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逢病軍人
關燈
小
中
大
王昌齡《塞下曲》雲:“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覆入塞,處處黃蘆草。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莫學游俠兒,矜誇紫騮好。”
想當初前漢屢敗匈奴,其主力靠的是關中“六郡良家子”,與盛唐時的所謂“游俠兒”,差不多屬於同一類型。唐在繁盛之後,腹心地區的民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加上田土開始兼並,就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富農和小地主階層。這一階層下欺貧戶,但很難再多榨得出油水來,往上卻又為豪貴所阻,難以躋身大地主行列;學經做賦,比不過那些世代官宦人家,想要振興家業,便只有從軍一途了。
由此這一階層多好學武——所謂“窮文富武”,他們也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往往在地方上快意恩仇,以武犯禁,甚至游行各郡,破壞秩序,故謂“游俠兒”。唐廷由此招募這些不安定因素從軍,用以抵禦外寇。
一方面,開元以後戰事頻仍,便有外輸矛盾之意;另方面,唐軍北逾大漠,西過流沙,南克西海,在多條戰線上動輒數萬乃至十數萬兵馬,皆能苦戰得手,也是靠了這些游俠兒的力量。
固然所謂“長行健兒”,多半是失去土地,無計謀生,只得沙場搏命的無產者,但這些無產者毫無資源,自不容易立功晉升,作戰的動力難免大打折扣。只有各郡游俠兒,其財力或可整備精良的武具,其人脈或可趟平晉升的道路,無論戰鬥力還是戰鬥意志,都為唐軍的中堅。
就仿佛前漢“六郡良家子”一般,底層民眾但求得活,高官顯宦望能舒舒服服活著,唯有中間階層才有向上奮進的動力,就此成為統治者最放心,也最趁手的兵源。
李汲當初在鳴沙城編練新軍,就是為了避免過多混入那些世代從軍的老兵油子——好比說當初魏博的羊師古、李子義等將,固然經驗豐富,卻常拈輕怕重,一旦有所不滿,便敢鼓噪以脅迫上官——所募多胡漢貧家,且還以渾氏等胡人數量為多一些,這自然也對軍資後勤造成了很大壓力。
由此他想要招募游俠兒,再從各軍鎮吸收些因為中原暫時無戰,而失去了晉身之階的武官子弟,充實河西軍。這類人的優點是立功心切,有沖勁兒,有一定戰術技能,並且可以自備兵器,為節鎮省下不少前期投入;缺點是無組織無紀律,個人英雄主義爆棚……
問題是這年月各階層新兵,原本就不可能有足夠的服從性,又不是將來天然有組織守紀律的工人階級……反正都得現編組,現訓練,那麽游俠兒和武官子弟們,也就不存在什麽太大的缺點了。
盛唐之時,還有一類獨特的游俠兒,出身官宦家庭,文化程度比較高,但不願意,或者自命不足以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制度下出人頭地,乃亦游俠四方,甚至於主動投軍。舊節度幕府僚屬中,不少都是這類人,比方說高適高達夫,就是先投朔方節度大使李祎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不得,才被迫折返長安去考科舉的。
還有李白,亦有游俠氣,青年時代行走四方,飽覽大好山河,寫下無數名篇。他雖然沒打算投軍,可也一直沒去考試,只希望權貴聽聞自家的文名,可以向朝廷薦舉,直接做上高官顯宦。
事實證明,高適的道路有可能走通,李白的道路卻絕對走不通。文化人或半文化人主動投軍,自幕僚而非軍將做起,最終邁上頂點的,還要說是執掌安西、北庭兩鎮全權,官拜禦史大夫的封常清。
李汲手底下缺文化人,杜黃裳和高郢是他從守選進士裏三顧茅廬,親自請來的,就沒有如封常清之流主動來投之人。由此他命高郢等返回中原,到處宣傳自家的聲名,煽惑說河西軍功唾手可得,希望能夠招攬一些類似人才吧。
然而高郢等人的行動尚未見著成效,卻不期盧綸自姑臧而來。
盧綸投來涼州的消息,崔措早就寫信通知過李汲了,隨信還附上那六首《塞下曲》,李汲果然頗為喜愛——尤其是那首“林暗草驚風”。因而聽聞盧綸自姑臧前來,便急忙整頓衣冠,親自出衙相迎。
但實話說,盧綸的詩寫得再好,哪怕上追李太白,就如今的李汲而言,卻也派不上太大用場——否則他早想招兒把杜甫給糊弄過來了——他求的是經世濟國之才,或有精通財計、運籌帷幄之能的傑士,而盧綸在這方面是否有所潛質,尚不可知。
李汲親迎盧綸,主要是“千金買馬骨”之意——終究是第一個主動來投的士人啊!
