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度與量
關燈
小
中
大
不管朝臣們如何對軍方高層彈劾,改變不了的是朝臣們對帝國延續千年的忠誠。
出於種種利益考慮,他們或許做出許多常人看起來難以理解的事情。
但最真實的核心肯定是追逐利益和維護帝國長達千年的統治,讓帝國宛如鐵桶般堅不可摧。
對軍方高層的彈劾,或者有著來自許久以前那種以借勢壓人的想法,防止軍方高層裹挾帝國的軍隊做出些叛逆的事情。
不管是對於皇帝陛下而言,還是對於朝堂上面那些追名逐利的官員而言。
他們沒有誰希望看到龐大的帝國轟然倒塌,他們希望這座大秦帝國能夠繼續綿延千年,繼續維護著他們的榮華富貴。
在這些朝臣的心中,最真實的核心不過兩點,那便是他們想要獲得的利益,同時還有帝國的堅固通知。
在他們看來,桃源有著威脅帝國皇權和他們利益的可能性,自然而然桃源成為他們需要反對得對象。
而桃源畢竟高高在上,尤其是經過世宗皇帝和世祖皇帝兩次世系調整,已經沒有朝臣膽敢在朝堂上公然置喙桃源。
轉而他們把視線放在同樣具備威脅帝國穩固的軍方,畢竟軍方掌握著帝國的軍隊。
要是軍方的高層拿著帝國的軍隊做大,最後擁兵自重,鹹陽朝堂的官員勢必遭受屠戮。
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彈劾的奏疏來壓迫軍方高層所掌握的軍權,來警告軍方的高層。
同時向皇帝陛下傳遞一道信息,那就是朝臣們是真心實意的為帝國的千秋偉業而付出心血的。
打壓帝國軍方的高層,哪怕是沒有實質性進展,但是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壓制帝國軍方某些高層滋生出來的野心。
古往今來,帝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想要擁兵自重的軍隊元帥,好在帝國發現的及時,用了極其細微的代價完成整頓。
正是那件事情發生之後,朝臣們對於這些東西更是諱莫如深,對於軍方高層的監控和彈劾越發深沈起來。
不過好在朝臣只是上奏疏彈劾,並未太過逼迫皇帝陛下對軍隊進行調整。
如何來說,帝國分為三方勢力,基本上出於相互平衡的狀態,要是朝臣過分在朝堂上言及軍方,勢必有插手的嫌疑。
從古往今來的歷史驗證,軍方和帝國朝堂必須隔開,正是這般原因,使得朝臣只能上奏疏彈劾,至於皇帝陛下是否決定出手,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
要是朝臣在朝堂之上過分逼迫,皇帝陛下肯定會想是否是這些朝臣想要在軍方當中排除異己。
勢必聯想朝臣們是否搭上了軍方的線路,現在正是為他們來日掌控帝國軍方而做準備。
而帝國軍方是用來保衛帝國安寧的,沒有合適的軍方元帥出任,便是不能隨意安排。
倒是帝國朝堂上面的官員可以隨便更改,還不用擔心出現什麽問題,不用害怕政務混亂。
基於此,凡是帝國軍方和朝堂官員有所關聯的時候,皇帝陛下都會率先自朝堂出手。
正是這種原因的延續,讓朝臣們更加戰戰兢兢,他們明白,他們可以彈劾,卻不可以過分,以至於對皇帝陛下造成壓迫。
他們敢肆無忌憚對軍方高層的元帥們出手彈劾,卻是沒辦法在朝堂上過分。
每每都是掌控好彈劾的力度,揣測皇帝陛下在對朝臣可能的容忍度,在揣測皇帝陛下對軍方的容忍底線又是到底在哪裏。
這種情況自世祖皇帝擡高帝國南軍的威望開始,畢竟世祖皇帝繼位,有桃源兩位夫子的功勞,同樣有著南軍掃平叛亂的緣故。
否則世祖皇帝斷然不可能穩穩當當坐在帝國皇帝的寶座上,因而世祖皇帝格外信任南軍。
正是對南軍的信任,導致朝臣自以前傳承下來的彈劾方式得不到完美實踐。
