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六十八章 五言出塞

關燈
盧綸這首作品,李汲確實是頭一回聽到。

詩寫得不錯,比起當初進獻得用的那六首《塞下曲》來,技法更為圓熟,內涵也更深刻一些。但盧綸雖然有感而發,卻只寄給長安城內的李端等友朋鑒賞,而不敢進獻給李汲,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詩中含義吧,跟李汲的思路其實不大對付。

前文描述西北戰場狀況,如何天寒地凍,艱難兇險,還則罷了,偏偏結句歸為戰敗而被迫投降匈奴的前漢李陵,並雲“惆悵漢公卿”。往淺了說,那兩句太不吉利,往深一層想,這是對繼續深入作戰有所怨言啊。

漢武帝素有窮兵黷武的罵名,不在於他遣衛青、霍去病等北征匈奴,將那個草原行國生生打殘,而在於國家財力窘迫之後,仍然不肯改為守勢,而要在禍患已然減輕的西北和北部邊境屢屢開戰。衛、霍等名將先後去世之後,武帝用貳師將軍李廣利,征大宛、伐匈奴,往往敗多勝少,幾乎將漢朝最後一點家底兒都蕩盡了——最終乃有《輪臺罪己之詔》。

其中李陵之敗,就是發生在天漢二年以李廣利為主將的北征過程之中,是役,據說三萬漢軍出塞,前後折損超過五成。

盧綸終究是個書生,而且年紀輕,手無縛雞之力,與前輩詩人高適、岑參等不可同日而語。這般書生怕難畏險,憂死樂生,在經歷艱苦的征戰過程,見過淒慘的戰場景象之後,往往會無原則的滑入和平主義的泥潭,本是情理中事。他做成此詩後,自己也知道不大妥當,不敢呈獻給李汲;但實話說,即便獻上來了,李汲讀過之後,應該不會翻臉惱怒,不過付之一笑罷了。

因此李端要將此詩當場吟出,盧綸不讓,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李端此舉,卻有給盧綸上眼藥的嫌疑啊,從未聽聞二人間有何嫌隙,應該不至於吧。則李端冒著開罪盧綸的風險,定要吟誦此詩,他究竟是何用意呢?

不要說李端想不到,他既是成名詩人,又在長安城內到處幹謁權貴,連混了好幾年,不至於這點文學理解力和政治敏感性都欠奉吧?

唯一的解釋,李端要借用盧綸之詩,向李汲表達自己的意思——朝廷困窘,更加西北苦寒,則兵危戰兇,這仗最好別再打下去啦,否則李汲怕會變成李陵甚至於李廣利,而朝中公卿,也只有黯然惆悵罷了……

關鍵是,這是他李正已自己的意思呢,還是背後有人指使?他是不是代別人來傳話的?

倘若是杜甫,一則政治敏感性比較差——從他當年上書幫房琯求情就能見其一斑了——二來慣以詩作譏刺時事,有此作為,李汲肯定相信是他自己的想法;即便韓翃,在京閑居已久,也不可能奉了誰的指使,借此機會拐彎抹角地規勸李汲。

至於李端,他才中進士,正在守選,一門心思往上爬呢,往日又多清新明麗的贈酬送別之作可見性格,他就不大可能冒著得罪盧綸,更主要得罪李汲的風險,特意過來借詩諷諫啊。除非其目的是為了博得另一條大粗腿的歡心——難道是李棲筠嗎?

李汲已經投遞過名刺,打算明日正式前往政事堂,拜會幾位宰相——為了避嫌,即便跟楊綰、李棲筠關系再好,私下也不便相見——是不是李棲筠打算在見面之前,先讓李端來探探自己的口風呢?

其實李汲一開始沒想這麽深,只是近乎本能地斜眼望望盧杞,但見盧子良輕輕搖頭,隨即朝李端一努嘴——李汲知道,這家夥的政治敏感性強到暴表,則特意做這個小動作,用意肯定不會是:這都是李正已一人幹的,無人指使。

是不是朝中對於我反對與吐蕃言和,執意繼續征戰,有什麽不滿啊?

李汲心說我知道,宰相們也很難做啊……但仗既然打起來了,就不可能輕易叫停,若不能竟其全功,行百裏半九十九,必定遺患無窮。

想到這裏,他微微一笑,望向盧綸:“允言此詩甚佳,如何不早早使我拜讀?”

盧綸滿頭是汗,趕緊伏身下去:“太尉恕罪!”