至於盧綸,他在姑臧城內雖然不愁吃穿,但未見李太尉之面,未能敲定職司和俸祿,心裏始終不怎麽踏實。雖說人人皆雲,太尉怕老婆——這在唐代倒不算稀奇事——且寵“內記室”,相信有那二位的薦舉,九成不會相辭,但萬一呢?因而聽聞李汲暫留甘州,今冬未必會回涼州來,便懇請崔措,派出一隊士卒,將他送去張掖,與李汲相見。
不想李太尉竟然出衙相迎,盧綸喜出望外,急忙躬身施禮。讓入正堂,閑聊幾句,李汲便問:“先生的詩作,有王少伯(王昌齡)的遺風,某甚是喜愛,惜乎太少,不知尚有佳構,可肯展現的麽?”
盧綸心說也就那六首了,至於都內時應酬之作,連夫人都瞧不上眼,遑論太尉?他倒不是高瞧了李太尉的文藝欣賞水平,但覺那些吟風弄月的文字,必不如他這般節鎮將帥之意啊。由此搜腸刮肚,想了好一會兒,才說:“此前自長安往赴涼州,途中倒是得了一篇新作,鬥膽芹獻。”
於是擺個姿勢,漫聲吟誦道:“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裏還鄉未到鄉。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李汲聽了,不禁皺眉,就問:“先生何處所見,得此文思?”
盧綸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個因傷退伍的軍人,他離鄉萬裏,雖思回返,卻病痛而不堪遠行;打算覓地住下吧,可憐囊中幹糧、盤纏將盡。就此蜷縮在古城之下,哀傷身世,秋風襲來,創痛更深,令人難以忍受……
所以李汲趕緊問盧綸,您這是在哪兒遇見此人,做得此詩的呢?不是在我河西鎮吧?
盧綸道:“此北上時,於涇原所見也,雲其故鄉,卻在懷州。”
從涇原返回懷州,連一千裏地都不到,所謂“萬裏還鄉”,只是誇張罷了,但對於一個傷病在身,卻又囊中空虛的人來說,仍是徹底望不見盡頭的艱難旅程。
李汲不禁嘆息一聲,隨即朝盧綸一拱手:“先生悲天憫人之情懷,汲深為感佩,自當接受先生的警示,不使此等慘事,覆見於我河西也。”
從前那六首《塞下曲》還則罷了,雖然挺昂揚振奮的,卻不見得有多高的立意;這首《逢病軍人》卻不同,哀感對方饑、寒、疲、病、傷諸般苦況,暗刺朝廷和諸鎮雖厚成其軍,卻多不能撫育,一旦無用,棄置有若稗草,確實無論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都屬上乘之作。而且李汲認為,盧綸所見雖然是別鎮的“病軍人”,今日特意吟起此詩來,是在提醒自己,切勿輕賤士卒啊。即便戰陣上能夠推衣共食,等到因傷而退,卻再不能自給,等無活路,則士卒們看到這種前景,難道還會踏下心來,為你死戰麽?
李汲相信,能知民間疾苦者,必懷一顆仁心,才能姑且不論,這位盧先生的思想品德是可圈可點的——由此已生大用之心。
但其實吧,盧綸真沒想那麽多,僅僅因為自己這首舊作勉強還能貼合些兵事,因此將出來敷衍李汲罷了……
且說李汲對盧綸的觀感無形中提升了一個檔次,當下斂祍肅容,畢恭畢敬地問道:“則先生不在姑臧安坐,要到這初覆未安的張掖來,想是有所教我了。”
盧綸叉手回覆道:“慚愧,綸雖有宏圖之志,此前並未從於軍中,亦未任官而守牧一方,偶有所思,未必合用……”
“先生請明言,汲洗耳恭聽。”
盧綸肚子裏自然有些說辭,否則也不敢來與李汲相見,於是大著膽子說道:“前在姑臧,見中原商賈陸續供輸貨物於戲下,雲是太尉以涼州集市、商肆為押,向彼等籌借的。則有這些物資,足可強兵,逐蕃賊而全覆河西,奈何河西諸州,除涼州外,原本貧瘠,物產不豐,加之兵連禍結,便規覆亦不能遽得利以還於商賈也……”
“先生說的是,則有何妙策教我麽?”
