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禍起蕭墻
關燈
小
中
大
經過李汲的反覆追問,得知如今的皇帝名叫李亨,而其長子廣平王——也就是李適的親爹——叫做李俶。
李泌初至定安,李亨當即召見,侍坐的除廣平王李俶外,還有建寧王李倓——正是親到城門口迎接李泌的那位親王。據李泌說,這初次見面,並沒有談什麽實質性的問題,李亨不過緬懷一下昔年在東宮時與李泌的交往,並且詢問李泌這一路行來,所經所歷,所見所聞罷了。
李泌自然將在檀山遇賊之事,絲毫無隱,向李亨詳細稟報——他得說明那個千牛備身真遂到哪兒去了呀——自然,相關李汲借屍還魂,那是斷然不能提的,且即便提了,李亨也未必肯信。
李亨說了:“其時朕方至平涼,百僚星散,諸軍未集,賊勢在後,實在是萬般的窘迫,因而思念長源,只遣真遂前往致書、相迎……早知道便多派些人馬,護衛長源過來,不至於受此驚嚇、顛沛之苦。”
李泌急忙回答說:“叛賊方入西京,若非崔公(崔光遠)之謀,與薛使君(薛景先)之勇戰,虜騎必然遍於京畿,則若陛下遣兵迎臣,目標太大,反難安度。臣既至定安,前事不必再提,然真遂為了保護臣而罹難,還望陛下給予優恤。”
李亨答應了,然後一皺眉頭,說:“如長源所言,那些叛兵竟是直奔你而去的……”略略沈吟,便即轉過頭去下令:“李輔國,速速遣人調查,究竟是安賊唆使,還是別有幕後黑手。”
他所命令的李輔國,正是那位領李泌覲見的緋袍老宦官。李泌歸來後,李汲向他詳細探問今日所見諸人履歷,才知道此宦本名李靜忠,先是服侍高力士,後被薦入東宮,受到李亨的信重。李亨既位後,即任命他做太子家令——其實還並沒有冊封太子——賜名護國,此番南下定安,又改名叫輔國。
不出李汲所料,這是目前皇帝身邊兒最有權勢的內臣了。
至於後來安排李汲住所的宦官,則叫做程元振,是李輔國的心腹,擔任內侍監的正六品內謁者監。
且說李亨命李輔國去調查李泌遇刺一事,李輔國不禁苦著臉回覆說:“正如長源先生所言,如今虜騎遍於京畿,恐怕難以派人前去調查,要找幾個盜匪、刺客,更如大海撈針一般……”眼見皇帝面色不豫,趕緊補充說:“然而老奴聽聞,周摯為安賊謀劃,招納江湖異士,此前便往往挾刃懷兵,刺殺軍中不肯附逆之人。難道是那些醜類,聽聞長源先生北上來投大家,所以暗伏途中,欲下毒手不成麽?”
其後李泌向李汲轉述這番話,李汲先問:“周摯是什麽人?”
李泌介紹說:“乃是安賊親信,任為書記,與雍奴人高尚,並為士人而參與逆謀者……”
——安祿山手下將吏,無論漢、胡,以武夫居多,正經有功名的士人,卻只有高尚、周摯兩個而已。當然啦,入洛陽、長安後俘虜唐官再授予偽職的,不在此列。
李汲當即搖頭:“這不可能,李輔國所言必非真相!”
他的分析是——“我看那些刺客,多是軍中本領,而非江湖手段……”其實軍中刀槍弓馬之術,和民間棍棒拳腳之技,是否有所差別,具體什麽差別,他本來並不清楚。但從前的李汲就是練習的民間武藝,很明顯跟幹掉的那倆家夥不是一路;而如今的李汲,也在奉天城內偷窺練兵,對於軍中技能,有了一定的認識啦。
“況且,若是久蓄的刺客,或者單人獨行,以便隱藏形跡,並可生促起不意之效;倘若多人一起行動,必定講究配合。但我看那些刺客卻並沒有什麽配合,倒象是臨時從軍中遴選出來的勇壯啊。”
李泌緩緩點頭道:“此言有理。”
李汲這些天一直在琢磨這件事兒,趁機就開腦洞,說:“所謂‘來說是非者,本即是非人’,那李輔國提起什麽周摯來,究竟是為了搪塞聖人,還是欲圖遮掩些什麽呢?還有,我等並不經由通衢大道,而從無路處潛行而出,哪裏那麽巧,會正好被刺客撞見?除非有人暗遞消息……”
李泌雙眉一皺,問他:“你在懷疑什麽?”
