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愚民之心
關燈
小
中
大
唐軍追殺撤退的吐蕃軍,西出二十裏,斬首數百級,虜獲輜重物資雖然不多,亦可聊補數日間的戰損了。直到黃昏時分,大軍始歸,李元忠與李汲並轡在中,鎧胄映日,旗幡接雲,趾高氣揚地進入鄯城西門。
鄯城百姓齊出,羅拜道旁,高呼“萬勝”,迎接得勝而歸的子弟兵。
——因為李元忠所部雖然都不是鄯城人,但盡出關西,且半為鄯州本地募兵,而至於那一千神策軍將,也早就除去了頭盔或者皮帽,而戴上引以為傲的紅額襆頭,以示並非回紇。
李汲挺著胸脯,得意洋洋,游目四顧並招手向百姓們致意。只見百姓眼中俱都流露欣悅之意、欽敬之情,那一道道目光匯聚在他身上,竟使他遍體舒泰,飄飄然有欲仙之慨。
人生至樂,無過於此。
貌似前世曾經聽過一句話:“人生最大的快樂,即在勝敵、逐敵,盡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覆乘其馬,納其美貌的妻女……”李汲心說完全是扯淡呢嘛。敵人恐懼、仇恨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還能開心得起來,這是個喜歡淩虐的變態狂吧。
他打算修改這句話,改成:“人生最大的快樂,即在勝敵,逐敵,盡覆其所擄,遂見我同胞因擺脫戰禍而歡悅,喜極而泣,目我為英雄,甚至於為救主!”暴力是用來對抗暴力的,而不是用來自逞貪欲的;只有感謝的目光,頌揚的歌聲,才能使戰士真正體味到自身的價值。
身後追隨者,以及街邊所伏者,都是我的同族啊。雖說千百年後,吐蕃也將徹底融入中華民族,但在這個時代,仍舊是敵人——即便回紇,說不定哪天也會變成了敵人。
在民族觀念還不完善,還很原始的這西元八世紀,唯有中國,才能依靠同源的語言、共同的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名義上大一統的中央政府,把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凝聚在一起。即便自己祖居遼東,籍貫京兆,生在衛州,卻與身邊這些關西軍將,自然而成同袍;而這些從洮州來的神策兵,亦被鄯州百姓看作是自家子弟,其目街邊歡呼者,也是自家父老。
既為同袍,豈能不戮力同心,並肩作戰?既為父老,豈能不殺賊逐寇,保護他們的安全?
無意中一斜眼,瞥見了自己初來鄯城之時,曾經攔馬哀懇的那位老者。於是李汲策馬旁出,抵近了問道:“老先生可還記得我麽?”
那老者連忙叉手說道:“自然記得。聽聞李巡官摧鋒陷陣,手刃蕃酋數人、蕃賊無數,由此才能保得我鄯城平安。一城百姓,皆感李巡官的大恩大德,老朽全家,都當年節祭祀,恭祝李巡官長命百歲,公侯萬代!”
李汲“哈哈”大笑道:“我一人濟得甚事?都是李將軍……是節帥調度得法,郭、李二將軍指揮得當,萬千將士俱肯用命,鄯城百姓死不降敵,由此才獲大勝——你們的命,是你們自己救的,我等不過稍稍出力協助罷了。”
李元忠在旁聽了,不由得撚須而笑:“長衛勝而不驕,難得,難得。”
李汲笑道:“我是先鋒,將軍是大將,只靠先鋒,如何能打得贏仗?有什麽可驕傲的?”