“綸在姑臧,請求閱覽舊冊,知天寶極盛時,甘州不過六千戶,肅州兩千戶,沙州四千戶,瓜州竟不足五百戶,想來蕃賊踐躪之餘,將更稀少,未必如中原之一縣也。則太尉欲足軍足食,唯有充實戶口,使務農稼,此一途可行。”
河西地區人口稀少,這也是跟土地相聯系的,可耕之地就那麽些,人口多了根本養不活啊!當然啦,這僅指的是編戶齊民的漢人,至於羌胡,終究草場廣袤,還是能夠養活不少的——越往西就越多。
但盧綸說得沒錯,李汲如今就是缺人,若有更多人口,即便沒有農田安置,也能將之編入軍中,起碼用來戍守些不甚重要,卻又不便放棄的地區,由此騰出主力部隊來,專心禦蕃。由此他便問盧綸:“我也想自關中招募些流人,奈何各鎮俱不肯放……”開玩笑,別鎮也都缺人啊,尤其關中地區,戰亂之後,地多人少,若是從山嶺間搜出流民來,當時便可有土地分授,人又何必跑你荒涼的河西來呢?
盧綸笑笑:“太尉何不求之更南?”
“先生的意思是……”
“聞太尉與西川崔帥是姻親,何不求其供輸些人口?須知安史之亂,關中流亡,多半都逃去了蜀中,其不得歸者,不啻萬戶啊。”
李汲一皺眉頭:“我固與之有親,然其肯供輸我人口麽?”
“土著良人,自不肯與,便肯,彼等也不願北遷;若崔帥向河西輸人,多半會是些客佃、鄉氓,甚至於盜匪、囚徒耳。然而既至河西,便在太尉掌控之下,只須詳加甄別,多少可有補益。今太尉得涼、甘二州,並接回鶻,百物稀缺,卻獨有馬;而蜀中富饒,偏少良馬,乃可以馬易人,相信崔帥必不辭也。”
李汲手撚胡須,沈吟不語。他覺得吧,盧綸太過書生氣,全是紙上談兵,他所獻之策基本上就不具備可行性。
首先,哪怕我來者不拒,不管你阿貓阿狗,是盜賊是囚徒,照單全收,只為充實河西戶口,你西川也得拿得出來,且運得到才成啊。即便崔寧政令再苛,蜀中又能有多少犯人?若說關中逃亡過去的流民吧,一則人不曾作奸犯科,就沒有押來守邊的道理;二則自蜀中前來河西,必經關隴,人原本因為種種原因——多半是無盤費——不能還鄉,這若是路過了老家,還肯繼續往北走嗎?
至於以馬易人的問題,那就更扯淡了。固然蜀中少良驥,但本身也沒有騎兵可以縱橫馳騁的地形啊,行走山道,反而是本地所產矮小的川馬更合用一些。且關西馬最畏暑,真運去了濕熱的蜀中,很容易得病,養護成本無疑將大大提升,根本就劃不來。
即便崔寧賣自己的面子,肯收購一些戰馬吧,也就他自己和諸將騎用,抖抖威風而已,一千匹頂天了!
