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六章 宦官監軍

關燈
李汲大致將其幕府的文吏班底給搭起來了,任命尹申、杜黃裳並做判官,前者盡總府事,相當於大管家,後者分判倉兵騎胄四曹事;任命高郢為掌書記——因為高公楚論文采雖非一流,卻完全可以吊打兩位判官,須知官場上迎來送往,不是光應用文寫得好就成的。

此外,他也從別處招攬來兩名人才,一是楊綰推薦的蜀人劉極,據說清廉正直,任為孔目官;一是韓會之友,上黨人洛一平,據說熟讀唐律,任為推官。以上人等,俱為之求得八九品的寄祿官職。

至於其他職位,只好去魏州當地尋訪了。

於是上奏,確定離京日期,並且——請監軍使。

監軍之制,古已有之,但天寶之前,多以禦史監軍,即便天寶年間改命閹宦,也只監護行軍、行營,即為臨時差遣而已。安史之亂爆發後,無論玄宗還是肅宗,都日益不信任外將,卻又不得不大授觀察、節度等使職,新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藩鎮來,為此在各鎮都設監軍院,以宦官總掌其事,監護所在軍伍。

李汲也曾經跟李泌商量過,任用宦官監軍,表現出了皇帝對臣下的極度不信任,極易引發地方實權派和中央——以監軍宦官為其代表——之間的嫌隙甚至是矛盾,所以,這監軍宦官我不要成不成啊?

李泌毫不客氣地當場就給否了——“便燕趙降藩,亦受監軍,你又怎敢推諉?”

並且他還警告李汲,說這事兒你絕對不能提,以免遭致聖人的猜忌——“我本待徐徐向聖人進言,罷廢宦官監軍之制,但你既然出鎮,瓜田李下,我不便再上奏了。只可期待日後……”

李汲沒辦法,便去找程元振商量。

如今最有權勢的宦官就是程元振了,除了不領外朝實職,不幹預宰相政事外,於宮中的權柄,於朝中的影響力,已然逐漸接近了當初的李輔國。李汲深怕程元振變成第二個李輔國,但就目前而言,二人尚無沖突,抑且在對待魚朝恩的問題上,似乎還大可以聯起手來。程元振也明白這一點,故此對李汲的態度頗為熱絡。

李汲提出請求,說我既赴魏博,宮中是一定要命宦官監軍的,此權握在程公您的手上,能不能幫忙挑一個合適的人選呢?

程元振問:“長衛想要何等樣人?”

李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要喜靜且易飽的。”

程元振聞言,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所謂“喜靜”,就是這監軍要安於本職,不貪圖功勞,也不冀望倖進,不會削尖腦袋到處打聽地方上的不法事,甚至於捏造證據向朝廷匯報,以便踩著別人往上爬。所謂“易飽”,李汲知道,宦官多數貪財,他也可以好好供奉乃至於賄賂監軍宦官,但對方不能貪得無厭啊。河北初定,府庫絕不可能充盈,倘若大頭都要用來餵飽監軍宦官,那我還怎麽完成朝廷交付的使命呢?

程元振自然一聽就明白了李汲的用意,不禁笑道:“曾經侍奉過雍王的冉貓兒,與長衛也稔熟,其實是不錯的人選……”根據以往的接觸,李汲也知道那長得象只貍貓的小胖子沒啥心機,也沒啥膽量,實話說真要是派冉貓兒去監魏博軍,李汲有把握把他給捏得死死的。

然而程元振話鋒一轉——“奈何,冉貓兒品位既低,又實在不能任事……”宦官也是有品級的,各鎮監軍使對於級別亦有一定要求——好比說節度使就理論上而言,算臨時差遣,並無品級,但無論文官武將,你要是連朱袍都穿不上,絕無出任一鎮節度的可能性吧。想當年竇文場、霍仙鳴和冉貓兒一起被撥去侍奉李泌,當時前兩位從九品,冉貓兒未入流;但如今竇、霍都已然朱袍加身了,冉貓兒既沒本事,又不思上進,身上還一直綠油油的哪。

故而程元振最終選定了內謁者監焦希望,給他提了一級,為從五品內給事,出任魏博監軍。他還特意把焦希望叫到李汲面前來,耳提面命道:“李帥方蒙聖人重寵,寄朝廷厚望,出鎮魏博,鎮護河北,不能絲毫掣肘。我以汝素來勤儉、謹慎,乃授此任,汝當秉忠悃之心,懷協睦之意,輔佐李帥,為國家安定關東,不可稍存貪得之念也。”

隨即面孔一板,雙眉一豎:“否則,便李帥饒得過你,我也饒不過你!”

