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河西牙兵
關燈
小
中
大
李子義瞬息之間,腦海中便閃回過了自己這將近四十年的曲折人生,越想越是憋悶。眼見蕃賊已將大半柵欄劈碎,不少人已然楔入了唐軍陣中,腳步朝後挪移的同袍越來越多……他覺得自己要死了,那左右是死,不如死得好看一些吧。
於是大喝一聲:“大丈夫便死,也不死於寨柵之後!”一腳踢開身前已被蕃卒將將劈碎的柵欄,一個縱躍躥將出去,同時將手中陌刀高高舉起,奮起雙膀之力,斜側向猛劈下來。
當其正面的,是一名蕃軍的矛手,手端步戰用矛,而非結陣防馬的長矛,也就一丈左右,比陌刀長度有限。原本他是跟李子義對刺,以掩護身側的刀斧手上前劈開柵欄,正好一矛捅去,被李子義刀鋒隔開,生怕矛桿被削斷,不敢盡力,便即後縮,打算重新擰腰發力。倘若正當他前刺之時,李子義沖將出來,那必定被捅個透心涼啊,偏偏兵器才剛後撤,便聽一聲暴喝,然後一道閃亮的刀光直刺眼目……
事起突然,那蕃卒當場便驚了,導致手足無措,動作稍稍慢了一拍,就此被李子義狠狠一刀,正中肩頭,並且竟然連肩帶背,斜斜地一劈過腰,當場劈成了兩片!
左右蕃軍刀斧手見此慘狀,同時又被鮮血潑得滿臉,都不禁駭然戰抖,李子義趁機快速變招,陌刀橫向一掄,連將三名蕃卒的上腹部裂開,連腸子都噴了出來。
兩招得手,李子義心裏就一個念頭:“痛快,死亦無恨!”也不管什麽防護了,朝前邁一大步,陌刀舞開,全是進攻招數,倒仿佛他身邊跟著十數名精銳護衛,隨時可以幫忙擋槍甚至於挨刀似的。
李子義是第一個跳出柵欄之外的,但並非唯一的一個。
商州軍本非弱旅,原本跟從山南東道十州節度、觀察、處置使來瑱,先平張維瑾、曹玠之亂,覆攻魯山、汝州,大敗史思明所部叛軍;繼而歸從金商防禦使李棲筠,李貞一論作戰也就二把刀,但終究曾在封常清幕下擔任過判官,深通練兵之法——李汲從征洛陽、河北,麾下主力除了南霽雲、雷萬春等張巡舊部外,就是李棲筠借予的數千精兵;此後為禦蕃賊,商州軍也時常會奉命北上相助防秋。
所以那些刺面罪囚雖然多是些中下級將校,排兵布陣未必精熟,臨陣搏殺的經驗卻頗為豐富。其實大多數人原本並不識得李子義——一則李子義入商州軍時間不長,二來他只是個小小的隊官而已——要直到北流涼州,千裏之行,李子義竟然打算落跑,險些為看押的禁軍所斬,眾人方才註意到這個滿口河北腔的外鄉同袍。
李子義兩回梗著脖子跟李汲對話,雖說第一回 其實是怕死求饒吧,也不禁使這些商州舊將感佩其人膽量,對他刮目相看,就此同遭刺面,歸屬一軍,便隱隱地唯李子義馬首是瞻了——怎麽也不能聽那白玉的啊。如今見李子義大喝一聲,沖將出去,便有不少開始戰抖,腳步游疑的罪囚如遭當頭棒喝——
說得對啊,今天九成九是要死了,男兒不能擇其生,但有機會擇其死,難道還不能死得壯烈一些麽?
身後趴伏著被正了軍法的同袍,腳邊翻滾著身受重創,必定無治的夥伴,那我又該死在哪條線上,才夠榮耀?或者說,死得不枉啊?
反正多半柵欄都已被蕃賊劈碎,前無遮護,那還立定這條戰線做啥?