雖然多少有些失望,但李汲卻也從盧綸並不靠譜的建議中,找到了一些全新的靈感。
於是最終決定錄用盧綸為書記,協助草擬日常公文、奏疏——河西鎮掌書記本是從朔方帶過來的呂希倩,不過那家夥近年來傳奇、變文寫上癮了,反倒是正經文書,經常委之於屬下——且答應為他求取八品的寄祿。
然後等盧綸退出去之後,李汲便叫包子天來,說你幫我跑一趟成都吧,選三百匹良馬,運去西川,贈予節度使崔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想當初前漢屢敗匈奴,其主力靠的是關中“六郡良家子”,與盛唐時的所謂“游俠兒”,差不多屬於同一類型。唐在繁盛之後,腹心地區的民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加上田土開始兼並,就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富農和小地主階層。這一階層下欺貧戶,但很難再多榨得出油水來,往上卻又為豪貴所阻,難以躋身大地主行列;學經做賦,比不過那些世代官宦人家,想要振興家業,便只有從軍一途了。
由此這一階層多好學武——所謂“窮文富武”,他們也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往往在地方上快意恩仇,以武犯禁,甚至游行各郡,破壞秩序,故謂“游俠兒”。唐廷由此招募這些不安定因素從軍,用以抵禦外寇。
一方面,開元以後戰事頻仍,便有外輸矛盾之意;另方面,唐軍北逾大漠,西過流沙,南克西海,在多條戰線上動輒數萬乃至十數萬兵馬,皆能苦戰得手,也是靠了這些游俠兒的力量。
固然所謂“長行健兒”,多半是失去土地,無計謀生,只得沙場搏命的無產者,但這些無產者毫無資源,自不容易立功晉升,作戰的動力難免大打折扣。只有各郡游俠兒,其財力或可整備精良的武具,其人脈或可趟平晉升的道路,無論戰鬥力還是戰鬥意志,都為唐軍的中堅。
就仿佛前漢“六郡良家子”一般,底層民眾但求得活,高官顯宦望能舒舒服服活著,唯有中間階層才有向上奮進的動力,就此成為統治者最放心,也最趁手的兵源。
李汲當初在鳴沙城編練新軍,就是為了避免過多混入那些世代從軍的老兵油子——好比說當初魏博的羊師古、李子義等將,固然經驗豐富,卻常拈輕怕重,一旦有所不滿,便敢鼓噪以脅迫上官——所募多胡漢貧家,且還以渾氏等胡人數量為多一些,這自然也對軍資後勤造成了很大壓力。
由此他想要招募游俠兒,再從各軍鎮吸收些因為中原暫時無戰,而失去了晉身之階的武官子弟,充實河西軍。這類人的優點是立功心切,有沖勁兒,有一定戰術技能,並且可以自備兵器,為節鎮省下不少前期投入;缺點是無組織無紀律,個人英雄主義爆棚……
問題是這年月各階層新兵,原本就不可能有足夠的服從性,又不是將來天然有組織守紀律的工人階級……反正都得現編組,現訓練,那麽游俠兒和武官子弟們,也就不存在什麽太大的缺點了。
盛唐之時,還有一類獨特的游俠兒,出身官宦家庭,文化程度比較高,但不願意,或者自命不足以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制度下出人頭地,乃亦游俠四方,甚至於主動投軍。舊節度幕府僚屬中,不少都是這類人,比方說高適高達夫,就是先投朔方節度大使李祎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不得,才被迫折返長安去考科舉的。
還有李白,亦有游俠氣,青年時代行走四方,飽覽大好山河,寫下無數名篇。他雖然沒打算投軍,可也一直沒去考試,只希望權貴聽聞自家的文名,可以向朝廷薦舉,直接做上高官顯宦。
事實證明,高適的道路有可能走通,李白的道路卻絕對走不通。文化人或半文化人主動投軍,自幕僚而非軍將做起,最終邁上頂點的,還要說是執掌安西、北庭兩鎮全權,官拜禦史大夫的封常清。
李汲手底下缺文化人,杜黃裳和高郢是他從守選進士裏三顧茅廬,親自請來的,就沒有如封常清之流主動來投之人。由此他命高郢等返回中原,到處宣傳自家的聲名,煽惑說河西軍功唾手可得,希望能夠招攬一些類似人才吧。
然而高郢等人的行動尚未見著成效,卻不期盧綸自姑臧而來。
盧綸投來涼州的消息,崔措早就寫信通知過李汲了,隨信還附上那六首《塞下曲》,李汲果然頗為喜愛——尤其是那首“林暗草驚風”。因而聽聞盧綸自姑臧前來,便急忙整頓衣冠,親自出衙相迎。
但實話說,盧綸的詩寫得再好,哪怕上追李太白,就如今的李汲而言,卻也派不上太大用場——否則他早想招兒把杜甫給糊弄過來了——他求的是經世濟國之才,或有精通財計、運籌帷幄之能的傑士,而盧綸在這方面是否有所潛質,尚不可知。
李汲親迎盧綸,主要是“千金買馬骨”之意——終究是第一個主動來投的士人啊!
