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五十一章 主母家奴

關燈
李汲既然知道自己背後隨時都有來自各方面的目光盯著,自當更為謹慎小心,從此不再上街閑逛,而只是每日清晨跟著賈槐一起到成王府上來,或者與李適閑聊、玩耍,或者向李適借些書籍、詩文來閱讀,往往一呆就是一整個白天。

時光荏苒,匆匆而過。

他進長安城後不數日,百僚陸續上奏,請立成王李俶為儲。據說李亨在征求了考功郎中、知制誥李揆的意見,才最終下定決心,遂於五月庚寅日,正式冊立李俶為皇太子,並且改名為李豫。

李汲對此,深感不忿。

這種改名的花活兒,還是文藝天子李隆基首創的。原本李隆基那麽多兒子,取名並無一定之規,後來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全都改成三點水旁,比方說長子李潭、次子李鴻、三子李浚、四子李洽……然後隔了幾年,又再統一改成玉字旁,於是李潭變成了李琮、李鴻變成了李瑛、李浚變成了李玙、李洽變成了李琰……

李汲曾經見過面的潁王李璬,曾用名李沄;信王李瑝,曾用名李沔;義王李玼,曾用名李漼。還有永王李璘,曾用名李澤;楊貴妃的前夫壽王李瑁,曾用名李清。

等到冊立李玙為皇太子,老先生又開始琢磨了:這孩子既為儲副,將來是要繼承我的基業當皇帝的呀,則與其兄弟君臣有別,怎麽還能用同樣的偏旁呢?於是大筆一揮,改李玙為李紹。只是改名之後,打算記入玉牒,突然發現跟自己侄子重名了……就此才改成了今名李亨。

李隆基不但給兒子們改名,還援此為例,給孫子們也都起了同偏旁的名字,於是才有了李俶、李系(係)、李倓、李佖、李僅……李佋、李侗,等等。由此連重孫子都形成傳統,遂有李適、李邈、李遐、李述兄弟。

那麽接下來當然援引李玙改李亨之例,也要給新太子李俶改名了。

李汲覺得,李俶這名字挺好的,好就好在不常用。唐人講究避諱,首重避天子之名,比方說避太宗諱而改民為人,避高宗諱而改治為理——所以“治民”就變成了“理人”……

李汲初入行在時,不能自稱“草民”,而只好叫“草人”——草人?我能借箭不能啊?

還有避李隆基諱,遂改隆為盛,改基為根或者為本。這個麽……攪基若雲攪根,倒也形象。

繼而又當避李亨諱,改亨為通,所以至德之後的《周易》,開篇就得是“元通利貞”了。

相對而言,亨字較不常用,對官民煩擾最小,而若將來李俶繼位,避俶字,無疑會比亨字更為喜聞樂見了——結果偏偏給改成了李豫……豫可是個常用字啊,則我將來該怎麽說猶豫、逸豫?豫州怎麽辦?豫章又怎麽辦?

多半還是興慶宮裏那老而不死的混蛋做的好事,真特麽太討厭了!

雖已頒詔立李俶……李豫為皇太子,但還沒有正式舉行冊封儀式,所以李亨壓根兒不提將太子遷入東宮之事,還讓李豫跟十六王宅裏呆著,僅僅把“成王府”換了塊牌匾而已。這對於李汲倒無疑是件好事,否則的話宮院深深,估計他無名無份的,壓根就進不去了。

然後到了這個月的月底,又有詔下,正式任命齊王李倓為隴右、河西兩鎮節度大使,然而只兼兩鎮支度大使,再無旁銜——即便連河西節度使慣例必兼的長行轉運使都欠缺。所謂長行轉運,就是總理河西七州的賦稅、產出,和平時期歸入國庫,戰亂時期就地供給軍需,則欠缺了這個職位,李倓對於河西軍費的調度、運用,就必須得仰仗他人鼻息了。

無疑,這是崔光遠之計通過李汲轉呈給李適,李適又稟報了李俶,李俶深覺有理,就此給兄弟下的絆子。齊府幕僚皆感不忿,懇請上奏,卻被李倓給勸住了。李倓說:“聖人出我為兩鎮節度大使,已是望外之恩,豈能得隴望蜀啊?且今蕃賊正向隴右,河西暫時無警,也用不到長行轉運。”

陛見謝恩之後,李倓就開始組建自己的幕府班底。當然啦,多數職位還得留給隴右、河西兩鎮留後的老人——朝命隴右留後高升為隴右節度副使、河西留後周賁為河西節度副使,彼等自然各有僚屬——則新起的幕府班底,只能多塞進四五名親信去罷了。

