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朔方外宅
關燈
小
中
大
李汲承認,自己從前輕看了郭子儀。
還以為老頭兒是年老力衰,外加憂讒畏譏,這才被迫跟長安城裏坐冷板凳呢,從此僅靠沙場百戰樹立起來的名望保護家族安康。換句話說,老頭兒羽翼已折,四肢已斷,但凡李亨、李豫父子膽兒稍微肥點兒,伸手就能給他捏死嘍。
直到受命往鎮朔方,暗派盧杞、尹申等打探相關朔方鎮內情勢,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斷,李汲這才悚然驚覺——敢情,伸手就能捏死對方的,恐怕不是皇帝,而是郭老令公!
想當初李亨靈武登基,主要是受朔方軍的擁戴,為了可以跟流亡成都的上皇相拮抗,遂被迫重用、厚賞朔方將吏,使得朔方軍短時間內便即勢大難制了。
中朝有杜鴻漸等,位列宰相;北衙六軍,多數從西軍中招募勇健,而隴右、涼州、安西、北庭、關中,甚至於河東等地軍權,漸次落於朔方軍將之手。地方上,本擬用李光弼替換郭子儀,掌控朔方,誰料想反使河東等軍也與朔方合流,成一大勢力,且待李光弼死後,諸將盡皆仰望郭子儀……
可以說,對於長江以北的諸鎮觀察、節度而言,郭子儀的命令往往比朝廷的詔令更好使,因為朝廷總出昏招,而老令公是幾乎戰無不勝的;皇帝曾經處死來瑱,刻薄寡恩,老令公卻向以寬厚之名享譽於世。
當然更重要的是,中朝久有削弱藩鎮之意,而郭子儀與諸鎮之間,卻並沒有多少利益沖突啊。
要說唐朝到了這個時候,藩鎮跋扈之勢隱已漸成——起碼北方是如此——藩鎮內部則也將驕兵橫,往往以下犯上;這大大小小的軍頭,很可能會徹底轉化為地方軍閥,而郭子儀就是當世最大的軍頭,也是彼等在朝中的利益代表。
老頭子是在長安城裏坐板凳呢,但這板凳一點兒都不冷,相反,簡直炙手可熱,要更甚於禦榻。皇帝若是膽敢殺害郭子儀,甚至於僅僅是不肯以禮相待,並不會光落個害賢的惡名而已,諸鎮必怨,即便不當場掀起反旗來,也從此再不肯聽朝廷調遣了。
相反,郭子儀若起異心,潛出長安去豎旗,朔方軍必定望風景從,而從朔方出來的諸關中、河東軍將,起碼有半數也是肯於俯首聽命的——相比起來,仆固懷恩威望不足、人緣不佳,就他都險些釀成大禍呢,遑論郭子儀?
仆固父子起異心,辛雲京據守太原,不肯與之和解;但若謀叛的是郭子儀,辛雲京說不定就直接易幟呼應了。
想明白了這一點,李汲對於李豫派自己往鎮朔方,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並且不必要崔寧提醒,他就知道自己此番回京,必拜郭子儀,得先過老家夥這一關。
想當初往鎮魏博,河北方定,舊軍氣沮,就這樣還敢嘯聚要挾自己呢;如今朔方兵強馬壯,又有郭子儀居京遙控,倘起敵對之心,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控得住麽?過去還曾惱恨李光弼不肯以誠待人,唯知祭起屠刀,如今才明白老李身為空降司令的苦處啊……
因為所要面對的,並不僅僅幾萬朔方兵而已,而是在整個北中國勢力盤根錯節,中朝與外鎮相互勾連的偌大無朋的朔方武力集團!本身沒打算搖撼這座大廈,只想讓離鎮的那兩萬朔方軍聽命廝殺罷了,李光弼這才急於在河陽殺將立威。
換了今天的李汲,他能這麽幹嗎?敢這麽幹嗎?況且李光弼既殺張用濟,旋為仆固懷恩兵諫所止,全盤謀劃,就此化為泡影……
因而李汲的想法,必須得說服郭子儀,答應合作,自己才有望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掌控住朔方鎮;否則哪怕大開金手指,純以力壓,或以智取,想讓朔方軍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肯為甚至於樂為我所用,都起碼得需要五到十年的漫長時間啊。真等上五六年,別說安西、北庭多半已然陷蕃,就連朔方所在的靈州都可能要直面虜鋒了!