於是李子義領了頭,不少罪囚也皆號呼響應,各自揮舞兵器,朝著當面蕃軍便直殺過去。蕃軍中有不少老卒,經驗豐富,知道戰勝前一刻,敵軍死生一線之際,或者崩潰而逃,但也有可能突前拼死,這人若不畏死,最難抵擋,由此稍稍卻步,故意把那些經驗不足的新兵給亮出在身前。
由此罪囚自發性的一輪沖鋒,當即劈倒、刺翻了當面數十名既不及攔擋,又戰技稍遜的蕃卒;隨即本能地都以李子義為中心,兩向聚攏過來,仿佛一枚箭簇一般,直朝蕃陣更深處沖殺過去。
仿佛是在賭賽,看誰能夠死得更遠些似的。
白玉在後面見到,不禁起急,連連頓足大叫:“都回來,都給我回來!亂陣者斬!”
激烈搏殺之際,戰場上極其的喧囂,對於白玉的喊叫聲,沖殺出去那些罪囚根本就聽不見。當然即便聽見了吧,也不會當一回事——有膽量你跟上來正爺的軍法啊!
倒是老荊在後面望見,不由得也叫一聲:“娘的,機會來了!”當即提起刀來,驅策士卒,跟隨在罪囚之後,朝著蕃陣猛沖,發起反擊。
敵眾我寡,在防禦工事不夠牢固的前提下,僅僅死守是毫無益處的,一般情況下,守方都必須尋找合適時機——比方說敵陣稍亂,或者兩股攻勢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發起反擊,以打亂對方進攻的節奏,同時挫敵之勢,也鼓舞自軍士氣。從前老荊不敢出擊,是因為戰場狹窄,而蕃軍數量又太多了,陣勢緊密,完全無隙可趁;而今李子義等罪囚這麽拼死一沖,蕃陣稍稍有些動搖,老荊心說這時候不趁勢而動,怕是再無機會啦。
而且敵人已然越過塹壕,基本上柵欄也全給毀了,繼續防守,我拿什麽來守啊?
老荊親將士卒發起迅猛反擊,吐蕃方面猝不及防,進攻節奏已亂,很快就被從中撕開了一個不小的缺口。缺口正中便是李子義,雙手舞動陌刀,也不管前面究竟是人是馬,只一味切菜般猛斫過去。欽明思見勢不妙,急命中路後退,一方面拱護自身,一方面重新結陣,然後前鋒再退,盡快脫離與唐軍的接觸,以便放箭殺敵。
他的指揮原本沒啥問題,因應局勢乍變,正該如此行動,孰料中路尚未結陣完畢,前鋒就已然崩潰了,不少蕃卒拋棄兵械,抱頭而逃,且唐軍緊緊的從後咬住,不給蕃軍有脫離接觸,得以遠攻的機會。
欽明思只得下令,嚴守本陣,敗兵皆從兩翼朝後潰逃,膽敢亂陣者,當場斬殺。同時命弓箭手準備,隨時將這支沖殺出來的唐軍給射成刺猬。
然而正當此時,眼角一瞥,忽見中軍帥旗搖了一搖,朝後稍卻,欽明思不由得大驚失色。
——————————
老荊求援之時,李汲並非除了四百多“刺配軍”外徹底無兵可遣,他始終捏著牙兵兩百騎在手心裏呢。
因為這仗打了還不到兩個小時啊,我總不能把手裏的機動兵力全都扔出去吧?而今你老荊求救,我將牙兵盡數遣去,那等會兒正面不守,同時韋臯又來請援又該怎麽辦?是派未必可靠的“刺配軍”去啊,還是本太尉親自前往相救?退一萬步說,戰敗已無可挽回,我也要率領這最後的精銳自殺性直沖敵陣,總比立馬中軍,被蕃賊團團圍住,槍刺刀砍、斧劈箭射,要死得壯烈一些吧。
而且一支強有力的機動兵力,倘若運用得法,也還是有機會挽回敗局的。
因此雖然身當正面,其實他把前線指揮的重任都交給了牙將元景安。元景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算是李汲的弟子,其戰陣武藝皆為李汲所授,至於將兵之法、用兵之術,也常受李汲耳提面命。雖說論經驗,元景安不如荊絳,論能力,更遠不及韋臯,終究所領牙兵裝具精良,且有李太尉在身後坐鎮,勉強尚可維持戰線不縮。
等到李子義朝外一沖,隨即老荊跟上,因為唐軍人數不多,唐營占地面積不大,由此北線的異動,東線也能遙遙望見。正面蕃軍因此稍稍有些動搖,李汲見狀,當即一伸右手,親衛會意,當即遞上騎矛來。隨即李汲大叫一聲:“騎兵都隨我來,去踏賊陣!”
