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置之死地
關燈
小
中
大
李汲讀完了李寡言的來信,撇至一旁,一邊琢磨著應該怎樣措辭回覆,一邊提起筷子來。
大概是送別之餐,比平日更為豐盛,一道蒸羊肉佐以蒜醬,入口鮮香,酥而不爛、肥而不膩,吃得李汲是大快朵頤。主食是胡麻餅,李汲幹脆把餅從中剖開,將羊肉蘸了蒜醬夾進去,“吭哧”一大口,就流了滿手的脂油……
配菜則有攤雞蛋、燒鵝脯、煮秋葵、烤新韭,以及蜜薤、醋芹,外加一大碗胡麻粟米粥、一小盆嫩藿羊骨羹。李汲手不停揮,吃了個肚兒圓,這才放下筷子,輕嘆一聲:“此去禦蕃,不知多久才能再吃到這般美食了……”
青鸞伏下身去,禱祝道:“唯願郎君摧鋒破銳,馬到功成。”直起身來後,就一指屋角:“替換衣衫都已漿洗、熨燙了,明日一早,好送郎君登程。”
李汲略略轉頭,不經意間,瞥見青鸞眼圈似乎有些發紅,眼下似乎有些淚痕,便笑問道:“你也舍不得我麽?蕃賊雖眾,我卻並不放在心上,幕府都已謀劃得宜,此去必然無虞,正不必傷感。”頓了一頓,又道:“但望李元忠將軍可以早日從廓州歸來,則我便可交卸肩頭重擔,回返鄯州了。”
其實他是很想跟郭昕、李元忠等人並肩禦敵的,倘若郭昕判斷無誤的話,不管是贏是輸,這場仗起碼得打兩三個月——倘若鄯城連兩個月都守不住,那就證明郭昕也是紙上談兵之輩,估計作為郭子儀的侄子,又有嚴武薦舉,不至於那麽差吧。
但確實也舍不得離開青鸞……的美食太長時間啊。
“你且好生看守、打掃屋舍,候我歸來便可。”
青鸞又是一伏身,仿佛特意遮住了臉面,緩緩說道:“屋舍自有老軍灑掃,奴怕是不能久居的……”
李汲聞言,多少吃了一驚,脫口而出:“卻是為何?”隨即反應過來,當即一拍幾案:“倒是我疏忽了……”
終究青鸞的身份還是官妓,不是他李汲的私人財產……這個詞說起來很膈應人,但在這年月,奴婢乃至侍妾,多半就是當作主人家財產看待的啊。青鸞只是由倉曹暫時調撥過來,服侍李汲起居,為他洗衣做飯而已,那麽既然李汲因公暫離,青鸞就沒理由繼續跟這屋裏呆著了。
此屋暫時閑置,也沒人需要侍寢,也沒人需要用膳,至於擦抹窗欞、灑掃院落之類雜事,有必要擱個色藝都還瞧得過去的官妓專門負責嗎?多浪費資源啊。
故而按道理來說,李汲一走,青鸞也必定是要調回去的。至於等李汲回返之時,是不是把她再調撥過來,也還在未知之數。
想到這裏,李汲多少有些郁悶。
他倒不在乎青鸞去給別人燒飯做菜,越是老饕,對於美食越沒有獨享的貪欲——這得大家夥兒都能吃上,人人叫好,才是“眾樂樂”呢。但青鸞作為官妓而非專業廚娘,多半是會被別人叫去陪酒,甚至於侍寢的哪!
從前之事,暫且不論,這都打我眼前經過了,再投入他人懷抱,其誰能忍?!李汲心說我之所以明明有機會,如今也有財力去眠花宿柳,卻始終邁不開步子,正是這個緣由——若無感情,睡了也不爽啊;若有感情,誰肯再留予他人?
