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
關燈
小
中
大
冀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這種福地,任何一個有野心問鼎天下的人都會覬覦。劉備現在羽翼漸豐,實力大漲,對冀州豈能無意?況且徐州在握,美麗的南方已然擡首在望,若不早早統一北方,又如何能夠提兵南向。
從青州打冀州,實在是太好打了。從地理環境來講,青州與冀州所接壤的這一大片地區,都是屬於平原地區。一無崇山峻嶺,二無雄城險關。劉備之前讓黃忠與嚴顏一道提兵攻打清河,自己則率了張飛與太史慈進攻安平國的修縣。
兩路大軍進入冀州境內之後,一路橫掃。袁紹部將焦觸、張南、蔣奇等人不能禦,連戰皆敗,於是焦觸與張南一路退往界橋,而蔣奇卻率部往河間國去了。
鄴城是袁紹的老巢所在,被他視為根本經營多年,鄴城地理環境也確實不錯,所以後來曹操在打敗袁紹之後,幹脆自己搬了過來。這次鄴城出了麯義事件,可把袁紹給嚇了一跳。這陣子雖然大戰迫在眉睫,但他總覺得不放心,是以遲遲未往前線。直到前方諸將敗績請援的消息一一傳來,他這才引兵前往界橋。然後留了審配與袁譚一起坐鎮鄴城。
審配字正南,魏郡陰安人,袁紹的腹心大臣,此時為治中別駕,審配能文能武,雖然不以勇武著稱,但實際上卻是能帶兵打仗的一名儒將。留他在鄴城,袁紹也能放心。
劉備在自己境內攪風攪雨,袁紹卻沒有打算分兵去對付劉備。幕府諸臣不管哪個派系,都向他述說了一個事實,就是相對於劉備,冀州雖然兵員物資等方面皆不缺,但在戰將方面,相差太多。看看冀州,淳於死麯義叛,名將不過四庭柱,其他如蔣奇等雖然也自詡勇武,但比起顏良等人來,相差太多。
再看看青州,關羽一直在南方就不說了。張飛、黃忠、趙雲、太史慈、嚴顏等這是原來就有的,現在又加入了呂布、張繡、張遼等一大批人馬。別的就不說了,這些人,哪個不是可以獨領一軍獨擋一面的大將之選?
本來冀州這邊就偏弱,若再一分兵,妥妥的要完蛋。
對於好的意見,袁紹還是能夠聽進去的。於是便率了麾下文武一道提兵十萬,兵屯界橋。劉備你不是要奪我基業嗎,那就在界橋一決高下好了。
界橋,進出魏郡的鎖鑰之地。當年麯義在這裏打了一場漂亮的以步克騎之戰,使得公孫瓚的白馬義眾死傷慘重,因而不得不敗退,銳氣大挫。袁紹勝了這一仗之後,徹底改變了他被動的局面,雖然公孫瓚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傷筋動骨,但實際上,就在這一戰之後,雙方攻守已經易位了。
劉備要是想徹底打敗袁紹,界橋便是他的必爭之地。也是基於這一點,袁紹到了界橋,便命麾下諸將,在此設立堅固的營寨,儲備糧草,以候劉備大軍。袁紹唯一的優勢,就是本土作戰,而劉備卻因糧道阻遠而補給困難。能不能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那就要看袁紹的本事了。
劉備正在攻略安平國,聽說袁紹兵屯界橋,大笑道:“吾還以為袁本初欲坐視吾軍席卷冀州而不顧,今次卻是肯出鄴城了。”
於是便調轉頭來,提兵南下,與黃忠、嚴顏兵合一處,往界橋去了。劉備一走,安平國的地方官吏頓時大松了一口氣,正在降與不降之見糾結躊躇,既然劉備走了,那就遲一點再作選擇罷。這年月,不是誰都能像呂布一樣,背主之事做得毫無心理壓力的。更讓人尷尬的是,他們之前已經做過一次降臣了。
當年公孫瓚南討袁紹,發布檄文歷數袁紹的十大罪狀。咳咳,如今劉備開戰前發布的檄文,其中很多內容就是引用公孫瓚當年用過的橋段……公孫瓚還直接把這檄文遞到千裏之外的長安朝廷去了,很是大大的替袁紹又揚了一次“名”。當時這不知道是何人替公孫瓚捉刀的檄文,給天下、給冀州帶來的震撼還是很巨大的。檄文一出,冀州無數官吏望風歸降。也不知道是他們真的心存正義,還是見勢不妙迫於公孫瓚兵臨城下的軍事壓力。