他動作很快,高郢、嚴莊等幕僚都來不及攔阻,便即率領兩百牙兵精騎,開柵而出,直薄蕃陣。
既是拱衛節帥的牙兵,那裝備自然是軍中最為精良的——李汲為了凝聚人心,並未過於擡高牙兵的供奉,不象其他很多方鎮似的,牙兵三日便得有肉食,普通戰兵則往往每天喝粥,但好槍、好刀、好甲、好馬,多供牙兵,是不會有誰內心不服,甚至於膽敢口出異言的。
大家夥兒只是都削尖了腦袋,想往牙兵裏鉆,雖說俸祿不見得強多少吧,終究裝具精良,看著威風,且跟隨在太尉身邊,安全系數也比較大啊。
這兩百騎,乘騎的都是自回鶻交易來的高駿良馬,人人戴盔,身披鎖甲——論裝具的厚重,不及陳利貞驍騎軍,但實際防護能力有可能更強三分——上下一色的紅漆桿騎矛,追隨於李汲身後,也排列楔形沖鋒陣型,即自元景安等人身側馳出,直蹈敵陣。
所到處波開浪裂一般,頭兩排專門用來破陣的重裝蕃卒當場就垮了。本來重裝步兵結陣而鬥,乃是騎兵的噩夢,輕易不敢往踏,但正在柵前激鬥之時,重裝步兵也不可能排列得過於齊整啊,就此紛紛被騎矛捅穿,被馬蹄踢倒,瞬間便倒下了一大片。
只是用騎矛去捅刺重甲,勢不能久,即便矛頭不損,提矛之手都會被震得再難發力,況且捅刺過淺則難以破甲入肉,捅刺過深則有可能卡在甲葉或者肋骨之間,一時間拔不出來……
由此連續踏翻三四排蕃卒之後,除李汲等少數矛重、力強、招精之士外,多數唐騎都被迫放棄了騎矛,而從腰間抽出刀來。不過那不是軍中制式橫刀,而是李汲新命老黃等工匠打就的彎刀。
李汲知道後世的騎兵刀多為彎刀,直刀、直劍則逐漸退出戰爭舞臺,由此一直在琢磨,為何會如此啊?直刀可以劈砍,也可以捅刺,理論上比彎刀更便用,且起碼中原地區已經沿用了將近一千年了。但他打造了幾柄彎刀,加以比較之後,才發現彎刀於劈砍破甲之時,更方便借力,更容易收刀,且比直刀不易折斷——果然是有說道的。
由此先打造了幾百柄弧度並不太大的彎刀,給自家牙兵試練、試用。這年月不僅僅唐家,即便周邊各國,也多數用的直刀——比方說回鶻、吐蕃——只有少部西域胡族,據說慣用彎刀,由此彎刀一出,吐蕃兵盡皆驚愕,隨即發現用尋常對付直刀的方法,實不易攔擋敵招……
其實彎刀並不難對付,但終究對自己從前的經驗是個挑戰,對自己慣常的戰法是個考驗哪。
尤其踏破數排重甲步卒後,跟隨其後的蕃卒,無論騎、步,多為輕裝,唐騎借助馬力,彎刀稍稍劃過,便能洞開皮甲,直破皮肉。僅僅奔馳出去百餘步,蕃軍的死傷人數就比此前一個時辰還要眾多,由此部伍混亂,士氣大挫,就此開始潰散。