於是李汲就接到了李倓遣人送上門來的聘書,以月俸五貫,召其為兩鎮節度巡官,並且承諾將為他請得朝官為寄祿。

李汲恭敬接過,隨即前往齊府去致謝。

他終於確定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最主要原因,就是李適私下透露,他昔日所作那篇《禦蕃策》,李豫當天就命人遞送給了李倓,據說李倓深感欽服。李汲由此了解道,他入兩鎮幕府,成為李倓賓客,這不但是李倓的希望,也是李豫的安排——是李豫親手把李汲安插進幕府,為他鋪平道路的。

李汲曾經擔心將來李豫、李倓兄弟起沖突,自己將難以自處;而一旦李豫順利登基,李倓遭到閑置甚至是圈禁,同樣會影響到自己的前程。但既然是李豫之願,那麽自己在沖突中的位置就比較好擺了,且不至於因為李倓而斷絕了升晉之途。

更重要的是,通過李適的暗示,李汲隱約察知了李豫、李倓兄弟間的秘密協議——預估起碼在李豫登基之前,或者徹底搞垮張皇後母子之前,這倆貨還不至於起什麽激烈沖突。

前途坎坷,荊棘叢生,但並非無路可走。除非李汲只求穩妥,打算放棄西行的計劃,而東去相助郭子儀平叛——但他真對大勢已定的內戰沒啥興趣——否則必入李倓幕不可。

李倓旋即為李汲請得了澧州石門縣丞的寄祿官,石門是中縣,縣丞為從八品下——由武轉文,能得八品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六月中旬,原駐陜縣的神策軍分撥千人,抵達京師,充作兩鎮節度大使的親兵,保護李倓西行赴任。李汲通過李倓下令,特意點了陳桴和羿鐵錘的名,老朋友相見後自是不勝之喜。尤其神策軍名為拱衛關中,其實無事可做,陳桴等早就到處鉆營,想要返回洮州老家去跟吐蕃見仗覆仇啦,是李汲給了他們這個機會,自然千恩萬謝。

月底,李倓正式銜命出征,帶著李汲、賈槐,以及親信楊炎等人,離開了長安城。兄弟們都來相送,只有皇太子李豫稱病未至。

這是為了誤導張皇後,讓她以為李倓出鎮,純粹是他個人想要掌握權柄,進而妄圖爭奪儲位,李豫對此,必然深感憤懣,兄弟失和近在眼前。當然啦,不滿的態度也不可能表現得太過明顯,過猶不及,就會讓人懷疑是演戲了,因而李豫特派其長子李適前來,恭送叔王。

李適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仿佛對於父、叔之間的“齟齬”毫無所知似的。他與李倓原本就很親近,因而擠到群叔前頭去致以大禮,並且善禱善誦,好話連篇。李倓也牽著李適的手,貌似不忍與之別離,啰啰嗦嗦地問適兒你啥時候行冠禮啊?皇太子殿下可曾為你揀選過未來的妻室麽?

李汲跟隨在後,冷眼旁觀,心說但願這般慈孝之貌,即便非出至誠,也一多半兒都是真的吧。更希望五年、十年之後,你們還能這般牽手相談,言笑晏晏……

相送直至城西十裏亭外,李倓懇請兄弟們歸去,然後才扳鞍上馬,率軍就道。可是李適突然間又從人群裏躥了出來,直接跑到了李汲的馬前。

李汲趕緊就要下馬,卻被李適伸手扶住,說:“長衛你是救護過我娘的大恩人,何必動輒行禮,如此生分啊?”李汲低聲道:“殿下,舊恩常在嘴邊,未必得見待人之誠,反倒使我愧殺……”

李適說我知道了,此後不再提了。隨即一手扯著轡頭,一手巴在李汲大腿上,湊近了仰頭問道:“長衛此去,不知何日才能覆見——難道就沒有什麽話要留給我的嗎?”

四目對視,李汲當即就反應過來了——李適這肯定不是要自己給他留什麽話,而是要自己給李豫留話,等於在深入敵營之前,最後一遍宣誓效忠於舊主……嗯,就理論上而言,李倓幕下不是敵營,但李豫也希望能夠再次得到李汲的承諾:

你的道路是我給鋪平的——我若是反對,你想入李倓幕,門兒也沒有啊——你其實是我的人,只是暫時借給兄弟調遣而已,可千萬不要忘了本啊。想想看,長源先生始終不遺餘力地保我,他早就確定我是未來天子的最佳人選啦,長衛你又豈能與長源先生背道而馳呢?