想了一想,便道:“我去日應不長久,且大敵當前,官府中料也少有應酬、宴飲之事……稍歇寫幾句話,你交予戶曹參軍,從此留居在我家中便可,勿適他處——相信這個面子,他總不能不給我吧。”
看青鸞的表情,頗為喜出望外,急忙第三次俯身叩拜:“感承郎君美意,無以答報……”李汲一伸手,扶住了她的肩膀,稍稍按了一按,不由得胸中綺念叢生……
但是提醒自己,倘若因此機會把青鸞收用了,未免有些趁人之危,非大丈夫所當為也。況且明天就要出征了,也該好好養精蓄銳……且待回來,甚至於仗打完了再說吧。
——————————
給李寡言寫完回信,又給青鸞寫了……可以算請假條吧,李汲早早便睡下了,翌晨起身,點集兵馬,浩蕩離開鄯州,向西進發。
小峽在鄯城以東三十裏外,時人謂“懸崖陡壁,對立千仞,湟水中流,霆驚箭激,山徑狹隘,車不雙輪,馬不並轡”,確實是一等一的險要之處。
具體而言,湟水東註,在小峽口陡然收窄,其後將近六裏之遙,水流湍急,河岸極窄——其北岸是大道,但最窄處不能容兩馬並行;其南岸還有一條小路,竟連馬都過不去,很多地方還得行人側身扶壁,才能勉強通過。
不過李汲終究不是頭回到這兒來了,且此前途經時,便與陳桴等人商議過,應該如何防守。就理論上來說,理當駐兵小峽東口,敵人哪怕千軍萬馬來侵,到這兒都得擺一字長蛇陣,必定成為天然的箭靶。但問題如此一來,吐蕃人不必深入,只要堵住小峽西口,唐軍也出不去啊。固然可保峽後谷地裏的農田,但對於鄯城,就根本策應不上了。
則郭昕守鄯城,等於陷入死地,不但對於士氣必定造成沈重打擊,而且一旦城不能守,就連撤都撤不下來。
因此只能考慮在峽西立營,面對喇叭口,背朝狹路,自居易攻難守之處……理論上而言,自東防西,其實大峽甚至於老鴉峽更為合適,但那就必然把大片農田和產出,全都拱手送給吐蕃人了。
應對此等局面,李汲的主張便是:“上山!”
一出小峽西口,他便命擅長登攀的士卒爬上南側山壁,覆結成十數丈長的繩梯來,接應同袍和物資登山。李汲往山上放了五百新兵,並要他們伐木建造簡易的投石機,即以石砲和弓弩控扼峽口外的平地——這支兵馬,李汲交給了謹慎可靠的陳桴。
餘兵則在峽谷口外,湟水南岸掘壕築壘,立下營寨。羿鐵錘有些不明白,問李汲道:“北岸路寬,南岸路窄,蕃賊若想通過,必經北道,我等卻為何不於北岸築壘,卻要在南岸立陣呢?”
李汲伸手指點周邊地形,解釋道:“雖雲北寬南窄,其實不必考量。若輸送貨物,自當走北道,因為南道不能行車;但大軍欲過,一人側行和一馬獨行,究竟能有多大區別?要在湟水北岸地亦狹窄,南岸則開闊得多……”
小峽以西這個喇叭口,跟湟水的夾角,北岸不到十五度,南岸卻超過了六十五度。也就是說,若從北岸大道出來,前路逐漸放寬,漸走漸廣,而若從南岸小道出來,眼前卻瞬間開闊。故而數千兵馬若在北岸立營,地方太過狹窄,很難排布得開,只能采取純粹的守勢,且很容易就被吐蕃軍給封堵住了,絲毫動彈不得。
李汲領這三千唐軍,固然新卒為多,卻也有五百神策精銳,戰馬不下四百匹,是一支可資利用,也必須要利用起來的機動力量。此前曾與李泌共同檢討睢陽之戰,李汲由此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純采守勢,把主動權盡數交予對手,只能是越打越弱,在沒有外援的前提下,絕無翻盤的機會。
張巡先後以弱勢兵力防守雍丘、寧陵乃至於睢陽,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叛軍,不但屢屢反擊得手,並且還能來去自如——倘若不是睢陽的戰略位置實在太過重要,絕不可棄,相信尹子奇就算長出三頭六臂來,也拿張巡一點兒招沒有。
因此李汲的策略,就是用深溝高壘再加山上的弓弩石砲來正面抵禦蕃賊,再尋機出動騎兵,亂敵陣列、挫敵士氣,以減少防守方面的壓力。況且他還需要策應鄯城的攻防戰,甚至於配合郭昕將全城軍民後撤至鄯州,怎麽能夠劃個圈子把自己給困死呢?
而湟水南岸,平原相對廣袤,更多閃展騰挪的餘地,立營於此,比北岸要有利得多了。
羿鐵錘認可了李汲的解釋,但隨即卻又嘆一口氣,說:“只是地方越廣,防守越難啊……”
李汲笑問:“鐵錘你怕了不成麽?”
