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亂法犯禁
關燈
小
中
大
李汲早早地便在劉希暹身邊暗布了棋子。
此番劉希暹受張皇後誘使,協助發動宮變,殺李豫和李輔國,扶越王李系為太子,受諾事成之後,升為神策大將軍,實掌北衙,或者外放為一鎮節度使。他知道難免要和英武軍起沖突——雖然沒想到馬燧的決斷那麽快——不敢帶出那些常吃李汲宴請的部將,而讓他們全都留守衙署。
但還有幾個曾經跟李汲交好,卻在李汲與劉希暹撕破臉皮後,便及時“悔悟”,再不赴宴的將領,劉希暹就沒那麽警惕了——實話說也警惕不過來,真要是把所有曾染“汙點”的將領全都留下,他本人也接近光桿司令了,很難掌控得住數千兵馬。
這些將領原本還在猶疑,雖說李汲事先給透露了一些風聲,說宮中恐有變亂,劉希暹妄圖謀反,終究形勢不明啊,而且李汲也不在……原本圍將上去,是想勸說劉希暹趕緊結束與英武軍相爭,盡量嘗試靠談判來解決問題——
這仗打得莫名其妙,輸了暫且不論,若是打贏,必然與英武軍以極大殺傷,則咱們將來如何跟二郎交代啊?
誰成想劉希暹急切、惱恨之下,一時嘴快,竟然說出了“等皇後、越王殺了太子和李輔國”的話,這幾名將領不由得對視一眼,隨即同時舉刀,惡狠狠地劈向了劉希暹……
劉希暹既死,此戰不足一刻,便即落下帷幕。馬燧命反正諸將勒束部眾,而將劉希暹的黨羽十餘人盡數擒下,捆綁起來,並劉希暹的屍身,囚於英武軍衙署,隨即發兵控扼外朝和中朝。
馬洵美打的如意算盤:我只要掌控住了英武軍,再拿下神策軍主力,占據含元、宣政二殿,就可以從為人驅使的棋子,搖身一變,成為棋手之一。不管宮裏打生打死,最終誰勝誰負,都不可能忽視這支龐大的力量,而必須加以安撫——換言之,哪怕皇後贏了,我也可以當功臣嘛,皇後被迫只能將預定給劉希暹的賞賜,轉授於我。
那若是皇後婦人心胸,罔顧大局,一定要與他放對呢?
馬遂才剛掌控住局面,便請人出宮去請李適和宰相們——沒請李汲——則若宰相在手,就多了一份可與宮內談判的籌碼;而若李適在手,大不了奉那位皇長孫為旗號,起兵為太子報仇啊!
只是李適和宰相們尚未請來——前者也根本就請不來——馬燧派人入宮探查,大概明了了局勢發展之後,便應李輔國之召,親率五百英武軍入宮,同迎李豫於跑馬樓前。
這時候已過午夜,長庚初現於東方,宮中局勢基本底定,眾人圍繞著李豫,請其示下。李豫先問李輔國:“聖人安否?”
李輔國躬身答道:“老奴命人遠遠地拱衛長生殿,未敢驚擾聖人……恐是還在安睡呢。”
李豫點點頭,又問:“皇後如何?”
“在蓬萊殿,老奴發兵圍……保護之,無恙。”
李豫輕輕嘆了一口氣:“何至如此啊……”頓了一頓,顧左右道:“是否應當先去稟報聖人?”
李適建議:“可命李汲去向聖人稟報。”
李汲瞟了他一眼,問道:“可要著甲?”
他明白李適的意思,是想讓自己做當代尉遲恭。
想當年“玄武門之變”,尉遲恭率七十騎來援秦王(太宗李世民),親手射殺了齊王李元吉,旋即奉命入宮告變。當時高祖李淵在海池泛舟,壓根兒不知道兒子們在外自相殘殺,忽見尉遲恭披甲執矛,大步而來。李淵大驚,問:“今日是誰作亂?卿來此何為?”尉遲恭稟報道:“秦王因為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殺,唯恐驚動陛下,特遣臣來宿衛。”
李世民可夠狠的,他自己不先去向老爹稟報,說我殺了大哥、三弟,而派部將尉遲恭前往,抑且還甲胄齊整,手執兵器。想必當時的李淵,心中肯定一萬匹草泥馬呼嘯奔過,心說老二你啥意思?向我示威嗎?我若是不肯追認你這場政變的合理性、合法性,眼前這黑大個兒會不會當場奮起一矛,把我給捅了啊?!
