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李汲何在
關燈
小
中
大
段恒駿說,從前只有李亨能夠下令處死李輔國,如今卻又多出一個人來。
張皇後似有所悟——“你是說……”
“太子既然受命監國,則殺李輔國,不過一紙制文耳。”
張皇後擰著眉毛,微微搖頭:“太子方倚李輔國為援,如何肯殺?且若李輔國不肯從命,又如何?”
朱輝光微微笑道:“聖人既命太子監國,則宮中將有巨變可知矣。皇後可以暗示,不再阻撓太子繼位,則彼唯有殺了李輔國,始能與皇後化敵為友——太子素來軟弱,多半不敢違旨。而若李輔國抗命不遵,亦必怒太子,兩虎相鬥,皇後自可坐收漁人之利,豈非妙策麽?”
張皇後道:“多算勝,少算不勝——若太子堅不肯從,又如何處?”
段恒駿道:“那便是自取死路——聖人若有不諱,國家思得長君,定王雖然年幼,難道別無成年的皇子,可以為儲麽?”
張皇後沈吟道:“你是說……越王?”
“還有兗王。”
越王李系是李亨第二子,兗王李僩為第六子,兩人平素對張皇後都頗為敬重,日夕遣人問候起居,但那是真孝心,還是別有所圖,別說“五賊”了,宮裏是個人就都能瞧得出來。
李亨年長的幾個兒子,排除掉李豫後,最有繼承資格的共有四人,即越王李系、齊王李倓、兗王李僩和絳王李佺——李系和李倓一個行二、一個行三,以年齒勝;李僩、李佺則因為是李亨當太子時的正妃韋氏(後被迫離異)所生,身份相對高貴一些。
在皇後黨的謀劃中,李倓自然首先要被舍棄掉;李佺則不但一貫禮敬李豫,並且閉門讀書,與張皇後從無往來,因而也不加考慮。那麽剩下的,自然只有越、兗二王了。
“皇後可命太子殺李輔國,若太子能夠順利除之最好;若起爭端,皇後乃可因應形勢,或助太子成功,從而將之握於掌中,或助李輔國,使其聽命於皇後。而若萬一太子不允,則請越、兗二王進宮,以儲位相誘,發兵除去李輔國,並歸咎於太子……二王既貪且愚,事成後必爭,皇後乃可擇其易控者,從而執掌宮禁,甚至於天下了!”
一步一步,貌似條理清晰,面面俱到,張皇後聽著不由頷首。但她最終還是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若用越、兗二王,又如何殺李輔國?”
“這終究是不得已之下策,到時候便唯有動兵了……”朱輝光偏過頭去問陳仙甫:“神策如何?”
陳仙甫道:“劉希暹可用,設有緩急,可召其入於內朝,殺李輔國而助皇後。”
“中朝、內朝,終究是英武軍守備,英武軍又如何處置?”
段恒駿道:“奴婢奉皇後之命,擇宮中勇健小宦二百人,訓練將熟,到時候與神策軍裏應外合,英武軍不足為懼也。只是……”頓了一頓,苦笑道:“李汲卻不易處。”
李汲勇冠三軍,又久掌英武軍,能得士卒之心;倘若不考慮他,就中朝、內朝守備的那幾百人,還有外朝護衙的千餘英武軍,確實不足為慮,劉希暹率領數量多其兩倍的神策軍,可以輕松加以割裂、圍困,甚至是屠殺。但李汲雖然一度被誘出京去,偏偏去歲叛軍迫近陜州,李亨一害怕,又把他給召回來了……
張皇後問:“上皇駕崩前,李汲似有數日不值,因為何事啊?”
“聞李汲欲娶崔光遠之女,婚書已通,婚期已定,因而請假在家中操持。”
張皇後不由得頓足道:“上皇死……駕崩得真不是時候!”
陳仙甫說:“李汲與李輔國,舊有心結,或可說而動也。”
張皇後搖搖頭:“不可做此奢望,一旦不成,反倒洩露消息……汝等還有何計?”
一直不說話的馬英俊終於開口了:“奴婢近日訪得一位異人,可殺李汲!”
張皇後有些猶疑地望向他:“李汲勇健,萬夫莫敵,誰敢言必可殺之?”