其實他心裏挺得意,挺驕傲,但同時也反覆提醒自己,傲不可過,倘若變成驕橫,那就完蛋啦。況且從軍上陣之後,尤其體會到軍隊是一個完整的集體,缺了哪一部分都不成,若因驕傲而失軍心,遲早是會屍橫沙場的。
因為陳桴、羿鐵錘這一票神策軍,他使得非常順手啊;倘若換一支弱旅,這仗多半贏不了——別說偽裝回紇騎兵了,哪怕回紇騎兵真的大舉來援,他李汲指揮不動,即便戰勝,也不是自家的功勞。
再說郭昕先期歸城,早就準備下了慶功的酒宴,即在縣衙前迎入李元忠等,入內歡飲。從征諸將,自李元忠、李汲、胡昊以下,總計二十餘人,濟濟然聚於一堂。
郭、李二將並列上首,左右就是李汲與胡昊,再往下陳桴、羿鐵錘、帝德等人。郭、李都是五品武職,胡昊六品,餘皆七品以下——當然啦,帝德是客將,暫且無品;在座的文職只有一李汲一人,雖為八品,也自然得與胡昊同列。
軍中將兵之間,上下等級森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超過了朝堂;但既為宴飲,什麽規矩都不必講了,酒喝得高興了,有起而舞蹈的,有勾肩搭背的,有勸酒甚至於灌酒的,說不上醜態百出,是實在難分尊卑。主要大家夥兒品級相差不遠,估計若郭子儀、李光弼那路高品大員到了,軍將俱都戰戰兢兢,即便在酒宴上也是不敢放肆的。
胡昊最為活躍,嘴皮子也利索,自郭昕、李元忠以下,席席勸酒,人人不落,並且往往能夠逐一道明對方在戰場上的功績,頌詞如潮,說得諸將眉開眼笑,都不好意思不受他的酒。然而胡昊本人喝的卻少,甚至於托辭不勝酒力,以空杯相敬,受敬者卻不能不喝——這種交際高手,李汲來到此世後也是初見。
胡老兄你就不該當兵啊,應該去搞公關……
敬過幾輪,又回到首席,不過面對郭昕、李元忠,胡昊是絕不敢空杯相勸的,乃斟了半盞酒,深揖為壽:“多承二位將軍救我鄯城,恩德如天之高,如海之深,胡某代一城父老,再敬二位將軍一杯。”
李汲也有了三分酒意——因為他的功勞最大,事跡最突出,所以不僅僅胡昊來敬,他亦來者不拒——聽到此言,卻不由得眉頭一擰,嗯?
胡昊這意思,仿佛他是鄯城之主,而我等都是客將似的……
於是端著酒杯站起身來,佯笑道:“胡將軍此言不妥,天高之恩,出於聖人,海深之惠,當奉節帥,我等都不過聽從號令,恪盡職守而已。滿城父老之酒,自當敬高天,敬朝廷,胡將軍敬酒,還是自為說辭吧。”
胡昊聞言楞了一下,隨即擠擠小眼睛,點頭道:“是我酒後失言,李巡官責備得是……”但他接下來的動作,卻是堂人諸人全都始料未及的——
只見胡昊面朝郭昕、李元忠,“撲通”一聲就跪下了。
唐人仍慣例席地而坐,象胡床一類垂腿而坐的家什雖然早已傳入,卻不普及,但在非重要場合、嚴肅場合——比如今日酒席宴間——倒也不必嚴格遵禮跪坐,盤腿就成。而即便跪坐,起身勸酒,是不必要再跪的,終究隋唐的風俗習慣跟魏晉以前差距甚遠。
所以胡昊這一跪,於禮過大,於情特異,大家夥兒全都楞住啦,堂上喧囂之聲,就此一滯。郭、李二將急忙起身,伸出手來虛攙:“胡君這是何意啊?”
胡昊高舉酒杯,眼中竟有清淚垂下,他還刻意仰起腦袋來,使得人人都能看清自己的表情——“胡某非為個人,而代滿城百姓,敬二位將軍一杯酒,一謝二位將軍驅逐蕃寇,救我鄯城,二為……懇請將軍長駐鄯城,不要去了!”
郭、李二將聞言,不由得面面相覷。
棄守鄯城,本是幕府定計。原計劃郭昕守足三個月,不管蕃賊是不是主動退去,都要遷走鄯城軍民,把防線收縮到小峽以東——這是因為沿邊軍鎮多數淪陷後,鄯城本身的地利並不便於防守,並且蕃賊隨時都可能再來侵擾,城外土地難以耕種,也使得鄯城在經濟上變成了雞肋了。
想當初李汲奉勸李倓防守鄯城,主要是算的政治賬:一,你才到隴右,便主動棄城,恐怕難對朝廷交待;二,不戰而退,將使吐蕃更輕我唐,且有損隴右的軍心民氣,對於日後戰事不利。所以愈是初至,立足未穩,愈是要死守鄯城,拼命打上一仗,才好確定咱們將來的方針策略。
如今還不到三個月,吐蕃軍便即後撤,並且還是在連續受挫後不得不撤,無論對於李倓,還是郭昕而言,都是預想不到的最佳結果。從來樂不可極,也到了該收篷的時候啦,棄守之事便當提上議事日程。
事實上宴會之前,李汲他們尚未返城,郭昕便就此事向胡昊征求過意見——該怎麽說服城中居民,隨我軍後撤呢?
