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李二又來
關燈
小
中
大
唐蕃兩軍在隴州對峙,吐蕃諸大人輪番出陣挑戰,氣焰甚為囂張,然而主將馬重英卻終日愁眉不展。諸大人頗為詫異,心說咱們這回進兵挺順利啊,首先在隴關外設伏擊退了唐的側翼奇兵,繼而苦戰打破了大震關,直逼鳳翔……雖說在雍縣城下稍稍受挫吧,軍爭之際也屬常事;如今當面唐軍不過四五萬,抑且士氣低落,困頓疲乏,則若能全軍壓上,一舉擊潰之,奪占長安不是夢想啊——大論你還擔心些什麽呢?
馬重英不由得苦笑,心說:短視之人,活得倒也快活……
他原本的計劃,是奪占隴右,割裂唐朝腹心之地與河西、鎮西、北庭的聯系,則吐蕃便可花五到十年時間,徹底並吞西域了。然而當數年苦戰,終於擊敗齊王李倓,席卷鄯、蘭、廓、河、渭、秦等州,直逼大震關之後,各部大人抄掠唐地,擄獲唐人,全都吃了個腦滿腸肥,這貪心一起來,那就再也收不住啦。
繼續向東,是中國的花花世界,土地饒富,戶口繁盛,尤其不過十多日途程,便是天下名都長安。據說長安城裏金磚鋪滿街衢,錦繡裝飾樹木,凡富戶皆以楠木為梁、紫檀為柱,即便小民百姓也餐餐都有肥羊吃,這要是能打下來,兒孫幾代都吃穿不盡哪!
相比起來,西域的富庶之處,不過絲路沿線十幾個沙洲而已,恐怕堆一塊兒都比不上一座長安城。尤其北進路途艱險,中隔沙漠、雪山——從邏些發兵,到長安是四千裏,到玉門是三千裏,然若途中無阻,前者最多兩個月,怎麽都走到了,後者怕是三個月都到不了……
那為啥要舍近求遠,舍易就難,還舍富就貧呢?
因此馬重英起初提出他割裂東西,進取雪山的策略之時,大人貴酋們都點頭有如小雞啄米,連稱“妙策”;等到拿下了隴右,各種修改意見,甚至於打算徹底推翻既定策略的言論就此層出不窮。馬重英也莫可奈何,只能拼命拉攏三位大尚,懇請他們支持自己的主張。
然而三尚在戰略規劃方面,也與馬重英漸行漸遠……最後還是尚讚磨私下裏規勸馬重英:“眾意不可逆,大論還是不要固執己見的為好。”
並且提出:“唐據大震關,仍可禦我,且若我將主力北進,而彼自大震關出,謀覆隴右,又將如何應對啊?不如再東征一次,攻破大震關,揮師入平,威脅鳳翔、長安,則唐人必懼而求和,到時便以隴坻為界,我盡得山外之地,穩固數載,便北出也無後顧之憂。”
馬重英這才被迫再率重兵東征,苦戰而破大震關。只是雖然深入隴州,唐軍似乎已是強弩之末,他的心情卻並不能如諸大人那般興奮和樂觀。他對尚讚磨說:“關東之叛已平,唐之主力將絡繹西調,今四五萬軍便能扼險阻我,戰意猶盛,唯恐繼續東進,將如人陷泥淖之中,難以抽身……
“我今一路直取長安,而河西、朔方在北,劍南、山南在南,隨時都可能斷我後路。大亂初平,唐軍皆疲憊,糧秣亦不足,我故得以深入;然若長安聞警,唐皇驚懼,必嚴令諸道勤王,誰敢不從?”