因此如今李豫有些膽怯,不敢直接去面對老爹,才剛一猶豫,李適就提出來:“可命李汲去向聖人稟報。”思路跟當日的李世民別無二致。李汲當即會意,心說尉遲恭是披甲前往的,這才迫使李淵連磕巴都不敢打,捏著鼻子認可了李世民所為,那麽我是不是也最好穿上甲胄再去見李亨呢?
雖然知道李適這是把自己當槍使,李汲卻並無退縮之意。因為他也挺想看看,那混蛋皇帝見到自己之後,會是什麽樣的表情,是跟在文書記載中李淵似的,“其意乃安”呢,還是腦子一抽,竟敢勃然大怒啊?
誰想到問話才出口,李豫當時就火了,瞠目叱喝道:“李汲住口!”隨即覺得這樣不大好,又轉向李適:“適兒住口!”
恰在此時,左右稟報:“皇後遣人來見太子。”
李豫聞言一楞:“是何人?”
“是申山人。”
李輔國派人包圍了蓬萊殿,並且搜捕“五賊”,則沒有他的命令,任何宦官、宮女,都不可能被放出殿外,唯有這位“申山人”,地位特殊,兵不敢阻。
“申山人”名泰芝,乃是湖、衡之間著名的修煉家,據說擅道術,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遂被李亨聞名召入宮中,深受帝、後的寵信。潭州刺史龐承鼎曾當申泰芝在外游歷的時候,以妖言惑眾之罪逮捕審訊,結果反倒被李亨召還申泰芝,下龐承鼎於獄。大理司直嚴郢為龐承鼎辯誣,為李亨所斥退,終殺龐承鼎,而流嚴郢於建州。
因此就連李豫,也不敢輕視申泰芝,便即招手請他過來。申泰芝羽冠鶴氅,翩然而至,到了李豫面前深深一揖,說:“太子殿下,皇後有語,命我轉告殿下……”
李豫本能地把身子朝前一傾:“皇後覆有何語?”
申泰芝大袖一擺,猛然間從袖中探出一柄匕首來,寒光一閃,直刺李豫!
這一下促起不意,李豫根本來不及防範,就連閉目待死的餘暇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瞧著匕首臨近其胸……
電光火石之間,側旁突然飛出來一腳,正中申泰芝肋側,“嘭”的一聲,將那妖道踹出一丈多遠,一個狗吃屎趴在地上,就此暈厥過去。
出腳的自然是李汲。旁人都敬這位“申山人”,唯有李汲,向來瞧不慣搞封建迷信的和尚、道士——正經宗教家,往往倒不會自稱有什麽法術、神通了;尤其我哥也是道士啊,也是山人啊,你瞧他何嘗會玩兒什麽妖法?
因此旁人都不提防申泰芝,李汲可一直斜眼盯著他哪,不等申泰芝探出匕首來,李汲便見其人目光閃爍,於是本能地便邁上一步,擡起腿來,就此踹飛了申泰芝,再次救下李豫的性命。
李豫嚇得魂不附體,半晌緩不過來,李輔國卻連連搓手:“此必皇後所遣也……這皇後,真的留不得了!”
李豫疾速喘息幾聲,稍稍鎮定了情緒,先朝李汲微微頷首,權當是致謝了,隨即轉向李輔國:“李公不可,孤不能背負弒母之名……”隨即一聲長嘆:“只能由孤去向聖人進諫,請求廢後了……”
沒辦法,只能我親自去見老爹啦。
於是在眾人拱護之下,直往長生殿而來。到了殿門前,李豫一擺手,諸人止步,他獨自一個猶猶豫豫地邁步而入。李汲心說可惜啊,不能親眼得見李亨聽聞宮變時的有趣表情。
過不多時,突然間殿內傳出來李豫的哭聲,隨即一聲大叫:“聖人,駕崩了!”
