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賜婚
關燈
小
中
大
到底是自家的江山, 神佑皇帝再是對君瀾的話心存懷疑, 也不可能真的不管不問。
把君瀾召回渝京之後, 皇帝一方面派了三皇子衛盞趕赴易州, 接手此前君瀾負責的全部事務;另一方面,他也增派了人手,全面調查易州的情況, 以確定君瀾的話究竟有幾分真實度。
因為在皇帝心裏,君瀾是沒有膽量和理由欺騙他的,可他為了自己好辦差, 適當的誇張卻是有可能的。
身為帝王,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有人觸犯自己的權威,可在地理條件特殊對外交通不便的易州,皇帝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換而言之, 皇帝不是完全不信君瀾的話, 而是有些事, 他不想交給外人處理,尤其這個外人跟自己還是同一個祖宗的, 只是特殊原因改了姓氏罷了。
再說易州的形勢若是真有那麽嚴峻, 又讓君瀾給處理好了,那他的名望豈不是要大漲。
皇帝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發生,既然君瀾已經把易州的局勢控制住了,他換了衛盞過去正好。
衛盞是在抵達朔州的時候被皇帝召回來的,那會兒他的心情很不好。北疆的環境太惡劣了,風沙大, 每天灌得人一嘴沙子,吃不好睡不好,戍邊的將士又多是粗人,他和他們說話都費勁。
若是其他事情,讓衛盞風塵仆仆趕到朔州地皮還沒踩熟又趕回去,他非氣得跳腳不可,縱然是聖旨不可違抗,在心裏罵人也是必須的。
可聽說皇帝是讓他去易州,衛盞樂壞了,以至於回程的速度比到朔州更快。
衛盞的興奮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好酒,機緣巧合之下很早就和西川的釀酒世家勾搭了起來。君瀾到了易州六親不認,把中高層官員連鍋端了,衛盞縱是沒有親自出面,也怕自己被揭露出來。
如今,易州的事雖然瞞不住了,可他自己去收拾殘局,起碼能把自己身上給抹幹凈了。
二來就是,衛盛、衛盎和衛盈都在京裏,誰去易州不比他快,可父皇就是沒派他們,楞是把自己從北疆召了回來。再說母妃的枕頭風有點作用,那幾位也是有母妃的,可見還是父皇看重他。
他們等了這麽多年,終於等到衛益那個病秧子死了,騰出了太子的位置。如果他能辦好父皇交待下來的差事,在接下來的儲位之爭中,肯定是要占得先手的。
衛盞躊躇滿志地到了易州,不到一個月就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和那些震撼到瞬間鴉雀無聲再不嚷嚷著要彈劾君瀾的文官不同看,姜源和君律聽說易州的事一點都不驚訝,甚至有種終於來了的感覺。
君瀾早就說得很清楚了,易州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有充分利用現有的所有糧食,嚴格按勞分配,不浪費一絲一毫,才有可能支撐著大部分人熬到明年的春天。
畢竟,從其他地方運糧去易州是不現實的,成本太高車水杯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莫說三皇子本身就是帶著私心前往易州的,就是他一心一意為了易州著想,這個局面他也不見得壓得住。當初君瀾為什麽要出動軍隊,就是均分糧食的舉措觸動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試想一下,有人心懷憂患高瞻遠矚抗住誘惑存下了足以救命的糧食,並為此損失了一定的利益,可到災害來臨的時候,被人打了張不知何時能夠兌現的欠條就把糧食借走了,心裏能舒坦嗎。