尚讚磨道:“我有一計,不如攻克長安後,別立姓李的做中國天子,命其割地……”
馬重英連連搖頭:“不妥,不妥。唐皇是上天所授,豈可私立?況我若不掠長安,諸大人必怒;若掠長安,唐人恨我,如何還肯聽命於我所立的唐皇啊?若能一戰突入長安,擒獲唐皇,迫其割地,猶有可說……但唐皇是慣會逃的,估計拿他不住。且陜州、河東、河南都還有兵,若唐皇逃往彼處,收兵來戰,新皇必不能在長安立足……”
而且馬重英還擔心,此戰若稍稍得利還則罷了,倘若真的大勝,將更激起諸部大人的貪欲,恐怕下回還得往東打,自己再無北進的希望了。
然而唐之疆土是吐蕃的數倍,人口是吐蕃的十倍,戰爭潛力深不可測,戰略縱深長達數千裏,即便吐蕃百戰百勝,唐人一退再退,也總能重整兵馬,再築防線;但吐蕃軍只要大敗一回,距離高原越來越遠,怕是逃都逃不回去啊!
諸部大人都是短視之輩,我可不能讓他們牽著鼻子走,最終壞了國事,有負讚普的厚望。只是,該尋找什麽契機收手才好呢?
因而諸部大人日夕請令,不計傷亡,猛攻唐營——因為他們估摸著只要擊敗眼前這支唐軍,長安的大門就朝我等敞開了——馬重英卻總是不許。馬重英解釋說:“便得長安,唐在關東亦有數十萬兵馬,我軍不能久駐唐地。還不如勒逼西羌主攻唐營為好,可以少損傷一些我蕃兒郎。
“唐地不便久守,我等總是要退回高原上去的,西羌卻在隴上,此前受唐羈縻,如今附我敵唐,但若唐勢覆盛,多半還會再倒回去——那些蠻子,唯利為視,豈會真心效忠於讚普?不如命其攻唐,使唐羌之間結下深仇大恨,則唐人再欲收覆隴右,羌必阻之,而唐不滅羌,終不敢逾隴坻謀我。這才是一箭雙雕之計。”
馬重英確實聰明,但可惜別人也不傻。西羌品流駁雜,此前絡繹反唐,按下葫蘆浮起瓢,卻多數不敢徹底跟唐朝撕破臉皮。吐蕃軍欲使羌兵主攻,卻只有奴刺肯不折不扣地聽從指令,其它吐谷渾、黨項、諸氐等,全都拖拖拉拉,且要先跟吐蕃方面談條件,索要兵器、糧草,無窮無厭。
而且其實吧,黨項羌酋拓跋朝光還秘密派人前往馬璘軍中,同樣邊表忠心,邊討物資……
由此唐軍據險而守,竟然面對兩面夾擊、四倍之敵,生扛了半個多月,直至力盡而退。
吐蕃軍追殺唐軍,生擒唐將呂月將,押來見馬重英。馬重英親解其縛,好言撫慰,乃問唐廷的動向,呂月將說:
“馬鎮西於此禦汝,半月有餘,高府尹趁機加固雍縣城防,於北山、渭水間遍築堅壘,使匹馬不得過——汝欲再犯西京,難如登天矣。且朝廷已命朔方軍南下,抄汝之後,命商金軍、陜虢軍、河東軍陸續來援,所部不下十萬,必將汝等盡數殲滅於隴、鳳之間!”
