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4章 朱棣:“原來海外還有如此強大的文明。”^……

關燈
很快,劉徹就知道,盡管自己對某些事情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就事實而論,真沒有那麽簡單。

【羅馬十分強大,被稱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其的分裂嚴格來說,在當時並不能算分裂,分裂是後世人的看法,在當時,只能說——分治。】

【由兩個人共同治理國家。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兩個朝廷。】

【但這個分治,它沒有屬於羅馬的文明作為紐帶。】

【在羅馬人不斷征服地盤時,他們並非不曾試圖同化其他種族。他們會把羅馬公民的身份作為獎勵給予外邦,他們會說“讓他們接受我們的法律”,他們會有“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穿上托加袍”的野心。】

【而羅馬人在征服這些地方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文明意識,這個意識就是——】

【羅馬沒有文明,別人文明好的地方就是羅馬的文明。】

【初時,羅馬吸取埃特魯裏亞的文明開始發展。】

【隨即,羅馬又從希臘人那裏吸收文化,希臘文明即羅馬文明!希臘的詩歌與演說,是羅馬人學習與模仿的對象。希臘的造艦技術,成為了羅馬的技術。】

【羅馬又從皮魯斯(人名)那兒學會安紮營地,漢尼拔(人名)那兒學會兩翼包抄的戰術,從迦太基人那裏學會了如何組織海戰,從高盧人那裏學會了劍術……】

【這些人背後的文明,就是羅馬文明!】

“什麽?居然全是吸收別人的東西麽?”

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簡直不敢相信居然還有這樣的政權。

國情不一樣,思維方式自然也不一樣。

於諸子而言,他們雖然會時常對別家學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融入自己的學說裏,但那是融入!而不是搶奪!更不是連自己思維的核心都沒思考好,直接拿別人的東西用。

這群文化人不約而同:(⊙o⊙)

……

漢朝。

董仲舒本來想要學習一下羅馬文明,看看能不能融入儒家,現在,雙目已經失去焦距,整個人都呆滯了。

這……還是算了吧。

雖然從漢初開始,儒家身段就十分柔軟,基本上什麽能讓學說延續下去,就吸收什麽。但也沒柔軟到這個程度啊!

……

三皇五帝時期。

軒轅黃帝伸長了腿,仰坐在野地上,語氣帶著幾分笑意:“這倒是很有意思,是另外一種文明的另外一種走向呢。”

而且,吸收文明……

軒轅黃帝若有所思看向某個方位,在那邊,是蚩尤的部族。

巧的是,遙遠的蚩尤部落,蚩尤本人也在看著黃帝部落的方位,手中正用獸皮反覆包纏著石斧柄。

兩個部落遲早會有一戰,不過他們此時都先收起心緒,靜靜看向天幕。

【於是在地中海,羅馬就是文明!羅馬就是先進!羅馬就是其他文明打破腦袋也想主動加入的地方。】

【在中世紀(順帶列出中世紀是華夏南北朝到明朝初期這段時間),歐洲談起“文明”象征只有兩條,第一,能夠應用拉丁語讀寫。第二,身為天主教基督徒。】

【拉丁語是羅馬官方語言,基督教是羅馬後期的國教。】

【這便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條條大路通羅馬”。】

明初。

永樂大帝朱棣眉峰聚起:“原來海外還有如此強大的文明。”

雖然這個文明到明初時已經算是沒落,不似之前強大,然而朱棣依舊忍不住驚心。

海外能孕育出羅馬,會不會還能孕育出其他大國呢?

只要是雄主,都會忍不住去征服,若他們有一日將視線投向東方,大明能不能鎮壓?

朱棣對自己很有信心,對自己的子孫後代沒有信心——任誰把一整個敗家榜看下來,都沒辦法自信自己的國家能長盛不衰。任你再多明治,只要碰上一個敗家子,全得玩完。

……

宋朝。

趙匡胤已經好久不曾呼吸了,此刻才緩緩吐出一口氣:“好一個大國啊。”

而如此大國,到最後居然不能大一統?竟然就此分裂出去?何況,“條條大路通羅馬”這話,看著就像是說羅馬治下,道路通暢——車同軌?

還有“拉丁語”,應當就是“書同文”了吧?

文化一統,語言一統,道路一統,為何地盤無法重新一統?

“這是為何?”

華夏有一個秦始皇,作用真的那麽大?