羿鐵錘面孔當即漲得通紅,一挺胸膛:“大不了跟蕃賊廝殺至死,我有何可怕?!”
李汲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倘若鄯城方面竟放四五倍於我的敵兵到小峽來,則是郭將軍無能,我等也不必久守,及時撤退為宜。”
吐蕃主力必攻鄯城西壁,而派游軍緣山向東,就理論上而言,不可能過來太過龐大的軍隊——雖然多半還是比李汲他們要多好幾倍。而若吐蕃兵可以將大軍順利開至城東,形成對鄯城的合圍之勢,外援難以策應,鄯城必定防守不住啊。郭昕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嗎?倘若他一時糊塗,或者雖然明白,卻有心無力,竟然在戰役之初便使蕃賊大舉東進,則李汲他們防守小峽西口有啥意義?
還不如趕緊歸至東口,嚴防死守的為好。
李汲為了呼應鄯城,幾乎自陷於死地。孫子雲:“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不過在李汲的理解,這說的是軍形態勢而非軍爭策略,提醒將領註意:我雖陷死地而有後生之望,敵即陷死地而絕不可疏忽……
所以行軍作戰,絕不可能在沒有後手的前提下,就自陷死地,奢望“後生”——韓信有易幟之謀,乃斬陳餘;馬謖舍水上山,遂失街亭。
因而李汲把建造營壘之事,全都交給了羿鐵錘負責,自己則逡巡於湟水之上,謀劃退路。小峽長達六裏餘,無論南道、北道,都狹窄難行,別說敵人不容易突過去,就連唐軍一旦挫敗,或者必須戰略轉移,都不可能輕松後撤啊。而一旦全軍盡沒於此,則道路不管再怎麽難走,前無阻礙,蕃賊不是坦坦然地便能通過嗎?
然而道路實在太窄,也不可能開山;湟水流湍浪急,也不可能放船。最終李汲只得雙管齊下,一方面在南道的山崖上埋釘系繩,則士卒攀繩而行,速度總能快一些,危險系數也能低一點;另方面搜集羊皮、葫蘆等物,以備造筏下水——那玩意不容易翻,也不大可能如木舟般被激流拍碎。
不過麽,大數量的合格的羊皮筏子真不是那麽容易制造出來的,多半最後只能當救生圈用……
李汲估摸著,倘有萬一,想把全軍都撤下去是絕不可能的,能夠逃掉四五百人,或能及時在小峽東口憑險重整防線,留出向鄯州求援的充足時間吧。
規劃既定,便寫信通知郭昕,翌日郭昕回信,首先通報了當前的形勢。
據郭昕才得著的消息,綏和守捉在堅守了三天之後,終於還是被吐蕃軍給攻陷了,南道蕃軍不下萬眾。北道蕃軍大概也是萬人左右,已有游騎經宣威軍,過土樓山,侵入鄯城近郊。郭昕先是示敵以弱,不肯出城迎擊,等蕃騎肆無忌憚地近抵城下之後,才猛然間率領騎兵沖殺出去,小勝一陣,斬首過百,大振了城內的軍心民氣。
吐蕃軍的主力,應該還是沿大道從西方來,據說已陷綏戎城而進抵臨蕃城下。郭昕估算,臨蕃城守不了幾天,最遲十日之後,三路蕃軍便將在鄯城西郊會師。
所以這些天,他正忙著動員軍民搶割城南之麥——不管有沒有熟,沒熟的起碼可以用來餵馬,或者充作柴薪啊,總歸不能留給吐蕃人。
對於李汲在小峽峽口的布置,郭昕基本上認可。他在信中說:“此前唯聽足下所言,未能親臨踏勘,不知小峽之險,更在某預料之外也……則鄯城數萬軍人,安能於賊前順利撤過小峽?除非禹王在此,能驅熊羆開山……