李汲嚇了一跳,心說不會吧,難道是被你所弒?!估摸著李豫沒這膽子……應該是被你給嚇死的吧……
死的好,死的妙,死的呱呱叫,別別跳!也省得再重新打掃太極宮,把李亨當上皇圈進去了。
且說殿外諸人聽聞噩耗,俱都屈膝跪拜,伏地大哭,李汲也不好鶴立雞群,只能照做。當然啦,他僅僅空嚎幾聲而已,隨即微微側頭,一瞥李適,小家夥倒貌似是真哭啊……也對,李亨雖然不堪,私下說起來混蛋皇帝的種種昏招,李適也常捶胸頓足;但李亨一慣待這個長孫不錯啊,真論起親情來,李適跟老爹的感情,絕對沒有跟祖父來得深。
哭了一陣,李輔國先收悲聲,起來朝李適深深一揖,然後邁步入殿,過不多時,便把李豫給攙扶出來了,口中勸說道:“聖人遐升,國家無主,還須殿下總籌諸事,不可過於悲慟啊……以老奴之意,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殿下當出外見宰相,以安人心、定國事。”
李汲聞言,趕緊表態:“臣願領英武軍,衛護殿下出見宰相。”
李輔國說“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言外之意,他要將禁軍全都掌控起來——老閹妄圖總領北衙已經很久了——李汲聞弦歌而識雅意,當即提醒李豫:起碼英武軍還是交給我來帶保險,不能全都落老閹手上。
只是也不知道以李豫的智商,能不能夠領會了;李適是肯定能聽懂的,只怕悲傷失神之際,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李豫抽抽噎噎地道:“一切都仰賴李公了……”頓了一頓,又說:“神策不可信,可調往皇城,外朝由威遠軍接防。”
“喏。”
李豫一指李汲:“長衛,英武軍還是由你統領;神策由馬燧暫掌,威遠則予李晟。”
三將齊聲領命,李輔國楞了一會兒,想要苦笑,卻又不敢——苦笑也是笑啊,這皇帝才死,怎麽能笑——只得扁扁嘴,垂下頭去。
旋奉李豫出紫宸門,與宰相們相見,行監國之禮,李輔國與李適一人一句,向朝臣備述了前情。當日下詔,大赦天下,並恢覆年號制度,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即從本月始,定為“寶應”元年。
也跟李亨似的,先把老爹是何人?”
“是申山人。”
李輔國派人包圍了蓬萊殿,並且搜捕“五賊”,則沒有他的命令,任何宦官、宮女,都不可能被放出殿外,唯有這位“申山人”,地位特殊,兵不敢阻。
“申山人”名泰芝,乃是湖、衡之間著名的修煉家,據說擅道術,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遂被李亨聞名召入宮中,深受帝、後的寵信。潭州刺史龐承鼎曾當申泰芝在外游歷的時候,以妖言惑眾之罪逮捕審訊,結果反倒被李亨召還申泰芝,下龐承鼎於獄。大理司直嚴郢為龐承鼎辯誣,為李亨所斥退,終殺龐承鼎,而流嚴郢於建州。
因此就連李豫,也不敢輕視申泰芝,便即招手請他過來。申泰芝羽冠鶴氅,翩然而至,到了李豫面前深深一揖,說:“太子殿下,皇後有語,命我轉告殿下……”
李豫本能地把身子朝前一傾:“皇後覆有何語?”
申泰芝大袖一擺,猛然間從袖中探出一柄匕首來,寒光一閃,直刺李豫!
這一下促起不意,李豫根本來不及防範,就連閉目待死的餘暇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瞧著匕首臨近其胸……
電光火石之間,側旁突然飛出來一腳,正中申泰芝肋側,“嘭”的一聲,將那妖道踹出一丈多遠,一個狗吃屎趴在地上,就此暈厥過去。
出腳的自然是李汲。旁人都敬這位“申山人”,唯有李汲,向來瞧不慣搞封建迷信的和尚、道士——正經宗教家,往往倒不會自稱有什麽法術、神通了;尤其我哥也是道士啊,也是山人啊,你瞧他何嘗會玩兒什麽妖法?
因此旁人都不提防申泰芝,李汲可一直斜眼盯著他哪,不等申泰芝探出匕首來,李汲便見其人目光閃爍,於是本能地便邁上一步,擡起腿來,就此踹飛了申泰芝,再次救下李豫的性命。
李豫嚇得魂不附體,半晌緩不過來,李輔國卻連連搓手:“此必皇後所遣也……這皇後,真的留不得了!”
李豫疾速喘息幾聲,稍稍鎮定了情緒,先朝李汲微微頷首,權當是致謝了,隨即轉向李輔國:“李公不可,孤不能背負弒母之名……”隨即一聲長嘆:“只能由孤去向聖人進諫,請求廢後了……”
沒辦法,只能我親自去見老爹啦。
於是在眾人拱護之下,直往長生殿而來。到了殿門前,李豫一擺手,諸人止步,他獨自一個猶猶豫豫地邁步而入。李汲心說可惜啊,不能親眼得見李亨聽聞宮變時的有趣表情。
過不多時,突然間殿內傳出來李豫的哭聲,隨即一聲大叫:“聖人,駕崩了!”
