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一章滿清服飾制度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百七十一章 滿清服飾制度
慈禧之名,家喻戶曉。
是清朝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時期極其重要的政治人物,實際統治者。
其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次年晉封懿嬪。
1856年生下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
後聯合孝貞顯皇後、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清王庭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鹹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1881年孝貞顯皇後去世,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1889年歸政於光緒帝,退隱頤和園。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17點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一生,堪稱傳奇,大有中國歷史第二位女帝的風采。
無論是慈禧,亦或者孝莊,在中國歷史之中,都是極富盛名的人物。
如果領巾真的是二人的遺物,其文物研究價值,及收藏價值,都將無可爭議。
所以,譚丙戌才會調笑唐順,其心不小。
唐順灑然一笑,也沒介意。
微微拱手,唐順向著譚丙戌請教道:“還請譚老能夠斧正。”
譚丙戌微微點頭,收斂笑意,隨即講述道:“你的期盼,有一點是錯誤的。”
“噢?”
唐順狐疑:“還請譚老指點迷津。”
譚丙戌頷首笑道:“據史料記載,清朝早初時期,其服飾依舊延續著未入關時的風格。窄袖緊身,衣袍圓領。一直持續到中後期,滿漢文化逐漸融合,才逐漸出現‘領巾’這一配飾。”
“孝莊文皇後生時正值清朝早期,滿漢文化尚未融合。那個時候,滿清配飾是沒有‘領巾’的。所以,你這一件領巾,斷然不可能會是孝莊文皇後的遺物。”
唐順微微訝然:“是嗎?”
他對這些歷史細節,倒沒有詳細研究。
雖然前世翻閱過不少古籍,對清朝歷史,也是大致了解。
但是,其中細節,他卻沒有研究。
畢竟,唐順也不是考古出身。
雖然熱衷古玩文物,卻並沒有對歷史細節有太多深究。
譚丙戌並沒有嫌棄唐順的茫然,反倒很有耐心,不疾不徐的講述著:“這一觀點,早有業內學者,進行過研究的。並且,相關文獻,傳世圖像,都有詳細記載的。”
“據研究資料表明,清朝當時的服裝配飾變化,跟清朝政治局勢、經濟及文化交流息息相關。”
譚丙戌一邊講述,一邊掏出了手機翻找著相關資料記錄:“領巾,古人時稱‘領衣’,是作用於保護頸脖的。光緒年間舉人徐珂在《清裨類鈔》中有記錄:‘衣之護頸者曰領。’”
“滿族的領式,一般是圓領,且衣和領是分開的。這個風格,是滿族先民的習俗。”
這點唐順倒是知曉,他曾翻到過相關記錄。
滿族是起源於關外的漁獵民族,擅長騎馬射獵。
行動時,衣領護頸多有不便。
所以,領子便被滿族先民取消掉了。
但冬天季節太冷,頸脖容易受涼。
於是,就發展出了可以摘取的領子。
運動時取下來,天冷時戴起來。
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滿清入關多年都沒變改。
但具體持續了多久,唐順就不知詳情了。
譚丙戌一邊用手機查找著記錄的資料,一邊接著講道:“在清朝早期,多位皇帝都曾嚴厲禁令,衣袍不得佩戴領子。更甚至,將滿清先民延續的服飾風格,奉為‘立國之本’。”
“其中,清太宗皇太極就曾有言:‘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廢其祖宗時冠服,改服漢人衣冠。迨(dai)至世宗,始覆舊制。我們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飾者,立國之經。其餘(yu)悉令遵照國初定制,仍服朝衣,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
“乾隆帝時,也曾強調:‘衣冠為一代昭度,夏收殷,不相沿襲。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可忘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說,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盡去其淳樸素風。傳之未久,國勢浸弱。蓋清自崇德元初,已厘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洋,而猶於變本忘先,諄諄訓誡。亦深維乎根本至際,未可輕革舊俗。祖宗成憲具在,所宜永守勿愆(qian)也。’”
“嘉慶帝時,也再度反覆強調:‘我朝列聖垂訓,命後嗣無改衣冠,以清語騎射為重,聖謨深遠,我子孫所當萬世遵守……衣袖寬廣逾度,竟與漢人婦女衣袖相似,此風斷不可長。現宮中衣服,悉依國初舊制,乃旗人風氣。日就華靡,甚屬非是。’”
講述時,譚丙戌翻找到了研究資料,遞近唐順面前,示意唐順細細品閱。
“當時有這樣的風氣,其根本主要是清朝初立,內憂外患未凈,國家暫時還不安穩。所以,各代皇帝始終強調國之根本不可忘卻。”
譚丙戌娓娓道來:“但途徑康雍乾三朝盛世之後,王庭疆域和政治局面進一步穩定,國家日漸富庶,物質條件豐厚起來,宮廷貴族的生活由儉入奢,統治者不再因穩固政權而強調‘國語騎射’。”
“於是,閑逸享樂的風氣逐漸擴散,逐漸影響到了衣娟著裝的配飾。原本窄袖緊身的服飾,不再適應權貴階級對閑適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因多年來滿漢風俗相互融合,便就有了服飾改革的趨勢。”
“這一趨勢,據史料記載,大致是從道光鹹豐年間所開始的。起止到同治、光緒年間,東西文化逐漸交流,制度再次慢慢變改……”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慈禧之名,家喻戶曉。
是清朝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時期極其重要的政治人物,實際統治者。
其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次年晉封懿嬪。
1856年生下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
後聯合孝貞顯皇後、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清王庭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鹹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1881年孝貞顯皇後去世,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1889年歸政於光緒帝,退隱頤和園。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17點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一生,堪稱傳奇,大有中國歷史第二位女帝的風采。
無論是慈禧,亦或者孝莊,在中國歷史之中,都是極富盛名的人物。
如果領巾真的是二人的遺物,其文物研究價值,及收藏價值,都將無可爭議。
所以,譚丙戌才會調笑唐順,其心不小。
唐順灑然一笑,也沒介意。
微微拱手,唐順向著譚丙戌請教道:“還請譚老能夠斧正。”
譚丙戌微微點頭,收斂笑意,隨即講述道:“你的期盼,有一點是錯誤的。”
“噢?”
