,就等著看你們能折騰到什麽程度!
武昭儀同樣知道了那些事情,她心中不免有些不滿,要說她對李悅有多深厚的母子情誼,那真是不至於,但是,李悅關系到她的切身利益,這代表著她跟李治擁有著同一個秘密,這無疑能夠穩固她的地位,除此之外,李悅還能為她帶來更多的政治資本。沒有娘家又如何,世家勢大又如何,南北朝那會兒,世家再如何清高自詡,也得老老實實在胡人的朝廷裏面做官。楊廣之前搞出來的那些操作和他的遭遇同樣也給後人提了醒,那就是世家不可信,世家也有軟肋。別的不說,人心思定,只要上面不亂搞,下面百姓是不會樂意再來一場戰亂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世家其實能做的事情也有限,他們畢竟不是關隴軍事貴族,他們的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其實也不想掀桌子。而如今呢,皇帝還有新興的貴族卻是在不斷嘗試著修改棋盤上的規則,世家如今看起來占據著一定優勢,但是長遠來看,世家的沒落是必然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武昭儀自覺勝利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與此同時,她也已經將李悅當做了自己夾袋裏面的人,哪裏能容得下其他人來覬覦。想著一個李下玉居然都惦記著拉攏人了,武昭儀一方面覺得李下玉愚蠢,另一方面又心生警惕,她覺得,之前還是讓王皇後和蕭淑妃過得太舒服了,以至於她們還有心思在其他地方折騰。
就像是新城公主意識到李悅在人際往來的被動是因為缺少一個靠譜長輩的教導一樣,李治和武昭儀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這讓他們有些尷尬,也有少許愧疚,因為這本來應該是他們的責任。李悅身邊的朱娘子和高正固然忠心耿耿,將李悅也一直照顧得很好,但是他們終究只是奴婢,能照顧的也就是李悅的生活,為人處世方面的事情是教不了的。李悅上輩子也缺少了這方面的教育,他的父母在金錢上沒有苛刻他,但是,在人際往來方面,他嚴重缺乏經驗,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這也是他為什麽畢業之後選擇進入一個相對環境比較單純,哪怕薪資低一些單位的緣故,更多的外快,其實來源於網絡,隔著一條網線,不管是裝X,還是賣萌,或者是哭窮,大多數人都能揮灑自如,而面對面的情況下,許多事情反而說不出口。
李悅原以為自己是到驪山躲清閑的,結果到了之後才發現,他得承受李治和武昭儀遲來的親情了。這兩位也沒有直接了當地教導李悅遇到事情該怎麽做,遇到什麽人該怎麽說,而是以伴駕的名義讓他留在行宮,如今到了年底,李治就算是不回皇宮,但是該見的人也得見。別的不說,那些入京述職的刺史郡守都督,他若是不見,難道讓他們都去找長孫無忌嗎?他需要通過跟他們的對話,確定他們的立場,對於早就投靠了長孫無忌的,要看能不能離間他們的關系,對於原本中立的,就跌看能不能拉攏過來,至於那些原本就傾向於自己的,他就得給他們一定的好處,讓他們更堅定地站在自己這一邊。
而這些,李悅都是躲在暗中傾聽,聽過之後,若是李治興頭上來了,還會跟李悅解說一番。另外呢,武昭儀也不是無事可做,她已經出了月子,雖說她不是皇後,不能隨意召見那些外命婦,但是,宮裏的主人歸根結底還是李治,這裏又是行宮,王皇後鞭長莫及。李治為了表示自己對武昭儀的看重,遇上一些心腹臣子,就會暗示讓他們的夫人去拜見武昭儀。朝堂上原本就有一些不怎麽得意的人,他們也沒太多的節操,既然跟著武昭儀能討李治喜歡,那麽他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捷徑,李治甚至只是隨口跟某個臣子說了說,第二天,就有一批命婦過來拜見了。
武昭儀同樣是那般操作,叫李悅在內殿聽著,她在前面招待那些外命婦。李悅在經歷過幾次之後,就真心佩服武昭儀了,武昭儀真的是個聰明人,只需要事先看過一遍,之後,那些命婦乃至她們的丈夫是誰,他們的籍貫來歷,他們的升遷軌跡,都了然於心,甚至在跟那些命婦交談的時候,還能提起她們丈夫的一些得意之事,如此,自然是叫這些命婦心中感念。
說白了,能拉下這個面子的,在朝中都是坐冷板凳的那種,她們之前就算是有機會進宮拜見皇後,但是,在王皇後眼裏,只看得見幾個著姓大族的女眷,其他人在她眼裏,那就是透明人。大家都是官家夫人,她們無非就是出身不如人,結果哪怕在品級略高的情況下,都得讓著那些世家出身的,誰也不是天生下賤,願意低人一等。這兩廂一對比,感情上頭立馬就有了偏向。
這些外命婦回去跟丈夫一說,都是覺得武昭儀上位對他們更有利,武昭儀的擁護群體自然又壯大了。
這兩位根本沒意識到,最應該跟著他們學這個的,其實應該是如今的太子李忠,而不是李悅,不過他們兩個其實都沒將李忠當回事。像是為什麽許多人願意投靠武昭儀,不就是因為武昭儀生下了李弘嗎?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這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王皇後無子,就算是她出身貴重,也有許多人不將她放在眼裏,就算是她將李忠記在自己名下,但是,李忠又不是小孩子,他能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生母?這種事情,史書上多了去了,禮法是禮法,人心是人心!再說了,禮法要是有用,武昭儀也不會出現在李治宮裏!武昭儀有了親生的兒子,這個兒子還很得李治看重,出生就賜下了李弘這個名字,這自然是叫人浮想聯翩,李弘的出現自然也增加了武昭儀的競爭力。若是李治要立李弘為太子,哪怕太子的母親自然應該是皇後,這才叫名正言順。
李悅也沒提醒他們,他的確是受益匪淺,跟親戚扯皮這種事情他不會經歷太多,以他的身份,更多的面對的其實是地位不如他的下位者,李悅以前年紀小,這樣的事情很少,但是隨著他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未來勢必要跟那些官員打交道,他上輩子見過的最大的官就是自個辦公室的經理,就是個科長,這輩子起步太高,真正需要巴結的領導也就是李治,而李治嘛,再如何也不會真的對他怎麽樣,所以,他真正犯愁的其實是對地方上那些官員乃至世家豪族的姿態,如今先掌握一些談話的藝術,學會恩威並施是非常重要的。
李悅自己自己收獲頗豐,但是還沒來得及施展,李治就不得不返回皇宮了,過幾日就是正旦,可不能繼續待在行宮了,別的不說,正旦需要賜宴,君臣同樂,驪山這邊可塞不下這麽多人。而宮中,已經有人望眼欲穿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