李汲嚇了一跳,心說不會吧,難道是被你所弒?!估摸著李豫沒這膽子……應該是被你給嚇死的吧……
死的好,死的妙,死的呱呱叫,別別跳!也省得再重新打掃太極宮,把李亨當上皇圈進去了。
且說殿外諸人聽聞噩耗,俱都屈膝跪拜,伏地大哭,李汲也不好鶴立雞群,只能照做。當然啦,他僅僅空嚎幾聲而已,隨即微微側頭,一瞥李適,小家夥倒貌似是真哭啊……也對,李亨雖然不堪,私下說起來混蛋皇帝的種種昏招,李適也常捶胸頓足;但李亨一慣待這個長孫不錯啊,真論起親情來,李適跟老爹的感情,絕對沒有跟祖父來得深。
哭了一陣,李輔國先收悲聲,起來朝李適深深一揖,然後邁步入殿,過不多時,便把李豫給攙扶出來了,口中勸說道:“聖人遐升,國家無主,還須殿下總籌諸事,不可過於悲慟啊……以老奴之意,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殿下當出外見宰相,以安人心、定國事。”
李汲聞言,趕緊表態:“臣願領英武軍,衛護殿下出見宰相。”
李輔國說“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言外之意,他要將禁軍全都掌控起來——老閹妄圖總領北衙已經很久了——李汲聞弦歌而識雅意,當即提醒李豫:起碼英武軍還是交給我來帶保險,不能全都落老閹手上。
只是也不知道以李豫的智商,能不能夠領會了;李適是肯定能聽懂的,只怕悲傷失神之際,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李豫抽抽噎噎地道:“一切都仰賴李公了……”頓了一頓,又說:“神策不可信,可調往皇城,外朝由威遠軍接防。”
“喏。”
李豫一指李汲:“長衛,英武軍還是由你統領;神策由馬燧暫掌,威遠則予李晟。”
三將齊聲領命,李輔國楞了一會兒,想要苦笑,卻又不敢——苦笑也是笑啊,這皇帝才死,怎麽能笑——只得扁扁嘴,垂下頭去。
旋奉李豫出紫宸門,與宰相們相見,行監國之禮,李輔國與李適一人一句,向朝臣備述了前情。當日下詔,大赦天下,並恢覆年號制度,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即從本月始,定為“寶應”元年。
也跟李亨似的,先把老爹那些虛名花活兒給更改了,恢覆原狀。
次日即在兩儀殿為李亨發喪,宣讀遺詔——天曉得哪兒來的。百官懇請,國家方亂,賊勢尚熾,大位不宜久懸,於是李豫便在柩前繼位。
繼而廢先皇後張氏,幽於別殿。殺朱輝光、馬英俊等“五賊”,及山人申泰芝;越王李系、兗王李僩俱賜死;張氏所親者女道士許靈素等,及神策軍附逆將校三十餘人遠流;張氏之兄、駙馬都尉張清貶硤州司馬,其弟延和郡主婿、鴻臚卿張潛貶郴州司馬,其舅鴻臚卿竇履信貶道州刺史。
懲罪之後,自然就是賞功。李豫首先下詔:“國之大事,戎馬為先,朝有舊章,親賢是屬。故求諸必當,用制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內舉——特進、奉節郡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覆以兵部尚書、判元帥行軍、閑廄等使李輔國進號“尚父”,飛龍閑廄副使程元振為右監門將軍。
其下,李汲、李晟、馬燧三人功勞居首。升李汲為正五品上兵部郎中,仍行英武軍長史,實掌英武軍;升李晟為從三品左威衛將軍,行威遠軍指揮使,實掌威遠軍;升馬燧為從六品上著作佐郎,兼神策軍長史,實掌神策軍。
百官面前,李豫稱讚李汲,說:“李長衛仗鍵而立宮門,使朕得脫大難,可稱‘鍵俠’也!”