馬英俊道:“故雲異人,實有異術,可殺李汲。皇後放心,此等大事,奴婢若無把握,焉敢在駕前誇口啊?”
張皇後現在很後悔,早沒有設謀除掉李汲……關鍵是以為皇帝還且能扛一陣子呢,則只要想辦法把李汲趕出京去便可,將來兒子登基,自己臨朝之時,還能夠召而用之。而今方略謀劃妥當,唯一的變數竟然是這個小小的六品官,那真是不能不下狠手,盡快將之除去了。
“不要在京城動手,以免打草驚蛇,”張皇後最終認可了馬英俊的建議,但是提出,“如何將李汲誘至京外,汝等且盡快籌措出一條萬全之計來。”
——————————
李汲請了幾天假,打算在家籌備婚禮——當然啦,正經到了婚期,還得更請長假——可是沒想到上皇李隆基突然間就咽了氣了,婚期被迫推遲,他也只得重返大明宮來。
這一日在衙中處理公事,竇文場樂呵呵地從宮內跑出來,笑著通知他:“聖人已下詔,使太子監國。”
太子監國,只要皇帝不主動發話,則其權柄就等同於至尊,群臣必然俯首聽命。即便這監國的期限不長,皇帝很快就病體稍愈,取回權力,起碼能夠打開東宮的大門,方便太子和外朝相溝通啊。
實話說,李豫被“囚”東宮,內外消息難通,黨羽們遇事只得去和李適商議,但李適也不可能時常去拜謁乃父,所以誰的心裏都不踏實——咱們這麽幹,皇太子真的答應嗎?樂見其成嗎?別白忙活半天,將來太子登基後全都不認,甚至於反倒怪我等多事啊。
即便太子仁厚,不至於過河抽橋,但自家所為不如其意,從而不可能留下什麽好印象,那多懊糟……
如今太子監國,咱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當面請示啦。是以竇文場格外欣喜,還特意跑到英武軍衙署來,通知李汲。
李汲聞訊,不但不喜,反倒將眉頭微微一皺,問道:“聖人近日如何?”
“因為傷痛上皇之逝,病體又有所沈重了,否則也不肯使太子監國,”竇文場說明了一句,然後問李汲,“長衛似不甚喜啊?”
李汲答道:“日將出時,天色最黑;其勝局愈近,愈使人麻痹而不設防。皇後久欲使定王為儲,今太子監國,儲位近乎牢不可拔,難道皇後便聽之由之,而毫無應對之策麽?君等在宮中,還須隨時警醒,打探消息,以備非常才是。”
竇文場聽了,終於收斂笑容,徐徐點頭:“長衛顧慮得是,我會通知老霍的。”正經可以說是皇太子死黨的宮中宦官,也就他跟霍仙鳴兩個,王駕鶴則屬於兩面不得罪,輕易不表態的,所以才能出掌英武軍。從前還有一個程元振,不過他終究是李輔國的舊部,既自十六王宅而歸內廷後,便諸事仰賴李輔國的鼻息了,如今只能說是盟友。
其實李汲的話也只說了一半,還有半句不便宣之於口,那就是:估摸著皇帝活不長啦!
李亨的身體一直不好,但他寧可把國政交給一個宦官,甚至於破例使宦官掌兵部,也不肯讓皇太子稍掌權柄,始終圈禁在東宮之中;而自二月起,據稱病勢益發沈重,少見外臣,他也沒想著把皇太子給放出來,怎麽突然之間,會命天子監國呢?