李汲當然是在懷疑那個千牛備身真遂了。除非有人暗中通傳消息,否則這一行三人在野地裏被刺客堵住的幾率實在太低啦,難道純屬自己倒……李泌倒黴所致嗎?李泌絕不可能召刺客來刺殺或者是擒拿自己,李汲同樣不可能——搜索記憶,並沒有這方面的蛛絲馬跡——那麽嫌疑人就只可能是第三個人!
再者說了,真遂既是護衛,更是向導,每天具體走哪條小路,走多少時間,什麽時候休息,全都由他來確定啊,李氏兄弟不過就跟著跑路而已。
“雖然此前以為,真遂已為刺客所殺,如今想來……這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
李泌連連搖頭:“你未免太多疑了。倘若真遂與刺客有所茍且,當日只須臨陣倒戈,自可生擒你我,他又何必與
那些刺客交手呢?作此戲文,反倒拖延了刺客的腳步,使得你我兄弟得以暫時逃出生天,他又是何苦來哉?”
這點確實說不通,李汲伸手揉了揉下巴——啊呀好紮,對了如今我有胡子——一時間也琢磨不出什麽反駁的話來,只好說:“總之,誠恐此禍‘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說不定是這朝中有人要害阿兄,阿兄切不可掉以輕心啊!”
他原本還想不明白,為什麽會有人特意來謀刺李泌這麽一鄉野書生——即便沒想當場格殺,多半要捉活的——呢?直到李泌抵達定安,受到皇帝、親王們的破格禮遇,還一口一個“長源先生”,這才推翻過往成見,產生了全新的想法。
李泌的能力如何,暫且不論,但他如此受寵,必然會引發同朝某些人的妒忌啊,因此而遣人半道邀劫,或在情理之中。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上皇再如何器重李泌,最終還是把他給貶謫了,而唯如此,新皇登基,必然重用李泌這種和上皇重臣不大對付的東宮舊人,假以時日,宰執有份,那麽前朝那些老官兒能高興嗎?甘心對年輕人退避三舍嗎?
即便同為東宮舊人,象李輔國之類的,也不大可能樂見李泌再跑來跟自己搶飯碗吧——據說這唐朝的宦官也是可以執掌實權的,上皇身邊的高力士就是明證。
所以自己人下絆子的可能性很大,再考慮到刺客並沒有當場取李泌性命的意圖,很可能只是想要阻止李泌與皇帝會面,或者起碼囚禁他一段時間,延後會面的時間,且等新天子身邊的蛋糕都被分完了再說。
而若是安祿山或其部下遣來的刺客,大可以直接殺了李泌嘛——安祿山終究跟李泌算是有點兒私仇的。而若是他想要活擒、說降李泌,早就可以派人到潁陽去啊。固然李泌隱居潁陽之事,知道的人並不太多,但這也不算什麽國家機密,打探出來並不困難、
——當然啦,也不排除某些人就是睚眥必報,外加性格陰暗殘酷,因為一首詩就會想把李泌逮到面前去反覆折辱,再加虐殺……
所以李汲才提醒李泌,於朝中同僚,不可毫無戒心——他就是研究歷史的,類似事例見得太多了——李泌也不反駁,也不答應,卻用奇怪的眼神望著他,徐徐問道:“‘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汝生前說話,便這麽喜歡引經據典麽?”