李汲心說皇帝也來虛的,我明明是堵著飛龍廄衙署之門,怎麽就變“宮門”了?而且啥玩意兒,“劍俠”?我是使刀的啊……難道你說的是“鍵”俠?嗯,沒有在中間加一個“盤”字,足感盛情……
“閣老”楊綰起身奏道:“陛下雖欲獎掖李汲,然而此言不妥。‘俠’非好名,斯所謂‘俠以武亂法’是也。”
楊綰素來看重李汲,又是他娶親的媒人,加上素性耿介,不避權貴,因此站出來進言,純出一片好意。他擔心李汲從此掛上個“俠”名,近江湖而遠朝堂,近武而遠文,對其前途不利啊。
只可惜李豫久在東宮,壓根兒就不清楚楊綰和李汲的交情,只當是老頭兒刻意貶損李汲,或者要給自己這新皇帝來個下馬威。於是冷冷地註視楊綰,徐徐開言道:“又雲:‘儒以文亂法。’”
楊綰大驚,只得伏地請罪,承認失言——你一儒家信徒,跟朝堂上瞎引用法家的話幹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此番劉希暹受張皇後誘使,協助發動宮變,殺李豫和李輔國,扶越王李系為太子,受諾事成之後,升為神策大將軍,實掌北衙,或者外放為一鎮節度使。他知道難免要和英武軍起沖突——雖然沒想到馬燧的決斷那麽快——不敢帶出那些常吃李汲宴請的部將,而讓他們全都留守衙署。
但還有幾個曾經跟李汲交好,卻在李汲與劉希暹撕破臉皮後,便及時“悔悟”,再不赴宴的將領,劉希暹就沒那麽警惕了——實話說也警惕不過來,真要是把所有曾染“汙點”的將領全都留下,他本人也接近光桿司令了,很難掌控得住數千兵馬。
這些將領原本還在猶疑,雖說李汲事先給透露了一些風聲,說宮中恐有變亂,劉希暹妄圖謀反,終究形勢不明啊,而且李汲也不在……原本圍將上去,是想勸說劉希暹趕緊結束與英武軍相爭,盡量嘗試靠談判來解決問題——
這仗打得莫名其妙,輸了暫且不論,若是打贏,必然與英武軍以極大殺傷,則咱們將來如何跟二郎交代啊?
誰成想劉希暹急切、惱恨之下,一時嘴快,竟然說出了“等皇後、越王殺了太子和李輔國”的話,這幾名將領不由得對視一眼,隨即同時舉刀,惡狠狠地劈向了劉希暹……
劉希暹既死,此戰不足一刻,便即落下帷幕。馬燧命反正諸將勒束部眾,而將劉希暹的黨羽十餘人盡數擒下,捆綁起來,並劉希暹的屍身,囚於英武軍衙署,隨即發兵控扼外朝和中朝。
馬洵美打的如意算盤:我只要掌控住了英武軍,再拿下神策軍主力,占據含元、宣政二殿,就可以從為人驅使的棋子,搖身一變,成為棋手之一。不管宮裏打生打死,最終誰勝誰負,都不可能忽視這支龐大的力量,而必須加以安撫——換言之,哪怕皇後贏了,我也可以當功臣嘛,皇後被迫只能將預定給劉希暹的賞賜,轉授於我。
那若是皇後婦人心胸,罔顧大局,一定要與他放對呢?
馬遂才剛掌控住局面,便請人出宮去請李適和宰相們——沒請李汲——則若宰相在手,就多了一份可與宮內談判的籌碼;而若李適在手,大不了奉那位皇長孫為旗號,起兵為太子報仇啊!
只是李適和宰相們尚未請來——前者也根本就請不來——馬燧派人入宮探查,大概明了了局勢發展之後,便應李輔國之召,親率五百英武軍入宮,同迎李豫於跑馬樓前。
這時候已過午夜,長庚初現於東方,宮中局勢基本底定,眾人圍繞著李豫,請其示下。李豫先問李輔國:“聖人安否?”
李輔國躬身答道:“老奴命人遠遠地拱衛長生殿,未敢驚擾聖人……恐是還在安睡呢。”
李豫點點頭,又問:“皇後如何?”
“在蓬萊殿,老奴發兵圍……保護之,無恙。”
李豫輕輕嘆了一口氣:“何至如此啊……”頓了一頓,顧左右道:“是否應當先去稟報聖人?”
李適建議:“可命李汲去向聖人稟報。”
李汲瞟了他一眼,問道:“可要著甲?”
他明白李適的意思,是想讓自己做當代尉遲恭。
想當年“玄武門之變”,尉遲恭率七十騎來援秦王(太宗李世民),親手射殺了齊王李元吉,旋即奉命入宮告變。當時高祖李淵在海池泛舟,壓根兒不知道兒子們在外自相殘殺,忽見尉遲恭披甲執矛,大步而來。李淵大驚,問:“今日是誰作亂?卿來此何為?”尉遲恭稟報道:“秦王因為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殺,唯恐驚動陛下,特遣臣來宿衛。”
李世民可夠狠的,他自己不先去向老爹稟報,說我殺了大哥、三弟,而派部將尉遲恭前往,抑且還甲胄齊整,手執兵器。想必當時的李淵,心中肯定一萬匹草泥馬呼嘯奔過,心說老二你啥意思?向我示威嗎?我若是不肯追認你這場政變的合理性、合法性,眼前這黑大個兒會不會當場奮起一矛,把我給捅了啊?!
因此如今李豫有些膽怯,不敢直接去面對老爹,才剛一猶豫,李適就提出來:“可命李汲去向聖人稟報。”思路跟當日的李世民別無二致。李汲當即會意,心說尉遲恭是披甲前往的,這才迫使李淵連磕巴都不敢打,捏著鼻子認可了李世民所為,那麽我是不是也最好穿上甲胄再去見李亨呢?