很大的可能性,李亨已到彌留之際,明白自己活不了幾天啦。
當此新舊交替之際,宮中恐生巨變!以張皇後的野心,不可能不鋌而走險啊。李汲史料終究讀得多,則對於宮內人心的揣測,對於宮廷政變的預判,甚至於還超過了竇文場、霍仙鳴等積年閹宦。
只是他不可能對竇文場說:“小心,我覺得皇帝快掛了。”只能自家留心,獨謀應變之策。嗯,這些天往中朝、內朝派的,都須是忠厚勤謹之人,都得是自家的心腹才成。
此外,神策軍中暗埋的釘子,也應該有所提點了。
李汲三天兩頭宴請神策諸將,原本劉希暹並不在意,但他當因為誣劫長安城內富戶甚至於舉子之事,而跟李汲正式翻了臉以後,自不能不有所警醒。從前受過李汲宴請的將領,由此陸續都被邊緣化。
只是李汲請的人很多,幾乎將神策中下級將領盡都囊括在內,劉希暹也不可能全都讓他們靠邊兒站——那他就成了光桿司令啦——自當有所甄別,區別對待。從而李汲再下請帖,部分神策將領恐惡了劉希暹,乃托辭不往,李汲卻趁機暗示某些自己看中之人——你們也不必來了。
雖然故意和這些將領拉開距離,甚至於有割席之意,其實李汲仍不時有錢帛暗中奉上,請他們幫忙盯著點劉希暹。真實的緣由,自然不便透露,但恰好他跟劉希暹起了齟齬,則往仇家身邊安插些棋子,也是人之常情啊,那些神策軍將俱都心領神會。
關鍵是李汲出手大方,劉希暹卻將來自於皇後處的賞賜,多半中飽私囊,只從指縫裏漏些殘渣來收買部下;而且李汲曾經給李倓寫薦書,讓那些被逐出神策軍的徐渝等人可有去處,遂使不少神策軍將樂而為其所用。
當下提筆寫了幾行字,通過預先布置的隱秘渠道,傳予那些將領——“上不豫,恐有變,若神策、英武相爭,或須君等相助,必有重酬。”
暫時話麽,也就只能說到這一步了。
完了李汲還考慮,這些天我是不是幹脆不回家了,始終宿在衙內為好啊?以免深夜之中,忽起驚變。然而此舉太過明顯,怕是會引發敵對方的警惕——起碼劉希暹近在咫尺,則自己是不是按時下班回家,多半瞞不過他。
倘是李亨當真辭世,或者臨終前下達什麽亂命,第一時間知道的肯定是張皇後,第二位則是李輔國,則誰能先發制人,誰後發為人所制,全靠那二位去鬥法,自己只能聽命拔刀子而已。張皇後欲除李輔國,多半會動用神策軍,而李輔國要拮抗張皇後,則必須動到英武軍和威遠軍;那麽,只要自己能夠先劉希暹一步進入大明宮,便可穩操勝券了。
劉希暹住哪兒啊?在東市東面的道政坊中,跟自己如今在平康坊內的宅邸,距離大明宮差不多遠。則只要盯住劉希暹,他值班,自己也值班,他回家,自家也回家便可。
於是暫時打消了每日在衙署過夜的念頭——仍按舊例,跟馬燧等人輪班。
翌日一整個白天,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已有暗流湧動。馬燧在宮裏的人際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李汲要好,因為李汲花錢是收買神策、威遠中下級軍將,馬燧每月所受那些錢財,卻都用來打點劉希暹,以及宮內閹宦了,所以消息也更靈通一些。根據馬燧探查所知,太子已與宰相們相見過了,商量為上皇發喪之事。
或許是為了避嫌,李豫雖然受命成為監國,卻並不敢遠離東宮,更不敢去坐太極殿、兩儀殿或甘露殿(西內上三殿),而只是引宰相入於東宮,在明德殿相會。且即便坐時,李豫亦不肯南面,而是面西為主,宰相們則面東為賓。
第二條消息,是說皇後派段恒駿去見過了太子,但具體說些什麽,那就打聽不出來啦。
李汲從馬燧的表情舉止,察覺到對方也跟自己一樣,繃緊了神經,他為此反倒稍稍踏實了一些。不管馬燧究竟是不是李輔國的黨羽,起碼從無靠攏皇後一黨的跡象,是可以放心引為同儕的——且馬洵美的才能,自也不弱。
因此眼看暫時無事,這天下值後,李汲便正常時間出宮,騎馬返回自家。可是一進家門就覺察出不對來,首先是青鸞未曾來迎,然後仆役們都跟無頭蒼蠅一般,四下裏亂轉。李汲喚住康廉,問他:“鄒氏哪裏去了?”康廉搖頭答道:“過午便不見了人影,不知去向……”
李汲正在詫異:一個孕婦,即便肚子還不明顯,她能跑哪兒去啊?忽聽有人叩門:“二郎回來了麽?”