諸部大人聞言,不免稍露懼色,反倒是馬重英仍很鎮靜——他壓根兒就不信啊!然亦假做憂慮之狀,轉身對諸大人道:“若唐諸道圍攻,我軍匹馬難還……只得先驅使西羌往攻鳳翔,覘望形勢吧,若有不妥,當急歸隴右,以免好不容易掙得的勝機,化做泡影。”
有大人開口:“請將近日掠得財貨、擄得唐人,先押送隴右,以備非常。”馬重英答應了。
就此發一部蕃軍,督促諸羌東進,直逼雍縣城下。雍縣本在平原之中,除了南方有一片湖泊外,四面無險,但高昇臨時在城周設下了十多座營壘,馬璘退還後,當即分兵入守,控扼戰場,使敵軍不能暢意繞行。
以奴刺為主力,羌軍猛攻唐壘。但那些有組織無紀律的蠻族騎兵,平原上尚可馳騁,面對營壘卻缺乏足夠的攻堅技術和手段,結果連攻三日,只破唐壘一座,殺傷唐兵數百,自家倒掛了千餘人。
隨即馬重英率領吐蕃主力也趕到了。
馬重英親自往覘唐壘,最終決定還是——把西羌轟一邊兒去吧。他打算讓麾下貴酋大人分道攻壘,若能在短時間內破壘,逼近城墻最好,即便不成,讓大人們吃點兒苦頭,說不定就肯聽話收手啦。
此前猛攻大震關,就先後打殘了四支部隊,為首的貴酋哭得是滿臉鼻涕,千哀懇,萬糾纏,才討要了大批戰利品,縮後方去了。這若是再打殘一兩支,或許馬重英身前的阻力便會減輕些,有機會跟唐人議和、退兵。
原本馬重英是不願意過多損耗蕃卒的,但那些大人幾乎把他逼到了絕路上,便也顧不得了——反正死的不是我本部兒郎就成啊!
計議已定,馬重英直接點名五部大人——都是平常叫囂要攻入長安城,喊得最兇的——分道、同時往攻唐壘。馬璘親自領兵殺出城來接應,卻被馬重英伏兵擊退。但唐軍奮死守禦,自清晨一直殺到午前,蕃軍以二比一的戰損交換,也僅僅破了兩壘而已。
正在激戰之時,忽覺大地震動,馬重英擡頭一望,只見遠處煙塵大起,隨即是無數唐騎洶湧殺來,數千只蹄子踩踏地面,其勢驚人,有若連綿不絕的驚雷一般!
馬重英不由吃驚道:“唐援來矣,不知是哪一鎮,有多少兵馬?”唐朝各鎮的騎兵比率不一,象朔方、河北等占據良馬產地的,多數超過一成,至於淮上、江南各鎮,則往往萬軍中不見得有百騎——不過那麽遙遠的地方,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千裏迢迢調來關西。若按山南、陜虢等近處算,這當面數千騎,後面跟的步卒不得五六萬啊?!
急忙下令,撤回攻壘之兵,且命羌軍迎將上去,先試著遏阻敵勢。
遠遠的,似有呼喊聲隨風而來,馬重英問左右:“是唐人在呼喝麽?喊的什麽?”有耳音較好的部下回答道:“貌似是——‘隴右禦蕃的京兆李二來也!’”
馬重英大吃一驚:“聞李汲已往河北去了,如何能到此處來?難道這是河北的兵馬不成麽?!”
他早就通過各種渠道,也包括朔方軍範志誠主動遣人聯絡,大致探聽到了唐朝今秋的戰略規劃,是先期集兵隴上,以待吐蕃之來,故此他才提前發兵,打了唐軍一個措手不及。這算一算,倘若唐朝同時命河北兵馬也來西線,差不多正好該到啊!
這無緣無故的,幹嘛要調河北之兵?難道說,自己還是輕估了唐皇的決心,對方是打算將全國精銳齊聚隴上,做全力一搏,妄圖一舉殲滅我蕃主力不成麽?這河北兵都到了,那河南兵呢?河東兵呢?莫不成偷抄了我軍的後路?!