尚結息急於攻陷唐壘,中軍大纛距離對方實在是太近了,結果一個不慎,竟被李汲左手矛、右手鐧,破開層層堵截,將將殺至面前。由此他不禁慌亂,匆忙打馬後退,大纛因此稍卻。
就這麽十幾步的移動,更加挫動士氣,不僅僅東路幾潰,受其影響,欽明思所領北路亦卻,就連沒有遭受反擊的南路,也被迫暫停了對唐營的猛攻,結陣而縮。
其實李汲不僅見到對方大纛後退,就連大纛下那名錦袍敵將——多半就是尚結息——亦面目可見、聲息可聞,但他同時也發現,自己沖不大動了。
吐蕃各部發現大論遇險,紛紛簇擁過來救護,終究數量太多,而李汲所領只有兩百騎,此時回馬,尚可全身而退,若再深入,或者僅僅耽擱片刻,必遭合圍。等到對方步騎兵裏三層、外三層的包裹上來,己方戰馬難再馳騁,只能立馬而鬥,甚至於下馬步戰,優勢會被徹底抹平,那便只有全軍覆沒的結局了。
固然李汲有信心,憑自己這兩百騎牙兵的裝備和戰技,平均下來起碼一個殺十個,兩百人能夠拼掉兩千以上的蕃卒,但那又有什麽意義呢?蕃卒數萬,即便兩千人也不至於傷筋動骨啊。
若他還在隴右時期的身份,自會舍死忘生,繼續向前,去博那不足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望能追上尚結息,將其斬於馬下。可如今自己是當朝太尉、河西節度使,身份與對方等同——其實在李汲心裏,認為唐之太尉,價值是遠超吐蕃大論的——那同歸於盡就未必合算了,且還未必定能同歸於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於是大喝一聲:“大丈夫便死,也不死於寨柵之後!”一腳踢開身前已被蕃卒將將劈碎的柵欄,一個縱躍躥將出去,同時將手中陌刀高高舉起,奮起雙膀之力,斜側向猛劈下來。
當其正面的,是一名蕃軍的矛手,手端步戰用矛,而非結陣防馬的長矛,也就一丈左右,比陌刀長度有限。原本他是跟李子義對刺,以掩護身側的刀斧手上前劈開柵欄,正好一矛捅去,被李子義刀鋒隔開,生怕矛桿被削斷,不敢盡力,便即後縮,打算重新擰腰發力。倘若正當他前刺之時,李子義沖將出來,那必定被捅個透心涼啊,偏偏兵器才剛後撤,便聽一聲暴喝,然後一道閃亮的刀光直刺眼目……
事起突然,那蕃卒當場便驚了,導致手足無措,動作稍稍慢了一拍,就此被李子義狠狠一刀,正中肩頭,並且竟然連肩帶背,斜斜地一劈過腰,當場劈成了兩片!