而且自從寫下《禦蕃策》,李汲就知道自己不能再裝莽撞人了——大老粗可以繼續裝,反正我文章確實寫得不咋樣——無論李豫還是李倓,都明白自己胸中實有些丘壑。那麽既然如此,我若不痛不癢地隨便說兩句,李適不會滿意,把話傳回去,李豫也必生疑忌吧。

皇家這趟混水,還真是不好淌啊……

於是他就在馬背上將身子略略一俯,湊近李適的耳邊,壓低聲音說道:

“寄語太子,人不能齊家,如何安天下?今有外仆跋扈易除,而有內奴驕橫難理,然若不得主母歡心,內奴還敢妄為麽?”

隨即直起腰來笑一笑,伸手拍拍李適的胳膊。

李適回答道:“我記下了。”這才放開轡頭,松開手臂,放李汲離開。

行不多遠,楊炎湊近來問:“長衛,你適才與廣平郡王說些什麽?”李汲搖搖頭:“無他。往日出入成府,與廣平郡王博戲消遣,有些訣竅,教之罷了。”

楊炎滿臉都寫著“不信”兩個字,卻也不便追問,只得冷哼一聲,催馬去了。

然而等到當日晚間住宿時,李汲卻特意前往求見李倓,請其屏退眾人,然後把白天對李適所言,毫無隱瞞地說了一遍。

——既然你貌似跟李豫還是一條心,那這些話我就不能瞞你。楊炎楊公南仗恃聰明、受寵,竟然跑來向我詢問,我當然不能告訴他啦,相信他轉過頭,就會向你告我的刁狀。即便楊炎不說,我在行列中與李適交頭接耳,你雖然在前面,背後沒長眼睛,也不可能不知道啊。若不實言相告,你心裏也肯定要起疙瘩。

而且相信李豫聽了李適的轉述,必定能夠明了我話中之意,那麽你李倓呢,你明白不明白啊?

李倓聽了李汲所言,當即笑笑:“長衛,你說實話,此語是長源先生所教,還是自家的籌謀?”

李汲心說好啊,你也明白了,便回答道:“不過鄉下人一點粗淺見識罷了,家兄見在江南,他又如何得知?”

李汲所雲“外仆”、“內奴”、“主母”,其實是指的崔圓、李輔國和張皇後,這三人狼狽為奸之事,其實李泌也是知道的;但具體到還都之後,他們竟然攪出了這般漫天風雨來,李長源也不是未蔔先知的妖人,肯定就料不到了。

李汲這是在向李豫獻策,要怎樣拆散這個害國亂政的“鐵三角”。首先第一步,矛頭須指向崔圓。

其時政事堂中,人丁寥落,房琯、裴冕、李麟、韋見素等先後罷相,崔渙、張鎬又被轟出京城,光剩下了一個老而不死的侍中苗晉卿和一個毫無德望的中書侍郎王玙,他們又豈能與崔圓相拮抗啊?政事堂就此變成了一言堂,而且崔圓那一言,基本上還是照讀李輔國的旨意……

唐朝歷來都是群相制,政事堂定額六七人,這個三駕馬車勢不能久;加上崔圓身為宰相而無宰相之德,甚至於疏忽宰相之行,百官無不恨之入骨,則李豫只要因勢利導,先助幾個有些能力的大臣拜相,進而嘗試把崔圓扳下臺去,應該是不難的。

然而即便崔圓倒臺了,李輔國的權勢也未必就會被大幅度削弱——終究他能代天子擬敕啊——頂多跟外朝多打幾場筆仗罷了。想要扳倒李輔國,就必須離間他和張皇後之間的關系,而契機,正在李豫身上。

李輔國久在李亨身邊,對於李豫的能力、性格,自然摸得一清二楚,並且他和李豫之間,起碼就表面上看來,還並沒有什麽齟齬。換句話說,李輔國有自信,即便李亨駕崩,李豫登基,他照樣能把新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仍可權勢熏天。

然而倘若如了張皇後的意,扳倒李豫,改立李佋為皇太子,李輔國多半就要抓瞎了。一則李佋尚且沖幼,誰知道長大以後會是什麽性格、能力?二則他還得重新跟李佋拉進關系,費時費力地去揣摩其心意,且未必真能如願;三則——張皇後權力欲頗大,說不定將來會垂簾聽政,甚至於仿效武則天故事,到時候宮中還有沒有他李輔國一席之地,尚在未知之數……

所以圍繞著儲位是否更易,李輔國和張皇後之間必會產生矛盾,倘若利用得好,也是有機會搞掉李輔國的——故謂“若不得主母歡心,內奴還敢妄為麽”。

至於張皇後……算了吧,只要李亨不死,估計誰都拿她沒轍。

李汲就是用這樣的話,通過李適提醒李豫的。等到他把同樣的言辭又向李倓轉述一遍,李倓也不禁連連點頭,隨即就說:“長衛,你的《禦蕃策》孤已看過了,實有真知灼見。此番西行,軍戎之事,還要仰仗於你啊!”

(第二卷 “滿階秋草過天津”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