李汲命門子打開大門,元景安直接就沖了進來,隨即雙手奉上一物,說:“小人方來尋二郎,卻在角落裏見到此物……”
李汲接過來一瞧,是一支飛鏢,插著一張紙條……那飛鏢好生的眼熟,他不由得雙目微微一瞇,心生不妙的預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張皇後似有所悟——“你是說……”
“太子既然受命監國,則殺李輔國,不過一紙制文耳。”
張皇後擰著眉毛,微微搖頭:“太子方倚李輔國為援,如何肯殺?且若李輔國不肯從命,又如何?”
朱輝光微微笑道:“聖人既命太子監國,則宮中將有巨變可知矣。皇後可以暗示,不再阻撓太子繼位,則彼唯有殺了李輔國,始能與皇後化敵為友——太子素來軟弱,多半不敢違旨。而若李輔國抗命不遵,亦必怒太子,兩虎相鬥,皇後自可坐收漁人之利,豈非妙策麽?”
張皇後道:“多算勝,少算不勝——若太子堅不肯從,又如何處?”
段恒駿道:“那便是自取死路——聖人若有不諱,國家思得長君,定王雖然年幼,難道別無成年的皇子,可以為儲麽?”
張皇後沈吟道:“你是說……越王?”
“還有兗王。”
越王李系是李亨第二子,兗王李僩為第六子,兩人平素對張皇後都頗為敬重,日夕遣人問候起居,但那是真孝心,還是別有所圖,別說“五賊”了,宮裏是個人就都能瞧得出來。
李亨年長的幾個兒子,排除掉李豫後,最有繼承資格的共有四人,即越王李系、齊王李倓、兗王李僩和絳王李佺——李系和李倓一個行二、一個行三,以年齒勝;李僩、李佺則因為是李亨當太子時的正妃韋氏(後被迫離異)所生,身份相對高貴一些。
在皇後黨的謀劃中,李倓自然首先要被舍棄掉;李佺則不但一貫禮敬李豫,並且閉門讀書,與張皇後從無往來,因而也不加考慮。那麽剩下的,自然只有越、兗二王了。
“皇後可命太子殺李輔國,若太子能夠順利除之最好;若起爭端,皇後乃可因應形勢,或助太子成功,從而將之握於掌中,或助李輔國,使其聽命於皇後。而若萬一太子不允,則請越、兗二王進宮,以儲位相誘,發兵除去李輔國,並歸咎於太子……二王既貪且愚,事成後必爭,皇後乃可擇其易控者,從而執掌宮禁,甚至於天下了!”
一步一步,貌似條理清晰,面面俱到,張皇後聽著不由頷首。但她最終還是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若用越、兗二王,又如何殺李輔國?”
“這終究是不得已之下策,到時候便唯有動兵了……”朱輝光偏過頭去問陳仙甫:“神策如何?”
陳仙甫道:“劉希暹可用,設有緩急,可召其入於內朝,殺李輔國而助皇後。”
“中朝、內朝,終究是英武軍守備,英武軍又如何處置?”
段恒駿道:“奴婢奉皇後之命,擇宮中勇健小宦二百人,訓練將熟,到時候與神策軍裏應外合,英武軍不足為懼也。只是……”頓了一頓,苦笑道:“李汲卻不易處。”
李汲勇冠三軍,又久掌英武軍,能得士卒之心;倘若不考慮他,就中朝、內朝守備的那幾百人,還有外朝護衙的千餘英武軍,確實不足為慮,劉希暹率領數量多其兩倍的神策軍,可以輕松加以割裂、圍困,甚至是屠殺。但李汲雖然一度被誘出京去,偏偏去歲叛軍迫近陜州,李亨一害怕,又把他給召回來了……
張皇後問:“上皇駕崩前,李汲似有數日不值,因為何事啊?”
“聞李汲欲娶崔光遠之女,婚書已通,婚期已定,因而請假在家中操持。”
張皇後不由得頓足道:“上皇死……駕崩得真不是時候!”
陳仙甫說:“李汲與李輔國,舊有心結,或可說而動也。”
張皇後搖搖頭:“不可做此奢望,一旦不成,反倒洩露消息……汝等還有何計?”
一直不說話的馬英俊終於開口了:“奴婢近日訪得一位異人,可殺李汲!”
張皇後有些猶疑地望向他:“李汲勇健,萬夫莫敵,誰敢言必可殺之?”
馬英俊道:“故雲異人,實有異術,可殺李汲。皇後放心,此等大事,奴婢若無把握,焉敢在駕前誇口啊?”