左右蕃軍刀斧手見此慘狀,同時又被鮮血潑得滿臉,都不禁駭然戰抖,李子義趁機快速變招,陌刀橫向一掄,連將三名蕃卒的上腹部裂開,連腸子都噴了出來。
兩招得手,李子義心裏就一個念頭:“痛快,死亦無恨!”也不管什麽防護了,朝前邁一大步,陌刀舞開,全是進攻招數,倒仿佛他身邊跟著十數名精銳護衛,隨時可以幫忙擋槍甚至於挨刀似的。
李子義是第一個跳出柵欄之外的,但並非唯一的一個。
商州軍本非弱旅,原本跟從山南東道十州節度、觀察、處置使來瑱,先平張維瑾、曹玠之亂,覆攻魯山、汝州,大敗史思明所部叛軍;繼而歸從金商防禦使李棲筠,李貞一論作戰也就二把刀,但終究曾在封常清幕下擔任過判官,深通練兵之法——李汲從征洛陽、河北,麾下主力除了南霽雲、雷萬春等張巡舊部外,就是李棲筠借予的數千精兵;此後為禦蕃賊,商州軍也時常會奉命北上相助防秋。
所以那些刺面罪囚雖然多是些中下級將校,排兵布陣未必精熟,臨陣搏殺的經驗卻頗為豐富。其實大多數人原本並不識得李子義——一則李子義入商州軍時間不長,二來他只是個小小的隊官而已——要直到北流涼州,千裏之行,李子義竟然打算落跑,險些為看押的禁軍所斬,眾人方才註意到這個滿口河北腔的外鄉同袍。
李子義兩回梗著脖子跟李汲對話,雖說第一回 其實是怕死求饒吧,也不禁使這些商州舊將感佩其人膽量,對他刮目相看,就此同遭刺面,歸屬一軍,便隱隱地唯李子義馬首是瞻了——怎麽也不能聽那白玉的啊。如今見李子義大喝一聲,沖將出去,便有不少開始戰抖,腳步游疑的罪囚如遭當頭棒喝——
說得對啊,今天九成九是要死了,男兒不能擇其生,但有機會擇其死,難道還不能死得壯烈一些麽?
身後趴伏著被正了軍法的同袍,腳邊翻滾著身受重創,必定無治的夥伴,那我又該死在哪條線上,才夠榮耀?或者說,死得不枉啊?
反正多半柵欄都已被蕃賊劈碎,前無遮護,那還立定這條戰線做啥?
於是李子義領了頭,不少罪囚也皆號呼響應,各自揮舞兵器,朝著當面蕃軍便直殺過去。蕃軍中有不少老卒,經驗豐富,知道戰勝前一刻,敵軍死生一線之際,或者崩潰而逃,但也有可能突前拼死,這人若不畏死,最難抵擋,由此稍稍卻步,故意把那些經驗不足的新兵給亮出在身前。
由此罪囚自發性的一輪沖鋒,當即劈倒、刺翻了當面數十名既不及攔擋,又戰技稍遜的蕃卒;隨即本能地都以李子義為中心,兩向聚攏過來,仿佛一枚箭簇一般,直朝蕃陣更深處沖殺過去。
仿佛是在賭賽,看誰能夠死得更遠些似的。
白玉在後面見到,不禁起急,連連頓足大叫:“都回來,都給我回來!亂陣者斬!”
激烈搏殺之際,戰場上極其的喧囂,對於白玉的喊叫聲,沖殺出去那些罪囚根本就聽不見。當然即便聽見了吧,也不會當一回事——有膽量你跟上來正爺的軍法啊!
倒是老荊在後面望見,不由得也叫一聲:“娘的,機會來了!”當即提起刀來,驅策士卒,跟隨在罪囚之後,朝著蕃陣猛沖,發起反擊。
敵眾我寡,在防禦工事不夠牢固的前提下,僅僅死守是毫無益處的,一般情況下,守方都必須尋找合適時機——比方說敵陣稍亂,或者兩股攻勢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發起反擊,以打亂對方進攻的節奏,同時挫敵之勢,也鼓舞自軍士氣。從前老荊不敢出擊,是因為戰場狹窄,而蕃軍數量又太多了,陣勢緊密,完全無隙可趁;而今李子義等罪囚這麽拼死一沖,蕃陣稍稍有些動搖,老荊心說這時候不趁勢而動,怕是再無機會啦。
而且敵人已然越過塹壕,基本上柵欄也全給毀了,繼續防守,我拿什麽來守啊?