李汲前世當然不這麽說話了,但在網絡上發言卻有類似習慣。這一是打字比說話麻煩,引用些古文可以縮減字數,節省時間;二來麽……好象喜歡文史的人往往都有這種通病,以此向網友表示:我是有學問的啊,你們得好好聽我發言,別當屏幕那頭是個中二少年在放屁。
對於唐朝,他雖然不熟悉,終究是古代,即便日常遣詞用語,也比後世要文謅謅一些,於是李汲不自覺地,開口就夾雜了不少經典古話進去——好比說白天碰見李適,他沒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張嘴就來“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李泌說你可別這樣,跟你目前……跟我兄弟的人設不搭調,容易使人起疑心。李汲表面上答應了,心裏卻說:真要有人問起來,我就說是你李泌教的。
李泌趁機把遇刺之事就此輕輕帶過,繞回來再講皇帝和自己的對談。
李亨這些天正在興頭上,因為本月初,他南下定安,途經順化郡的時候,終於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成都方面對其上奏的首肯,也就是說,上皇被迫承認既成事實,正式下詔禪位了。
乃命左相韋見素、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渙、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圓,及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琯等人帶著詔書北上,冊封李亨為新君,最終相遇於彭原北面的順化郡內。
唐朝是群相制,由三省長官——尚書仆射、黃門侍中(左相)、中書令(右相)——並他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的,共同執政。如今右相楊國忠已死,除左相韋見素外,共有三人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如今上皇把這四位,也即全夥兒宰相全都派過來了,可見禪位之意甚誠。
——反正都已經這樣了,難道自己還有機會覆登大寶嗎?做戲做全套,還是別招兒子同時也是新皇帝的記恨吧。
此前李亨雖然在裴冕等人的攛掇下,登基稱帝,其實心裏是虛的——因為老爹還沒有答應哪——如今得見詔書,心中的大石頭徹底落地,真是舒坦得不得了。又恰逢李泌前來,他自覺這個皇位也坐穩當了,亂局亦有望平定,不日即可規覆兩京,重造盛世,所以對李泌更是十足的親切再加八分。
但終究是久別重逢,沒想著這就給李泌肩膀上壓擔子。交談至黃昏時分,李亨便說長源你遠道而來,必然勞乏困頓,還是早點兒回去休息吧——朕都把住處給你安排好了——至於國事,咱們明天再說。
李泌告辭而出,李輔國送他下殿,趁機表功,說按照聖人的意思,把你跟你兄弟安排在附近的院落,我還派去四名美貌、乖巧的宮人咧,你隨便使喚吧。李泌聞言不喜,竭力推辭,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泌初至定安,李亨當即召見,侍坐的除廣平王李俶外,還有建寧王李倓——正是親到城門口迎接李泌的那位親王。據李泌說,這初次見面,並沒有談什麽實質性的問題,李亨不過緬懷一下昔年在東宮時與李泌的交往,並且詢問李泌這一路行來,所經所歷,所見所聞罷了。
李泌自然將在檀山遇賊之事,絲毫無隱,向李亨詳細稟報——他得說明那個千牛備身真遂到哪兒去了呀——自然,相關李汲借屍還魂,那是斷然不能提的,且即便提了,李亨也未必肯信。
李亨說了:“其時朕方至平涼,百僚星散,諸軍未集,賊勢在後,實在是萬般的窘迫,因而思念長源,只遣真遂前往致書、相迎……早知道便多派些人馬,護衛長源過來,不至於受此驚嚇、顛沛之苦。”
李泌急忙回答說:“叛賊方入西京,若非崔公(崔光遠)之謀,與薛使君(薛景先)之勇戰,虜騎必然遍於京畿,則若陛下遣兵迎臣,目標太大,反難安度。臣既至定安,前事不必再提,然真遂為了保護臣而罹難,還望陛下給予優恤。”
李亨答應了,然後一皺眉頭,說:“如長源所言,那些叛兵竟是直奔你而去的……”略略沈吟,便即轉過頭去下令:“李輔國,速速遣人調查,究竟是安賊唆使,還是別有幕後黑手。”
他所命令的李輔國,正是那位領李泌覲見的緋袍老宦官。李泌歸來後,李汲向他詳細探問今日所見諸人履歷,才知道此宦本名李靜忠,先是服侍高力士,後被薦入東宮,受到李亨的信重。李亨既位後,即任命他做太子家令——其實還並沒有冊封太子——賜名護國,此番南下定安,又改名叫輔國。
不出李汲所料,這是目前皇帝身邊兒最有權勢的內臣了。
至於後來安排李汲住所的宦官,則叫做程元振,是李輔國的心腹,擔任內侍監的正六品內謁者監。
且說李亨命李輔國去調查李泌遇刺一事,李輔國不禁苦著臉回覆說:“正如長源先生所言,如今虜騎遍於京畿,恐怕難以派人前去調查,要找幾個盜匪、刺客,更如大海撈針一般……”眼見皇帝面色不豫,趕緊補充說:“然而老奴聽聞,周摯為安賊謀劃,招納江湖異士,此前便往往挾刃懷兵,刺殺軍中不肯附逆之人。難道是那些醜類,聽聞長源先生北上來投大家,所以暗伏途中,欲下毒手不成麽?”