李汲雅不願欠下程元振的人情,卻無可奈何,既然免不了宦官監軍,也只得兩害相權取其輕了。然而此後與馬燧提起此事,馬洵美倒有另外一番說道——

“長衛這不算是受程公恩惠,本便是兩利之事。諸鎮監軍,看似權重於地方,且可直奏天子,其實得力與否,大助其宮中恩主權勢。程公執掌內侍省不久,雖掛元帥司馬職銜,其實與外軍甚為生疏;不似魚朝恩,久監於外,多半藩鎮都是既畏且敬,不敢駁他的臉面——若非如此,他早便被程公扳倒啦。

“故此若程公命黨羽監魏博,以期擴大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魚朝恩必要從中作梗。但長衛既受聖人、元帥寵信,若先認可了人選,魚朝恩也便無計可施了——他與長衛有仇,盡人皆知,則其所薦之人,便聖人亦疑有私啊;即無私,長衛也必堅拒不受。魏、博二州至關重要,是朝廷掌控河北的關鍵,聖人又豈願得見帥、監不和呢?”

於是這一年的三月中旬,李汲終於陛辭啟程,離開了長安。此行並未攜帶家眷——不是為了要留人質,而是閨女兒太小,不便遠行,而光把青鸞母女倆留在都中吧,他肯定又不放心;因此與崔措約定,且待李璧周歲之後,你再領著全家人到魏州來與我團圓。

臨行之時,崔措自然千叮嚀,萬囑咐,就連李汲都覺得——從前怎麽不知道她這麽婆婆媽媽呢?尤其崔措說了:“郎君尚在青春,身邊怕是缺不得女人,便在魏州新納幾房妾,我也攔不住……”

李汲心說哦,你是攔不住,不是不想攔……

只見崔措秀眉一豎,突然間厲聲警告道:“但家中已有一個官妓了,切莫再迎第二個進門!”

這也是出嫁前崔氏婦人們的經驗之談,似我等這般人家,郎君三妻四妾本屬尋常事,只可暗中提防,切莫輕易表現出妒意來。最重要的是,小妾最好出身不同、經歷各異,這若是有什麽共同語言,很容易聯起手來對抗大婦啊!

李汲自然不是孤身一人上道的,不但帶著杜黃裳、高郢等幕僚,數十名仆役,還有南霽雲、雷萬春兩將統領的百餘睢陽老兵。他早就已經寫信去跟李棲筠懇請過了——此前是朝命商州軍暫時撥我麾下,一並東征,所以朝你借的人,如今可不同啊,我直接要改變南、雷等人的隸屬;但這也是無可奈何,小侄麾下實在無人可用,還望叔父千萬俯允。

李棲筠倒是很大度,表示如今關東亂平,我商州也不必屯駐強將重兵,既是長衛需要,你領走就是了。關鍵李棲筠並無長鎮商金等四州之意,他一貫的理想,還在中朝,且頗冀望於拜相登堂。

南霽雲他們也都三十好幾,奔四張去了,此前跟隨張巡轉戰雍丘、睢陽,直至長安,甲胄不卸,直到從李棲筠於商州,方才稍稍安定下來,於是都各自娶了妻妾,雷萬春且得一子。故此李棲筠將彼等家眷一並護送出商州,在華陰於李汲一行相會。

之所以李汲只從商州軍,尤其是睢陽舊部中挑選了百餘人,也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在商州安了家,未必再願意追隨自己遠行。他自恃武勇,身邊真不需要過多親衛、牙兵保護,帶上這一百來人,也是要散入魏博軍中為基層將校,助其盡快掌控住軍隊的;故此只有戰鬥之能,卻毫無統禦之力的,暫時就不用啦。