由此他才假借皇太子問話,請郭子儀屏退左右,然後先說:“天家口中,哪有什麽實話?老令公休要學他們啊……”郭子儀不明白他是什麽意思,但此言聽來便分外刺耳,於是面孔一板:“李帥究竟是何用意?”
李汲瞧瞧左右,貌似確實沒有偷聽的,這才壓低聲音,一口氣說道:“若令公有意,李某願附驥尾;若令公無意,須謀後路,李某是不二之選。”
郭子儀眼皮一跳,旋將身體略略朝後一仰,故意遠離開李汲,徐徐說道:“年老耳聾,李帥話語太輕,實在聽不清爽,什麽有以無以的?”
李汲心說你沒聽清楚才怪呢,沒聽清楚,甚至於沒聽明白,肯定不是這反應啊。當即微微一笑,直截了當地說道:“朔方既是天家心病,也是令公心病。如懷萬金坐堂,恐人覬覦,累及家門,卻又不舍得放下,為若一文不名,家門同樣難以保全啊。既如此,何不尋一可靠之人代執,或許還可生利呢?”
郭子儀問道:“李帥善能經營乎?如何說自己是不二之選?”
李汲指指自家心口:“我曾在河陽從李武穆(李光弼謚號武穆)征戰,曾與仆固玚約為兄弟,朔方之東征者,多數稔熟。公麾下都是節鎮之將,視節鎮為家,而李某無家,勉強可算是朔方之外宅了。”
“李帥之家,不是在隴右或者北衙麽?”
“隴右已陷賊手,其兵半入關中,也等若朔方之外宅了——北衙同然。且正因為李某曾領禁軍,聖人肯信,才使我往鎮朔方。說句不好聽的話,公在,國家保安,門戶亦安;公去,朔方必亂,或將累及家門也!則在令公想來,子婿輩,乃至今之朔方諸將,誰可寄付後事者?”
郭子儀沈吟不語。
李汲又再加上一句:“若公以為可以繼任者,聖人必不信也;若聖人以為可以繼任者,唯李某與朔方還算有些香火之情。則有李某掌朔方,內外皆安,家國兩全——令公以為然否?”
郭子儀轉過頭去,以手輕輕叩榻,卻還是不說話。
李汲繼續說道:“且今朝廷日割朔方,出邠寧,出鄜坊,出涇原,主帥多為朔方舊將,其掌兵者卻出北衙……”
朔方鎮曾經扶保李亨靈武登基,其軍南下,布於關內,由此朔方最盛時,可以說轄境連於京北,占據近二十州之地。由此至德二載,割邠、寧、慶等九州出朔方,置邠寧節度使;上元元年,覆割鄜、坊等四州出邠寧,置渭北(鄜坊)節度使;然後廣德元年,又割涇、原兩州出朔方,置涇原節度使。
如今的邠寧節度使是白孝德,鄜坊節度使是杜冕,涇原節度使是馬璘,都是朔方舊將,或者曾久在郭子儀、李光弼麾下作戰者;但同時,邠寧的第二把手是李晟,鄜坊的第二把手是馬燧,涇原的第二把手是韓全義,全都曾經在北衙六軍中鍍過金……
當然啦,這三位究其根底,也是西軍出身,因為無論寶應、神策還是威遠,多數都遴選的朔方、安西、北庭等軍中驍銳充任。由此李汲說了:“朝廷因應情勢,必將覆割朔方,而朔方割盡,公家自然雕零。唯我從未在朔方軍中任職,聖人信重,乃可安保朔方不覆分也……”
——從前他跟著李光弼、仆固懷恩在河陽打仗,屬於個人行為,終究組織關系沒轉過去。
“再說一句不恭的話,令公能使先帝、今上投鼠忌器,然奈皇太子何?彼少年氣盛,若今上有不諱,誰保不會鋌而走險?然皇太子與李某之交,朝野皆知也。”
勸了好半天,最終郭子儀緩緩轉過頭來,註目李汲:“李帥是欲為老夫挑擔歇肩了。然而此擔在老夫肩上猶可,終究風燭殘年,去日無多;若轉到李帥肩上,壯年而擁重器,豈非更為兇險麽?”