反而不斷受到世祖皇帝陛下的斥責呵斥,偶爾世祖皇帝還會對朝臣禦史臺下手。
這種情況延續上百年,唯有近百年來這種情況方是有所減輕,朝臣彈劾漸漸開始擡頭。
尤其是到了先帝在位的時候,朝臣們的彈劾舉止開始漸漸過分起來。
先帝乃是大秦文皇帝,又是仁宗,出了名得仁善而有德行,對於朝臣得容忍都有固定的程度。
遠比以前的歷代皇帝要來的寬厚,對於彈劾這些無關緊要的,先帝都是沒有太過在意。
這種對朝臣彈劾軍方而沒有反駁,反而細心接納下來,哪怕是沒有實施,都讓朝臣們的私心開始膨脹起來。
不過他們根本不知道,在他們肆無忌憚之下,先帝其實一直在堆積某種憤怒。
不過這種憤怒在他在位的時間肯定不能爆發出來,不是他不能,而是他沒有必要。
在位的帝王都需要自己的功績,不過這位文皇帝很厲害,在位時期的仁政誰都沒辦法否定。
可以說在他在位的時候,都可以預見先帝必定在帝國歷代皇帝當中留下極其完美的名聲。
於是這種對朝臣出手的名聲他沒有必要擔著,更加不符合他仁宗文皇帝的稱號。
很自然的和仝致遠商量之後,選擇把這些功勞留給當今皇帝陛下,讓當今皇帝陛下來出手。
並且在先帝在位的時候,基本上都給當今皇帝陛下安排好了後面幾十年的執政生涯。
講求對外兇戾而霸道,對內嚴謹而坦蕩。
有點武皇帝的意味,不過當今皇帝陛下繼位的天聖二年爆發西方諸國入侵的戰爭。
帝國軍隊大獲全勝,滅了兩座大國,還有數座小國,在這種效果的加持下,武皇帝肯定是跑不了。
不過古往今來,文武都是極其好的謚號,先帝在位的時候喜歡文治仁政。
當今皇帝陛下繼位之後,力排眾議,直接沒有經過商議就是給先帝定謚號文皇帝。
好在朝臣們知道,倒是沒有太過反對,只是對於廟號有些不同,最終中和而定下仁宗。
其實在皇帝陛下看來,先帝的功績,用仁宗顯得片面,沒有徹底烘托出先帝的偉業。
只是朝臣同意,仁宗又不錯,皇帝陛下百般思量,沒有反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出於種種利益考慮,他們或許做出許多常人看起來難以理解的事情。
但最真實的核心肯定是追逐利益和維護帝國長達千年的統治,讓帝國宛如鐵桶般堅不可摧。
對軍方高層的彈劾,或者有著來自許久以前那種以借勢壓人的想法,防止軍方高層裹挾帝國的軍隊做出些叛逆的事情。
不管是對於皇帝陛下而言,還是對於朝堂上面那些追名逐利的官員而言。
他們沒有誰希望看到龐大的帝國轟然倒塌,他們希望這座大秦帝國能夠繼續綿延千年,繼續維護著他們的榮華富貴。
在這些朝臣的心中,最真實的核心不過兩點,那便是他們想要獲得的利益,同時還有帝國的堅固通知。
在他們看來,桃源有著威脅帝國皇權和他們利益的可能性,自然而然桃源成為他們需要反對得對象。
而桃源畢竟高高在上,尤其是經過世宗皇帝和世祖皇帝兩次世系調整,已經沒有朝臣膽敢在朝堂上公然置喙桃源。
轉而他們把視線放在同樣具備威脅帝國穩固的軍方,畢竟軍方掌握著帝國的軍隊。
要是軍方的高層拿著帝國的軍隊做大,最後擁兵自重,鹹陽朝堂的官員勢必遭受屠戮。
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彈劾的奏疏來壓迫軍方高層所掌握的軍權,來警告軍方的高層。
同時向皇帝陛下傳遞一道信息,那就是朝臣們是真心實意的為帝國的千秋偉業而付出心血的。
打壓帝國軍方的高層,哪怕是沒有實質性進展,但是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壓制帝國軍方某些高層滋生出來的野心。
古往今來,帝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想要擁兵自重的軍隊元帥,好在帝國發現的及時,用了極其細微的代價完成整頓。