不怪馬重英聯想力太過豐富,端因整個吐蕃國內,估計除去赤松德讚不論,也就他對唐朝的國力和戰爭潛力了解最深刻了,有時候這人知道得越多吧,難免想得也越多……
正所謂“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來者確實是李汲,率領千騎——包括九百九十名寶應軍,以及二十名自家牙兵,還有一個賈槐——兩日前離開長安城,兼程向西。
要說這支騎兵的戰鬥力是完全可以保證的,與天寶年間的禁軍不可同日而語。本來肅宗李亨就是鑒於棄守長安之時,六軍奔散,皆不可用,故此才新組英武、威遠兩軍,並且收編神策軍,用以拱衛京畿;李豫登基後,更將大量軍用物資向這新的北衙六軍傾斜。
即便一度兩京失守,天下半覆,最核心的軍器制造技術也一直掌握在唐廷手中,並未流散太多,因而禁軍的裝備遠非外軍可比——即便李汲的牙兵,在普通禁軍小卒面前,都不免流露出艷羨之色。至於餉錢、糧秣,那更不必說了,哪怕兵部諸吏喝湯,也不敢克扣禁軍的幹糧啊。
唐廷的財政狀況確實捉襟見肘,但供養不足萬人的北衙六軍,還是盡夠的——且李豫還時不時地會將出內庫錢糧來犒賞六軍,以為籠絡。
這六軍成員多數都是關西老兵,即便因為久鎮京畿,無仗可打,膽氣漸散,基本素質仍舊高人一頭。尤其此前李汲、李晟、馬燧等將六軍,在訓練上也頗下了一番心思和功夫。
最關鍵的,禦廄雖然基本上只剩下了“飛龍”,亦儲良馬千匹,再加上六軍原有,長安城內將出兩千騎兵來不是難事。李汲向程元振討要騎兵,程元振也跟過去的李輔國一般,身上掛著一大堆使職,其中包括閑廄使,那他既然已經給了李汲面子,好人做到底,不但絲毫不打馬虎眼地撥給九百九十九騎,還允許李汲自行從寶應軍中挑選勇壯。
李汲離開寶應軍不過一年,軍中過半將吏仍是熟臉,於是點了十幾個人頭,命他們遴選精銳,隨之登程——他本意是要去西線詳細考察一下戰況,以便在聖駕前拿出靠譜的應對策略來,但既有千騎,真要撞見蕃賊,怎可能按捺得住不動手啊?既要動手,當然得挑能打的帶上啦。
疾馳兩日,到了岐山縣,正好撞見馬璘再次派出來的求援使者,才知道唐軍已然退守鳳翔,蕃、羌正在猛攻城外營壘。李汲命士卒在岐山好生歇息一宿,翌日便率千騎沿渭水西進,繞過雍縣城南,隨即一聲令下,直沖吐蕃軍陣,並且齊聲高呼:“隴右禦蕃的京兆李二來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馬重英不由得苦笑,心說:短視之人,活得倒也快活……
他原本的計劃,是奪占隴右,割裂唐朝腹心之地與河西、鎮西、北庭的聯系,則吐蕃便可花五到十年時間,徹底並吞西域了。然而當數年苦戰,終於擊敗齊王李倓,席卷鄯、蘭、廓、河、渭、秦等州,直逼大震關之後,各部大人抄掠唐地,擄獲唐人,全都吃了個腦滿腸肥,這貪心一起來,那就再也收不住啦。
繼續向東,是中國的花花世界,土地饒富,戶口繁盛,尤其不過十多日途程,便是天下名都長安。據說長安城裏金磚鋪滿街衢,錦繡裝飾樹木,凡富戶皆以楠木為梁、紫檀為柱,即便小民百姓也餐餐都有肥羊吃,這要是能打下來,兒孫幾代都吃穿不盡哪!
相比起來,西域的富庶之處,不過絲路沿線十幾個沙洲而已,恐怕堆一塊兒都比不上一座長安城。尤其北進路途艱險,中隔沙漠、雪山——從邏些發兵,到長安是四千裏,到玉門是三千裏,然若途中無阻,前者最多兩個月,怎麽都走到了,後者怕是三個月都到不了……
那為啥要舍近求遠,舍易就難,還舍富就貧呢?