結果他們選擇站隊之後沒多久,公孫瓚被袁紹打得大敗,再後來,公孫瓚竟然就這麽被袁紹給滅了。這劇情反轉得,讓他們實在是說不出話來。公孫瓚死了那還能怎麽辦,又只好寫信給袁紹表忠心,求寬恕。能當官的,背景就沒有一個普通的。袁紹逮住幾個自己心中不喜的、家族弱小的、名聲不好的家夥殺雞儆了猴順便也給自己出了口惡氣後,也便不再追究了。繼續讓他們待在原來的官位上替自己服務。
如今沒了公孫瓚,卻又來了個劉備。要說劉備名聲比公孫瓚大、實力怎麽看也比公孫瓚強。本來劉備的檄文一出,冀州便有人蠢蠢欲動,打算暗中投誠。但有人就開始擔憂了,這兵無常勢,打仗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當年公孫瓚那麽厲害不也短短時日就覆滅了嗎。現在投過去那是容易,不過若是劉備敗了,咱們想要再投過來,那就難了。恐怕到時挾大勝之威的袁大將軍,就不那麽好說話了。少不得大夥兒腦袋要搬家。
又有人說了,他袁紹要治理冀州,還能少得了我們的幫扶不成?就算劉備敗了,無非也就是讓他殺幾個人解解氣,以後日子該怎樣就怎樣,一切照舊!
說這個話的人,被人罵了個狗血淋頭,打敗公孫瓚和打敗劉備所造成的影響能一樣嗎?就算袁將軍開恩只殺幾個人解氣,那應該砍誰的腦袋,不應該砍誰的腦袋?
沒人願意拿腦袋去賭未來。反正不管誰勝誰負,這塊大地上的主人是誰,袁也好劉也罷都繞不過他們。既然橫豎都有官做,何必要去冒風險?這就是冀州大地上,大部分官吏的心聲。
劉備還不知道這些地方官員們心中打著這樣的小算盤。他還在跟荀攸笑著戲說:“昔年伯珪兄提兵南來,河北震動,地方守令聞風而降。吾今亦來,卻無覆見當年伯珪兄之故事。看來在冀州士民心中,吾遠不及伯珪兄矣。”
荀攸聽了,都不知道該怎麽接話。當年公孫瓚大戰袁本初之時,他還在於夫羅營中混日子呢。哪裏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麽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從青州打冀州,實在是太好打了。從地理環境來講,青州與冀州所接壤的這一大片地區,都是屬於平原地區。一無崇山峻嶺,二無雄城險關。劉備之前讓黃忠與嚴顏一道提兵攻打清河,自己則率了張飛與太史慈進攻安平國的修縣。
兩路大軍進入冀州境內之後,一路橫掃。袁紹部將焦觸、張南、蔣奇等人不能禦,連戰皆敗,於是焦觸與張南一路退往界橋,而蔣奇卻率部往河間國去了。
鄴城是袁紹的老巢所在,被他視為根本經營多年,鄴城地理環境也確實不錯,所以後來曹操在打敗袁紹之後,幹脆自己搬了過來。這次鄴城出了麯義事件,可把袁紹給嚇了一跳。這陣子雖然大戰迫在眉睫,但他總覺得不放心,是以遲遲未往前線。直到前方諸將敗績請援的消息一一傳來,他這才引兵前往界橋。然後留了審配與袁譚一起坐鎮鄴城。
審配字正南,魏郡陰安人,袁紹的腹心大臣,此時為治中別駕,審配能文能武,雖然不以勇武著稱,但實際上卻是能帶兵打仗的一名儒將。留他在鄴城,袁紹也能放心。
劉備在自己境內攪風攪雨,袁紹卻沒有打算分兵去對付劉備。幕府諸臣不管哪個派系,都向他述說了一個事實,就是相對於劉備,冀州雖然兵員物資等方面皆不缺,但在戰將方面,相差太多。看看冀州,淳於死麯義叛,名將不過四庭柱,其他如蔣奇等雖然也自詡勇武,但比起顏良等人來,相差太多。
再看看青州,關羽一直在南方就不說了。張飛、黃忠、趙雲、太史慈、嚴顏等這是原來就有的,現在又加入了呂布、張繡、張遼等一大批人馬。別的就不說了,這些人,哪個不是可以獨領一軍獨擋一面的大將之選?