不料酒酣之時,胡昊卻悍然提出來,說代滿城軍民“懇請將軍長駐鄯城,不要去了。”這啥意思?就是不想撤唄!
眼看郭、李二將茫然無措,李汲便開口問道:“胡將軍此言,不知道確實是鄯城父老之意啊,還是將軍自己的願望啊?”
李汲的身份與眾不同,既為文職,又是李倓的親信,所以才敢直接質問品級比自己高得多的胡昊——話說初見之時,胡昊就沒敢在自己面前拿大嘛。
但不等胡昊回答,李汲便又望向郭昕、李元忠,拱手道:“末將此前奉命來鄯城勘察地勢,校閱守軍,城中父老有攔馬號哭者,確乎不願棄城。然而大戰之後,相信彼等心跡,自當有所不同了吧……”
老百姓戀土難離,本屬正常,但當初那老者自言寧可與蕃賊同歸於盡,也不肯拋棄祖宗廬墓,還被李汲訓斥了一番,很大一個原因,是尚未見到蕃軍之來。人都是存有僥幸心理的,那萬一蕃賊不至,我等卻聽命棄守了,田地、房屋、家產盡數拋卻,再上哪兒掏摸後悔藥去啊?
等到吐蕃大軍真的來了,百姓自然惶恐,雖說多數仍願相助官軍死守,卻也有少部分打算逃亡,甚至於在城內散播失敗情緒——郭昕為此假以吐蕃奸細的罪名,捕殺了十數人,這事兒他在給李倓的奏報中也曾提起過。
再等親眼見到相識之人為助城守而死,見到官兵遺體陸續輿歸,或者負創者哀呼痛號,直接受此刺激,相信會有相當多數的百姓心生怯意,改變初衷吧。之所以不逃,是因為蕃賊還在城外,多半逃不遠,而若退路通暢,相信必有多數居民想要扶老攜幼東去的。
這也正是城東之壘既為李元忠所得,蕃軍不退,郭昕仍舊不敢寬馳城禁,大開東門的原因所在。
李汲方才在城中見到那位老者時,便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感覺可以靠蕃賊覆來的假消息,恐嚇多數居民棄城東遷——老百姓最好騙啦。
這年月教育普及程度很差,多數百姓都是目不識丁的愚氓,即便為惡,也只能“竊鉤”而不能“竊國”;即有美德,往好了說,也必得加上前置修飾詞——“樸素的”。而至於少數文化人,甚至於朝廷官吏,無論見識面還是知識水平,在穿越客李汲眼中,也就那麽回事兒罷了。
說白了,在李汲眼中,日常接觸到的,絕大多數都是蠢鈍愚民。
然而這並不是說李汲自矜其能,敢視萬民為螻蟻。他前世聽說過相互銜接的兩句話,深以為然——第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愚民。”
第二句話:“但歷史,就是愚民在推動著前進的,英雄豪傑,不過是他們豎起來的旗桿罷了。”
荀子曾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誰都可以瞧不起一滴水的力量,但若這一滴滴的水匯聚而為溪澗,為湖泊,為江河,為汪洋,還有膽敢輕視嗎?人皆自水中生出,覆逐水而行,順之可進,逆之必覆。
所以老子也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中國的百姓也是如此,向來柔順,善處逆境,只要有條小溝讓他們勉強流淌,終不為害;但你若是處處封堵,不給他們活路,逼急了百姓,水溢出渠,繼而百川匯聚,再強大的王朝都能瞬間沖垮嘍!