杜甫急忙勸解道:“前文確乎頗佳,奈何結句不慎妥當,或許允言寄之於正已,是請為修改、潤色,再呈長衛誦覽……”

李汲搖搖頭:“也沒什麽不妥當的。其實結句之意,與子美兄《前出塞第六》所雲‘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是同一個意思。只是既知列國有疆,則舊疆未覆,誰敢言罷戰啊?允言的見識,不如子美兄遠矣。”

嘴裏這麽說,卻伸手將盧綸拉扯起來,繼而拍拍他的肩膀,示意自己並不會怪罪。但李汲正在酒意上湧,心潮澎湃之際,幹脆端著酒杯起身,朝眾人環揖道:“今日宴樂,諸君都有佳作,汲雖不學,怕也逃不掉——且臨陣而逃,非我本色。盧允言所做六首《塞下曲》,君等都曾拜讀過吧?乃請效顰,也隨口謅上這麽幾句……”

李老彭笑道:“自從‘鋤禾日當午’後,便不聞長衛有詩作,不想今日能得恭聆,大好,大好!”

旁人為了緩解前兩首詩的尷尬氣氛,也皆拍手起哄。李汲心說我其實不會作詩啊,但這年月文言其實跟白話相去不遠,無論“床前明月光”還是“鋤禾日當午”,都仿佛只是日常口語而已,也象是後世的順口溜;則拼湊幾個五言句,合轍押韻,我還是能夠辦得到的。

關鍵是要借詩詠志,堵某些人的嘴,也釋某些人的疑。

於是離開幾案,從盧杞開始,一邊向眾人逐一敬酒,一邊開動腦筋,基本上走三五步,敬上一個人,便能得著一句,首先是——

“弱水三千裏,祁連十萬鴉,河西烽火起,鐵騎擁霜牙。”

五言四句就是他的極限了,至於七言,或者律詩,還需要考慮對仗啥的,他自然拿不起來——除非是“弱水三千”、“祁連十萬”這種簡單的對子。

又走十數步,第二首詩徐徐出籠——

“西海凍雲昏,提兵出玉門。十年磨一劍,吾志在平蕃。”

此詩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我的志向就是驅逐吐蕃,恢覆故土,這事兒沒完,誰都別想攔著!

繼而是第三首——

“明月照天山,橫戈抱曉寒。能安黎庶業,誰惜一身完。”

首先說明,我的目標是天山南北,是廣袤的西域大地;繼而吐露心聲,但願中國百姓能夠不遭戰火之侵,得以安居樂業,為了達此目的,我是絕對不會顧惜自身安危的。

最後第四首——

“生懷家國志,死亦重鴻毛。補完金甌日,歸來洗戰袍。”

只要金甌得補,疆域可完,我便卸甲釋兵,絕不會無謀地繼續深入,行那窮兵黷武之事。

四首詩吟完,李汲也敬了整整兩圈兒的酒,當即乘興將空酒杯朝地上一拋,“哈哈”大笑道:“今日樂極,我亦醉也!”

——————————

李汲的四首五言,很快便傳遍了長安城內,因為文辭並不古雅,頗為順嘴,因而連文盲和稚童都能背誦。並且民間還給了個極為簡潔和常見的總標題,就叫《出塞》。

這自然不是盧綸、李端等人的功勞,而是經李汲授意後,那位傳奇和變文“大師”呂希倩所為。

老百姓的想法向來質樸,不會考慮太多枝節問題——尤其是跟自身利益距離較遠的枝節——因為吐蕃大軍曾經深入到鳳翔附近,距離長安咫尺之遙,且關中亦多隴右、河西逃來的百姓,由此人皆恨蕃,遂對於李汲抒發禦蕃之情的詩作,頗樂於傳誦。

且若前線屢屢敗績,日見羽檄交馳,百姓可能還會畏戰,偏偏這幾年在西陲連打了好幾個大勝仗,而李汲又是其中半數以上勝仗的主角。因為前者,百姓們不憚言戰——反正李太尉也不會征調長安子弟從軍;因為後者,且李汲素有愛民之稱——主要不是兩救洛陽百姓的實例,而是呂希倩的虛假宣傳所致——其外表也頗青壯英偉,遂使百姓人人敬慕,無形中將李汲之志引為己志。

衣食相對寬裕些,且多少還算有點兒文化娛樂活動的長安市民,總體而言,還是挺看重外表的,倘若換了白發蕭騷的郭子儀做這麽四首詩,估計沒那麽大的熱情到處傳誦。

受此影響,再無人當面勸諫李汲,或敢輕言與吐蕃言和;李汲宴請朝官,以及拜訪宰相之時,大家夥兒也只會就戰役本身提出具體質詢:你打算打多遠?有多大把握?是否需要朝廷的資助和他鎮的協力?