天幕繼續——

【而華夏,走的是另一條路。】

【華夏文化,是從本土自己孕育出來的文化。周公旦制禮作樂,禮樂的傳播,如同為華夏人塑造一根脊骨,無論肉是松散還是緊實,只要那根脊骨在,只要禮樂在,華夏便不會徹底消亡。】

【而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是在往脊骨上雕刻花紋,或許有些紋路會變淡,有些紋路會消失,但總會有學派能留到最後,成為治國基石。】

【文化能加強民族的向心力。百家學派碰撞,所綻放的光芒,會指引民族前進。】

【這是華夏文明自己誕生出來的知識,深刻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縱使神州陸沈多次,它們也能頑強生長,使神州人牢牢記住自己的文明叫“華夏”。】

【這便是華夏能“分久必合”的緣由之一。】

【而羅馬,它強盛,它龐大,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

【乃至後來文藝覆興,追溯起源也非是羅馬,而是希臘——羅馬只是傳承了希臘文明。】

“文化!”

如同萬道驚雷齊響,炸得霍去病心頭好像有股熱流在燃燒,呼吸急促,胸膛起伏若波濤。

原來,周時諸子留給後世人的學識,是這般重要的東西!

原來文明誕生文化,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原來文化作為主心骨,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原來大一統……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是諸子百家描繪出來圖紙,傳承下來,華夏這座土地上才能建起一座名為“大一統”的房屋,哪怕這座房屋會因為地龍翻身而塌陷,華夏人也能根據圖紙,將它重新建起。

【除了文化,還有制度。】

【華夏不論是以儒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不論是行王道、行霸道還是王霸夾之,都是將制度依托於文化之上。】

【每一項制度,都能用文化來總結。每一處文化,都能總結為制度。它們層層相扣,相輔相成,制度消亡還有文化支撐,文化淡去,還有制度為其一次又一次上色。】

【而最妙的是,華夏的文化是本土文化。學儒的士人可能會因學派之爭仇視學法的士人,但在未曾學習時,底層黎庶對儒法皆是一視同仁。】

【但外來的文化——比如披發左衽,中原人會將之視為亡國滅種。因為華夏重衣冠,是束發,是右衽。】

【衣冠即華夏,我們可以吸收外來文化,但要以華夏衣冠為基石——這個理念深深刻在每一個華夏人的骨血裏,不分階級。久到明末清初,原本百姓已經對明朝廷失望至極,對於女真人組成的清軍無比歡迎。】

【那時,清軍入關,不殺無辜,不掠財物,不焚廬舍,允許文人與黎民不用剃頭,明朝百姓便爭先迎降,甚至以黃紙貼在門上,其上書寫——大清順民。】

【而這一切終止在清朝廷反悔,下剃發令,要求百姓剃發梳辮上。】

【來著意大利的傳教士記錄了這樣幾段話——】

【韃靼人並沒有碰到抵抗就占領了這座城市,他們可以同樣容易地占領浙江南部的所有城鎮,但是,當他們宣布了剃發令之後,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鬥爭】

【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更為英勇。】

【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達到錢塘江,趕過了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過江去,也許會收覆省城和其它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發,在南岸設置防線同韃靼軍隊對壘。】

【韃靼遠征軍就這樣被阻擋了整整一年。】

同時,天幕還放出剃發前和剃發後的對比。

華夏人:“!!!”

自周開始,有了華夏民族意識的士庶對此根本沒辦法無動於衷。

士人:“亡國滅種!這是亡國滅種啊!”

農人:“我們斷發是為了耕地方便,不是被逼的!我們可以自己剪短頭發,但絕不能被外人逼著剃頭!”

群情激奮。

【似乎總有人覺得庶民吃不飽穿不暖,就沒有思維,渾渾噩噩過日子,不會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居高臨下的悲憫,何嘗不是一種傲慢。】

【庶民不在乎頭頂上皇帝是誰,反正誰來都要剝削他們。】

【庶民不在乎治理這片土地是韃虜還是中華,只要能對他們好,是誰都可以。】

【但是,亡國滅種不行!】

【庶民的確沒有受過民族主義的教導,他們或許都沒意識到這樣會使華夏這個民族消亡,他們只是本能抗拒從胡俗這事。】

【而這種本能——】

周公旦輕輕眨眼。

諸子百家想要高喊出聲。

始皇帝微微坐直,目光一錯不錯盯著天幕。

【來自於禮樂——文化——大一統的浸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