張皇後現在很後悔,早沒有設謀除掉李汲……關鍵是以為皇帝還且能扛一陣子呢,則只要想辦法把李汲趕出京去便可,將來兒子登基,自己臨朝之時,還能夠召而用之。而今方略謀劃妥當,唯一的變數竟然是這個小小的六品官,那真是不能不下狠手,盡快將之除去了。
“不要在京城動手,以免打草驚蛇,”張皇後最終認可了馬英俊的建議,但是提出,“如何將李汲誘至京外,汝等且盡快籌措出一條萬全之計來。”
——————————
李汲請了幾天假,打算在家籌備婚禮——當然啦,正經到了婚期,還得更請長假——可是沒想到上皇李隆基突然間就咽了氣了,婚期被迫推遲,他也只得重返大明宮來。
這一日在衙中處理公事,竇文場樂呵呵地從宮內跑出來,笑著通知他:“聖人已下詔,使太子監國。”
太子監國,只要皇帝不主動發話,則其權柄就等同於至尊,群臣必然俯首聽命。即便這監國的期限不長,皇帝很快就病體稍愈,取回權力,起碼能夠打開東宮的大門,方便太子和外朝相溝通啊。
實話說,李豫被“囚”東宮,內外消息難通,黨羽們遇事只得去和李適商議,但李適也不可能時常去拜謁乃父,所以誰的心裏都不踏實——咱們這麽幹,皇太子真的答應嗎?樂見其成嗎?別白忙活半天,將來太子登基後全都不認,甚至於反倒怪我等多事啊。
即便太子仁厚,不至於過河抽橋,但自家所為不如其意,從而不可能留下什麽好印象,那多懊糟……
如今太子監國,咱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當面請示啦。是以竇文場格外欣喜,還特意跑到英武軍衙署來,通知李汲。
李汲聞訊,不但不喜,反倒將眉頭微微一皺,問道:“聖人近日如何?”
“因為傷痛上皇之逝,病體又有所沈重了,否則也不肯使太子監國,”竇文場說明了一句,然後問李汲,“長衛似不甚喜啊?”
李汲答道:“日將出時,天色最黑;其勝局愈近,愈使人麻痹而不設防。皇後久欲使定王為儲,今太子監國,儲位近乎牢不可拔,難道皇後便聽之由之,而毫無應對之策麽?君等在宮中,還須隨時警醒,打探消息,以備非常才是。”
竇文場聽了,終於收斂笑容,徐徐點頭:“長衛顧慮得是,我會通知老霍的。”正經可以說是皇太子死黨的宮中宦官,也就他跟霍仙鳴兩個,王駕鶴則屬於兩面不得罪,輕易不表態的,所以才能出掌英武軍。從前還有一個程元振,不過他終究是李輔國的舊部,既自十六王宅而歸內廷後,便諸事仰賴李輔國的鼻息了,如今只能說是盟友。
其實李汲的話也只說了一半,還有半句不便宣之於口,那就是:估摸著皇帝活不長啦!
李亨的身體一直不好,但他寧可把國政交給一個宦官,甚至於破例使宦官掌兵部,也不肯讓皇太子稍掌權柄,始終圈禁在東宮之中;而自二月起,據稱病勢益發沈重,少見外臣,他也沒想著把皇太子給放出來,怎麽突然之間,會命天子監國呢?
