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求為宰相
關燈
小
中
大
李汲邁前幾步,與李輔國相距五尺,隔案而立。李輔國又道:“坐,我不慣擡頭看人。”
李汲依言坐下,註目李輔國,靜等後語。但見李輔國略一沈吟,終於開口問道:“有一句話,我不是很明白其中含義,倒要請教你了——何謂‘外仆跋扈易除,內奴驕橫難理,然若不得主母歡心,內奴還敢妄為麽’?”
李汲心裏不禁咯噔一下,心說這句話出我之口,入李適之耳,當時不可能有第三個人聽見啊……看起來這太子東宮,以及奉節郡王府麽,也早就跟篩子一樣滿是窟窿了。
矢口否認?假裝糊塗?這沒意義啊,反倒被李輔國輕看了。於是便直截了當地回答道:“此為皇太子殿下謀也,太子欲立朝,當先去奸相,再制權宦。”
李輔國嘴角一撇:“你以為去了崔圓和我,太子殿下便能立朝監國了嗎?他有這個才能麽?”
李汲默然不語。
李輔國又是陰陰一笑:“實言相告,有我在,斯有太子在,若無我,東宮恐怕早就易主啦!”
李汲想了一想,這對話的主動權不能全都操在李輔國手中啊,自己必須迂回前路,發起反擊才是——“帝王家事,身為人臣者,豈可置喙?”
李輔國反詰道:“我只是李家一奴婢而已,說什麽人臣?”
“則李公捫心自問,昔日欲除去齊王殿下,是純為了儲位不易呢,還是也摻雜著個人的心思?”
關於李倓險些在行在遇害之事,李汲跟李泌兩人私下裏研究過好幾回,所謂謀奪儲位不過是個幌子罷了——實話說直到今天,哪怕李倓實有此心,也還沒有絲毫的暴露出來——關鍵在於李倓曾經多次向李亨進言,請斷閹宦和後宮幹政之弊。所以說,李輔國你別跟我玩兒什麽虛的,想殺李倓究竟是不是出於你的私心哪?
李輔國貌似沒料到李汲竟有此問,不禁微微一愕,隨即搖頭道:“私心又如何?生而為人,誰無私心?你還是年輕啊,瞧不透齊王之為人,竟然還去隴右扶保他。我來問你,倘若齊王實有奪儲之心,你會不會因為當日救他性命,日後懊悔?”
李汲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有罪必懲,無罪不問,若只論心跡,難道李公之心,從未幹冒過國法麽?”
李輔國不耐煩地說道:“倘若異日,他不但有心,抑且有行呢?你懊悔不懊悔?”
“若齊王真有不軌之行,逐之可也,廢之可也,但不忍見父子相殘耳!”
李輔國聽聞此言,不由得一撇嘴:“從來天家事,父子、兄弟相殘,難道還少見麽?你還是太年輕啊,不識宮中、朝中的狡譎,不可擔當重任——也只能把你留給奉節郡王,以待將來了。”
通過這幾句交談,李汲終於大致明晰了李輔國的用意。
想來是通過李豫的“折節下交”,加上張皇後日益跋扈,使得李輔國逐漸向東宮靠攏,相信自己富貴不替、權威不墮的希望,可以寄托在皇太子身上。既然如此,則李輔國跟李汲也算是同一陣線了,必須找機會彌合昔日的嫌隙,暫時攜起手來。
當然啦,就品位而言,李輔國如在天上,而李汲若處泥塗,李輔國壓根兒沒必要主動向李汲伸出橄欖枝來——我能不再設謀弄死那小家夥,就是佛心了。但李汲終究立過援救沈妃之大功啊,他在李適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李汲身後還站著神鬼莫測的李泌……
就目前看來,一旦李豫正位,皇太子之位多半會落到李適手中,李輔國不可能只考慮一代人,而不管下一代。況且如今李豫如處囚籠,在外的聯絡人、代表,貌似唯有李適。估計是因為李適的勸說,李輔國才肯放下架子來,主動向李汲示好吧。
其實這事兒,李適也已經多次暗示過李汲了,問題就李汲的身份,哪怕他想主動去向李輔國獻媚——當然那是不可能的,李適也知道李汲性格頗為剛硬——也找不到求見的門路啊。因而只有讓李輔國開言相召了,而且反正那老東西可柔可剛,當了一輩子奴才,完全不在乎自家的面皮。
李輔國今日路過英武軍衙署,本欲趁機召喚李汲來見,誰想跟院門前一張望,卻見李汲正舞雙鐧……老家夥終究是被李汲挾持過的,難免留下心理陰影,見此情狀,不敢擅入,趕緊轉身閃人。
然後等公事完畢,這才坐在右金吾仗院,傳喚李汲前來——那你登堂之時,總得把武器放下吧。雖說即便赤手空拳,你想打死我也跟玩兒似的,但好歹我心理踏實一些不是麽?
