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節
關燈
小
中
大
第 236 章節
書》(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註:有些是後世托古之作品河圖洛書也不都是他發明的,有的是後人為了尊崇他。)
●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幹”。
●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歷。
●距今約一萬年時,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約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歷史地位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溫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群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娠期。
活動地區
《太平禦覽》卷八六九引《屍子》雲:“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這裏所說的燧人上觀的辰星,所對應的是什麽地方呢?《左傳·昭公十七年》說:“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墟也;陳,太皞之墟也;鄭,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國國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見燧人氏觀辰星的位置理應在宋國商丘(今商丘睢陽)境內。
據專家考證,睢陽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所轄區域涉及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區。另有專家考證,燧人氏活動的區域很大,從西北到中原廣大地區,都有燧人氏的足跡。雷澤就是其主要活動區域之一。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周禮》註:“雷澤在成陽”。《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漢書·地理志》載:“濟陽郡成陽縣,雷澤在西北。”屬於古雷澤地區的今山東鄄城、荷澤一帶,與當時燧人氏作為天皇時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陽比鄰相近。
後裔分布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幾乎遍布中華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等。主要分布在西起今敦煌、三危山、疏勒河、弇茲山;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縣、禮縣、康縣、鳳縣,直至秦嶺以南的華陽;東至山東、江蘇部分地區。
燧人氏的直系後裔有風姓、衣氏 、允姓、依姓、殷(古依衣通用讀依聲燕聲後讀穎聲)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圍。
考古發掘
北京周口店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證據。這些證據包括灰燼、炭塊和燒過的骨頭和石頭。由於有的灰燼成堆出現,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如何能夠使火不向四周蔓延,也就是說,北京人已經會管理控制火了。北京人用火的證據的發現是當時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用火記錄。另一方面,北京人所擁有的管理控制火的能力說明,北京人也不是最早用火的人類群體,人類最初開始用火的時間還應該提前。後來,其他國家的人類學家也在非洲等地更為古老的直立人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用火的遺跡。例如,在安哥拉發現的原始人舊石器文化中就有用火的跡象。從各種跡象來看,人類用火的歷史應該在一百萬年以上。
在甘肅大地灣遺址和陜西半坡遺址裏,每個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個火塘,而且必然設在進門處,這一位置設置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單為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應該設在房子的中間,效果才最好。設在進門處,說明火塘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獸半夜偷襲。人類發明了住房之後,隨之就發明了門,用封堵房子進口。其實門也是有一定覆雜性的東西,門的發明很難說是一個聖人靈機一動就發明出來。中華先民發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並沒有門,而是用火來作門防止野獸進入房內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門。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說明,那時候的中華先民已經認識到野獸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來驅逐野獸。先民們就利用這一原理,或用火驅趕圍捕野獸,或者用火保衛自己,從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還說明,成熟的用火技術是人們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術保障,人類的生存空間因此大為拓展。
由此可以想像古人發明鉆木取火的方法同樣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是在數代人探索和知識積累基礎上,在某一天由一個癡迷者機緣巧合,點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只是由於年代久遠,那位點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名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之中,或許那時候的人們根本就沒有名字。當後來的歷史中突然有一天人們關註火的時候,為了說明問題,而稱之為“燧人氏”,其實含義無非是“發明鉆燧取火的老祖宗”的意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莊頭發現了燧人氏晚期遺址,遺址中發掘出兩種陶片,一種為夾沙深灰陶,一種為夾沙紅褐陶。經科學考證,其生產年代距今約在一萬二千年前。南莊頭遺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萬二千年前,華夏先祖已經能生產制作陶器,這是中華人種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物證。
軼事典故
據《非子》、《太平禦覽》等古書記載: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世稱燧明國(位於今河南商丘一帶)的地方,人們習慣吃生食,茹毛飲血。生食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易生疾病。在閃電雷擊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出現了自然界中的火,後來,人們發現被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也不會生病。但是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時間內即熄滅,人們很難得到並保留火種。