因此馬重英起初提出他割裂東西,進取雪山的策略之時,大人貴酋們都點頭有如小雞啄米,連稱“妙策”;等到拿下了隴右,各種修改意見,甚至於打算徹底推翻既定策略的言論就此層出不窮。馬重英也莫可奈何,只能拼命拉攏三位大尚,懇請他們支持自己的主張。
然而三尚在戰略規劃方面,也與馬重英漸行漸遠……最後還是尚讚磨私下裏規勸馬重英:“眾意不可逆,大論還是不要固執己見的為好。”
並且提出:“唐據大震關,仍可禦我,且若我將主力北進,而彼自大震關出,謀覆隴右,又將如何應對啊?不如再東征一次,攻破大震關,揮師入平,威脅鳳翔、長安,則唐人必懼而求和,到時便以隴坻為界,我盡得山外之地,穩固數載,便北出也無後顧之憂。”
馬重英這才被迫再率重兵東征,苦戰而破大震關。只是雖然深入隴州,唐軍似乎已是強弩之末,他的心情卻並不能如諸大人那般興奮和樂觀。他對尚讚磨說:“關東之叛已平,唐之主力將絡繹西調,今四五萬軍便能扼險阻我,戰意猶盛,唯恐繼續東進,將如人陷泥淖之中,難以抽身……
“我今一路直取長安,而河西、朔方在北,劍南、山南在南,隨時都可能斷我後路。大亂初平,唐軍皆疲憊,糧秣亦不足,我故得以深入;然若長安聞警,唐皇驚懼,必嚴令諸道勤王,誰敢不從?”
尚讚磨道:“我有一計,不如攻克長安後,別立姓李的做中國天子,命其割地……”
馬重英連連搖頭:“不妥,不妥。唐皇是上天所授,豈可私立?況我若不掠長安,諸大人必怒;若掠長安,唐人恨我,如何還肯聽命於我所立的唐皇啊?若能一戰突入長安,擒獲唐皇,迫其割地,猶有可說……但唐皇是慣會逃的,估計拿他不住。且陜州、河東、河南都還有兵,若唐皇逃往彼處,收兵來戰,新皇必不能在長安立足……”
而且馬重英還擔心,此戰若稍稍得利還則罷了,倘若真的大勝,將更激起諸部大人的貪欲,恐怕下回還得往東打,自己再無北進的希望了。
然而唐之疆土是吐蕃的數倍,人口是吐蕃的十倍,戰爭潛力深不可測,戰略縱深長達數千裏,即便吐蕃百戰百勝,唐人一退再退,也總能重整兵馬,再築防線;但吐蕃軍只要大敗一回,距離高原越來越遠,怕是逃都逃不回去啊!
諸部大人都是短視之輩,我可不能讓他們牽著鼻子走,最終壞了國事,有負讚普的厚望。只是,該尋找什麽契機收手才好呢?
因而諸部大人日夕請令,不計傷亡,猛攻唐營——因為他們估摸著只要擊敗眼前這支唐軍,長安的大門就朝我等敞開了——馬重英卻總是不許。馬重英解釋說:“便得長安,唐在關東亦有數十萬兵馬,我軍不能久駐唐地。還不如勒逼西羌主攻唐營為好,可以少損傷一些我蕃兒郎。
“唐地不便久守,我等總是要退回高原上去的,西羌卻在隴上,此前受唐羈縻,如今附我敵唐,但若唐勢覆盛,多半還會再倒回去——那些蠻子,唯利為視,豈會真心效忠於讚普?不如命其攻唐,使唐羌之間結下深仇大恨,則唐人再欲收覆隴右,羌必阻之,而唐不滅羌,終不敢逾隴坻謀我。這才是一箭雙雕之計。”
馬重英確實聰明,但可惜別人也不傻。西羌品流駁雜,此前絡繹反唐,按下葫蘆浮起瓢,卻多數不敢徹底跟唐朝撕破臉皮。吐蕃軍欲使羌兵主攻,卻只有奴刺肯不折不扣地聽從指令,其它吐谷渾、黨項、諸氐等,全都拖拖拉拉,且要先跟吐蕃方面談條件,索要兵器、糧草,無窮無厭。
而且其實吧,黨項羌酋拓跋朝光還秘密派人前往馬璘軍中,同樣邊表忠心,邊討物資……
由此唐軍據險而守,竟然面對兩面夾擊、四倍之敵,生扛了半個多月,直至力盡而退。
吐蕃軍追殺唐軍,生擒唐將呂月將,押來見馬重英。馬重英親解其縛,好言撫慰,乃問唐廷的動向,呂月將說:
“馬鎮西於此禦汝,半月有餘,高府尹趁機加固雍縣城防,於北山、渭水間遍築堅壘,使匹馬不得過——汝欲再犯西京,難如登天矣。且朝廷已命朔方軍南下,抄汝之後,命商金軍、陜虢軍、河東軍陸續來援,所部不下十萬,必將汝等盡數殲滅於隴、鳳之間!”