李輔國傳召李汲,見面先喝一聲“你做的好大事”,自然是想殺殺李汲的威風。只可惜那小子雖然面露疑惑之色,卻毫不慌亂,使李輔國束手無策。於是先懾以威不能成功,便只好出下策,再示以好了——我給你找個使鐧的師父,你開心不開心哪?
以李輔國的智商,再加上多方打探,早就清楚李汲外粗而內細,不是莽夫一條了,但同時他認定李汲外剛而內柔,是個性情中人,我若是主動伸出橄欖枝去,想必他是不好意思毆打笑面人的。
回想當初,李汲為什麽拼了命也要救李倓?還不是因為李倓給他送了好些天的酒食。話說李倓那小子是真精明,竟想用此手段來籠絡李汲,進而拉攏李泌,其心不可問也!
所以李輔國才覺得,只要我將出好處來,即便當面相對,李汲也不會再跟我橫眉怒目,咱們可以好好地交交心——對付重情誼之輩,交心是最好的拉攏手段了,至於交的是真心是假心,姑且不論。
因為實話說我們兩人之間,不但因為皇太子而走上了同一條道兒,並且從前就說不上有什麽深仇大恨吧。我要弄死李倓,不最終沒弄死嗎?你恨我何來?至於你讓我在聖人面前丟臉了……我要不隔幾天丟回臉,能夠一直聖寵不衰,直至於今日嗎?其實魚朝恩丟的臉比我更大,我當時瞧著也挺開心的……
後面我把你騙去洛陽,安排人在途中下毒手,結果讓你把人給我沈江的沈江,拉走的拉走……但因此你救出沈妃,牢牢抱住了李適的粗腿,說起來我對你還算是有過恩惠呢!
我若真的不跟太子一條心,想收拾你還不是手拿把捏?但既要扶保太子,就必須示好於李適那孩子,通過跟你李汲一笑盡泯恩仇,乃是最便捷的法門。反正你身在禁中,我隨時都可以想招兒弄死你,何必急於一時,壞了大局啊?若因螻蟻而潰大堤,這種蠢事,我不為也。
由此李輔國便對李汲說:“前事暫且不論,即我今日所為,無不是為了聖人、國家。雖處禁中,非我本願也,難道你李二郎看人是論出身,看文章,而不是觀其才志的麽?”
李輔國話中之意:你是不是也跟外朝那些死讀聖人書的家夥一樣,就認準了閹宦不能幹政哪?我的才能,哪點兒不如政事堂那票庸碌之輩了?就因為不能做詩,寫不出花團錦簇的文章來?你不也是一樣?
李汲聞言,不禁啞然。實話說他厭惡宦官,多半出於生理反應——沒卵子的家夥,想起來就覺得臟啊——小半是因為史上但凡閹宦幹政的時代,多半都漆黑一片。但仔細想想,也不能因為對方沒卵子就天然歧視吧,終究他們也是醜惡的閹宦制度的受害者,算是可憐之人……
故此微微一楞後,只能回答說:“不合制度。”
李輔國笑道:“制度亦由聖人所定。”隨即將身子略略朝前一湊,壓低聲音問道:“李汲,你可知道,我畢生之願為何?”
“請李公垂示。”
李輔國長嘆一聲,假模假式面露悲天憫人之色,說:“原本吧,也不過想在宮中侍奉太子,竭盡忠悃,以盡天年罷了,老來能如楊思勖、高力士般加三品以上將軍銜,勒之於碑,樹之於墓,於願足矣!