其後李泌向李汲轉述這番話,李汲先問:“周摯是什麽人?”
李泌介紹說:“乃是安賊親信,任為書記,與雍奴人高尚,並為士人而參與逆謀者……”
——安祿山手下將吏,無論漢、胡,以武夫居多,正經有功名的士人,卻只有高尚、周摯兩個而已。當然啦,入洛陽、長安後俘虜唐官再授予偽職的,不在此列。
李汲當即搖頭:“這不可能,李輔國所言必非真相!”
他的分析是——“我看那些刺客,多是軍中本領,而非江湖手段……”其實軍中刀槍弓馬之術,和民間棍棒拳腳之技,是否有所差別,具體什麽差別,他本來並不清楚。但從前的李汲就是練習的民間武藝,很明顯跟幹掉的那倆家夥不是一路;而如今的李汲,也在奉天城內偷窺練兵,對於軍中技能,有了一定的認識啦。
“況且,若是久蓄的刺客,或者單人獨行,以便隱藏形跡,並可生促起不意之效;倘若多人一起行動,必定講究配合。但我看那些刺客卻並沒有什麽配合,倒象是臨時從軍中遴選出來的勇壯啊。”
李泌緩緩點頭道:“此言有理。”
李汲這些天一直在琢磨這件事兒,趁機就開腦洞,說:“所謂‘來說是非者,本即是非人’,那李輔國提起什麽周摯來,究竟是為了搪塞聖人,還是欲圖遮掩些什麽呢?還有,我等並不經由通衢大道,而從無路處潛行而出,哪裏那麽巧,會正好被刺客撞見?除非有人暗遞消息……”
李泌雙眉一皺,問他:“你在懷疑什麽?”
李汲當然是在懷疑那個千牛備身真遂了。除非有人暗中通傳消息,否則這一行三人在野地裏被刺客堵住的幾率實在太低啦,難道純屬自己倒……李泌倒黴所致嗎?李泌絕不可能召刺客來刺殺或者是擒拿自己,李汲同樣不可能——搜索記憶,並沒有這方面的蛛絲馬跡——那麽嫌疑人就只可能是第三個人!
再者說了,真遂既是護衛,更是向導,每天具體走哪條小路,走多少時間,什麽時候休息,全都由他來確定啊,李氏兄弟不過就跟著跑路而已。
“雖然此前以為,真遂已為刺客所殺,如今想來……這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
李泌連連搖頭:“你未免太多疑了。倘若真遂與刺客有所茍且,當日只須臨陣倒戈,自可生擒你我,他又何必與
那些刺客交手呢?作此戲文,反倒拖延了刺客的腳步,使得你我兄弟得以暫時逃出生天,他又是何苦來哉?”
這點確實說不通,李汲伸手揉了揉下巴——啊呀好紮,對了如今我有胡子——一時間也琢磨不出什麽反駁的話來,只好說:“總之,誠恐此禍‘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說不定是這朝中有人要害阿兄,阿兄切不可掉以輕心啊!”
他原本還想不明白,為什麽會有人特意來謀刺李泌這麽一鄉野書生——即便沒想當場格殺,多半要捉活的——呢?直到李泌抵達定安,受到皇帝、親王們的破格禮遇,還一口一個“長源先生”,這才推翻過往成見,產生了全新的想法。
李泌的能力如何,暫且不論,但他如此受寵,必然會引發同朝某些人的妒忌啊,因此而遣人半道邀劫,或在情理之中。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上皇再如何器重李泌,最終還是把他給貶謫了,而唯如此,新皇登基,必然重用李泌這種和上皇重臣不大對付的東宮舊人,假以時日,宰執有份,那麽前朝那些老官兒能高興嗎?甘心對年輕人退避三舍嗎?