李汲此番回京,遍訪友朋,唯獨沒去見李適和李倓。他知道自己終究身處嫌疑之地,則再跟藩王甚至於皇太子走得太近,就不大合適了。本以為李適還會偷偷摸摸地夤夜來訪,誰料來的只有盧杞——嗯,以盧杞過去跟李汲的交情,如今受李適的信重程度,由他來傳話是再合適不過了。

但盧杞沒談國事,而只論家事,希望李汲能夠在離京前再次陛見的時候,幫忙皇太子說幾句好話——話不必多,只要讓皇帝意識到你仍然願意扶保李適就成啊。

李汲問盧杞:“聖人仍信重鄭王麽?”

盧杞點點頭:“時常使居禁中,帶在身邊訓導。”

李汲搖頭道:“鄭王年長,不宜長留禁中——宰相們為何不勸諫聖人?”

盧杞苦笑道:“宰相每常有言,奈何聖人不聽……”

李汲笑笑:“宰相們有言便好。我終究不日便歸河西,千裏之外,說話哪有宰相管用啊?”

盧杞提醒他:“太尉身將重兵,又直面強敵,便聖人也不敢輕罷。宰相則不同,一旦去位,其言何益?”頓了一頓,又說:“且楊相、王相已老,怕不能久淹中書門下,不知道將來遞補進去的,會站在哪一邊……”

李汲斜眼望著他:“子良可有登堂之望啊?”

盧杞幹笑一聲:“總須五六年,甚至於十年之後,且常夷甫(常袞)當在我先。”

李汲點點頭:“若能以常夷甫和子良接替楊相、王相,皇太子無憂矣——這比我進幾句閑言,可要有用得多。”頓了一頓,又說:“皇太子也當謹慎言行,但無缺失處,聖人豈敢輕言易儲?”李豫比他爹膽子小多了,而連他爹都不敢,或者沒來得及易儲,遑論李豫呢?說實話,李汲本人並不怎麽擔心。

但也可能身處局外,就沒有李適那般感同身受的壓力吧。

又數日,李汲覺得我回京也小半個月了,今秋還要西征,必須趕緊回去處理軍務。正打算上奏,請求陛辭返鎮,突然間得報,說李泌奉詔返回長安來了。

李汲大喜,急忙命人前去打探李泌的所在——據說才歸長安,不及還家,便被召入延英問對。一直等到當日黃昏時分,李泌方才出宮,李汲趕緊親自跑去街口等著,遠遠望見李泌獨騎而來,便疾驅而前作揖,隨即伸出手去,要為李泌牽馬。

李泌忙道“不敢當”,翻身下馬,還禮後負手攬著韁繩,與李汲並肩而行。李汲笑道:“兄弟之間,有什麽不敢當的。進奏院內已設下酒宴,專等阿兄回來,我兄弟好細述別情。”

李泌搖搖頭:“我又不吃酒,又少食,擺什麽酒宴?不過確乎有些話,要好好問問你。”

李汲會意——皇帝特意召你還京,就是有些話不便當面對我說——以李豫的性格,說不定還不敢當面對我說——由此找你做個中人,幫忙轉述吧。

阿兄啊,你簡直是牽連我跟李唐王室……不,中朝的一根紅線呢!

李泌的住家就在河西進奏院隔壁,本為李豫所賜,李泌外鎮後直接還給了天家。等到他從浙西轉任陜虢,距離長安不過四百裏地,快馬三五日可至,李豫便覆將其宅賜還,說朕可能可能會時常召長源入覲,有所垂詢,你在京裏置個家比較方便一些。

只不過到今天為止,李泌還是頭回受詔而歸。

李泌老婆孩子都跟隨赴任,京中並無家眷,所以那宅子他也懶得住,直接與李汲並肩進了河西進奏院,旋即轉向後宅,邁入書齋。李汲命人烹了清茶奉上,同時整治晚膳——“阿兄愈發清減了,一日三餐,最好還是不要減免。”

等到仆役盡皆退下,書齋中只有他二人之時,李泌突然間起身,朝著李汲深深一揖,隨即屈膝跪下:“請先受我一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