“因而某將堅守鄯城,候蕃賊糧盡退兵後,再徐徐撤守。蕃賊不去,鄯城不失,若失,某必與城池、軍人同殉也!足下不必過慮鄯城,峽西能守便守,不能守則退至峽東,要在保全實力,以期後舉。
“然若節帥能絡繹增兵,峽口非數千眾,而聚集萬眾、數萬眾,則蕃賊必不敢全力以攻鄯城,守之不難也。”
信的末尾,貌似是臨封緘前新添上了一句話:“方得報,北道蕃將為尚讚磨,南道蕃將為尚息東讚,正面蕃將,果然是馬重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大概是送別之餐,比平日更為豐盛,一道蒸羊肉佐以蒜醬,入口鮮香,酥而不爛、肥而不膩,吃得李汲是大快朵頤。主食是胡麻餅,李汲幹脆把餅從中剖開,將羊肉蘸了蒜醬夾進去,“吭哧”一大口,就流了滿手的脂油……
配菜則有攤雞蛋、燒鵝脯、煮秋葵、烤新韭,以及蜜薤、醋芹,外加一大碗胡麻粟米粥、一小盆嫩藿羊骨羹。李汲手不停揮,吃了個肚兒圓,這才放下筷子,輕嘆一聲:“此去禦蕃,不知多久才能再吃到這般美食了……”
青鸞伏下身去,禱祝道:“唯願郎君摧鋒破銳,馬到功成。”直起身來後,就一指屋角:“替換衣衫都已漿洗、熨燙了,明日一早,好送郎君登程。”
李汲略略轉頭,不經意間,瞥見青鸞眼圈似乎有些發紅,眼下似乎有些淚痕,便笑問道:“你也舍不得我麽?蕃賊雖眾,我卻並不放在心上,幕府都已謀劃得宜,此去必然無虞,正不必傷感。”頓了一頓,又道:“但望李元忠將軍可以早日從廓州歸來,則我便可交卸肩頭重擔,回返鄯州了。”
其實他是很想跟郭昕、李元忠等人並肩禦敵的,倘若郭昕判斷無誤的話,不管是贏是輸,這場仗起碼得打兩三個月——倘若鄯城連兩個月都守不住,那就證明郭昕也是紙上談兵之輩,估計作為郭子儀的侄子,又有嚴武薦舉,不至於那麽差吧。
但確實也舍不得離開青鸞……的美食太長時間啊。
“你且好生看守、打掃屋舍,候我歸來便可。”
青鸞又是一伏身,仿佛特意遮住了臉面,緩緩說道:“屋舍自有老軍灑掃,奴怕是不能久居的……”
李汲聞言,多少吃了一驚,脫口而出:“卻是為何?”隨即反應過來,當即一拍幾案:“倒是我疏忽了……”
終究青鸞的身份還是官妓,不是他李汲的私人財產……這個詞說起來很膈應人,但在這年月,奴婢乃至侍妾,多半就是當作主人家財產看待的啊。青鸞只是由倉曹暫時調撥過來,服侍李汲起居,為他洗衣做飯而已,那麽既然李汲因公暫離,青鸞就沒理由繼續跟這屋裏呆著了。
此屋暫時閑置,也沒人需要侍寢,也沒人需要用膳,至於擦抹窗欞、灑掃院落之類雜事,有必要擱個色藝都還瞧得過去的官妓專門負責嗎?多浪費資源啊。
故而按道理來說,李汲一走,青鸞也必定是要調回去的。至於等李汲回返之時,是不是把她再調撥過來,也還在未知之數。
想到這裏,李汲多少有些郁悶。
他倒不在乎青鸞去給別人燒飯做菜,越是老饕,對於美食越沒有獨享的貪欲——這得大家夥兒都能吃上,人人叫好,才是“眾樂樂”呢。但青鸞作為官妓而非專業廚娘,多半是會被別人叫去陪酒,甚至於侍寢的哪!
從前之事,暫且不論,這都打我眼前經過了,再投入他人懷抱,其誰能忍?!李汲心說我之所以明明有機會,如今也有財力去眠花宿柳,卻始終邁不開步子,正是這個緣由——若無感情,睡了也不爽啊;若有感情,誰肯再留予他人?