正是那件事情發生之後,朝臣們對於這些東西更是諱莫如深,對於軍方高層的監控和彈劾越發深沈起來。
不過好在朝臣只是上奏疏彈劾,並未太過逼迫皇帝陛下對軍隊進行調整。
如何來說,帝國分為三方勢力,基本上出於相互平衡的狀態,要是朝臣過分在朝堂上言及軍方,勢必有插手的嫌疑。
從古往今來的歷史驗證,軍方和帝國朝堂必須隔開,正是這般原因,使得朝臣只能上奏疏彈劾,至於皇帝陛下是否決定出手,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
要是朝臣在朝堂之上過分逼迫,皇帝陛下肯定會想是否是這些朝臣想要在軍方當中排除異己。
勢必聯想朝臣們是否搭上了軍方的線路,現在正是為他們來日掌控帝國軍方而做準備。
而帝國軍方是用來保衛帝國安寧的,沒有合適的軍方元帥出任,便是不能隨意安排。
倒是帝國朝堂上面的官員可以隨便更改,還不用擔心出現什麽問題,不用害怕政務混亂。
基於此,凡是帝國軍方和朝堂官員有所關聯的時候,皇帝陛下都會率先自朝堂出手。
正是這種原因的延續,讓朝臣們更加戰戰兢兢,他們明白,他們可以彈劾,卻不可以過分,以至於對皇帝陛下造成壓迫。
他們敢肆無忌憚對軍方高層的元帥們出手彈劾,卻是沒辦法在朝堂上過分。
每每都是掌控好彈劾的力度,揣測皇帝陛下在對朝臣可能的容忍度,在揣測皇帝陛下對軍方的容忍底線又是到底在哪裏。
這種情況自世祖皇帝擡高帝國南軍的威望開始,畢竟世祖皇帝繼位,有桃源兩位夫子的功勞,同樣有著南軍掃平叛亂的緣故。
否則世祖皇帝斷然不可能穩穩當當坐在帝國皇帝的寶座上,因而世祖皇帝格外信任南軍。
正是對南軍的信任,導致朝臣自以前傳承下來的彈劾方式得不到完美實踐。
反而不斷受到世祖皇帝陛下的斥責呵斥,偶爾世祖皇帝還會對朝臣禦史臺下手。
這種情況延續上百年,唯有近百年來這種情況方是有所減輕,朝臣彈劾漸漸開始擡頭。
尤其是到了先帝在位的時候,朝臣們的彈劾舉止開始漸漸過分起來。
先帝乃是大秦文皇帝,又是仁宗,出了名得仁善而有德行,對於朝臣得容忍都有固定的程度。
遠比以前的歷代皇帝要來的寬厚,對於彈劾這些無關緊要的,先帝都是沒有太過在意。
這種對朝臣彈劾軍方而沒有反駁,反而細心接納下來,哪怕是沒有實施,都讓朝臣們的私心開始膨脹起來。
不過他們根本不知道,在他們肆無忌憚之下,先帝其實一直在堆積某種憤怒。
不過這種憤怒在他在位的時間肯定不能爆發出來,不是他不能,而是他沒有必要。
在位的帝王都需要自己的功績,不過這位文皇帝很厲害,在位時期的仁政誰都沒辦法否定。
可以說在他在位的時候,都可以預見先帝必定在帝國歷代皇帝當中留下極其完美的名聲。
於是這種對朝臣出手的名聲他沒有必要擔著,更加不符合他仁宗文皇帝的稱號。
很自然的和仝致遠商量之後,選擇把這些功勞留給當今皇帝陛下,讓當今皇帝陛下來出手。
並且在先帝在位的時候,基本上都給當今皇帝陛下安排好了後面幾十年的執政生涯。
講求對外兇戾而霸道,對內嚴謹而坦蕩。
有點武皇帝的意味,不過當今皇帝陛下繼位的天聖二年爆發西方諸國入侵的戰爭。
帝國軍隊大獲全勝,滅了兩座大國,還有數座小國,在這種效果的加持下,武皇帝肯定是跑不了。
不過古往今來,文武都是極其好的謚號,先帝在位的時候喜歡文治仁政。
當今皇帝陛下繼位之後,力排眾議,直接沒有經過商議就是給先帝定謚號文皇帝。
好在朝臣們知道,倒是沒有太過反對,只是對於廟號有些不同,最終中和而定下仁宗。
其實在皇帝陛下看來,先帝的功績,用仁宗顯得片面,沒有徹底烘托出先帝的偉業。
只是朝臣同意,仁宗又不錯,皇帝陛下百般思量,沒有反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