李汲笑一笑:“多承令公為李某考慮……”我就當你所說的“兇險”不是指國家,而是指我自身了——“某今在令公蔭庇之下,自可乘涼;異日麽……自家禍福,自家掌握,而即便禍在我身,令公家門卻可安泰啊。”
如今李豫就是忌憚你,所以槍打出頭鳥,我再怎麽蹦跶,他為了讓我弱你朔方的權柄,都不會怪罪。而等到將來,我勢若成,朝廷為了制約我,反過來還要仰仗郭氏一門哪。所以咱倆是合則兩利,倘若背道而馳,恐怕誰都落不得什麽好結果。6
郭子儀花白的胡須微微顫抖,良久方道:“此擔甚重,李帥便如此地……急於上肩麽?”
李汲答道:“朔方之任,非我自謀,而是朝廷所命。”隨即若有所失地撇嘴一笑:“李某本意,欲求鳳翔、涇原……”
“魏博難道不好?”
李汲正色道:“如昔令公自洛陽還朝,則東都難道不好麽?”既然還沒懷著擁兵割據之心,則自然不能違抗朝旨啦——“且李某有故人在安西、北庭,日受蕃侵,其引領相望王師之狀,不必目見而自可知也。是故素志禦蕃,規覆隴右、河西,安保西域。聖人知汲之志,乃召之西,而竟置於朔方,雖非本願,卻也不敢畏難推拒也。”
郭子儀微微頷首:“李帥之志,我知之矣,但力所能及,自當伸手相助。然如李帥適才所言,與老夫不便過於親近……李帥自便,請恕老夫不留飯了。”
初聽“但力所能及,自當伸手相助”這一句,李汲還以為終於說服了郭子儀,誰成想隨即老令公就毫不掩飾地開口送客了……還套用李汲所言作為理由:咱們不能太過親近啊,這都已經屏退眾人,說了好半天的話了,你還不打算走麽?
李豫任命李汲為朔方節度使,是希望他能夠掌控住朔方武力,斷去郭子儀一條臂膀,起碼也要趁機分化朔方軍將,削弱朔方軍的半獨立性。正如李汲所說,因為他跟朔方將吏多少有些香火情,故而命其北鎮,所受到的阻力可能會小一些;更因為他從未真正成為朔方軍的一員,而是皇家親信,李豫才會將此重任交他肩上。
郭子儀是朔方軍事集團實際上的領袖,則李汲當然不可能徹底繞開他,回京後前往拜訪,探問鎮中內情、人事關系,本是題中應有之意,皇帝也不可能因此起疑心。但若李汲表現得太過依賴郭子儀了,或者郭子儀著意籠絡李汲,皇帝就必生疑慮啊——把李汲往那口醬缸裏一丟,他不會真的沒了頂,也變成一坨朔方大醬吧……
因此李汲才會一上來就提醒郭子儀,我不能跟你太過親近嘍。誰成想郭子儀竟也以此為藉口——那你還呆這麽長時間,就不怕聖人責怪?還是趕緊走吧。
李汲不禁躑躅,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要腆著臉強留下來——關於朔方情勢,我還沒開口問呢,你也一句話都沒提,那我白磨半天嘴皮子,這趟不是白來了嗎?
卻聽郭子儀緩緩地又再加上一句:“老夫知道李帥幕下乏人可用,未知小婿盧庚可合用否?”
李汲聞言,終於轉憂為喜,當即起身下榻,朝著郭子儀深深一揖:“多承令公看顧,李某必不負令公所托!”
郭子儀乃使長婿盧庚盧讓金將李汲送出府外。他自己仍在堂上安坐,時候不大,一名紅袍宦者悄然而入,見了郭子儀深深一揖。郭子儀即在榻上還禮道:“劉君無須多禮。”
原來這名宦官名叫劉清潭,曾經奉旨北上向回紇請援,共伐史朝義,正趕上可汗頓莫賀達幹率部南下,有侵唐之意,劉清潭緊趕慢趕,追及於三受降城,告知李豫已順利登基事,頓莫賀達幹方才退去。因為此功,李豫重賞了劉清潭,並且賜其名為劉忠翼。
當下劉忠翼畢恭畢敬地問郭子儀道:“未知皇太子殿下使李朔方來,問令公何事啊?”
郭子儀微微一笑:“李汲故做誆言,屏人以游說老夫罷了,其實無事。”
劉忠翼似乎不怎麽相信,還待追問,就見郭子儀將身子略略朝前一傾,反問道:“君實與我說,朔方若不用李汲,則聖人屬意何將哪?”