“叵耐逆賊亂起,兩京失陷,上皇西狝。當是時也,百姓遮道而留,聖人惶惶然不知去就,左右大臣、侍從,竟無一人能奉獻良策,解此大難。無奈之下,我才大膽進諫,請聖人北向朔方。繼而靈武登基,實亦出自老身之謀……”
其實李亨與乃父分道,繼而北上朔方,其中有李豫、李倓很大的功勞;其在靈武登基,乃是軍民擁戴……不過李汲也相信,李輔國作為當時李亨最信賴的宦官,應該從中出過不少的力吧。
“天寶之後,國事逐漸糜爛,士大夫難辭其咎!難道李林甫亂政,是高力士協謀的麽?難道安祿山反叛,是我等召來的麽?國家被李林甫、楊國忠所壞,我這才不得已挺身而出,非求自身富貴,只為襄助聖人挽救危局罷了。
“是以今日之願,唯入政事堂,實任宰相,則可上輔明君,下安黎庶,士大夫們也不會再有異言了吧。”
李汲聞言,不禁愕然——“李公想做宰相?這也不合制度……”
“唐律中,可曾明言宦者不能入政事堂?都在聖人一心耳。”
“李公如今實操宰相之政,外官皆以‘五郎’甚至於‘五父’稱之,何必再去貪那些虛名……”
李輔國咬牙道:“若無虛名,士大夫輩終不肯心服!”
李汲心說算了吧,即便你如願以償當上了宰相,也沒人真把你當官僚,照樣看你是宦官,這小雞雞一割,你的身份就定性了——雞雞割而不能覆接,身份定而不能更改。想了一想,便道:
“今國事不振,固非李公一人之過,但李公執政內朝,也不能盡辭其咎。且即便李公入了政事堂,若不更改素行,恐怕士大夫仍不能心悅誠服啊。”
李輔國目露寒光,冷冷地問道:“我之素行,難道很不堪麽?”
李汲依舊毫無畏懼地與之對視,並且緩緩說道:“適才李公雲,不論君臣,李公只是天家一奴婢而已。則抱持著奴婢之心,而非自恃賓客之尊,有所必從亦有所必諫,似此等人,即便士大夫出身,青史上恐也脫不得‘佞幸’二字吧。”
李輔國耳聽此言,雙目中寒光更甚,眉毛一挑,便欲發作。但他終究還是強自按捺住了心中怒火,垂下眼去,手撚念珠,暗誦佛經——因為李汲這話雖然不客氣,但說的確實有道理啊,我若是沒有士大夫的心態,即便當上宰相,會被同僚傾心接納,目為同儕麽?
旋聽李汲又道:“且李公設‘察事廳子’,探查百官隱私,此豈宰相當為之事?則無宰相之心,不為宰相之行,而欲做宰相,可乎?”
李輔國不禁輕嘆一聲:“若百官都能竭誠盡忠,覆奉公守法,我又何必監察之、督刻之……”
“見有禦史在……”
李輔國一撇嘴:“彼輩昔不能制李林甫、楊國忠,於今又有何為?若然上皇亦用高力士等,早設‘察事廳子’,則林甫不能擅權,國忠不能亂政,安祿山也不敢勒兵謀反了吧。”
對於此言,李汲自然大大的不以為然。李輔國目前搞的,就是所謂的“特務政治”,與傳統監察制度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隱秘和不規範,而不公開必然導致不公正,不規範也必定導向不全面,其結果只能是軍民百姓,人人自危,朝野風氣,為之陰暗、沈郁……尤其這種特務政治,往往由天子一人牽頭,特務頭子一人負責,直線管理,別無制約,好處幾乎沒有,弊端卻百般叢生。
可是這麽覆雜的問題,真不方便掰開揉碎了跟李輔國研討,而且九成九對方壓根兒就聽不進去。因而李汲便簡明地回答道:“歷來制度,禦史可彈劾宰相,宰相亦可制約禦史;而唯‘察事廳子’,李公一人主掌,無人可以監督,必使群臣皆畏李公,而不懷德——此豈是宰相之行啊?”
李輔國心說有人怕我就很不錯啦,還奢望那票書生懷德?他們天性就不可能瞧得起我們這種人!也就你李汲膽子大,敢跟我掰扯這些……主要也是你讀書較少之故吧。想到這裏,突然發現,自己跟李汲倒也是頗有共同語言的。
——他當然不知道,其實李汲讀過的書比當世所謂飽學之士,恐怕都要多了去了,李汲只是不肯死背經典而已。
於是便道:“我若不軌,自有聖人督責!”