本來冀州這邊就偏弱,若再一分兵,妥妥的要完蛋。
對於好的意見,袁紹還是能夠聽進去的。於是便率了麾下文武一道提兵十萬,兵屯界橋。劉備你不是要奪我基業嗎,那就在界橋一決高下好了。
界橋,進出魏郡的鎖鑰之地。當年麯義在這裏打了一場漂亮的以步克騎之戰,使得公孫瓚的白馬義眾死傷慘重,因而不得不敗退,銳氣大挫。袁紹勝了這一仗之後,徹底改變了他被動的局面,雖然公孫瓚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傷筋動骨,但實際上,就在這一戰之後,雙方攻守已經易位了。
劉備要是想徹底打敗袁紹,界橋便是他的必爭之地。也是基於這一點,袁紹到了界橋,便命麾下諸將,在此設立堅固的營寨,儲備糧草,以候劉備大軍。袁紹唯一的優勢,就是本土作戰,而劉備卻因糧道阻遠而補給困難。能不能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那就要看袁紹的本事了。
劉備正在攻略安平國,聽說袁紹兵屯界橋,大笑道:“吾還以為袁本初欲坐視吾軍席卷冀州而不顧,今次卻是肯出鄴城了。”
於是便調轉頭來,提兵南下,與黃忠、嚴顏兵合一處,往界橋去了。劉備一走,安平國的地方官吏頓時大松了一口氣,正在降與不降之見糾結躊躇,既然劉備走了,那就遲一點再作選擇罷。這年月,不是誰都能像呂布一樣,背主之事做得毫無心理壓力的。更讓人尷尬的是,他們之前已經做過一次降臣了。
當年公孫瓚南討袁紹,發布檄文歷數袁紹的十大罪狀。咳咳,如今劉備開戰前發布的檄文,其中很多內容就是引用公孫瓚當年用過的橋段……公孫瓚還直接把這檄文遞到千裏之外的長安朝廷去了,很是大大的替袁紹又揚了一次“名”。當時這不知道是何人替公孫瓚捉刀的檄文,給天下、給冀州帶來的震撼還是很巨大的。檄文一出,冀州無數官吏望風歸降。也不知道是他們真的心存正義,還是見勢不妙迫於公孫瓚兵臨城下的軍事壓力。
結果他們選擇站隊之後沒多久,公孫瓚被袁紹打得大敗,再後來,公孫瓚竟然就這麽被袁紹給滅了。這劇情反轉得,讓他們實在是說不出話來。公孫瓚死了那還能怎麽辦,又只好寫信給袁紹表忠心,求寬恕。能當官的,背景就沒有一個普通的。袁紹逮住幾個自己心中不喜的、家族弱小的、名聲不好的家夥殺雞儆了猴順便也給自己出了口惡氣後,也便不再追究了。繼續讓他們待在原來的官位上替自己服務。
如今沒了公孫瓚,卻又來了個劉備。要說劉備名聲比公孫瓚大、實力怎麽看也比公孫瓚強。本來劉備的檄文一出,冀州便有人蠢蠢欲動,打算暗中投誠。但有人就開始擔憂了,這兵無常勢,打仗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當年公孫瓚那麽厲害不也短短時日就覆滅了嗎。現在投過去那是容易,不過若是劉備敗了,咱們想要再投過來,那就難了。恐怕到時挾大勝之威的袁大將軍,就不那麽好說話了。少不得大夥兒腦袋要搬家。
又有人說了,他袁紹要治理冀州,還能少得了我們的幫扶不成?就算劉備敗了,無非也就是讓他殺幾個人解解氣,以後日子該怎樣就怎樣,一切照舊!
說這個話的人,被人罵了個狗血淋頭,打敗公孫瓚和打敗劉備所造成的影響能一樣嗎?就算袁將軍開恩只殺幾個人解氣,那應該砍誰的腦袋,不應該砍誰的腦袋?
沒人願意拿腦袋去賭未來。反正不管誰勝誰負,這塊大地上的主人是誰,袁也好劉也罷都繞不過他們。既然橫豎都有官做,何必要去冒風險?這就是冀州大地上,大部分官吏的心聲。
劉備還不知道這些地方官員們心中打著這樣的小算盤。他還在跟荀攸笑著戲說:“昔年伯珪兄提兵南來,河北震動,地方守令聞風而降。吾今亦來,卻無覆見當年伯珪兄之故事。看來在冀州士民心中,吾遠不及伯珪兄矣。”
荀攸聽了,都不知道該怎麽接話。當年公孫瓚大戰袁本初之時,他還在於夫羅營中混日子呢。哪裏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麽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