雖然知道李適這是把自己當槍使,李汲卻並無退縮之意。因為他也挺想看看,那混蛋皇帝見到自己之後,會是什麽樣的表情,是跟在文書記載中李淵似的,“其意乃安”呢,還是腦子一抽,竟敢勃然大怒啊?
誰想到問話才出口,李豫當時就火了,瞠目叱喝道:“李汲住口!”隨即覺得這樣不大好,又轉向李適:“適兒住口!”
恰在此時,左右稟報:“皇後遣人來見太子。”
李豫聞言一楞:“是何人?”
“是申山人。”
李輔國派人包圍了蓬萊殿,並且搜捕“五賊”,則沒有他的命令,任何宦官、宮女,都不可能被放出殿外,唯有這位“申山人”,地位特殊,兵不敢阻。
“申山人”名泰芝,乃是湖、衡之間著名的修煉家,據說擅道術,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遂被李亨聞名召入宮中,深受帝、後的寵信。潭州刺史龐承鼎曾當申泰芝在外游歷的時候,以妖言惑眾之罪逮捕審訊,結果反倒被李亨召還申泰芝,下龐承鼎於獄。大理司直嚴郢為龐承鼎辯誣,為李亨所斥退,終殺龐承鼎,而流嚴郢於建州。
因此就連李豫,也不敢輕視申泰芝,便即招手請他過來。申泰芝羽冠鶴氅,翩然而至,到了李豫面前深深一揖,說:“太子殿下,皇後有語,命我轉告殿下……”
李豫本能地把身子朝前一傾:“皇後覆有何語?”
申泰芝大袖一擺,猛然間從袖中探出一柄匕首來,寒光一閃,直刺李豫!
這一下促起不意,李豫根本來不及防範,就連閉目待死的餘暇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瞧著匕首臨近其胸……
電光火石之間,側旁突然飛出來一腳,正中申泰芝肋側,“嘭”的一聲,將那妖道踹出一丈多遠,一個狗吃屎趴在地上,就此暈厥過去。
出腳的自然是李汲。旁人都敬這位“申山人”,唯有李汲,向來瞧不慣搞封建迷信的和尚、道士——正經宗教家,往往倒不會自稱有什麽法術、神通了;尤其我哥也是道士啊,也是山人啊,你瞧他何嘗會玩兒什麽妖法?
因此旁人都不提防申泰芝,李汲可一直斜眼盯著他哪,不等申泰芝探出匕首來,李汲便見其人目光閃爍,於是本能地便邁上一步,擡起腿來,就此踹飛了申泰芝,再次救下李豫的性命。
李豫嚇得魂不附體,半晌緩不過來,李輔國卻連連搓手:“此必皇後所遣也……這皇後,真的留不得了!”
李豫疾速喘息幾聲,稍稍鎮定了情緒,先朝李汲微微頷首,權當是致謝了,隨即轉向李輔國:“李公不可,孤不能背負弒母之名……”隨即一聲長嘆:“只能由孤去向聖人進諫,請求廢後了……”
沒辦法,只能我親自去見老爹啦。
於是在眾人拱護之下,直往長生殿而來。到了殿門前,李豫一擺手,諸人止步,他獨自一個猶猶豫豫地邁步而入。李汲心說可惜啊,不能親眼得見李亨聽聞宮變時的有趣表情。
過不多時,突然間殿內傳出來李豫的哭聲,隨即一聲大叫:“聖人,駕崩了!”