至於盧綸,他在姑臧城內雖然不愁吃穿,但未見李太尉之面,未能敲定職司和俸祿,心裏始終不怎麽踏實。雖說人人皆雲,太尉怕老婆——這在唐代倒不算稀奇事——且寵“內記室”,相信有那二位的薦舉,九成不會相辭,但萬一呢?因而聽聞李汲暫留甘州,今冬未必會回涼州來,便懇請崔措,派出一隊士卒,將他送去張掖,與李汲相見。
不想李太尉竟然出衙相迎,盧綸喜出望外,急忙躬身施禮。讓入正堂,閑聊幾句,李汲便問:“先生的詩作,有王少伯(王昌齡)的遺風,某甚是喜愛,惜乎太少,不知尚有佳構,可肯展現的麽?”
盧綸心說也就那六首了,至於都內時應酬之作,連夫人都瞧不上眼,遑論太尉?他倒不是高瞧了李太尉的文藝欣賞水平,但覺那些吟風弄月的文字,必不如他這般節鎮將帥之意啊。由此搜腸刮肚,想了好一會兒,才說:“此前自長安往赴涼州,途中倒是得了一篇新作,鬥膽芹獻。”
於是擺個姿勢,漫聲吟誦道:“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裏還鄉未到鄉。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李汲聽了,不禁皺眉,就問:“先生何處所見,得此文思?”
盧綸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個因傷退伍的軍人,他離鄉萬裏,雖思回返,卻病痛而不堪遠行;打算覓地住下吧,可憐囊中幹糧、盤纏將盡。就此蜷縮在古城之下,哀傷身世,秋風襲來,創痛更深,令人難以忍受……
所以李汲趕緊問盧綸,您這是在哪兒遇見此人,做得此詩的呢?不是在我河西鎮吧?
盧綸道:“此北上時,於涇原所見也,雲其故鄉,卻在懷州。”
從涇原返回懷州,連一千裏地都不到,所謂“萬裏還鄉”,只是誇張罷了,但對於一個傷病在身,卻又囊中空虛的人來說,仍是徹底望不見盡頭的艱難旅程。
李汲不禁嘆息一聲,隨即朝盧綸一拱手:“先生悲天憫人之情懷,汲深為感佩,自當接受先生的警示,不使此等慘事,覆見於我河西也。”
從前那六首《塞下曲》還則罷了,雖然挺昂揚振奮的,卻不見得有多高的立意;這首《逢病軍人》卻不同,哀感對方饑、寒、疲、病、傷諸般苦況,暗刺朝廷和諸鎮雖厚成其軍,卻多不能撫育,一旦無用,棄置有若稗草,確實無論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都屬上乘之作。而且李汲認為,盧綸所見雖然是別鎮的“病軍人”,今日特意吟起此詩來,是在提醒自己,切勿輕賤士卒啊。即便戰陣上能夠推衣共食,等到因傷而退,卻再不能自給,等無活路,則士卒們看到這種前景,難道還會踏下心來,為你死戰麽?
李汲相信,能知民間疾苦者,必懷一顆仁心,才能姑且不論,這位盧先生的思想品德是可圈可點的——由此已生大用之心。
但其實吧,盧綸真沒想那麽多,僅僅因為自己這首舊作勉強還能貼合些兵事,因此將出來敷衍李汲罷了……
且說李汲對盧綸的觀感無形中提升了一個檔次,當下斂祍肅容,畢恭畢敬地問道:“則先生不在姑臧安坐,要到這初覆未安的張掖來,想是有所教我了。”
盧綸叉手回覆道:“慚愧,綸雖有宏圖之志,此前並未從於軍中,亦未任官而守牧一方,偶有所思,未必合用……”
“先生請明言,汲洗耳恭聽。”
盧綸肚子裏自然有些說辭,否則也不敢來與李汲相見,於是大著膽子說道:“前在姑臧,見中原商賈陸續供輸貨物於戲下,雲是太尉以涼州集市、商肆為押,向彼等籌借的。則有這些物資,足可強兵,逐蕃賊而全覆河西,奈何河西諸州,除涼州外,原本貧瘠,物產不豐,加之兵連禍結,便規覆亦不能遽得利以還於商賈也……”
“先生說的是,則有何妙策教我麽?”