老荊親將士卒發起迅猛反擊,吐蕃方面猝不及防,進攻節奏已亂,很快就被從中撕開了一個不小的缺口。缺口正中便是李子義,雙手舞動陌刀,也不管前面究竟是人是馬,只一味切菜般猛斫過去。欽明思見勢不妙,急命中路後退,一方面拱護自身,一方面重新結陣,然後前鋒再退,盡快脫離與唐軍的接觸,以便放箭殺敵。
他的指揮原本沒啥問題,因應局勢乍變,正該如此行動,孰料中路尚未結陣完畢,前鋒就已然崩潰了,不少蕃卒拋棄兵械,抱頭而逃,且唐軍緊緊的從後咬住,不給蕃軍有脫離接觸,得以遠攻的機會。
欽明思只得下令,嚴守本陣,敗兵皆從兩翼朝後潰逃,膽敢亂陣者,當場斬殺。同時命弓箭手準備,隨時將這支沖殺出來的唐軍給射成刺猬。
然而正當此時,眼角一瞥,忽見中軍帥旗搖了一搖,朝後稍卻,欽明思不由得大驚失色。
——————————
老荊求援之時,李汲並非除了四百多“刺配軍”外徹底無兵可遣,他始終捏著牙兵兩百騎在手心裏呢。
因為這仗打了還不到兩個小時啊,我總不能把手裏的機動兵力全都扔出去吧?而今你老荊求救,我將牙兵盡數遣去,那等會兒正面不守,同時韋臯又來請援又該怎麽辦?是派未必可靠的“刺配軍”去啊,還是本太尉親自前往相救?退一萬步說,戰敗已無可挽回,我也要率領這最後的精銳自殺性直沖敵陣,總比立馬中軍,被蕃賊團團圍住,槍刺刀砍、斧劈箭射,要死得壯烈一些吧。
而且一支強有力的機動兵力,倘若運用得法,也還是有機會挽回敗局的。
因此雖然身當正面,其實他把前線指揮的重任都交給了牙將元景安。元景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算是李汲的弟子,其戰陣武藝皆為李汲所授,至於將兵之法、用兵之術,也常受李汲耳提面命。雖說論經驗,元景安不如荊絳,論能力,更遠不及韋臯,終究所領牙兵裝具精良,且有李太尉在身後坐鎮,勉強尚可維持戰線不縮。
等到李子義朝外一沖,隨即老荊跟上,因為唐軍人數不多,唐營占地面積不大,由此北線的異動,東線也能遙遙望見。正面蕃軍因此稍稍有些動搖,李汲見狀,當即一伸右手,親衛會意,當即遞上騎矛來。隨即李汲大叫一聲:“騎兵都隨我來,去踏賊陣!”
他動作很快,高郢、嚴莊等幕僚都來不及攔阻,便即率領兩百牙兵精騎,開柵而出,直薄蕃陣。
既是拱衛節帥的牙兵,那裝備自然是軍中最為精良的——李汲為了凝聚人心,並未過於擡高牙兵的供奉,不象其他很多方鎮似的,牙兵三日便得有肉食,普通戰兵則往往每天喝粥,但好槍、好刀、好甲、好馬,多供牙兵,是不會有誰內心不服,甚至於膽敢口出異言的。
大家夥兒只是都削尖了腦袋,想往牙兵裏鉆,雖說俸祿不見得強多少吧,終究裝具精良,看著威風,且跟隨在太尉身邊,安全系數也比較大啊。
這兩百騎,乘騎的都是自回鶻交易來的高駿良馬,人人戴盔,身披鎖甲——論裝具的厚重,不及陳利貞驍騎軍,但實際防護能力有可能更強三分——上下一色的紅漆桿騎矛,追隨於李汲身後,也排列楔形沖鋒陣型,即自元景安等人身側馳出,直蹈敵陣。
所到處波開浪裂一般,頭兩排專門用來破陣的重裝蕃卒當場就垮了。本來重裝步兵結陣而鬥,乃是騎兵的噩夢,輕易不敢往踏,但正在柵前激鬥之時,重裝步兵也不可能排列得過於齊整啊,就此紛紛被騎矛捅穿,被馬蹄踢倒,瞬間便倒下了一大片。