事實上,在易州這樣的人不是個別,被借走的糧食也是數量不等。君瀾當然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不合理的地方,可為了盡可能地保住多數人的性命,他別無選擇。
再說了,在西川等受災比較嚴重的地方,有餘糧的人家多數遭到了哄搶,畢竟大多數人在性命受到威脅的時候只有保命的念頭,禮義廉恥臉面都不是那麽重要的。
而在更遠的受地動影響更小的郡縣,則是有越來越多的流民和難民湧入,發生沖突不過是時間問題。
君瀾的態度足夠強勢,他看問題又足夠清楚,更有孟淩山的易州大營作為後盾,在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的情況下,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起來反抗的,還是把苦日子熬過去再說吧。
衛盞哪有君瀾的判斷力和執行力,他是帶著摘果子的想法去易州的,卻連延續君瀾的做法都做不到。
作為易州當地的老百姓,他們原本不在乎朝廷前來賑災的人是昭陽王還是三皇子,反正那些王公貴族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誰也見不著。
不過昭陽王來之前,有些地方已經快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了,可昭陽王來了,只有肯幹活,總有口飯吃。因此就是有人對君瀾的強硬態度不滿,更多的易州人還是很感激他的。
然而三皇子來了,一切又有了變化,每天的糧食供應越來越少,別說插筷了,能看到米粒都是好的。
更糟糕的是,原先的公平合理沒了,雖說見過的人不多,可以前一直有種說法。在西川,昭陽王和他身邊的下屬每天吃的和外面的老百姓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
這個話當初是沒多少人信的,更多人甚至覺得,只要能讓自己填飽肚子,昭陽王就是吃好的也是應該的。
三皇子到了西川每天吃的什麽其實沒人見過,可在下面的郡縣,原本勉強能吃飽的人現在完全吃不飽了,就有人沖擊了當地的縣衙,結果發現裏面正在大吃大喝,喧囂的人群頓時就沸騰了。
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尤其這個不均還達到了讓多數人吃不飽飯的程度,積壓多時的民憤瞬間爆發了,並且由點到面進行擴散,從而席卷了整個易州。
衛盞起初沒把那些被他視為螻蟻的人放在眼裏,認為他們就是在無理取鬧惹是生非,還覺得是君瀾不好,慣壞了那些人,養大了他們的胃口,所以現在來找自己的麻煩了。
衛盞不關是對君瀾心懷成見,他最致命的缺點在於完全不了解易州的實情,很輕易就被人忽悠了。
君瀾在的時候,孟淩山對他言聽計從,指哪裏打哪裏,一句廢話都沒有。可到了衛盞手上,他發現孟淩山很不好用,這個貌不起眼的中年男人對他簡直就是陽奉陰違。
衛盞哪裏知道,易州大營除了上層軍官,士卒多是本地人,最多就是不在本郡縣當差。君瀾讓他們做的事,那是為了讓全易州人活下去,其中就包括他們的父老鄉親,自然是一言九鼎。
可衛盞恰恰相反,也許他沒有直接下令,可就是在他的縱容和默許下,底下的官吏越來越不像話。老百姓都要被餓死了,衛盞不進行自我檢討,還要派兵鎮壓,士兵們不願處理很正常。
多重因素作用下,易州的暴動愈演愈烈,最後到了衛盞根本控制不住的地步,甚至傳回了渝京。
鐵證如山,再沒人說君瀾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了,要不是他的雷霆手段,易州的矛盾只會爆發地更早。
朝上爭論的話題很快轉移到了如何處理易州的事,暴動固然是要鎮壓的,可讓易州的百姓吃上飯也是當務之急,原本君瀾幹得好好的,換成衛盞就失控成了這樣。
沒人敢指責是神佑皇帝用人有誤,那就只能把責任往三皇子身上推了,說是他辜負了皇帝的厚望。