李汲反詰道:“若天子可督責宰相,則要禦史何用?若天子可督責禦史,覆要宰相何用?宰相、禦史,皆多人也,天子唯一,精力終究有限。便秦始皇般勤勉於政,日審竹簡五十筐,亦不能去趙高而制李斯,遂有沙丘之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汲依言坐下,註目李輔國,靜等後語。但見李輔國略一沈吟,終於開口問道:“有一句話,我不是很明白其中含義,倒要請教你了——何謂‘外仆跋扈易除,內奴驕橫難理,然若不得主母歡心,內奴還敢妄為麽’?”
李汲心裏不禁咯噔一下,心說這句話出我之口,入李適之耳,當時不可能有第三個人聽見啊……看起來這太子東宮,以及奉節郡王府麽,也早就跟篩子一樣滿是窟窿了。
矢口否認?假裝糊塗?這沒意義啊,反倒被李輔國輕看了。於是便直截了當地回答道:“此為皇太子殿下謀也,太子欲立朝,當先去奸相,再制權宦。”
李輔國嘴角一撇:“你以為去了崔圓和我,太子殿下便能立朝監國了嗎?他有這個才能麽?”
李汲默然不語。
李輔國又是陰陰一笑:“實言相告,有我在,斯有太子在,若無我,東宮恐怕早就易主啦!”
李汲想了一想,這對話的主動權不能全都操在李輔國手中啊,自己必須迂回前路,發起反擊才是——“帝王家事,身為人臣者,豈可置喙?”
李輔國反詰道:“我只是李家一奴婢而已,說什麽人臣?”
“則李公捫心自問,昔日欲除去齊王殿下,是純為了儲位不易呢,還是也摻雜著個人的心思?”
關於李倓險些在行在遇害之事,李汲跟李泌兩人私下裏研究過好幾回,所謂謀奪儲位不過是個幌子罷了——實話說直到今天,哪怕李倓實有此心,也還沒有絲毫的暴露出來——關鍵在於李倓曾經多次向李亨進言,請斷閹宦和後宮幹政之弊。所以說,李輔國你別跟我玩兒什麽虛的,想殺李倓究竟是不是出於你的私心哪?
李輔國貌似沒料到李汲竟有此問,不禁微微一愕,隨即搖頭道:“私心又如何?生而為人,誰無私心?你還是年輕啊,瞧不透齊王之為人,竟然還去隴右扶保他。我來問你,倘若齊王實有奪儲之心,你會不會因為當日救他性命,日後懊悔?”
李汲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有罪必懲,無罪不問,若只論心跡,難道李公之心,從未幹冒過國法麽?”
李輔國不耐煩地說道:“倘若異日,他不但有心,抑且有行呢?你懊悔不懊悔?”
“若齊王真有不軌之行,逐之可也,廢之可也,但不忍見父子相殘耳!”
李輔國聽聞此言,不由得一撇嘴:“從來天家事,父子、兄弟相殘,難道還少見麽?你還是太年輕啊,不識宮中、朝中的狡譎,不可擔當重任——也只能把你留給奉節郡王,以待將來了。”
通過這幾句交談,李汲終於大致明晰了李輔國的用意。
想來是通過李豫的“折節下交”,加上張皇後日益跋扈,使得李輔國逐漸向東宮靠攏,相信自己富貴不替、權威不墮的希望,可以寄托在皇太子身上。既然如此,則李輔國跟李汲也算是同一陣線了,必須找機會彌合昔日的嫌隙,暫時攜起手來。
當然啦,就品位而言,李輔國如在天上,而李汲若處泥塗,李輔國壓根兒沒必要主動向李汲伸出橄欖枝來——我能不再設謀弄死那小家夥,就是佛心了。但李汲終究立過援救沈妃之大功啊,他在李適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李汲身後還站著神鬼莫測的李泌……
就目前看來,一旦李豫正位,皇太子之位多半會落到李適手中,李輔國不可能只考慮一代人,而不管下一代。況且如今李豫如處囚籠,在外的聯絡人、代表,貌似唯有李適。估計是因為李適的勸說,李輔國才肯放下架子來,主動向李汲示好吧。
其實這事兒,李適也已經多次暗示過李汲了,問題就李汲的身份,哪怕他想主動去向李輔國獻媚——當然那是不可能的,李適也知道李汲性格頗為剛硬——也找不到求見的門路啊。因而只有讓李輔國開言相召了,而且反正那老東西可柔可剛,當了一輩子奴才,完全不在乎自家的面皮。
李輔國今日路過英武軍衙署,本欲趁機召喚李汲來見,誰想跟院門前一張望,卻見李汲正舞雙鐧……老家夥終究是被李汲挾持過的,難免留下心理陰影,見此情狀,不敢擅入,趕緊轉身閃人。
然後等公事完畢,這才坐在右金吾仗院,傳喚李汲前來——那你登堂之時,總得把武器放下吧。雖說即便赤手空拳,你想打死我也跟玩兒似的,但好歹我心理踏實一些不是麽?