想了一想,便道:“我去日應不長久,且大敵當前,官府中料也少有應酬、宴飲之事……稍歇寫幾句話,你交予戶曹參軍,從此留居在我家中便可,勿適他處——相信這個面子,他總不能不給我吧。”
看青鸞的表情,頗為喜出望外,急忙第三次俯身叩拜:“感承郎君美意,無以答報……”李汲一伸手,扶住了她的肩膀,稍稍按了一按,不由得胸中綺念叢生……
但是提醒自己,倘若因此機會把青鸞收用了,未免有些趁人之危,非大丈夫所當為也。況且明天就要出征了,也該好好養精蓄銳……且待回來,甚至於仗打完了再說吧。
——————————
給李寡言寫完回信,又給青鸞寫了……可以算請假條吧,李汲早早便睡下了,翌晨起身,點集兵馬,浩蕩離開鄯州,向西進發。
小峽在鄯城以東三十裏外,時人謂“懸崖陡壁,對立千仞,湟水中流,霆驚箭激,山徑狹隘,車不雙輪,馬不並轡”,確實是一等一的險要之處。
具體而言,湟水東註,在小峽口陡然收窄,其後將近六裏之遙,水流湍急,河岸極窄——其北岸是大道,但最窄處不能容兩馬並行;其南岸還有一條小路,竟連馬都過不去,很多地方還得行人側身扶壁,才能勉強通過。
不過李汲終究不是頭回到這兒來了,且此前途經時,便與陳桴等人商議過,應該如何防守。就理論上來說,理當駐兵小峽東口,敵人哪怕千軍萬馬來侵,到這兒都得擺一字長蛇陣,必定成為天然的箭靶。但問題如此一來,吐蕃人不必深入,只要堵住小峽西口,唐軍也出不去啊。固然可保峽後谷地裏的農田,但對於鄯城,就根本策應不上了。
則郭昕守鄯城,等於陷入死地,不但對於士氣必定造成沈重打擊,而且一旦城不能守,就連撤都撤不下來。
因此只能考慮在峽西立營,面對喇叭口,背朝狹路,自居易攻難守之處……理論上而言,自東防西,其實大峽甚至於老鴉峽更為合適,但那就必然把大片農田和產出,全都拱手送給吐蕃人了。
應對此等局面,李汲的主張便是:“上山!”
一出小峽西口,他便命擅長登攀的士卒爬上南側山壁,覆結成十數丈長的繩梯來,接應同袍和物資登山。李汲往山上放了五百新兵,並要他們伐木建造簡易的投石機,即以石砲和弓弩控扼峽口外的平地——這支兵馬,李汲交給了謹慎可靠的陳桴。
餘兵則在峽谷口外,湟水南岸掘壕築壘,立下營寨。羿鐵錘有些不明白,問李汲道:“北岸路寬,南岸路窄,蕃賊若想通過,必經北道,我等卻為何不於北岸築壘,卻要在南岸立陣呢?”
李汲伸手指點周邊地形,解釋道:“雖雲北寬南窄,其實不必考量。若輸送貨物,自當走北道,因為南道不能行車;但大軍欲過,一人側行和一馬獨行,究竟能有多大區別?要在湟水北岸地亦狹窄,南岸則開闊得多……”
小峽以西這個喇叭口,跟湟水的夾角,北岸不到十五度,南岸卻超過了六十五度。也就是說,若從北岸大道出來,前路逐漸放寬,漸走漸廣,而若從南岸小道出來,眼前卻瞬間開闊。故而數千兵馬若在北岸立營,地方太過狹窄,很難排布得開,只能采取純粹的守勢,且很容易就被吐蕃軍給封堵住了,絲毫動彈不得。
李汲領這三千唐軍,固然新卒為多,卻也有五百神策精銳,戰馬不下四百匹,是一支可資利用,也必須要利用起來的機動力量。此前曾與李泌共同檢討睢陽之戰,李汲由此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純采守勢,把主動權盡數交予對手,只能是越打越弱,在沒有外援的前提下,絕無翻盤的機會。
張巡先後以弱勢兵力防守雍丘、寧陵乃至於睢陽,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叛軍,不但屢屢反擊得手,並且還能來去自如——倘若不是睢陽的戰略位置實在太過重要,絕不可棄,相信尹子奇就算長出三頭六臂來,也拿張巡一點兒招沒有。
因此李汲的策略,就是用深溝高壘再加山上的弓弩石砲來正面抵禦蕃賊,再尋機出動騎兵,亂敵陣列、挫敵士氣,以減少防守方面的壓力。況且他還需要策應鄯城的攻防戰,甚至於配合郭昕將全城軍民後撤至鄯州,怎麽能夠劃個圈子把自己給困死呢?
而湟水南岸,平原相對廣袤,更多閃展騰挪的餘地,立營於此,比北岸要有利得多了。
羿鐵錘認可了李汲的解釋,但隨即卻又嘆一口氣,說:“只是地方越廣,防守越難啊……”
李汲笑問:“鐵錘你怕了不成麽?”