只是用騎矛去捅刺重甲,勢不能久,即便矛頭不損,提矛之手都會被震得再難發力,況且捅刺過淺則難以破甲入肉,捅刺過深則有可能卡在甲葉或者肋骨之間,一時間拔不出來……
由此連續踏翻三四排蕃卒之後,除李汲等少數矛重、力強、招精之士外,多數唐騎都被迫放棄了騎矛,而從腰間抽出刀來。不過那不是軍中制式橫刀,而是李汲新命老黃等工匠打就的彎刀。
李汲知道後世的騎兵刀多為彎刀,直刀、直劍則逐漸退出戰爭舞臺,由此一直在琢磨,為何會如此啊?直刀可以劈砍,也可以捅刺,理論上比彎刀更便用,且起碼中原地區已經沿用了將近一千年了。但他打造了幾柄彎刀,加以比較之後,才發現彎刀於劈砍破甲之時,更方便借力,更容易收刀,且比直刀不易折斷——果然是有說道的。
由此先打造了幾百柄弧度並不太大的彎刀,給自家牙兵試練、試用。這年月不僅僅唐家,即便周邊各國,也多數用的直刀——比方說回鶻、吐蕃——只有少部西域胡族,據說慣用彎刀,由此彎刀一出,吐蕃兵盡皆驚愕,隨即發現用尋常對付直刀的方法,實不易攔擋敵招……
其實彎刀並不難對付,但終究對自己從前的經驗是個挑戰,對自己慣常的戰法是個考驗哪。
尤其踏破數排重甲步卒後,跟隨其後的蕃卒,無論騎、步,多為輕裝,唐騎借助馬力,彎刀稍稍劃過,便能洞開皮甲,直破皮肉。僅僅奔馳出去百餘步,蕃軍的死傷人數就比此前一個時辰還要眾多,由此部伍混亂,士氣大挫,就此開始潰散。
尚結息急於攻陷唐壘,中軍大纛距離對方實在是太近了,結果一個不慎,竟被李汲左手矛、右手鐧,破開層層堵截,將將殺至面前。由此他不禁慌亂,匆忙打馬後退,大纛因此稍卻。
就這麽十幾步的移動,更加挫動士氣,不僅僅東路幾潰,受其影響,欽明思所領北路亦卻,就連沒有遭受反擊的南路,也被迫暫停了對唐營的猛攻,結陣而縮。
其實李汲不僅見到對方大纛後退,就連大纛下那名錦袍敵將——多半就是尚結息——亦面目可見、聲息可聞,但他同時也發現,自己沖不大動了。
吐蕃各部發現大論遇險,紛紛簇擁過來救護,終究數量太多,而李汲所領只有兩百騎,此時回馬,尚可全身而退,若再深入,或者僅僅耽擱片刻,必遭合圍。等到對方步騎兵裏三層、外三層的包裹上來,己方戰馬難再馳騁,只能立馬而鬥,甚至於下馬步戰,優勢會被徹底抹平,那便只有全軍覆沒的結局了。
固然李汲有信心,憑自己這兩百騎牙兵的裝備和戰技,平均下來起碼一個殺十個,兩百人能夠拼掉兩千以上的蕃卒,但那又有什麽意義呢?蕃卒數萬,即便兩千人也不至於傷筋動骨啊。
若他還在隴右時期的身份,自會舍死忘生,繼續向前,去博那不足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望能追上尚結息,將其斬於馬下。可如今自己是當朝太尉、河西節度使,身份與對方等同——其實在李汲心裏,認為唐之太尉,價值是遠超吐蕃大論的——那同歸於盡就未必合算了,且還未必定能同歸於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