但他沒有想到,監軍宦官焦希望的隨從竟然比自己還多……

監軍使不是一個人,正如節度使需要幕僚輔佐,屬吏奔忙一般,監軍使乃是各鎮監軍院的主官,其下還有副官,有幕僚,有屬吏,甚至於有兵卒。焦希望的麾下半是宦官,半是士人——當然啦,不可能有進士——足足二十來個,此外按照慣例,程元振還從北衙禁軍中撥予兩百精銳,作為監軍使的護兵。

大概是為了向李汲示好,這二百禁軍全都出身於寶應軍,是李汲的老部下。因此就目前狀況來看,倘若是帥、監起了沖突,他們肯聽誰的還真不好說……

焦希望貌似也挺能擺得正位置,一路上鞍前馬後侍奉李汲,盡顯奴才本色。但他這麽做,李汲反倒不樂意了——你終究穿著紅袍唉,得明白宦官也是官,倘若仍懷奴仆之心,留在宮裏伺候皇帝、妃嬪就好了嘛,幹嘛要跑外地去呢?

側面提點了幾句,奈何那焦希望悟性有限,素習難改,也只索罷了。

——你要真肯老實做我的奴才,其實我還踏實了呢;怕的是你由此“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那咱們將來就很難相處嘍。

尚有朝廷賞賜的錢、絹,值五百緡——實話說真不多,但就這些,還是李適跟劉晏打擂臺,好不容易才擠出來的。還是崔措又將出起自雅軒茶肆地下的黃金,交李汲帶去河北,李汲心裏才稍稍踏實了一些。

有這筆黃金,即便魏、博兩州府庫皆空,也勉強能夠維持幕僚俸祿、將卒衣食,熬到秋收了吧。

一行人緣路東行,經過洛陽時,留守郭英乂自然盛情款待。隨即李汲命人召來那位老交情“郁百萬”郁翎,問他:“我遠赴河北,糧食、衣甲或許不足,將自別州貨易——君可能為我辦否?”

郁翎小心翼翼地問道:“李帥都需要些什麽?”

李汲笑笑:“尚未赴任,如何得知?只是先知會你一聲,以備不時之需罷了。”

郁翎道:“倘若缺糧,當自江淮貨易,經永濟渠運往魏州;倘若缺衣,我可為李帥在東都附近搜羅……”

李汲一擺手:“但過今歲,魏博糧、布當可自給,則銅、鐵與馬又如何?”

他這句話透露出了兩層信息,一是我要跟你“郁百萬”長期打交道,做生意,不是一錘子的買賣;二是——欲成強兵,兵器、甲胄和戰馬不可或缺啊,但偏偏我魏博不產,必須大量外購。

李汲先前撒出去調查魏、博兩州風土人情、田地物產的江湖客,已然陸續傳回來些消息,李汲聽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河北乃是重要糧食產區,土地相對肥沃,耕地面積極廣,農業技術也相對先進一些。

唐朝主要的產糧區分為四大塊:一是從渭河平原直到汾水谷地,但因為這一區域人口也最繁盛,長安等大都市更聚集了前所未有的大批非農業人口,導致從高宗朝起便逐漸地入不敷出,即便平年,都需要從別處輸入糧谷,若逢歉收……可能皇帝直接帶領百官跑洛陽去就食了。

二是四川盆地,糧食多半外銷——主要是關中和西北地區。

三是江淮,具體是從淮水流域的東部直到浙江北岸,從前動亂時亦大量供輸關中,此後應該可以少運一些了,但賦稅所出,依舊是朝廷財政收入的最大頭。

第四就是河南、河北地區了,西起汴、許,東到登、萊,南接淮北,北抵幽燕,阡陌縱橫,所產豐饒,無論耕地面積還是糧食產量,都是其它三大產糧區的總和!這也就是安史之亂為什麽持續了整整八年,偽燕於地方掌控、生產組織都極為薄弱,尚能動輒便拉出數十萬部隊來對抗唐軍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如今麽,這一區域的耕地,朝廷泰半都不能直接掌控……

而且河北地區的紡織業也很發達,雖然基本上都是小農家庭的副業,很少有超過十人以上的手工作坊,亦足夠本地消化,且可販往外州了——天寶年間是如此,想必恢覆起來不是太難。

李汲往鎮魏博,恢覆和發展農業生產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田地產出的周期性太長——粟、麥基本上還是一年一熟——即便絹織物也不算天下知名的上品,想靠耕織致富,或者真需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了。由此,他便將念頭轉向了礦產資源……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