劉忠翼叉手回覆道:“渾釋之、路嗣恭、常謙光。”
郭子儀囁嚅道:“如此,是欲一分為三矣……”隨即提高聲音,對劉忠翼說:“君可回覆聖人,李汲其實無意朔方,其自命功業在禦蕃,河西、涼州,才是最佳的去處。”4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還以為老頭兒是年老力衰,外加憂讒畏譏,這才被迫跟長安城裏坐冷板凳呢,從此僅靠沙場百戰樹立起來的名望保護家族安康。換句話說,老頭兒羽翼已折,四肢已斷,但凡李亨、李豫父子膽兒稍微肥點兒,伸手就能給他捏死嘍。
直到受命往鎮朔方,暗派盧杞、尹申等打探相關朔方鎮內情勢,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斷,李汲這才悚然驚覺——敢情,伸手就能捏死對方的,恐怕不是皇帝,而是郭老令公!
想當初李亨靈武登基,主要是受朔方軍的擁戴,為了可以跟流亡成都的上皇相拮抗,遂被迫重用、厚賞朔方將吏,使得朔方軍短時間內便即勢大難制了。
中朝有杜鴻漸等,位列宰相;北衙六軍,多數從西軍中招募勇健,而隴右、涼州、安西、北庭、關中,甚至於河東等地軍權,漸次落於朔方軍將之手。地方上,本擬用李光弼替換郭子儀,掌控朔方,誰料想反使河東等軍也與朔方合流,成一大勢力,且待李光弼死後,諸將盡皆仰望郭子儀……
可以說,對於長江以北的諸鎮觀察、節度而言,郭子儀的命令往往比朝廷的詔令更好使,因為朝廷總出昏招,而老令公是幾乎戰無不勝的;皇帝曾經處死來瑱,刻薄寡恩,老令公卻向以寬厚之名享譽於世。
當然更重要的是,中朝久有削弱藩鎮之意,而郭子儀與諸鎮之間,卻並沒有多少利益沖突啊。
要說唐朝到了這個時候,藩鎮跋扈之勢隱已漸成——起碼北方是如此——藩鎮內部則也將驕兵橫,往往以下犯上;這大大小小的軍頭,很可能會徹底轉化為地方軍閥,而郭子儀就是當世最大的軍頭,也是彼等在朝中的利益代表。
老頭子是在長安城裏坐板凳呢,但這板凳一點兒都不冷,相反,簡直炙手可熱,要更甚於禦榻。皇帝若是膽敢殺害郭子儀,甚至於僅僅是不肯以禮相待,並不會光落個害賢的惡名而已,諸鎮必怨,即便不當場掀起反旗來,也從此再不肯聽朝廷調遣了。
相反,郭子儀若起異心,潛出長安去豎旗,朔方軍必定望風景從,而從朔方出來的諸關中、河東軍將,起碼有半數也是肯於俯首聽命的——相比起來,仆固懷恩威望不足、人緣不佳,就他都險些釀成大禍呢,遑論郭子儀?
仆固父子起異心,辛雲京據守太原,不肯與之和解;但若謀叛的是郭子儀,辛雲京說不定就直接易幟呼應了。
想明白了這一點,李汲對於李豫派自己往鎮朔方,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並且不必要崔寧提醒,他就知道自己此番回京,必拜郭子儀,得先過老家夥這一關。
想當初往鎮魏博,河北方定,舊軍氣沮,就這樣還敢嘯聚要挾自己呢;如今朔方兵強馬壯,又有郭子儀居京遙控,倘起敵對之心,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控得住麽?過去還曾惱恨李光弼不肯以誠待人,唯知祭起屠刀,如今才明白老李身為空降司令的苦處啊……
因為所要面對的,並不僅僅幾萬朔方兵而已,而是在整個北中國勢力盤根錯節,中朝與外鎮相互勾連的偌大無朋的朔方武力集團!本身沒打算搖撼這座大廈,只想讓離鎮的那兩萬朔方軍聽命廝殺罷了,李光弼這才急於在河陽殺將立威。
換了今天的李汲,他能這麽幹嗎?敢這麽幹嗎?況且李光弼既殺張用濟,旋為仆固懷恩兵諫所止,全盤謀劃,就此化為泡影……
因而李汲的想法,必須得說服郭子儀,答應合作,自己才有望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掌控住朔方鎮;否則哪怕大開金手指,純以力壓,或以智取,想讓朔方軍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肯為甚至於樂為我所用,都起碼得需要五到十年的漫長時間啊。真等上五六年,別說安西、北庭多半已然陷蕃,就連朔方所在的靈州都可能要直面虜鋒了!