李輔國傳召李汲,見面先喝一聲“你做的好大事”,自然是想殺殺李汲的威風。只可惜那小子雖然面露疑惑之色,卻毫不慌亂,使李輔國束手無策。於是先懾以威不能成功,便只好出下策,再示以好了——我給你找個使鐧的師父,你開心不開心哪?
以李輔國的智商,再加上多方打探,早就清楚李汲外粗而內細,不是莽夫一條了,但同時他認定李汲外剛而內柔,是個性情中人,我若是主動伸出橄欖枝去,想必他是不好意思毆打笑面人的。
回想當初,李汲為什麽拼了命也要救李倓?還不是因為李倓給他送了好些天的酒食。話說李倓那小子是真精明,竟想用此手段來籠絡李汲,進而拉攏李泌,其心不可問也!
所以李輔國才覺得,只要我將出好處來,即便當面相對,李汲也不會再跟我橫眉怒目,咱們可以好好地交交心——對付重情誼之輩,交心是最好的拉攏手段了,至於交的是真心是假心,姑且不論。
因為實話說我們兩人之間,不但因為皇太子而走上了同一條道兒,並且從前就說不上有什麽深仇大恨吧。我要弄死李倓,不最終沒弄死嗎?你恨我何來?至於你讓我在聖人面前丟臉了……我要不隔幾天丟回臉,能夠一直聖寵不衰,直至於今日嗎?其實魚朝恩丟的臉比我更大,我當時瞧著也挺開心的……
後面我把你騙去洛陽,安排人在途中下毒手,結果讓你把人給我沈江的沈江,拉走的拉走……但因此你救出沈妃,牢牢抱住了李適的粗腿,說起來我對你還算是有過恩惠呢!
我若真的不跟太子一條心,想收拾你還不是手拿把捏?但既要扶保太子,就必須示好於李適那孩子,通過跟你李汲一笑盡泯恩仇,乃是最便捷的法門。反正你身在禁中,我隨時都可以想招兒弄死你,何必急於一時,壞了大局啊?若因螻蟻而潰大堤,這種蠢事,我不為也。
由此李輔國便對李汲說:“前事暫且不論,即我今日所為,無不是為了聖人、國家。雖處禁中,非我本願也,難道你李二郎看人是論出身,看文章,而不是觀其才志的麽?”
李輔國話中之意:你是不是也跟外朝那些死讀聖人書的家夥一樣,就認準了閹宦不能幹政哪?我的才能,哪點兒不如政事堂那票庸碌之輩了?就因為不能做詩,寫不出花團錦簇的文章來?你不也是一樣?
李汲聞言,不禁啞然。實話說他厭惡宦官,多半出於生理反應——沒卵子的家夥,想起來就覺得臟啊——小半是因為史上但凡閹宦幹政的時代,多半都漆黑一片。但仔細想想,也不能因為對方沒卵子就天然歧視吧,終究他們也是醜惡的閹宦制度的受害者,算是可憐之人……
故此微微一楞後,只能回答說:“不合制度。”
李輔國笑道:“制度亦由聖人所定。”隨即將身子略略朝前一湊,壓低聲音問道:“李汲,你可知道,我畢生之願為何?”
“請李公垂示。”
李輔國長嘆一聲,假模假式面露悲天憫人之色,說:“原本吧,也不過想在宮中侍奉太子,竭盡忠悃,以盡天年罷了,老來能如楊思勖、高力士般加三品以上將軍銜,勒之於碑,樹之於墓,於願足矣!