諸部大人聞言,不免稍露懼色,反倒是馬重英仍很鎮靜——他壓根兒就不信啊!然亦假做憂慮之狀,轉身對諸大人道:“若唐諸道圍攻,我軍匹馬難還……只得先驅使西羌往攻鳳翔,覘望形勢吧,若有不妥,當急歸隴右,以免好不容易掙得的勝機,化做泡影。”
有大人開口:“請將近日掠得財貨、擄得唐人,先押送隴右,以備非常。”馬重英答應了。
就此發一部蕃軍,督促諸羌東進,直逼雍縣城下。雍縣本在平原之中,除了南方有一片湖泊外,四面無險,但高昇臨時在城周設下了十多座營壘,馬璘退還後,當即分兵入守,控扼戰場,使敵軍不能暢意繞行。
以奴刺為主力,羌軍猛攻唐壘。但那些有組織無紀律的蠻族騎兵,平原上尚可馳騁,面對營壘卻缺乏足夠的攻堅技術和手段,結果連攻三日,只破唐壘一座,殺傷唐兵數百,自家倒掛了千餘人。
隨即馬重英率領吐蕃主力也趕到了。
馬重英親自往覘唐壘,最終決定還是——把西羌轟一邊兒去吧。他打算讓麾下貴酋大人分道攻壘,若能在短時間內破壘,逼近城墻最好,即便不成,讓大人們吃點兒苦頭,說不定就肯聽話收手啦。
此前猛攻大震關,就先後打殘了四支部隊,為首的貴酋哭得是滿臉鼻涕,千哀懇,萬糾纏,才討要了大批戰利品,縮後方去了。這若是再打殘一兩支,或許馬重英身前的阻力便會減輕些,有機會跟唐人議和、退兵。
原本馬重英是不願意過多損耗蕃卒的,但那些大人幾乎把他逼到了絕路上,便也顧不得了——反正死的不是我本部兒郎就成啊!
計議已定,馬重英直接點名五部大人——都是平常叫囂要攻入長安城,喊得最兇的——分道、同時往攻唐壘。馬璘親自領兵殺出城來接應,卻被馬重英伏兵擊退。但唐軍奮死守禦,自清晨一直殺到午前,蕃軍以二比一的戰損交換,也僅僅破了兩壘而已。
正在激戰之時,忽覺大地震動,馬重英擡頭一望,只見遠處煙塵大起,隨即是無數唐騎洶湧殺來,數千只蹄子踩踏地面,其勢驚人,有若連綿不絕的驚雷一般!
馬重英不由吃驚道:“唐援來矣,不知是哪一鎮,有多少兵馬?”唐朝各鎮的騎兵比率不一,象朔方、河北等占據良馬產地的,多數超過一成,至於淮上、江南各鎮,則往往萬軍中不見得有百騎——不過那麽遙遠的地方,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千裏迢迢調來關西。若按山南、陜虢等近處算,這當面數千騎,後面跟的步卒不得五六萬啊?!