羿鐵錘面孔當即漲得通紅,一挺胸膛:“大不了跟蕃賊廝殺至死,我有何可怕?!”
李汲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倘若鄯城方面竟放四五倍於我的敵兵到小峽來,則是郭將軍無能,我等也不必久守,及時撤退為宜。”
吐蕃主力必攻鄯城西壁,而派游軍緣山向東,就理論上而言,不可能過來太過龐大的軍隊——雖然多半還是比李汲他們要多好幾倍。而若吐蕃兵可以將大軍順利開至城東,形成對鄯城的合圍之勢,外援難以策應,鄯城必定防守不住啊。郭昕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嗎?倘若他一時糊塗,或者雖然明白,卻有心無力,竟然在戰役之初便使蕃賊大舉東進,則李汲他們防守小峽西口有啥意義?
還不如趕緊歸至東口,嚴防死守的為好。
李汲為了呼應鄯城,幾乎自陷於死地。孫子雲:“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不過在李汲的理解,這說的是軍形態勢而非軍爭策略,提醒將領註意:我雖陷死地而有後生之望,敵即陷死地而絕不可疏忽……
所以行軍作戰,絕不可能在沒有後手的前提下,就自陷死地,奢望“後生”——韓信有易幟之謀,乃斬陳餘;馬謖舍水上山,遂失街亭。
因而李汲把建造營壘之事,全都交給了羿鐵錘負責,自己則逡巡於湟水之上,謀劃退路。小峽長達六裏餘,無論南道、北道,都狹窄難行,別說敵人不容易突過去,就連唐軍一旦挫敗,或者必須戰略轉移,都不可能輕松後撤啊。而一旦全軍盡沒於此,則道路不管再怎麽難走,前無阻礙,蕃賊不是坦坦然地便能通過嗎?
然而道路實在太窄,也不可能開山;湟水流湍浪急,也不可能放船。最終李汲只得雙管齊下,一方面在南道的山崖上埋釘系繩,則士卒攀繩而行,速度總能快一些,危險系數也能低一點;另方面搜集羊皮、葫蘆等物,以備造筏下水——那玩意不容易翻,也不大可能如木舟般被激流拍碎。
不過麽,大數量的合格的羊皮筏子真不是那麽容易制造出來的,多半最後只能當救生圈用……
李汲估摸著,倘有萬一,想把全軍都撤下去是絕不可能的,能夠逃掉四五百人,或能及時在小峽東口憑險重整防線,留出向鄯州求援的充足時間吧。
規劃既定,便寫信通知郭昕,翌日郭昕回信,首先通報了當前的形勢。
據郭昕才得著的消息,綏和守捉在堅守了三天之後,終於還是被吐蕃軍給攻陷了,南道蕃軍不下萬眾。北道蕃軍大概也是萬人左右,已有游騎經宣威軍,過土樓山,侵入鄯城近郊。郭昕先是示敵以弱,不肯出城迎擊,等蕃騎肆無忌憚地近抵城下之後,才猛然間率領騎兵沖殺出去,小勝一陣,斬首過百,大振了城內的軍心民氣。
吐蕃軍的主力,應該還是沿大道從西方來,據說已陷綏戎城而進抵臨蕃城下。郭昕估算,臨蕃城守不了幾天,最遲十日之後,三路蕃軍便將在鄯城西郊會師。
所以這些天,他正忙著動員軍民搶割城南之麥——不管有沒有熟,沒熟的起碼可以用來餵馬,或者充作柴薪啊,總歸不能留給吐蕃人。
對於李汲在小峽峽口的布置,郭昕基本上認可。他在信中說:“此前唯聽足下所言,未能親臨踏勘,不知小峽之險,更在某預料之外也……則鄯城數萬軍人,安能於賊前順利撤過小峽?除非禹王在此,能驅熊羆開山……
“因而某將堅守鄯城,候蕃賊糧盡退兵後,再徐徐撤守。蕃賊不去,鄯城不失,若失,某必與城池、軍人同殉也!足下不必過慮鄯城,峽西能守便守,不能守則退至峽東,要在保全實力,以期後舉。
“然若節帥能絡繹增兵,峽口非數千眾,而聚集萬眾、數萬眾,則蕃賊必不敢全力以攻鄯城,守之不難也。”
信的末尾,貌似是臨封緘前新添上了一句話:“方得報,北道蕃將為尚讚磨,南道蕃將為尚息東讚,正面蕃將,果然是馬重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