燧明國裏有一種樹叫做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一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鉆木而取出火種,,並推舉燧人氏為王。[
後世評價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說:“人工取火的發明,對於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後人極大的重視……這樣的傳說固然夾雜著後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著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
恩格斯說:“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
趙樸初:“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
燧皇陵墓
燧皇陵位於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裏處,始建於何時已經無從知曉。其冢高約10米,身圍松柏環繞。冢前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的手書碑刻及後世刻的石像生,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
商丘市政府對燧人氏陵近些年來不但進行了整修,而且還擴建了陵園,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雕,栽種了花草樹木,使陵園成了有游覽價值的景觀。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這裏都有一個盛大的古廟會,從全國各地前來朝拜者數百萬人,紀念華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1992年4月1 6日,國家旅游局在燧皇陵舉行“黃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種儀式”。2005年7月15日,中國第十屆運動會在燧皇陵用鉆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華夏文明”之火。
拜謁火祖
由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商丘市國學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拜謁中華火祖燧人氏典禮在燧皇陵隆重舉行。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田啟義致辭到:商丘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理應秉承歷史文化之根,綻放現代文明之花。
拜謁致辭:
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鉆木取火,功德無量。改天換地,文明開張。熟食壯體,人獸揖讓。結繩紀歷,共尊天皇。首命風姓,民族興旺。誕生華夏,建都睢陽。萬姓之祖,各族景仰。根在商丘,人心向往。同根同宗,源遠流長。
慎終追遠,孝思難忘。全球華人,共尊燧皇。海峽兩岸,骨肉情長。華夏同胞,念祖懷鄉。尋根謁祖,歡聚一堂。同心同德,惠吾家邦。
古城巍巍,南湖湯湯。祖地商丘,物阜民康。高鐵新貴,惠及八方。欣逢盛世,以德振綱。鼓樂齊鳴,沐浴馨香。尊先敬祖,美德傳揚。昭告火祖,祈福無疆。佑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書》(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註:有些是後世托古之作品河圖洛書也不都是他發明的,有的是後人為了尊崇他。)
●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幹”。
●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歷。
●距今約一萬年時,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約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歷史地位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溫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群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娠期。
活動地區
《太平禦覽》卷八六九引《屍子》雲:“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這裏所說的燧人上觀的辰星,所對應的是什麽地方呢?《左傳·昭公十七年》說:“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墟也;陳,太皞之墟也;鄭,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國國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見燧人氏觀辰星的位置理應在宋國商丘(今商丘睢陽)境內。
據專家考證,睢陽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所轄區域涉及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區。另有專家考證,燧人氏活動的區域很大,從西北到中原廣大地區,都有燧人氏的足跡。雷澤就是其主要活動區域之一。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周禮》註:“雷澤在成陽”。《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漢書·地理志》載:“濟陽郡成陽縣,雷澤在西北。”屬於古雷澤地區的今山東鄄城、荷澤一帶,與當時燧人氏作為天皇時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陽比鄰相近。
後裔分布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幾乎遍布中華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等。主要分布在西起今敦煌、三危山、疏勒河、弇茲山;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縣、禮縣、康縣、鳳縣,直至秦嶺以南的華陽;東至山東、江蘇部分地區。
燧人氏的直系後裔有風姓、衣氏 、允姓、依姓、殷(古依衣通用讀依聲燕聲後讀穎聲)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圍。
考古發掘
北京周口店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證據。這些證據包括灰燼、炭塊和燒過的骨頭和石頭。由於有的灰燼成堆出現,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如何能夠使火不向四周蔓延,也就是說,北京人已經會管理控制火了。北京人用火的證據的發現是當時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用火記錄。另一方面,北京人所擁有的管理控制火的能力說明,北京人也不是最早用火的人類群體,人類最初開始用火的時間還應該提前。後來,其他國家的人類學家也在非洲等地更為古老的直立人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用火的遺跡。例如,在安哥拉發現的原始人舊石器文化中就有用火的跡象。從各種跡象來看,人類用火的歷史應該在一百萬年以上。