然而這些都是空話,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誰敢去易州收拾爛攤子。皇帝的目光先是落在了幾位皇子身上,但是衛盛、衛盎和衛盈等人眼觀鼻鼻觀心,誰也沒敢站出來。
此前,他們的確都是羨慕過衛盞的,可衛盞把事情搞成了這個樣子,他們哪裏還敢站出來。處理好了易州的事固然是好,於立儲是大大的加分項,可要是辦不好,那就是第二個衛盞了。
誰都知道夾生飯是煮不熟的,沒有衛盞去攪局,他們或許還有心嘗試,有了衛盞的前車之鑒,他們是寧可不犯錯,也不要這樣的表現機會了。
看到兒子們的表現,皇帝心裏說不失望是不可能的,他用不用他們是一回事,可他們連站出來給他分擔的態度都沒有,這就太讓人失望了。
許是察覺到了皇帝異樣的目光,衛盛瞄了弟弟們一眼,挺身回話道:“兒臣有意為父皇分憂,可成祖皇帝說過,大衍士兵的矛頭永遠不許對準自己的百姓,兒臣去了易州,只怕無事可做。”
衛盛的性子雖然粗獷,基本的自知之明還是有的,要他帶兵打仗,他二話不說肯定答應下來,可眼下的易州,哪有他的用武之地。
衛盎從頭到尾保持沈默,仿佛這一切就不關他的事。
見衛盎不打算表態,衛盈緩步踱了出來,拱手道:“兒臣同二皇兄一樣,有心為父皇分憂,可易州事態覆雜,兒臣年輕沒經驗,實在不敢擔此重任,但是兒臣可以為父皇推薦一個人。”
“什麽人?”理論上,神佑皇帝知道哪個人是最合適的,可他就是不想讓他去。
第一次讓君瀾去易州,他做得無可挑剔,後來他讓衛盞去摘桃子,卻把整件事給弄砸了。
若是再讓君瀾去易州,他做好了,皇帝的臉面無處可放,那不是赤丨裸裸地打臉嗎,他要是做不好,易州的事只怕就真的收不了場了。
“兒臣推薦的人是——”衛盈故意頓了頓,方繼續道:“永安王姜辰。”
皇帝聞言眼前一亮,除了君瀾,最熟悉易州局勢的人大概就是永安王了,畢竟姜源跟著君瀾去過易州。再讓君瀾去易州不妥當,可讓姜辰去,他就比較沒有負擔了。
當天下朝後,皇帝召了姜辰和衛盈去禦書房,隨後就把這件事定下來了。
姜源對皇帝的做法沒有太多疑問,以他對皇帝的了解,這是他最有可能的做法。
可君律聽說是衛盈推薦了永安王,心裏不由自主犯起了嘀咕,不管他有多嫌棄後來的衛盈,可他年輕時候,有些招數真的是又果決又獨到,而且是走一步看三步,凡事想得非常透徹。
若非沒有證據,君律簡直是要懷疑,衛盈身後是不是有高人在支招,不然他前後的變化,真的不好解釋。
就目前來看,競爭儲位的皇子有四個,衛盛優勢最明顯,衛盞提前把自己玩出了局,衛盈不聲不響,卻又不像衛盎那樣讓人提起就只會搖頭。
君律想不通,推薦永安王對衛盈有什麽好處,就是姜辰真的擺平了易州的局面,皇帝也不會把功勞記到他的頭上。
姜源剛從易州回來不久,要不是王爺和世子不能同時離京,他很想再跟著姜辰去易州的。
安康長公主原本以為,皇帝先後把她兒子和夫君派去易州已經是很讓人心煩的事了,誰知永安王出發不久,皇帝召她進宮,卻說起了一件更讓她煩心的事。
皇帝問的是姜源和君律訂婚的事,還問她此事究竟是真是假。
安康長公主可以對其他人說,婚先訂著,成不成真再說。可當著皇帝的面,這個話就不好說了。
見妹妹面露為難之色,皇帝又說了,君家和他有師徒之情,姜源便是他的親外甥,也不能欺負了君家未來的家主。
從睿宗皇帝算起,到先帝再到今上,連著三代帝師出自君家,不過到了如今的皇子們,卻沒有哪位的師傅姓君了,可見神佑皇帝對君家,已經有疏遠之意了。
可就是再疏遠,皇帝面上對瑯琊君家還是很客氣的,絕不會讓人挑出錯來。
神佑皇帝這話一說,安康長公主就明白自己必須下定決心了,要麽狠狠心真的把兒子嫁了,要麽就是馬上取消婚約,不能因此影響到了君律的婚娶事宜。
猶豫片刻,安康長公主沈聲道:“擇日不如撞日,今日既然說起了,臣妹就請皇兄賜婚了。”舍不得歸舍不得,安康長公主到底是相信圓慧大師的,她不敢拿姜源的性命做賭註。
皇帝朗聲大笑,說等姜辰從易州凱旋,他就正式下旨。