當然,拉回來說,即便愚民實推動歷史的進步,所言也是大勢,具體到一城一地的得失,李汲認為,還主要得靠咱們官員和軍人哪。倘若勸說不成,那就引導,引導不成,小小的誆騙也不失為一條可用之策——只要目的是為他們好。
胡昊當然聽不懂李汲話中深意,但李汲仍主張放棄鄯城,他還是能夠聽明白的,心下不禁有些黯然。
他請求不要棄守鄯城,確實不是聽到了老百姓的呼聲,而基本上是在為自家考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鄯城百姓齊出,羅拜道旁,高呼“萬勝”,迎接得勝而歸的子弟兵。
——因為李元忠所部雖然都不是鄯城人,但盡出關西,且半為鄯州本地募兵,而至於那一千神策軍將,也早就除去了頭盔或者皮帽,而戴上引以為傲的紅額襆頭,以示並非回紇。
李汲挺著胸脯,得意洋洋,游目四顧並招手向百姓們致意。只見百姓眼中俱都流露欣悅之意、欽敬之情,那一道道目光匯聚在他身上,竟使他遍體舒泰,飄飄然有欲仙之慨。
人生至樂,無過於此。
貌似前世曾經聽過一句話:“人生最大的快樂,即在勝敵、逐敵,盡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面,覆乘其馬,納其美貌的妻女……”李汲心說完全是扯淡呢嘛。敵人恐懼、仇恨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還能開心得起來,這是個喜歡淩虐的變態狂吧。
他打算修改這句話,改成:“人生最大的快樂,即在勝敵,逐敵,盡覆其所擄,遂見我同胞因擺脫戰禍而歡悅,喜極而泣,目我為英雄,甚至於為救主!”暴力是用來對抗暴力的,而不是用來自逞貪欲的;只有感謝的目光,頌揚的歌聲,才能使戰士真正體味到自身的價值。
身後追隨者,以及街邊所伏者,都是我的同族啊。雖說千百年後,吐蕃也將徹底融入中華民族,但在這個時代,仍舊是敵人——即便回紇,說不定哪天也會變成了敵人。
在民族觀念還不完善,還很原始的這西元八世紀,唯有中國,才能依靠同源的語言、共同的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名義上大一統的中央政府,把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凝聚在一起。即便自己祖居遼東,籍貫京兆,生在衛州,卻與身邊這些關西軍將,自然而成同袍;而這些從洮州來的神策兵,亦被鄯州百姓看作是自家子弟,其目街邊歡呼者,也是自家父老。
既為同袍,豈能不戮力同心,並肩作戰?既為父老,豈能不殺賊逐寇,保護他們的安全?
無意中一斜眼,瞥見了自己初來鄯城之時,曾經攔馬哀懇的那位老者。於是李汲策馬旁出,抵近了問道:“老先生可還記得我麽?”
那老者連忙叉手說道:“自然記得。聽聞李巡官摧鋒陷陣,手刃蕃酋數人、蕃賊無數,由此才能保得我鄯城平安。一城百姓,皆感李巡官的大恩大德,老朽全家,都當年節祭祀,恭祝李巡官長命百歲,公侯萬代!”
李汲“哈哈”大笑道:“我一人濟得甚事?都是李將軍……是節帥調度得法,郭、李二將軍指揮得當,萬千將士俱肯用命,鄯城百姓死不降敵,由此才獲大勝——你們的命,是你們自己救的,我等不過稍稍出力協助罷了。”
李元忠在旁聽了,不由得撚須而笑:“長衛勝而不驕,難得,難得。”
李汲笑道:“我是先鋒,將軍是大將,只靠先鋒,如何能打得贏仗?有什麽可驕傲的?”
