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三章 吾心思亂

關燈
魏博鎮,起碼是魏州,軍政事務暫時邁上了正軌,雖說內部免不了還有重重隱患,卻須發酵,短時間內不至於生出什麽大亂來。

消息報入清河,秦睿召集幕僚商議,說可以了,李汲已基本上站穩了腳跟,咱們必須派人去跟他聯絡,申以結好之意啦。使者的第一人選自然是許鈺,但許鈺有機會長考,也終於想好了說辭——

“先父昔在彭城,睢陽被圍,南八突圍求救,然先父以為時機未至,暫緩發兵,南八無知魯夫,以是深恨先父……今聞南八為魏博重將,李帥心腹,恐其銜舊怨而從中作梗,以是吾不便為使,節帥還是別命他人的為好。”

——經過多方活動,秦睿和田承嗣升為節度使的請求已有眉目,只等朝廷正式下詔了,而在德、貝內部,許鈺等將吏忙不疊的,已經改口稱秦睿為“節帥”啦。

許鈺的理由冠冕堂皇,秦睿沒辦法,只好改命郭謨,並要郭謨傳信給李汲,二鎮可在永濟、館陶兩縣交界處相會,當面商談合作甚至是結盟事宜——當然啦,具體時間必須放在我已得授旌節之後,我可不樂意矮李汲一頭。

臨別之際,卻又私下關照郭謨:“先生再幫忙打聽一下,李汲妻崔氏是否攜來?”郭謨不明所以——別人家老婆,你那麽關心幹嘛?秦睿現編借口道:“為與崔光遠有些舊交情,若能通過崔氏固結兩家交誼,豈不是好?”郭謨這才恍然大悟,急忙拱手:“節帥深謀遠慮……”

可是等郭謨來到元城一打問,李汲卻偏偏不在。杜黃裳接待的他,通告說:“李帥行縣去也,不知幾時歸來。”隨即表態願意與德、貝交好,鄰州之間開放關卡,鼓勵商旅,互通有無,但——“李帥與秦防禦相會之事,吾不能決斷,還當稟報李帥後,再遣人往清河通報。”

郭謨頗有些失望,加上他也打聽過了,李汲之妻崔氏並未攜來魏州——夫人路線暫時走不通——於是在元城停留數日之後,便啟程返回了清河。

這時候已經是六月中旬了,朝廷正式下詔,任命田承嗣、秦睿並為節度使——前者號為冀州節度使,後者號為武順軍節度使。

於此同時,經過李泌等人的努力,唐朝對於河南地區的節度使人選,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合並平盧、淄青二鎮,以原淄青節度使侯希逸統領,原平盧節度使田神功則接替張獻誠為宣武軍節度使;罷能元皓天平軍節度使,鄆、曹、濮三州由中央直轄;任命李勉為忠武軍節度使,領陳、許、蔡三州;任命尚衡為感化軍節度使,領徐、濠、宿三州;令狐彰仍為義成軍節度使。

原本河南地區七成州縣為降將(或曾一度被長官率領投降偽燕者)所領,如今改易其半,插入了始終為唐臣的李勉和尚衡,且忠武、感化兩鎮,左右包夾著最不讓人放心的宣武軍田神功。

再說李汲,當貴鄉、元城的局勢基本穩定之後,正如杜黃裳對郭謨所言,他就親自“行縣”去了。

“行縣”即巡查各縣,原本命一屬吏可也,用不著節度使本人出馬,但李汲希望能夠親自體察轄區內風土民情,搞一次相對深入的“社會調查”,再加上杜黃裳、高郢等人已經能將日常事務大致接過,暫時無憂,於是便領著元景安和十名牙兵,微服出了元城。

屬吏們勸他多領些護衛,以防不測,李汲卻並不以為然。一則帶的人多,必定前呼後擁,各方警惕,很難再深入民間,親近百姓;二來根據此前粗略的調查,魏州境內也並無大股匪徒,有可以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其實最不穩定的因素就是那些舊卒,既然七八成都已收錄麾下,地方上自然安泰多了。