自始至終,皇帝沒有提過永安王的王爵要怎麽辦,安康長公主更沒有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把君瀾召回渝京之後, 皇帝一方面派了三皇子衛盞趕赴易州, 接手此前君瀾負責的全部事務;另一方面,他也增派了人手,全面調查易州的情況, 以確定君瀾的話究竟有幾分真實度。
因為在皇帝心裏,君瀾是沒有膽量和理由欺騙他的,可他為了自己好辦差, 適當的誇張卻是有可能的。
身為帝王,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有人觸犯自己的權威,可在地理條件特殊對外交通不便的易州,皇帝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換而言之, 皇帝不是完全不信君瀾的話, 而是有些事, 他不想交給外人處理,尤其這個外人跟自己還是同一個祖宗的, 只是特殊原因改了姓氏罷了。
再說易州的形勢若是真有那麽嚴峻, 又讓君瀾給處理好了,那他的名望豈不是要大漲。
皇帝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發生,既然君瀾已經把易州的局勢控制住了,他換了衛盞過去正好。
衛盞是在抵達朔州的時候被皇帝召回來的,那會兒他的心情很不好。北疆的環境太惡劣了,風沙大, 每天灌得人一嘴沙子,吃不好睡不好,戍邊的將士又多是粗人,他和他們說話都費勁。
若是其他事情,讓衛盞風塵仆仆趕到朔州地皮還沒踩熟又趕回去,他非氣得跳腳不可,縱然是聖旨不可違抗,在心裏罵人也是必須的。
可聽說皇帝是讓他去易州,衛盞樂壞了,以至於回程的速度比到朔州更快。
衛盞的興奮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好酒,機緣巧合之下很早就和西川的釀酒世家勾搭了起來。君瀾到了易州六親不認,把中高層官員連鍋端了,衛盞縱是沒有親自出面,也怕自己被揭露出來。
如今,易州的事雖然瞞不住了,可他自己去收拾殘局,起碼能把自己身上給抹幹凈了。
二來就是,衛盛、衛盎和衛盈都在京裏,誰去易州不比他快,可父皇就是沒派他們,楞是把自己從北疆召了回來。再說母妃的枕頭風有點作用,那幾位也是有母妃的,可見還是父皇看重他。
他們等了這麽多年,終於等到衛益那個病秧子死了,騰出了太子的位置。如果他能辦好父皇交待下來的差事,在接下來的儲位之爭中,肯定是要占得先手的。
衛盞躊躇滿志地到了易州,不到一個月就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和那些震撼到瞬間鴉雀無聲再不嚷嚷著要彈劾君瀾的文官不同看,姜源和君律聽說易州的事一點都不驚訝,甚至有種終於來了的感覺。
君瀾早就說得很清楚了,易州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有充分利用現有的所有糧食,嚴格按勞分配,不浪費一絲一毫,才有可能支撐著大部分人熬到明年的春天。
畢竟,從其他地方運糧去易州是不現實的,成本太高車水杯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莫說三皇子本身就是帶著私心前往易州的,就是他一心一意為了易州著想,這個局面他也不見得壓得住。當初君瀾為什麽要出動軍隊,就是均分糧食的舉措觸動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試想一下,有人心懷憂患高瞻遠矚抗住誘惑存下了足以救命的糧食,並為此損失了一定的利益,可到災害來臨的時候,被人打了張不知何時能夠兌現的欠條就把糧食借走了,心裏能舒坦嗎。
事實上,在易州這樣的人不是個別,被借走的糧食也是數量不等。君瀾當然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不合理的地方,可為了盡可能地保住多數人的性命,他別無選擇。