很大的可能性,李亨已到彌留之際,明白自己活不了幾天啦。
當此新舊交替之際,宮中恐生巨變!以張皇後的野心,不可能不鋌而走險啊。李汲史料終究讀得多,則對於宮內人心的揣測,對於宮廷政變的預判,甚至於還超過了竇文場、霍仙鳴等積年閹宦。
只是他不可能對竇文場說:“小心,我覺得皇帝快掛了。”只能自家留心,獨謀應變之策。嗯,這些天往中朝、內朝派的,都須是忠厚勤謹之人,都得是自家的心腹才成。
此外,神策軍中暗埋的釘子,也應該有所提點了。
李汲三天兩頭宴請神策諸將,原本劉希暹並不在意,但他當因為誣劫長安城內富戶甚至於舉子之事,而跟李汲正式翻了臉以後,自不能不有所警醒。從前受過李汲宴請的將領,由此陸續都被邊緣化。
只是李汲請的人很多,幾乎將神策中下級將領盡都囊括在內,劉希暹也不可能全都讓他們靠邊兒站——那他就成了光桿司令啦——自當有所甄別,區別對待。從而李汲再下請帖,部分神策將領恐惡了劉希暹,乃托辭不往,李汲卻趁機暗示某些自己看中之人——你們也不必來了。
雖然故意和這些將領拉開距離,甚至於有割席之意,其實李汲仍不時有錢帛暗中奉上,請他們幫忙盯著點劉希暹。真實的緣由,自然不便透露,但恰好他跟劉希暹起了齟齬,則往仇家身邊安插些棋子,也是人之常情啊,那些神策軍將俱都心領神會。
關鍵是李汲出手大方,劉希暹卻將來自於皇後處的賞賜,多半中飽私囊,只從指縫裏漏些殘渣來收買部下;而且李汲曾經給李倓寫薦書,讓那些被逐出神策軍的徐渝等人可有去處,遂使不少神策軍將樂而為其所用。
當下提筆寫了幾行字,通過預先布置的隱秘渠道,傳予那些將領——“上不豫,恐有變,若神策、英武相爭,或須君等相助,必有重酬。”
暫時話麽,也就只能說到這一步了。
完了李汲還考慮,這些天我是不是幹脆不回家了,始終宿在衙內為好啊?以免深夜之中,忽起驚變。然而此舉太過明顯,怕是會引發敵對方的警惕——起碼劉希暹近在咫尺,則自己是不是按時下班回家,多半瞞不過他。
倘是李亨當真辭世,或者臨終前下達什麽亂命,第一時間知道的肯定是張皇後,第二位則是李輔國,則誰能先發制人,誰後發為人所制,全靠那二位去鬥法,自己只能聽命拔刀子而已。張皇後欲除李輔國,多半會動用神策軍,而李輔國要拮抗張皇後,則必須動到英武軍和威遠軍;那麽,只要自己能夠先劉希暹一步進入大明宮,便可穩操勝券了。
劉希暹住哪兒啊?在東市東面的道政坊中,跟自己如今在平康坊內的宅邸,距離大明宮差不多遠。則只要盯住劉希暹,他值班,自己也值班,他回家,自家也回家便可。
於是暫時打消了每日在衙署過夜的念頭——仍按舊例,跟馬燧等人輪班。
翌日一整個白天,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已有暗流湧動。馬燧在宮裏的人際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李汲要好,因為李汲花錢是收買神策、威遠中下級軍將,馬燧每月所受那些錢財,卻都用來打點劉希暹,以及宮內閹宦了,所以消息也更靈通一些。根據馬燧探查所知,太子已與宰相們相見過了,商量為上皇發喪之事。
或許是為了避嫌,李豫雖然受命成為監國,卻並不敢遠離東宮,更不敢去坐太極殿、兩儀殿或甘露殿(西內上三殿),而只是引宰相入於東宮,在明德殿相會。且即便坐時,李豫亦不肯南面,而是面西為主,宰相們則面東為賓。
第二條消息,是說皇後派段恒駿去見過了太子,但具體說些什麽,那就打聽不出來啦。
李汲從馬燧的表情舉止,察覺到對方也跟自己一樣,繃緊了神經,他為此反倒稍稍踏實了一些。不管馬燧究竟是不是李輔國的黨羽,起碼從無靠攏皇後一黨的跡象,是可以放心引為同儕的——且馬洵美的才能,自也不弱。
因此眼看暫時無事,這天下值後,李汲便正常時間出宮,騎馬返回自家。可是一進家門就覺察出不對來,首先是青鸞未曾來迎,然後仆役們都跟無頭蒼蠅一般,四下裏亂轉。李汲喚住康廉,問他:“鄒氏哪裏去了?”康廉搖頭答道:“過午便不見了人影,不知去向……”
李汲正在詫異:一個孕婦,即便肚子還不明顯,她能跑哪兒去啊?忽聽有人叩門:“二郎回來了麽?”
李汲命門子打開大門,元景安直接就沖了進來,隨即雙手奉上一物,說:“小人方來尋二郎,卻在角落裏見到此物……”
李汲接過來一瞧,是一支飛鏢,插著一張紙條……那飛鏢好生的眼熟,他不由得雙目微微一瞇,心生不妙的預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