李汲嚇了一跳,心說不會吧,難道是被你所弒?!估摸著李豫沒這膽子……應該是被你給嚇死的吧……
死的好,死的妙,死的呱呱叫,別別跳!也省得再重新打掃太極宮,把李亨當上皇圈進去了。
且說殿外諸人聽聞噩耗,俱都屈膝跪拜,伏地大哭,李汲也不好鶴立雞群,只能照做。當然啦,他僅僅空嚎幾聲而已,隨即微微側頭,一瞥李適,小家夥倒貌似是真哭啊……也對,李亨雖然不堪,私下說起來混蛋皇帝的種種昏招,李適也常捶胸頓足;但李亨一慣待這個長孫不錯啊,真論起親情來,李適跟老爹的感情,絕對沒有跟祖父來得深。
哭了一陣,李輔國先收悲聲,起來朝李適深深一揖,然後邁步入殿,過不多時,便把李豫給攙扶出來了,口中勸說道:“聖人遐升,國家無主,還須殿下總籌諸事,不可過於悲慟啊……以老奴之意,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殿下當出外見宰相,以安人心、定國事。”
李汲聞言,趕緊表態:“臣願領英武軍,衛護殿下出見宰相。”
李輔國說“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言外之意,他要將禁軍全都掌控起來——老閹妄圖總領北衙已經很久了——李汲聞弦歌而識雅意,當即提醒李豫:起碼英武軍還是交給我來帶保險,不能全都落老閹手上。
只是也不知道以李豫的智商,能不能夠領會了;李適是肯定能聽懂的,只怕悲傷失神之際,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李豫抽抽噎噎地道:“一切都仰賴李公了……”頓了一頓,又說:“神策不可信,可調往皇城,外朝由威遠軍接防。”
“喏。”
李豫一指李汲:“長衛,英武軍還是由你統領;神策由馬燧暫掌,威遠則予李晟。”
三將齊聲領命,李輔國楞了一會兒,想要苦笑,卻又不敢——苦笑也是笑啊,這皇帝才死,怎麽能笑——只得扁扁嘴,垂下頭去。
旋奉李豫出紫宸門,與宰相們相見,行監國之禮,李輔國與李適一人一句,向朝臣備述了前情。當日下詔,大赦天下,並恢覆年號制度,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即從本月始,定為“寶應”元年。
也跟李亨似的,先把老爹是何人?”
“是申山人。”
李輔國派人包圍了蓬萊殿,並且搜捕“五賊”,則沒有他的命令,任何宦官、宮女,都不可能被放出殿外,唯有這位“申山人”,地位特殊,兵不敢阻。
“申山人”名泰芝,乃是湖、衡之間著名的修煉家,據說擅道術,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遂被李亨聞名召入宮中,深受帝、後的寵信。潭州刺史龐承鼎曾當申泰芝在外游歷的時候,以妖言惑眾之罪逮捕審訊,結果反倒被李亨召還申泰芝,下龐承鼎於獄。大理司直嚴郢為龐承鼎辯誣,為李亨所斥退,終殺龐承鼎,而流嚴郢於建州。
因此就連李豫,也不敢輕視申泰芝,便即招手請他過來。申泰芝羽冠鶴氅,翩然而至,到了李豫面前深深一揖,說:“太子殿下,皇後有語,命我轉告殿下……”
李豫本能地把身子朝前一傾:“皇後覆有何語?”
申泰芝大袖一擺,猛然間從袖中探出一柄匕首來,寒光一閃,直刺李豫!
這一下促起不意,李豫根本來不及防範,就連閉目待死的餘暇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瞧著匕首臨近其胸……
電光火石之間,側旁突然飛出來一腳,正中申泰芝肋側,“嘭”的一聲,將那妖道踹出一丈多遠,一個狗吃屎趴在地上,就此暈厥過去。
出腳的自然是李汲。旁人都敬這位“申山人”,唯有李汲,向來瞧不慣搞封建迷信的和尚、道士——正經宗教家,往往倒不會自稱有什麽法術、神通了;尤其我哥也是道士啊,也是山人啊,你瞧他何嘗會玩兒什麽妖法?
因此旁人都不提防申泰芝,李汲可一直斜眼盯著他哪,不等申泰芝探出匕首來,李汲便見其人目光閃爍,於是本能地便邁上一步,擡起腿來,就此踹飛了申泰芝,再次救下李豫的性命。
李豫嚇得魂不附體,半晌緩不過來,李輔國卻連連搓手:“此必皇後所遣也……這皇後,真的留不得了!”
李豫疾速喘息幾聲,稍稍鎮定了情緒,先朝李汲微微頷首,權當是致謝了,隨即轉向李輔國:“李公不可,孤不能背負弒母之名……”隨即一聲長嘆:“只能由孤去向聖人進諫,請求廢後了……”
沒辦法,只能我親自去見老爹啦。
於是在眾人拱護之下,直往長生殿而來。到了殿門前,李豫一擺手,諸人止步,他獨自一個猶猶豫豫地邁步而入。李汲心說可惜啊,不能親眼得見李亨聽聞宮變時的有趣表情。
過不多時,突然間殿內傳出來李豫的哭聲,隨即一聲大叫:“聖人,駕崩了!”