“叵耐逆賊亂起,兩京失陷,上皇西狝。當是時也,百姓遮道而留,聖人惶惶然不知去就,左右大臣、侍從,竟無一人能奉獻良策,解此大難。無奈之下,我才大膽進諫,請聖人北向朔方。繼而靈武登基,實亦出自老身之謀……”
其實李亨與乃父分道,繼而北上朔方,其中有李豫、李倓很大的功勞;其在靈武登基,乃是軍民擁戴……不過李汲也相信,李輔國作為當時李亨最信賴的宦官,應該從中出過不少的力吧。
“天寶之後,國事逐漸糜爛,士大夫難辭其咎!難道李林甫亂政,是高力士協謀的麽?難道安祿山反叛,是我等召來的麽?國家被李林甫、楊國忠所壞,我這才不得已挺身而出,非求自身富貴,只為襄助聖人挽救危局罷了。
“是以今日之願,唯入政事堂,實任宰相,則可上輔明君,下安黎庶,士大夫們也不會再有異言了吧。”
李汲聞言,不禁愕然——“李公想做宰相?這也不合制度……”
“唐律中,可曾明言宦者不能入政事堂?都在聖人一心耳。”
“李公如今實操宰相之政,外官皆以‘五郎’甚至於‘五父’稱之,何必再去貪那些虛名……”
李輔國咬牙道:“若無虛名,士大夫輩終不肯心服!”
李汲心說算了吧,即便你如願以償當上了宰相,也沒人真把你當官僚,照樣看你是宦官,這小雞雞一割,你的身份就定性了——雞雞割而不能覆接,身份定而不能更改。想了一想,便道:
“今國事不振,固非李公一人之過,但李公執政內朝,也不能盡辭其咎。且即便李公入了政事堂,若不更改素行,恐怕士大夫仍不能心悅誠服啊。”
李輔國目露寒光,冷冷地問道:“我之素行,難道很不堪麽?”
李汲依舊毫無畏懼地與之對視,並且緩緩說道:“適才李公雲,不論君臣,李公只是天家一奴婢而已。則抱持著奴婢之心,而非自恃賓客之尊,有所必從亦有所必諫,似此等人,即便士大夫出身,青史上恐也脫不得‘佞幸’二字吧。”
李輔國耳聽此言,雙目中寒光更甚,眉毛一挑,便欲發作。但他終究還是強自按捺住了心中怒火,垂下眼去,手撚念珠,暗誦佛經——因為李汲這話雖然不客氣,但說的確實有道理啊,我若是沒有士大夫的心態,即便當上宰相,會被同僚傾心接納,目為同儕麽?
旋聽李汲又道:“且李公設‘察事廳子’,探查百官隱私,此豈宰相當為之事?則無宰相之心,不為宰相之行,而欲做宰相,可乎?”
李輔國不禁輕嘆一聲:“若百官都能竭誠盡忠,覆奉公守法,我又何必監察之、督刻之……”
“見有禦史在……”
李輔國一撇嘴:“彼輩昔不能制李林甫、楊國忠,於今又有何為?若然上皇亦用高力士等,早設‘察事廳子’,則林甫不能擅權,國忠不能亂政,安祿山也不敢勒兵謀反了吧。”
對於此言,李汲自然大大的不以為然。李輔國目前搞的,就是所謂的“特務政治”,與傳統監察制度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隱秘和不規範,而不公開必然導致不公正,不規範也必定導向不全面,其結果只能是軍民百姓,人人自危,朝野風氣,為之陰暗、沈郁……尤其這種特務政治,往往由天子一人牽頭,特務頭子一人負責,直線管理,別無制約,好處幾乎沒有,弊端卻百般叢生。
可是這麽覆雜的問題,真不方便掰開揉碎了跟李輔國研討,而且九成九對方壓根兒就聽不進去。因而李汲便簡明地回答道:“歷來制度,禦史可彈劾宰相,宰相亦可制約禦史;而唯‘察事廳子’,李公一人主掌,無人可以監督,必使群臣皆畏李公,而不懷德——此豈是宰相之行啊?”
李輔國心說有人怕我就很不錯啦,還奢望那票書生懷德?他們天性就不可能瞧得起我們這種人!也就你李汲膽子大,敢跟我掰扯這些……主要也是你讀書較少之故吧。想到這裏,突然發現,自己跟李汲倒也是頗有共同語言的。
——他當然不知道,其實李汲讀過的書比當世所謂飽學之士,恐怕都要多了去了,李汲只是不肯死背經典而已。
於是便道:“我若不軌,自有聖人督責!”
李汲反詰道:“若天子可督責宰相,則要禦史何用?若天子可督責禦史,覆要宰相何用?宰相、禦史,皆多人也,天子唯一,精力終究有限。便秦始皇般勤勉於政,日審竹簡五十筐,亦不能去趙高而制李斯,遂有沙丘之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