即便同為東宮舊人,象李輔國之類的,也不大可能樂見李泌再跑來跟自己搶飯碗吧——據說這唐朝的宦官也是可以執掌實權的,上皇身邊的高力士就是明證。
所以自己人下絆子的可能性很大,再考慮到刺客並沒有當場取李泌性命的意圖,很可能只是想要阻止李泌與皇帝會面,或者起碼囚禁他一段時間,延後會面的時間,且等新天子身邊的蛋糕都被分完了再說。
而若是安祿山或其部下遣來的刺客,大可以直接殺了李泌嘛——安祿山終究跟李泌算是有點兒私仇的。而若是他想要活擒、說降李泌,早就可以派人到潁陽去啊。固然李泌隱居潁陽之事,知道的人並不太多,但這也不算什麽國家機密,打探出來並不困難、
——當然啦,也不排除某些人就是睚眥必報,外加性格陰暗殘酷,因為一首詩就會想把李泌逮到面前去反覆折辱,再加虐殺……
所以李汲才提醒李泌,於朝中同僚,不可毫無戒心——他就是研究歷史的,類似事例見得太多了——李泌也不反駁,也不答應,卻用奇怪的眼神望著他,徐徐問道:“‘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汝生前說話,便這麽喜歡引經據典麽?”
李汲前世當然不這麽說話了,但在網絡上發言卻有類似習慣。這一是打字比說話麻煩,引用些古文可以縮減字數,節省時間;二來麽……好象喜歡文史的人往往都有這種通病,以此向網友表示:我是有學問的啊,你們得好好聽我發言,別當屏幕那頭是個中二少年在放屁。
對於唐朝,他雖然不熟悉,終究是古代,即便日常遣詞用語,也比後世要文謅謅一些,於是李汲不自覺地,開口就夾雜了不少經典古話進去——好比說白天碰見李適,他沒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張嘴就來“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李泌說你可別這樣,跟你目前……跟我兄弟的人設不搭調,容易使人起疑心。李汲表面上答應了,心裏卻說:真要有人問起來,我就說是你李泌教的。
李泌趁機把遇刺之事就此輕輕帶過,繞回來再講皇帝和自己的對談。
李亨這些天正在興頭上,因為本月初,他南下定安,途經順化郡的時候,終於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成都方面對其上奏的首肯,也就是說,上皇被迫承認既成事實,正式下詔禪位了。
乃命左相韋見素、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渙、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圓,及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琯等人帶著詔書北上,冊封李亨為新君,最終相遇於彭原北面的順化郡內。
唐朝是群相制,由三省長官——尚書仆射、黃門侍中(左相)、中書令(右相)——並他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的,共同執政。如今右相楊國忠已死,除左相韋見素外,共有三人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如今上皇把這四位,也即全夥兒宰相全都派過來了,可見禪位之意甚誠。
——反正都已經這樣了,難道自己還有機會覆登大寶嗎?做戲做全套,還是別招兒子同時也是新皇帝的記恨吧。
此前李亨雖然在裴冕等人的攛掇下,登基稱帝,其實心裏是虛的——因為老爹還沒有答應哪——如今得見詔書,心中的大石頭徹底落地,真是舒坦得不得了。又恰逢李泌前來,他自覺這個皇位也坐穩當了,亂局亦有望平定,不日即可規覆兩京,重造盛世,所以對李泌更是十足的親切再加八分。
但終究是久別重逢,沒想著這就給李泌肩膀上壓擔子。交談至黃昏時分,李亨便說長源你遠道而來,必然勞乏困頓,還是早點兒回去休息吧——朕都把住處給你安排好了——至於國事,咱們明天再說。
李泌告辭而出,李輔國送他下殿,趁機表功,說按照聖人的意思,把你跟你兄弟安排在附近的院落,我還派去四名美貌、乖巧的宮人咧,你隨便使喚吧。李泌聞言不喜,竭力推辭,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