由此他才假借皇太子問話,請郭子儀屏退左右,然後先說:“天家口中,哪有什麽實話?老令公休要學他們啊……”郭子儀不明白他是什麽意思,但此言聽來便分外刺耳,於是面孔一板:“李帥究竟是何用意?”
李汲瞧瞧左右,貌似確實沒有偷聽的,這才壓低聲音,一口氣說道:“若令公有意,李某願附驥尾;若令公無意,須謀後路,李某是不二之選。”
郭子儀眼皮一跳,旋將身體略略朝後一仰,故意遠離開李汲,徐徐說道:“年老耳聾,李帥話語太輕,實在聽不清爽,什麽有以無以的?”
李汲心說你沒聽清楚才怪呢,沒聽清楚,甚至於沒聽明白,肯定不是這反應啊。當即微微一笑,直截了當地說道:“朔方既是天家心病,也是令公心病。如懷萬金坐堂,恐人覬覦,累及家門,卻又不舍得放下,為若一文不名,家門同樣難以保全啊。既如此,何不尋一可靠之人代執,或許還可生利呢?”
郭子儀問道:“李帥善能經營乎?如何說自己是不二之選?”
李汲指指自家心口:“我曾在河陽從李武穆(李光弼謚號武穆)征戰,曾與仆固玚約為兄弟,朔方之東征者,多數稔熟。公麾下都是節鎮之將,視節鎮為家,而李某無家,勉強可算是朔方之外宅了。”
“李帥之家,不是在隴右或者北衙麽?”
“隴右已陷賊手,其兵半入關中,也等若朔方之外宅了——北衙同然。且正因為李某曾領禁軍,聖人肯信,才使我往鎮朔方。說句不好聽的話,公在,國家保安,門戶亦安;公去,朔方必亂,或將累及家門也!則在令公想來,子婿輩,乃至今之朔方諸將,誰可寄付後事者?”
郭子儀沈吟不語。
李汲又再加上一句:“若公以為可以繼任者,聖人必不信也;若聖人以為可以繼任者,唯李某與朔方還算有些香火之情。則有李某掌朔方,內外皆安,家國兩全——令公以為然否?”
郭子儀轉過頭去,以手輕輕叩榻,卻還是不說話。
李汲繼續說道:“且今朝廷日割朔方,出邠寧,出鄜坊,出涇原,主帥多為朔方舊將,其掌兵者卻出北衙……”
朔方鎮曾經扶保李亨靈武登基,其軍南下,布於關內,由此朔方最盛時,可以說轄境連於京北,占據近二十州之地。由此至德二載,割邠、寧、慶等九州出朔方,置邠寧節度使;上元元年,覆割鄜、坊等四州出邠寧,置渭北(鄜坊)節度使;然後廣德元年,又割涇、原兩州出朔方,置涇原節度使。
如今的邠寧節度使是白孝德,鄜坊節度使是杜冕,涇原節度使是馬璘,都是朔方舊將,或者曾久在郭子儀、李光弼麾下作戰者;但同時,邠寧的第二把手是李晟,鄜坊的第二把手是馬燧,涇原的第二把手是韓全義,全都曾經在北衙六軍中鍍過金……
當然啦,這三位究其根底,也是西軍出身,因為無論寶應、神策還是威遠,多數都遴選的朔方、安西、北庭等軍中驍銳充任。由此李汲說了:“朝廷因應情勢,必將覆割朔方,而朔方割盡,公家自然雕零。唯我從未在朔方軍中任職,聖人信重,乃可安保朔方不覆分也……”
——從前他跟著李光弼、仆固懷恩在河陽打仗,屬於個人行為,終究組織關系沒轉過去。
“再說一句不恭的話,令公能使先帝、今上投鼠忌器,然奈皇太子何?彼少年氣盛,若今上有不諱,誰保不會鋌而走險?然皇太子與李某之交,朝野皆知也。”
勸了好半天,最終郭子儀緩緩轉過頭來,註目李汲:“李帥是欲為老夫挑擔歇肩了。然而此擔在老夫肩上猶可,終究風燭殘年,去日無多;若轉到李帥肩上,壯年而擁重器,豈非更為兇險麽?”
李汲笑一笑:“多承令公為李某考慮……”我就當你所說的“兇險”不是指國家,而是指我自身了——“某今在令公蔭庇之下,自可乘涼;異日麽……自家禍福,自家掌握,而即便禍在我身,令公家門卻可安泰啊。”
如今李豫就是忌憚你,所以槍打出頭鳥,我再怎麽蹦跶,他為了讓我弱你朔方的權柄,都不會怪罪。而等到將來,我勢若成,朝廷為了制約我,反過來還要仰仗郭氏一門哪。所以咱倆是合則兩利,倘若背道而馳,恐怕誰都落不得什麽好結果。6
郭子儀花白的胡須微微顫抖,良久方道:“此擔甚重,李帥便如此地……急於上肩麽?”