李汲嚇了一跳,心說不會吧,難道是被你所弒?!估摸著李豫沒這膽子……應該是被你給嚇死的吧……
死的好,死的妙,死的呱呱叫,別別跳!也省得再重新打掃太極宮,把李亨當上皇圈進去了。
且說殿外諸人聽聞噩耗,俱都屈膝跪拜,伏地大哭,李汲也不好鶴立雞群,只能照做。當然啦,他僅僅空嚎幾聲而已,隨即微微側頭,一瞥李適,小家夥倒貌似是真哭啊……也對,李亨雖然不堪,私下說起來混蛋皇帝的種種昏招,李適也常捶胸頓足;但李亨一慣待這個長孫不錯啊,真論起親情來,李適跟老爹的感情,絕對沒有跟祖父來得深。
哭了一陣,李輔國先收悲聲,起來朝李適深深一揖,然後邁步入殿,過不多時,便把李豫給攙扶出來了,口中勸說道:“聖人遐升,國家無主,還須殿下總籌諸事,不可過於悲慟啊……以老奴之意,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殿下當出外見宰相,以安人心、定國事。”
李汲聞言,趕緊表態:“臣願領英武軍,衛護殿下出見宰相。”
李輔國說“宮中事,暫為殿下主之”,言外之意,他要將禁軍全都掌控起來——老閹妄圖總領北衙已經很久了——李汲聞弦歌而識雅意,當即提醒李豫:起碼英武軍還是交給我來帶保險,不能全都落老閹手上。
只是也不知道以李豫的智商,能不能夠領會了;李適是肯定能聽懂的,只怕悲傷失神之際,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李豫抽抽噎噎地道:“一切都仰賴李公了……”頓了一頓,又說:“神策不可信,可調往皇城,外朝由威遠軍接防。”
“喏。”
李豫一指李汲:“長衛,英武軍還是由你統領;神策由馬燧暫掌,威遠則予李晟。”
三將齊聲領命,李輔國楞了一會兒,想要苦笑,卻又不敢——苦笑也是笑啊,這皇帝才死,怎麽能笑——只得扁扁嘴,垂下頭去。
旋奉李豫出紫宸門,與宰相們相見,行監國之禮,李輔國與李適一人一句,向朝臣備述了前情。當日下詔,大赦天下,並恢覆年號制度,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即從本月始,定為“寶應”元年。
也跟李亨似的,先把老爹那些虛名花活兒給更改了,恢覆原狀。
次日即在兩儀殿為李亨發喪,宣讀遺詔——天曉得哪兒來的。百官懇請,國家方亂,賊勢尚熾,大位不宜久懸,於是李豫便在柩前繼位。
繼而廢先皇後張氏,幽於別殿。殺朱輝光、馬英俊等“五賊”,及山人申泰芝;越王李系、兗王李僩俱賜死;張氏所親者女道士許靈素等,及神策軍附逆將校三十餘人遠流;張氏之兄、駙馬都尉張清貶硤州司馬,其弟延和郡主婿、鴻臚卿張潛貶郴州司馬,其舅鴻臚卿竇履信貶道州刺史。
懲罪之後,自然就是賞功。李豫首先下詔:“國之大事,戎馬為先,朝有舊章,親賢是屬。故求諸必當,用制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內舉——特進、奉節郡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覆以兵部尚書、判元帥行軍、閑廄等使李輔國進號“尚父”,飛龍閑廄副使程元振為右監門將軍。
其下,李汲、李晟、馬燧三人功勞居首。升李汲為正五品上兵部郎中,仍行英武軍長史,實掌英武軍;升李晟為從三品左威衛將軍,行威遠軍指揮使,實掌威遠軍;升馬燧為從六品上著作佐郎,兼神策軍長史,實掌神策軍。
百官面前,李豫稱讚李汲,說:“李長衛仗鍵而立宮門,使朕得脫大難,可稱‘鍵俠’也!”
李汲心說皇帝也來虛的,我明明是堵著飛龍廄衙署之門,怎麽就變“宮門”了?而且啥玩意兒,“劍俠”?我是使刀的啊……難道你說的是“鍵”俠?嗯,沒有在中間加一個“盤”字,足感盛情……
“閣老”楊綰起身奏道:“陛下雖欲獎掖李汲,然而此言不妥。‘俠’非好名,斯所謂‘俠以武亂法’是也。”
楊綰素來看重李汲,又是他娶親的媒人,加上素性耿介,不避權貴,因此站出來進言,純出一片好意。他擔心李汲從此掛上個“俠”名,近江湖而遠朝堂,近武而遠文,對其前途不利啊。
只可惜李豫久在東宮,壓根兒就不清楚楊綰和李汲的交情,只當是老頭兒刻意貶損李汲,或者要給自己這新皇帝來個下馬威。於是冷冷地註視楊綰,徐徐開言道:“又雲:‘儒以文亂法。’”
楊綰大驚,只得伏地請罪,承認失言——你一儒家信徒,跟朝堂上瞎引用法家的話幹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