“綸在姑臧,請求閱覽舊冊,知天寶極盛時,甘州不過六千戶,肅州兩千戶,沙州四千戶,瓜州竟不足五百戶,想來蕃賊踐躪之餘,將更稀少,未必如中原之一縣也。則太尉欲足軍足食,唯有充實戶口,使務農稼,此一途可行。”
河西地區人口稀少,這也是跟土地相聯系的,可耕之地就那麽些,人口多了根本養不活啊!當然啦,這僅指的是編戶齊民的漢人,至於羌胡,終究草場廣袤,還是能夠養活不少的——越往西就越多。
但盧綸說得沒錯,李汲如今就是缺人,若有更多人口,即便沒有農田安置,也能將之編入軍中,起碼用來戍守些不甚重要,卻又不便放棄的地區,由此騰出主力部隊來,專心禦蕃。由此他便問盧綸:“我也想自關中招募些流人,奈何各鎮俱不肯放……”開玩笑,別鎮也都缺人啊,尤其關中地區,戰亂之後,地多人少,若是從山嶺間搜出流民來,當時便可有土地分授,人又何必跑你荒涼的河西來呢?
盧綸笑笑:“太尉何不求之更南?”
“先生的意思是……”
“聞太尉與西川崔帥是姻親,何不求其供輸些人口?須知安史之亂,關中流亡,多半都逃去了蜀中,其不得歸者,不啻萬戶啊。”
李汲一皺眉頭:“我固與之有親,然其肯供輸我人口麽?”
“土著良人,自不肯與,便肯,彼等也不願北遷;若崔帥向河西輸人,多半會是些客佃、鄉氓,甚至於盜匪、囚徒耳。然而既至河西,便在太尉掌控之下,只須詳加甄別,多少可有補益。今太尉得涼、甘二州,並接回鶻,百物稀缺,卻獨有馬;而蜀中富饒,偏少良馬,乃可以馬易人,相信崔帥必不辭也。”
李汲手撚胡須,沈吟不語。他覺得吧,盧綸太過書生氣,全是紙上談兵,他所獻之策基本上就不具備可行性。
首先,哪怕我來者不拒,不管你阿貓阿狗,是盜賊是囚徒,照單全收,只為充實河西戶口,你西川也得拿得出來,且運得到才成啊。即便崔寧政令再苛,蜀中又能有多少犯人?若說關中逃亡過去的流民吧,一則人不曾作奸犯科,就沒有押來守邊的道理;二則自蜀中前來河西,必經關隴,人原本因為種種原因——多半是無盤費——不能還鄉,這若是路過了老家,還肯繼續往北走嗎?
至於以馬易人的問題,那就更扯淡了。固然蜀中少良驥,但本身也沒有騎兵可以縱橫馳騁的地形啊,行走山道,反而是本地所產矮小的川馬更合用一些。且關西馬最畏暑,真運去了濕熱的蜀中,很容易得病,養護成本無疑將大大提升,根本就劃不來。
即便崔寧賣自己的面子,肯收購一些戰馬吧,也就他自己和諸將騎用,抖抖威風而已,一千匹頂天了!
雖然多少有些失望,但李汲卻也從盧綸並不靠譜的建議中,找到了一些全新的靈感。
於是最終決定錄用盧綸為書記,協助草擬日常公文、奏疏——河西鎮掌書記本是從朔方帶過來的呂希倩,不過那家夥近年來傳奇、變文寫上癮了,反倒是正經文書,經常委之於屬下——且答應為他求取八品的寄祿。
然後等盧綸退出去之後,李汲便叫包子天來,說你幫我跑一趟成都吧,選三百匹良馬,運去西川,贈予節度使崔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