在甘肅大地灣遺址和陜西半坡遺址裏,每個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個火塘,而且必然設在進門處,這一位置設置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單為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應該設在房子的中間,效果才最好。設在進門處,說明火塘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獸半夜偷襲。人類發明了住房之後,隨之就發明了門,用封堵房子進口。其實門也是有一定覆雜性的東西,門的發明很難說是一個聖人靈機一動就發明出來。中華先民發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並沒有門,而是用火來作門防止野獸進入房內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門。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說明,那時候的中華先民已經認識到野獸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來驅逐野獸。先民們就利用這一原理,或用火驅趕圍捕野獸,或者用火保衛自己,從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還說明,成熟的用火技術是人們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術保障,人類的生存空間因此大為拓展。
由此可以想像古人發明鉆木取火的方法同樣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是在數代人探索和知識積累基礎上,在某一天由一個癡迷者機緣巧合,點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只是由於年代久遠,那位點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名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之中,或許那時候的人們根本就沒有名字。當後來的歷史中突然有一天人們關註火的時候,為了說明問題,而稱之為“燧人氏”,其實含義無非是“發明鉆燧取火的老祖宗”的意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莊頭發現了燧人氏晚期遺址,遺址中發掘出兩種陶片,一種為夾沙深灰陶,一種為夾沙紅褐陶。經科學考證,其生產年代距今約在一萬二千年前。南莊頭遺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萬二千年前,華夏先祖已經能生產制作陶器,這是中華人種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物證。
軼事典故
據《非子》、《太平禦覽》等古書記載: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世稱燧明國(位於今河南商丘一帶)的地方,人們習慣吃生食,茹毛飲血。生食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易生疾病。在閃電雷擊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出現了自然界中的火,後來,人們發現被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也不會生病。但是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時間內即熄滅,人們很難得到並保留火種。
燧明國裏有一種樹叫做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一位聖人,從中受到啟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鉆木而取出火種,,並推舉燧人氏為王。[
後世評價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說:“人工取火的發明,對於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後人極大的重視……這樣的傳說固然夾雜著後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著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
恩格斯說:“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
趙樸初:“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
燧皇陵墓
燧皇陵位於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裏處,始建於何時已經無從知曉。其冢高約10米,身圍松柏環繞。冢前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的手書碑刻及後世刻的石像生,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
商丘市政府對燧人氏陵近些年來不但進行了整修,而且還擴建了陵園,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雕,栽種了花草樹木,使陵園成了有游覽價值的景觀。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這裏都有一個盛大的古廟會,從全國各地前來朝拜者數百萬人,紀念華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1992年4月1 6日,國家旅游局在燧皇陵舉行“黃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種儀式”。2005年7月15日,中國第十屆運動會在燧皇陵用鉆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華夏文明”之火。
拜謁火祖
由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商丘市國學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拜謁中華火祖燧人氏典禮在燧皇陵隆重舉行。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田啟義致辭到:商丘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理應秉承歷史文化之根,綻放現代文明之花。
拜謁致辭:
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鉆木取火,功德無量。改天換地,文明開張。熟食壯體,人獸揖讓。結繩紀歷,共尊天皇。首命風姓,民族興旺。誕生華夏,建都睢陽。萬姓之祖,各族景仰。根在商丘,人心向往。同根同宗,源遠流長。
慎終追遠,孝思難忘。全球華人,共尊燧皇。海峽兩岸,骨肉情長。華夏同胞,念祖懷鄉。尋根謁祖,歡聚一堂。同心同德,惠吾家邦。
古城巍巍,南湖湯湯。祖地商丘,物阜民康。高鐵新貴,惠及八方。欣逢盛世,以德振綱。鼓樂齊鳴,沐浴馨香。尊先敬祖,美德傳揚。昭告火祖,祈福無疆。佑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