唐順狐疑:“還請譚老指點迷津。”
譚丙戌頷首笑道:“據史料記載,清朝早初時期,其服飾依舊延續著未入關時的風格。窄袖緊身,衣袍圓領。一直持續到中後期,滿漢文化逐漸融合,才逐漸出現‘領巾’這一配飾。”
“孝莊文皇後生時正值清朝早期,滿漢文化尚未融合。那個時候,滿清配飾是沒有‘領巾’的。所以,你這一件領巾,斷然不可能會是孝莊文皇後的遺物。”
唐順微微訝然:“是嗎?”
他對這些歷史細節,倒沒有詳細研究。
雖然前世翻閱過不少古籍,對清朝歷史,也是大致了解。
但是,其中細節,他卻沒有研究。
畢竟,唐順也不是考古出身。
雖然熱衷古玩文物,卻並沒有對歷史細節有太多深究。
譚丙戌並沒有嫌棄唐順的茫然,反倒很有耐心,不疾不徐的講述著:“這一觀點,早有業內學者,進行過研究的。並且,相關文獻,傳世圖像,都有詳細記載的。”
“據研究資料表明,清朝當時的服裝配飾變化,跟清朝政治局勢、經濟及文化交流息息相關。”
譚丙戌一邊講述,一邊掏出了手機翻找著相關資料記錄:“領巾,古人時稱‘領衣’,是作用於保護頸脖的。光緒年間舉人徐珂在《清裨類鈔》中有記錄:‘衣之護頸者曰領。’”
“滿族的領式,一般是圓領,且衣和領是分開的。這個風格,是滿族先民的習俗。”
這點唐順倒是知曉,他曾翻到過相關記錄。
滿族是起源於關外的漁獵民族,擅長騎馬射獵。
行動時,衣領護頸多有不便。
所以,領子便被滿族先民取消掉了。
但冬天季節太冷,頸脖容易受涼。
於是,就發展出了可以摘取的領子。
運動時取下來,天冷時戴起來。
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滿清入關多年都沒變改。
但具體持續了多久,唐順就不知詳情了。
譚丙戌一邊用手機查找著記錄的資料,一邊接著講道:“在清朝早期,多位皇帝都曾嚴厲禁令,衣袍不得佩戴領子。更甚至,將滿清先民延續的服飾風格,奉為‘立國之本’。”
“其中,清太宗皇太極就曾有言:‘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廢其祖宗時冠服,改服漢人衣冠。迨(dai)至世宗,始覆舊制。我們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飾者,立國之經。其餘(yu)悉令遵照國初定制,仍服朝衣,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
“乾隆帝時,也曾強調:‘衣冠為一代昭度,夏收殷,不相沿襲。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可忘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說,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盡去其淳樸素風。傳之未久,國勢浸弱。蓋清自崇德元初,已厘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洋,而猶於變本忘先,諄諄訓誡。亦深維乎根本至際,未可輕革舊俗。祖宗成憲具在,所宜永守勿愆(qian)也。’”
“嘉慶帝時,也再度反覆強調:‘我朝列聖垂訓,命後嗣無改衣冠,以清語騎射為重,聖謨深遠,我子孫所當萬世遵守……衣袖寬廣逾度,竟與漢人婦女衣袖相似,此風斷不可長。現宮中衣服,悉依國初舊制,乃旗人風氣。日就華靡,甚屬非是。’”
講述時,譚丙戌翻找到了研究資料,遞近唐順面前,示意唐順細細品閱。
“當時有這樣的風氣,其根本主要是清朝初立,內憂外患未凈,國家暫時還不安穩。所以,各代皇帝始終強調國之根本不可忘卻。”
譚丙戌娓娓道來:“但途徑康雍乾三朝盛世之後,王庭疆域和政治局面進一步穩定,國家日漸富庶,物質條件豐厚起來,宮廷貴族的生活由儉入奢,統治者不再因穩固政權而強調‘國語騎射’。”
“於是,閑逸享樂的風氣逐漸擴散,逐漸影響到了衣娟著裝的配飾。原本窄袖緊身的服飾,不再適應權貴階級對閑適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因多年來滿漢風俗相互融合,便就有了服飾改革的趨勢。”
“這一趨勢,據史料記載,大致是從道光鹹豐年間所開始的。起止到同治、光緒年間,東西文化逐漸交流,制度再次慢慢變改……”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