其實他心裏挺得意,挺驕傲,但同時也反覆提醒自己,傲不可過,倘若變成驕橫,那就完蛋啦。況且從軍上陣之後,尤其體會到軍隊是一個完整的集體,缺了哪一部分都不成,若因驕傲而失軍心,遲早是會屍橫沙場的。
因為陳桴、羿鐵錘這一票神策軍,他使得非常順手啊;倘若換一支弱旅,這仗多半贏不了——別說偽裝回紇騎兵了,哪怕回紇騎兵真的大舉來援,他李汲指揮不動,即便戰勝,也不是自家的功勞。
再說郭昕先期歸城,早就準備下了慶功的酒宴,即在縣衙前迎入李元忠等,入內歡飲。從征諸將,自李元忠、李汲、胡昊以下,總計二十餘人,濟濟然聚於一堂。
郭、李二將並列上首,左右就是李汲與胡昊,再往下陳桴、羿鐵錘、帝德等人。郭、李都是五品武職,胡昊六品,餘皆七品以下——當然啦,帝德是客將,暫且無品;在座的文職只有一李汲一人,雖為八品,也自然得與胡昊同列。
軍中將兵之間,上下等級森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超過了朝堂;但既為宴飲,什麽規矩都不必講了,酒喝得高興了,有起而舞蹈的,有勾肩搭背的,有勸酒甚至於灌酒的,說不上醜態百出,是實在難分尊卑。主要大家夥兒品級相差不遠,估計若郭子儀、李光弼那路高品大員到了,軍將俱都戰戰兢兢,即便在酒宴上也是不敢放肆的。
胡昊最為活躍,嘴皮子也利索,自郭昕、李元忠以下,席席勸酒,人人不落,並且往往能夠逐一道明對方在戰場上的功績,頌詞如潮,說得諸將眉開眼笑,都不好意思不受他的酒。然而胡昊本人喝的卻少,甚至於托辭不勝酒力,以空杯相敬,受敬者卻不能不喝——這種交際高手,李汲來到此世後也是初見。
胡老兄你就不該當兵啊,應該去搞公關……
敬過幾輪,又回到首席,不過面對郭昕、李元忠,胡昊是絕不敢空杯相勸的,乃斟了半盞酒,深揖為壽:“多承二位將軍救我鄯城,恩德如天之高,如海之深,胡某代一城父老,再敬二位將軍一杯。”
李汲也有了三分酒意——因為他的功勞最大,事跡最突出,所以不僅僅胡昊來敬,他亦來者不拒——聽到此言,卻不由得眉頭一擰,嗯?
胡昊這意思,仿佛他是鄯城之主,而我等都是客將似的……
於是端著酒杯站起身來,佯笑道:“胡將軍此言不妥,天高之恩,出於聖人,海深之惠,當奉節帥,我等都不過聽從號令,恪盡職守而已。滿城父老之酒,自當敬高天,敬朝廷,胡將軍敬酒,還是自為說辭吧。”
胡昊聞言楞了一下,隨即擠擠小眼睛,點頭道:“是我酒後失言,李巡官責備得是……”但他接下來的動作,卻是堂人諸人全都始料未及的——
只見胡昊面朝郭昕、李元忠,“撲通”一聲就跪下了。
唐人仍慣例席地而坐,象胡床一類垂腿而坐的家什雖然早已傳入,卻不普及,但在非重要場合、嚴肅場合——比如今日酒席宴間——倒也不必嚴格遵禮跪坐,盤腿就成。而即便跪坐,起身勸酒,是不必要再跪的,終究隋唐的風俗習慣跟魏晉以前差距甚遠。
所以胡昊這一跪,於禮過大,於情特異,大家夥兒全都楞住啦,堂上喧囂之聲,就此一滯。郭、李二將急忙起身,伸出手來虛攙:“胡君這是何意啊?”
胡昊高舉酒杯,眼中竟有清淚垂下,他還刻意仰起腦袋來,使得人人都能看清自己的表情——“胡某非為個人,而代滿城百姓,敬二位將軍一杯酒,一謝二位將軍驅逐蕃寇,救我鄯城,二為……懇請將軍長駐鄯城,不要去了!”
郭、李二將聞言,不由得面面相覷。
棄守鄯城,本是幕府定計。原計劃郭昕守足三個月,不管蕃賊是不是主動退去,都要遷走鄯城軍民,把防線收縮到小峽以東——這是因為沿邊軍鎮多數淪陷後,鄯城本身的地利並不便於防守,並且蕃賊隨時都可能再來侵擾,城外土地難以耕種,也使得鄯城在經濟上變成了雞肋了。
想當初李汲奉勸李倓防守鄯城,主要是算的政治賬:一,你才到隴右,便主動棄城,恐怕難對朝廷交待;二,不戰而退,將使吐蕃更輕我唐,且有損隴右的軍心民氣,對於日後戰事不利。所以愈是初至,立足未穩,愈是要死守鄯城,拼命打上一仗,才好確定咱們將來的方針策略。
如今還不到三個月,吐蕃軍便即後撤,並且還是在連續受挫後不得不撤,無論對於李倓,還是郭昕而言,都是預想不到的最佳結果。從來樂不可極,也到了該收篷的時候啦,棄守之事便當提上議事日程。
事實上宴會之前,李汲他們尚未返城,郭昕便就此事向胡昊征求過意見——該怎麽說服城中居民,隨我軍後撤呢?