再說了,在西川等受災比較嚴重的地方,有餘糧的人家多數遭到了哄搶,畢竟大多數人在性命受到威脅的時候只有保命的念頭,禮義廉恥臉面都不是那麽重要的。
而在更遠的受地動影響更小的郡縣,則是有越來越多的流民和難民湧入,發生沖突不過是時間問題。
君瀾的態度足夠強勢,他看問題又足夠清楚,更有孟淩山的易州大營作為後盾,在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的情況下,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起來反抗的,還是把苦日子熬過去再說吧。
衛盞哪有君瀾的判斷力和執行力,他是帶著摘果子的想法去易州的,卻連延續君瀾的做法都做不到。
作為易州當地的老百姓,他們原本不在乎朝廷前來賑災的人是昭陽王還是三皇子,反正那些王公貴族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誰也見不著。
不過昭陽王來之前,有些地方已經快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了,可昭陽王來了,只有肯幹活,總有口飯吃。因此就是有人對君瀾的強硬態度不滿,更多的易州人還是很感激他的。
然而三皇子來了,一切又有了變化,每天的糧食供應越來越少,別說插筷了,能看到米粒都是好的。
更糟糕的是,原先的公平合理沒了,雖說見過的人不多,可以前一直有種說法。在西川,昭陽王和他身邊的下屬每天吃的和外面的老百姓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
這個話當初是沒多少人信的,更多人甚至覺得,只要能讓自己填飽肚子,昭陽王就是吃好的也是應該的。
三皇子到了西川每天吃的什麽其實沒人見過,可在下面的郡縣,原本勉強能吃飽的人現在完全吃不飽了,就有人沖擊了當地的縣衙,結果發現裏面正在大吃大喝,喧囂的人群頓時就沸騰了。
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尤其這個不均還達到了讓多數人吃不飽飯的程度,積壓多時的民憤瞬間爆發了,並且由點到面進行擴散,從而席卷了整個易州。
衛盞起初沒把那些被他視為螻蟻的人放在眼裏,認為他們就是在無理取鬧惹是生非,還覺得是君瀾不好,慣壞了那些人,養大了他們的胃口,所以現在來找自己的麻煩了。
衛盞不關是對君瀾心懷成見,他最致命的缺點在於完全不了解易州的實情,很輕易就被人忽悠了。
君瀾在的時候,孟淩山對他言聽計從,指哪裏打哪裏,一句廢話都沒有。可到了衛盞手上,他發現孟淩山很不好用,這個貌不起眼的中年男人對他簡直就是陽奉陰違。
衛盞哪裏知道,易州大營除了上層軍官,士卒多是本地人,最多就是不在本郡縣當差。君瀾讓他們做的事,那是為了讓全易州人活下去,其中就包括他們的父老鄉親,自然是一言九鼎。
可衛盞恰恰相反,也許他沒有直接下令,可就是在他的縱容和默許下,底下的官吏越來越不像話。老百姓都要被餓死了,衛盞不進行自我檢討,還要派兵鎮壓,士兵們不願處理很正常。
多重因素作用下,易州的暴動愈演愈烈,最後到了衛盞根本控制不住的地步,甚至傳回了渝京。
鐵證如山,再沒人說君瀾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了,要不是他的雷霆手段,易州的矛盾只會爆發地更早。
朝上爭論的話題很快轉移到了如何處理易州的事,暴動固然是要鎮壓的,可讓易州的百姓吃上飯也是當務之急,原本君瀾幹得好好的,換成衛盞就失控成了這樣。
沒人敢指責是神佑皇帝用人有誤,那就只能把責任往三皇子身上推了,說是他辜負了皇帝的厚望。
然而這些都是空話,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誰敢去易州收拾爛攤子。皇帝的目光先是落在了幾位皇子身上,但是衛盛、衛盎和衛盈等人眼觀鼻鼻觀心,誰也沒敢站出來。