李汲對自己的武藝頗具信心,相信等閑一二百人奈何不得自己——我打不過難道還跑不掉嗎?終究是冷兵器時代啊,不象後世,正所謂“功夫再好,一槍撂倒”。

此行主要有三個目的,首先是在讀書人中尋訪可用之才,不必達到杜黃裳、高郢等人的水平,勉強敷用即可。因為他手底下實在是缺人啊。

李汲目前統管著三套班底,一是軍政系統的節度使僚屬,二是民政和監察系統的觀察使僚屬——這兩套班子倒是可以兼任——三是魏州州府。為免諸事掣肘,通過李適、李泌等人的努力,朝廷並未給李汲安排副職,包括節度副使、觀察副使,或者州別駕,且理論上各衙署的第三把手,也只州府有長史封演而已。據說將命一位節度司馬,卻尚未挑中合適的人選。

使職有判官、掌書記、推官、參謀、從事、孔目、要籍、巡官等等,目前才僅僅滿足定額的三分之一,好在對於節度、觀察僚屬的數量、職權,並無明確規定,杜黃裳、高郢等人只要辛苦一點兒,身兼數任,也不違規。

州府則於長史之下,還例有司馬、錄事參軍事、功倉戶田兵法士等參軍事、市令丞、文學、醫學博士等等,二三十人,如今也不滿員,且多數都是偽燕舊吏留任的——魏、博兩州同理。

不入流的小公務員好找,上來就能做科長、處長的流內官——李汲有此職權,可以直奏白衣入流內——不大好尋啊,且為了謹慎起見,李汲打算親自出外去尋訪。

行縣的第二個目的,是勘察山水之勢,以備有可能發生的戰事;第三個目的,則是考察農業生產、工礦業生產,以及商業流通環境,嘗試提出某些合理化建議。李汲相信,具體的行政事務,即便他親自操持,也未必會比杜、高等人高明多少,但身負當世無人可比的見識,在宏觀統籌方面,即便李泌來了,也有可能被自己壓過一頭去。

於是出了元城之後,首先南下,在過去曾經駐過兵的昌樂縣轉了一圈,再至觀城,東向臨黃——臨黃縣位於黃河岸邊,對面就是天平軍所領濮州(此時尚未傳來撤罷天平軍的詔命),河有津渡,可以算是魏州的南大門。

折而向北,經朝城、莘縣,進入博州的武水縣境內。李汲此前就聽說過,魏博鎮唯一的礦產資源便在莘縣、武水之間,有鐵礦,有巖鹽。實地勘察一番,又召當地小吏和鄉老來詢問,發現礦產資源有限,開采難度也大,短期內不可能大幅度提升產量……

於是下了一道禁令,無論鐵礦石還是巖鹽,都不準外銷,由節鎮統一調度。當地幾家冶鐵作坊,勒令停止一切無益的生產,只準鍛造農具——反正這鐵雜質多、質量差,基本上是不可能用來打造兵器的,頂多急需之時,命其造些箭簇來用罷了。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發展農業生產,鐵制農具是必不可少的。

相較隴右而言,河北地區的農耕技術要先進得多,根據李汲的探訪,平均畝產量可能會高出兩到三成。當然啦,因為主要糧食作物不同——關中、隴右以麥為主,河北則是粟麥雜種——估算不可能太精確。然而長年戰亂,即便惡鐵也往往被搜走去造兵器,導致仍有許多貧困農戶使用著古老而粗劣的木、石農具……

李汲希望能夠補上這一缺口,並且嘗試從別州購買耕牛助農,然後還要普及農業方面的兩大利器——水轉筒車和江東犁。

魏博境內有兩大水系,即黃河和永濟渠,從前各縣引流灌溉,使得農業繁榮,如今卻泰半損毀、廢棄,必須重新疏導;灌溉渠道若成,便可大造水轉筒車——這玩意兒真沒太高技術含量。

至於江東犁,就是短曲轅犁,因為初見於江東地區而得名。李汲前世就知道這種犁,行縣之時,見農家所藏多為直轅犁,還有少量運轉不便的長曲轅犁,加以查問,好不容易才從某個見多識廣的鄉老口中,得知有江東犁的存在。

他最初是打算找匠人研制在原本時間線上運用了一千多年的短曲轅犁的,但對於那玩意兒,自己也僅知其形而已,不甚明了其理,未必能夠提前“發明”出來。既知江東已有此物,便寄信給尹申,讓他派幹員南下查訪,盡快買幾具實物回來拆解、覆制。

魏博鎮的紡織業比較發達,尤其是絹織,向來為進貢的大項,只可惜並無品牌優勢——河北之冠為定州綾絹。李汲考慮,是不是能夠研制出水利紡紗機來呢?就理論上來說,這年月水力舂坊、磨坊遍布天下,腳踏織機技術也接近成熟,將兩者對接起來,應該不難。但這不難也是對於那些名工大匠而言的,他們或許只需要一點點靈感來激發,然而李汲……他連織機都沒搞明白哪!