不料酒酣之時,胡昊卻悍然提出來,說代滿城軍民“懇請將軍長駐鄯城,不要去了。”這啥意思?就是不想撤唄!
眼看郭、李二將茫然無措,李汲便開口問道:“胡將軍此言,不知道確實是鄯城父老之意啊,還是將軍自己的願望啊?”
李汲的身份與眾不同,既為文職,又是李倓的親信,所以才敢直接質問品級比自己高得多的胡昊——話說初見之時,胡昊就沒敢在自己面前拿大嘛。
但不等胡昊回答,李汲便又望向郭昕、李元忠,拱手道:“末將此前奉命來鄯城勘察地勢,校閱守軍,城中父老有攔馬號哭者,確乎不願棄城。然而大戰之後,相信彼等心跡,自當有所不同了吧……”
老百姓戀土難離,本屬正常,但當初那老者自言寧可與蕃賊同歸於盡,也不肯拋棄祖宗廬墓,還被李汲訓斥了一番,很大一個原因,是尚未見到蕃軍之來。人都是存有僥幸心理的,那萬一蕃賊不至,我等卻聽命棄守了,田地、房屋、家產盡數拋卻,再上哪兒掏摸後悔藥去啊?
等到吐蕃大軍真的來了,百姓自然惶恐,雖說多數仍願相助官軍死守,卻也有少部分打算逃亡,甚至於在城內散播失敗情緒——郭昕為此假以吐蕃奸細的罪名,捕殺了十數人,這事兒他在給李倓的奏報中也曾提起過。
再等親眼見到相識之人為助城守而死,見到官兵遺體陸續輿歸,或者負創者哀呼痛號,直接受此刺激,相信會有相當多數的百姓心生怯意,改變初衷吧。之所以不逃,是因為蕃賊還在城外,多半逃不遠,而若退路通暢,相信必有多數居民想要扶老攜幼東去的。
這也正是城東之壘既為李元忠所得,蕃軍不退,郭昕仍舊不敢寬馳城禁,大開東門的原因所在。
李汲方才在城中見到那位老者時,便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感覺可以靠蕃賊覆來的假消息,恐嚇多數居民棄城東遷——老百姓最好騙啦。
這年月教育普及程度很差,多數百姓都是目不識丁的愚氓,即便為惡,也只能“竊鉤”而不能“竊國”;即有美德,往好了說,也必得加上前置修飾詞——“樸素的”。而至於少數文化人,甚至於朝廷官吏,無論見識面還是知識水平,在穿越客李汲眼中,也就那麽回事兒罷了。
說白了,在李汲眼中,日常接觸到的,絕大多數都是蠢鈍愚民。
然而這並不是說李汲自矜其能,敢視萬民為螻蟻。他前世聽說過相互銜接的兩句話,深以為然——第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愚民。”
第二句話:“但歷史,就是愚民在推動著前進的,英雄豪傑,不過是他們豎起來的旗桿罷了。”
荀子曾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誰都可以瞧不起一滴水的力量,但若這一滴滴的水匯聚而為溪澗,為湖泊,為江河,為汪洋,還有膽敢輕視嗎?人皆自水中生出,覆逐水而行,順之可進,逆之必覆。
所以老子也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中國的百姓也是如此,向來柔順,善處逆境,只要有條小溝讓他們勉強流淌,終不為害;但你若是處處封堵,不給他們活路,逼急了百姓,水溢出渠,繼而百川匯聚,再強大的王朝都能瞬間沖垮嘍!
當然,拉回來說,即便愚民實推動歷史的進步,所言也是大勢,具體到一城一地的得失,李汲認為,還主要得靠咱們官員和軍人哪。倘若勸說不成,那就引導,引導不成,小小的誆騙也不失為一條可用之策——只要目的是為他們好。
胡昊當然聽不懂李汲話中深意,但李汲仍主張放棄鄯城,他還是能夠聽明白的,心下不禁有些黯然。
他請求不要棄守鄯城,確實不是聽到了老百姓的呼聲,而基本上是在為自家考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