急忙下令,撤回攻壘之兵,且命羌軍迎將上去,先試著遏阻敵勢。
遠遠的,似有呼喊聲隨風而來,馬重英問左右:“是唐人在呼喝麽?喊的什麽?”有耳音較好的部下回答道:“貌似是——‘隴右禦蕃的京兆李二來也!’”
馬重英大吃一驚:“聞李汲已往河北去了,如何能到此處來?難道這是河北的兵馬不成麽?!”
他早就通過各種渠道,也包括朔方軍範志誠主動遣人聯絡,大致探聽到了唐朝今秋的戰略規劃,是先期集兵隴上,以待吐蕃之來,故此他才提前發兵,打了唐軍一個措手不及。這算一算,倘若唐朝同時命河北兵馬也來西線,差不多正好該到啊!
這無緣無故的,幹嘛要調河北之兵?難道說,自己還是輕估了唐皇的決心,對方是打算將全國精銳齊聚隴上,做全力一搏,妄圖一舉殲滅我蕃主力不成麽?這河北兵都到了,那河南兵呢?河東兵呢?莫不成偷抄了我軍的後路?!
不怪馬重英聯想力太過豐富,端因整個吐蕃國內,估計除去赤松德讚不論,也就他對唐朝的國力和戰爭潛力了解最深刻了,有時候這人知道得越多吧,難免想得也越多……
正所謂“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來者確實是李汲,率領千騎——包括九百九十名寶應軍,以及二十名自家牙兵,還有一個賈槐——兩日前離開長安城,兼程向西。
要說這支騎兵的戰鬥力是完全可以保證的,與天寶年間的禁軍不可同日而語。本來肅宗李亨就是鑒於棄守長安之時,六軍奔散,皆不可用,故此才新組英武、威遠兩軍,並且收編神策軍,用以拱衛京畿;李豫登基後,更將大量軍用物資向這新的北衙六軍傾斜。
即便一度兩京失守,天下半覆,最核心的軍器制造技術也一直掌握在唐廷手中,並未流散太多,因而禁軍的裝備遠非外軍可比——即便李汲的牙兵,在普通禁軍小卒面前,都不免流露出艷羨之色。至於餉錢、糧秣,那更不必說了,哪怕兵部諸吏喝湯,也不敢克扣禁軍的幹糧啊。
唐廷的財政狀況確實捉襟見肘,但供養不足萬人的北衙六軍,還是盡夠的——且李豫還時不時地會將出內庫錢糧來犒賞六軍,以為籠絡。
這六軍成員多數都是關西老兵,即便因為久鎮京畿,無仗可打,膽氣漸散,基本素質仍舊高人一頭。尤其此前李汲、李晟、馬燧等將六軍,在訓練上也頗下了一番心思和功夫。
最關鍵的,禦廄雖然基本上只剩下了“飛龍”,亦儲良馬千匹,再加上六軍原有,長安城內將出兩千騎兵來不是難事。李汲向程元振討要騎兵,程元振也跟過去的李輔國一般,身上掛著一大堆使職,其中包括閑廄使,那他既然已經給了李汲面子,好人做到底,不但絲毫不打馬虎眼地撥給九百九十九騎,還允許李汲自行從寶應軍中挑選勇壯。
李汲離開寶應軍不過一年,軍中過半將吏仍是熟臉,於是點了十幾個人頭,命他們遴選精銳,隨之登程——他本意是要去西線詳細考察一下戰況,以便在聖駕前拿出靠譜的應對策略來,但既有千騎,真要撞見蕃賊,怎可能按捺得住不動手啊?既要動手,當然得挑能打的帶上啦。
疾馳兩日,到了岐山縣,正好撞見馬璘再次派出來的求援使者,才知道唐軍已然退守鳳翔,蕃、羌正在猛攻城外營壘。李汲命士卒在岐山好生歇息一宿,翌日便率千騎沿渭水西進,繞過雍縣城南,隨即一聲令下,直沖吐蕃軍陣,並且齊聲高呼:“隴右禦蕃的京兆李二來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