此前,他們的確都是羨慕過衛盞的,可衛盞把事情搞成了這個樣子,他們哪裏還敢站出來。處理好了易州的事固然是好,於立儲是大大的加分項,可要是辦不好,那就是第二個衛盞了。
誰都知道夾生飯是煮不熟的,沒有衛盞去攪局,他們或許還有心嘗試,有了衛盞的前車之鑒,他們是寧可不犯錯,也不要這樣的表現機會了。
看到兒子們的表現,皇帝心裏說不失望是不可能的,他用不用他們是一回事,可他們連站出來給他分擔的態度都沒有,這就太讓人失望了。
許是察覺到了皇帝異樣的目光,衛盛瞄了弟弟們一眼,挺身回話道:“兒臣有意為父皇分憂,可成祖皇帝說過,大衍士兵的矛頭永遠不許對準自己的百姓,兒臣去了易州,只怕無事可做。”
衛盛的性子雖然粗獷,基本的自知之明還是有的,要他帶兵打仗,他二話不說肯定答應下來,可眼下的易州,哪有他的用武之地。
衛盎從頭到尾保持沈默,仿佛這一切就不關他的事。
見衛盎不打算表態,衛盈緩步踱了出來,拱手道:“兒臣同二皇兄一樣,有心為父皇分憂,可易州事態覆雜,兒臣年輕沒經驗,實在不敢擔此重任,但是兒臣可以為父皇推薦一個人。”
“什麽人?”理論上,神佑皇帝知道哪個人是最合適的,可他就是不想讓他去。
第一次讓君瀾去易州,他做得無可挑剔,後來他讓衛盞去摘桃子,卻把整件事給弄砸了。
若是再讓君瀾去易州,他做好了,皇帝的臉面無處可放,那不是赤丨裸裸地打臉嗎,他要是做不好,易州的事只怕就真的收不了場了。
“兒臣推薦的人是——”衛盈故意頓了頓,方繼續道:“永安王姜辰。”
皇帝聞言眼前一亮,除了君瀾,最熟悉易州局勢的人大概就是永安王了,畢竟姜源跟著君瀾去過易州。再讓君瀾去易州不妥當,可讓姜辰去,他就比較沒有負擔了。
當天下朝後,皇帝召了姜辰和衛盈去禦書房,隨後就把這件事定下來了。
姜源對皇帝的做法沒有太多疑問,以他對皇帝的了解,這是他最有可能的做法。
可君律聽說是衛盈推薦了永安王,心裏不由自主犯起了嘀咕,不管他有多嫌棄後來的衛盈,可他年輕時候,有些招數真的是又果決又獨到,而且是走一步看三步,凡事想得非常透徹。
若非沒有證據,君律簡直是要懷疑,衛盈身後是不是有高人在支招,不然他前後的變化,真的不好解釋。
就目前來看,競爭儲位的皇子有四個,衛盛優勢最明顯,衛盞提前把自己玩出了局,衛盈不聲不響,卻又不像衛盎那樣讓人提起就只會搖頭。
君律想不通,推薦永安王對衛盈有什麽好處,就是姜辰真的擺平了易州的局面,皇帝也不會把功勞記到他的頭上。
姜源剛從易州回來不久,要不是王爺和世子不能同時離京,他很想再跟著姜辰去易州的。
安康長公主原本以為,皇帝先後把她兒子和夫君派去易州已經是很讓人心煩的事了,誰知永安王出發不久,皇帝召她進宮,卻說起了一件更讓她煩心的事。
皇帝問的是姜源和君律訂婚的事,還問她此事究竟是真是假。
安康長公主可以對其他人說,婚先訂著,成不成真再說。可當著皇帝的面,這個話就不好說了。
見妹妹面露為難之色,皇帝又說了,君家和他有師徒之情,姜源便是他的親外甥,也不能欺負了君家未來的家主。
從睿宗皇帝算起,到先帝再到今上,連著三代帝師出自君家,不過到了如今的皇子們,卻沒有哪位的師傅姓君了,可見神佑皇帝對君家,已經有疏遠之意了。
可就是再疏遠,皇帝面上對瑯琊君家還是很客氣的,絕不會讓人挑出錯來。
神佑皇帝這話一說,安康長公主就明白自己必須下定決心了,要麽狠狠心真的把兒子嫁了,要麽就是馬上取消婚約,不能因此影響到了君律的婚娶事宜。
猶豫片刻,安康長公主沈聲道:“擇日不如撞日,今日既然說起了,臣妹就請皇兄賜婚了。”舍不得歸舍不得,安康長公主到底是相信圓慧大師的,她不敢拿姜源的性命做賭註。
皇帝朗聲大笑,說等姜辰從易州凱旋,他就正式下旨。
自始至終,皇帝沒有提過永安王的王爵要怎麽辦,安康長公主更沒有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