李汲答道:“朔方之任,非我自謀,而是朝廷所命。”隨即若有所失地撇嘴一笑:“李某本意,欲求鳳翔、涇原……”
“魏博難道不好?”
李汲正色道:“如昔令公自洛陽還朝,則東都難道不好麽?”既然還沒懷著擁兵割據之心,則自然不能違抗朝旨啦——“且李某有故人在安西、北庭,日受蕃侵,其引領相望王師之狀,不必目見而自可知也。是故素志禦蕃,規覆隴右、河西,安保西域。聖人知汲之志,乃召之西,而竟置於朔方,雖非本願,卻也不敢畏難推拒也。”
郭子儀微微頷首:“李帥之志,我知之矣,但力所能及,自當伸手相助。然如李帥適才所言,與老夫不便過於親近……李帥自便,請恕老夫不留飯了。”
初聽“但力所能及,自當伸手相助”這一句,李汲還以為終於說服了郭子儀,誰成想隨即老令公就毫不掩飾地開口送客了……還套用李汲所言作為理由:咱們不能太過親近啊,這都已經屏退眾人,說了好半天的話了,你還不打算走麽?
李豫任命李汲為朔方節度使,是希望他能夠掌控住朔方武力,斷去郭子儀一條臂膀,起碼也要趁機分化朔方軍將,削弱朔方軍的半獨立性。正如李汲所說,因為他跟朔方將吏多少有些香火情,故而命其北鎮,所受到的阻力可能會小一些;更因為他從未真正成為朔方軍的一員,而是皇家親信,李豫才會將此重任交他肩上。
郭子儀是朔方軍事集團實際上的領袖,則李汲當然不可能徹底繞開他,回京後前往拜訪,探問鎮中內情、人事關系,本是題中應有之意,皇帝也不可能因此起疑心。但若李汲表現得太過依賴郭子儀了,或者郭子儀著意籠絡李汲,皇帝就必生疑慮啊——把李汲往那口醬缸裏一丟,他不會真的沒了頂,也變成一坨朔方大醬吧……
因此李汲才會一上來就提醒郭子儀,我不能跟你太過親近嘍。誰成想郭子儀竟也以此為藉口——那你還呆這麽長時間,就不怕聖人責怪?還是趕緊走吧。
李汲不禁躑躅,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要腆著臉強留下來——關於朔方情勢,我還沒開口問呢,你也一句話都沒提,那我白磨半天嘴皮子,這趟不是白來了嗎?
卻聽郭子儀緩緩地又再加上一句:“老夫知道李帥幕下乏人可用,未知小婿盧庚可合用否?”
李汲聞言,終於轉憂為喜,當即起身下榻,朝著郭子儀深深一揖:“多承令公看顧,李某必不負令公所托!”
郭子儀乃使長婿盧庚盧讓金將李汲送出府外。他自己仍在堂上安坐,時候不大,一名紅袍宦者悄然而入,見了郭子儀深深一揖。郭子儀即在榻上還禮道:“劉君無須多禮。”
原來這名宦官名叫劉清潭,曾經奉旨北上向回紇請援,共伐史朝義,正趕上可汗頓莫賀達幹率部南下,有侵唐之意,劉清潭緊趕慢趕,追及於三受降城,告知李豫已順利登基事,頓莫賀達幹方才退去。因為此功,李豫重賞了劉清潭,並且賜其名為劉忠翼。
當下劉忠翼畢恭畢敬地問郭子儀道:“未知皇太子殿下使李朔方來,問令公何事啊?”
郭子儀微微一笑:“李汲故做誆言,屏人以游說老夫罷了,其實無事。”
劉忠翼似乎不怎麽相信,還待追問,就見郭子儀將身子略略朝前一傾,反問道:“君實與我說,朔方若不用李汲,則聖人屬意何將哪?”
劉忠翼叉手回覆道:“渾釋之、路嗣恭、常謙光。”
郭子儀囁嚅道:“如此,是欲一分為三矣……”隨即提高聲音,對劉忠翼說:“君可回覆聖人,李汲其實無意朔方,其自命功業在禦蕃,河西、涼州,才是最佳的去處。”4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