則要去何處尋找可用的名工大匠呢?

根據杜黃裳等人翻查舊檔,估算出天寶末年魏、博兩州各種田賦、雜役加在一起,約折二百萬緡,史朝義時代則下降到一百萬緡——百姓負擔反倒更為沈重。倘若生產力原地踏步,李汲又希望減輕百姓賦役,能夠收獲五十萬緡就頂天了。那五十萬緡夠養多少兵呢?粗計一卒食糧、雜費,年須二十貫文,也就將將供養兩萬五千人而已。

且還不論節鎮、州府的行政開銷,將官的俸祿、賞賜……

所以李汲的目標,是要在人口可能不足天寶末年半數的基礎上,在賦役不重於天寶末年的前提下,爭取年入二百萬緡,六成用來養兵,可五六萬,四成則留州、留使——上貢朝廷?以後再說吧——任務相當艱巨啊。

耕地就那麽多,人口也不可能快速增長,礦產資源有限,那麽唯獨可以倚靠的,便只有工商業了。李汲想要大規模發展紡織業,進而利用織絹來促進商業繁榮。魏博鎮的商業中心在貴鄉,最主要的商道即為永濟渠水路,其餘地區,皆不足論也。

由此,李汲不禁垂涎於東方臨海的滄、棣二州,雖無良港,起碼有魚鹽之利啊!可是欲取滄、棣,須先拿下德州……就此暗中籌措西和北攻之策——河北諸降將,我要先拿武順軍秦睿開刀!

抑且就人口、兵力來說,秦睿在諸降將中也是最弱的。

李汲想要挑事兒、開戰,此言從未向屬下透露過。杜黃裳、高郢等人一心安撫百姓、繁榮地方,並無擴張的打算——一來朝廷只授予了兩州之地,則無朝命,豈可擅自動兵啊?二來麽,雖然誰都看不慣燕、趙諸鎮由降將把持,形同割據,但既已明赦其罪,若無不法事,也不便橫加征伐吧?

只是李汲始終覺得,國家之大患在於西陲,吐蕃逐日進逼,非調集良將、雄兵,不能禦也。他一門心思要去西線,再與馬重英交手,偏偏李豫父子,也包括李泌,把他安插去了東方……

朝廷的布置倒也未必無理,倘若河北生亂,國家內耗不止,還怎麽可能傾全力抵禦西蕃哪?李泌的意思,是要李汲制約燕、趙五鎮,一方面給朝廷留出足夠積聚的時間,另方面也可徐徐減輕藩鎮之憂,那以後才能將禦蕃提上主要議事日程來。

然而李汲卻感覺,若懷羈縻之心,則東患永不可解,西虜也永不可定。他曾經問過李泌:“開元、天寶之時,設十節度以禦契丹、奚,防回紇,攻吐蕃、南詔,其時有多少健兒?”李泌回答他:“約五十萬。”

李汲就此雙手一攤:“弟前日往兵部按察卷宗,今各鎮節度、觀察所領,不下八十萬眾,且如河北等新覆之地,必有未錄於冊者。朝廷欲使弟在魏博練得精兵五萬,然弟募兵,別鎮未必不募,相信百萬之數,瞬息可待……”

你要真能把這一百萬大軍全都拉去隴上,馬重英肯定當場就跪了,但先不提有沒有足夠的糧草物資支撐如此大規模軍事行動吧,河北諸降將是那麽容易調得動的嗎?河北不動,則河南、河東、都畿等地,敢把兵都開走嗎?

“……諸鎮相互牽制,難聚大軍以伐吐蕃。且今田土、戶口不如開元、天寶之時,兵卻倍之,不知朝廷要如何積聚啊?”

所以呢,李泌要在沿邊、腹內諸鎮搞平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絕非長久之策。李汲希望能夠在自家兵強馬壯之後,挑唆燕、趙藩鎮相互攻伐、兼並,然後尋機下場,起碼敲掉河北一半兵馬。河北兵弱,則河南、河東等地可得息肩,由此引發連鎖效應,朝廷的收入起碼增加五成。到那時候,就可以將兵力逐漸地移向西線,給吐蕃來一場大決戰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