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
關燈
小
中
大
袁紹看向曹操等人道:“孟德,有何不可?”
陳琳開言道:“本初,洛陽之軍盡屬大將軍,緣何要召外鎮?”
袁紹笑道:“孔璋,北軍素來信服中官,甚不可靠,且蹇碩又領西園兵,諸位可忘了大將軍竇武之故事?”
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也是想誅除宦官,結果率數千北軍與王甫千餘人放對,王甫一陣大喊,說竇武造反,於是北軍紛紛自散,堂堂大將軍只能自殺,牽連家族親友……
眾人一聽袁紹言之有理,於是紛紛細細議論起來。
袁紹見自己說動眾人,不禁心中得意,又道:“皇後與何車騎素與閹宦親近,若大將軍征調北兵,必為閹人知悉。且又可借外鎮,以堅大將軍之志,一舉兩得,有何不可?”
眾人一想,大將軍夾在親人恩人與正義之間,左右為難,實在是有點危險,別到時候事情都定了,他來個陣前反水,那就完了。還不如聽袁本初的,召來外兵以雷霆之勢把閹宦給滅了。再說了,有北軍在,諒外鎮兵也不敢放肆。
於是眾論皆悉,唯有曹操堅決反對:“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袁紹把手一搖,道:“孟德不必多言,我意已決,當詣大將軍,請大將軍召外鎮。”
曹操也沒法,此時他聲望名位皆不如袁紹,又不如袁紹在大將軍何進心中的地位,只得由他。
於是曹操又再問道:“既召外鎮,本初屬意何人?”
眾人皆看著袁紹。
袁紹道:“涼州董卓董仲穎,乃軍中宿將,能征善戰,所部皆為虎卒,且忠心為國,其人可用。我欲召其入京!”
一言石破天驚。曹操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袁紹,他想過無數可能,卻沒想到袁紹竟然敢召董卓。
當即鄭泰就起身表示反對:“董仲穎桀驁難制,入京必然為禍,萬萬不可召此人入京!”
鄭泰在尚書臺工作,自然知道董卓抗旨的事,對他這等忠直之臣而言,抗旨就已經超出一個臣子的底限了。他自然不願董卓入京。
曹操也表示反對:“欲召外鎮,劉玄德屯兵荊州,荊州久無戰事,而涼州兵力不逮,且荊州近,涼州遠,緣可不召玄德?”
曹操這一說,大家便紛紛附議了。對大家而言,劉備乃一等一的標準士大夫,學問好,能力強,更重要的是品德高潔,對於這樣的一個人,無疑要比起以軍中廝殺起家、見利忘義的董卓來放心得多。
袁紹見眾口一辭,心中卻不禁冷笑,他就是調誰,也不會調劉備來。劉備若來,以他的名望,風頭豈不是全被劉備搶光?到時他這定策之人,忙裏忙外,還能落到什麽?
就是寧可自己征兵,也不能讓劉備隨便入洛陽,這樣才能顯得出自己的本領來。
眾人討論了半天,見袁紹遲遲不表態,不禁心中微怒,決定明日便向大將軍何進單獨匯報。於是大家不歡而散。
這些家夥,皇帝只剩下一口氣,他們不關心探望,卻只望著皇帝快點駕崩,然後新天子繼位,他們好謀誅宦官。也實在是皇帝這幾十年皇帝做得讓他們太失望。
劉備在荊州,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也隱約知道皇帝大概時日不久了。這時的他,全靠京中故舊給他傳遞消息。他也不知道,等天子一駕崩,袁紹那個笨蛋調董卓入京後,他便也起兵入京,還是按兵不動?
不起兵,實在是受不了董卓那頭豬在京師折騰,從而把好好的司隸繁華之地,弄得亂七八糟,一片荒蕪。要是起兵,不奉詔而動,又給了許多人口實,最起碼在荀彧心中,這忠君為國的形象就要崩塌,從而變成世人眼中的野心家……
走一步看一步好了。起兵的時機也很重要,等董卓開始亂來的時候,自己做為大漢宗親,去保扶天子,誰也說不出什麽錯來吧?
卻說天子在宮中,自知時日無多。人之將死,自然免了不回顧自己一生。天子發現自己這一輩子除了吃喝玩樂,似乎也沒幹什麽好事,唯一能得天下臣民稱讚的,或許便是熹平石經了。這個時候,天子把天下局勢在腦子裏過了一遍,便開始擔憂他的帝國起來了。
幽州、益州、荊州等地,各有重臣能吏鎮守,他不太擔憂。他就擔憂兩件事,在外擔心他死之後董卓無人能制;在內擔憂他死之後,繼承人的問題。
董卓久在涼州,在羌胡中素有威望,麾下又兵強馬壯,上回試探,征拜董卓為少府,董卓怎麽說的?他說:“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廩賜斷絕,妻子饑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覆上。”大意是自己想來京師當官,羌胡不讓,說還欠他們軍費呢,自己沒辦法,來不了。
言語間,桀驁語氣顯露無疑,似乎對朝廷說,我帶的兵,只有我能搞得定,要強行調我走,出了亂子不要怪我。
朝廷也知道,真要強征董卓,董卓部下必然會出亂子。誰讓亂的,大家心裏都有數,心照不宣而已。
從那個時候起,皇帝心中就有著一根刺。涼州亂了那麽多年,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上任,也為這個問題而頭疼。於是又下詔,這回是給董卓升官,拜他為並州牧,然後著他之部隊歸屬皇甫嵩。
董卓雖然沒讀多少書,不過一看就明白了,這是要奪自己的兵權呢。從小就生活在混亂之地的董卓知道,沒了兵權,沒了部隊,朝廷想怎麽拿捏自己還不得就怎麽拿捏自己啊。這明升暗降呢,這個當,自己可不能上。
於是董卓又上書道:“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官職受了,卻還是不肯交出部隊。反而駐兵河東,以觀望時變。
皇帝此時病重,他要交待的身後事還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繼承人的問題,一時半會也騰不出精力來收拾董卓。否則,若依他身體好時的性子,十個董卓也沒了。
攘外必先安內。還是先搞定皇位繼承人吧。
皇帝做了幾十年,卻只有兩位皇子,一位帝女。不是他能力不強,而是這個時候的嬰兒成活率,哪怕他貴為天子,也是無法。他子女無數,但成活到現在的,便只有這幾根獨苗苗了。
皇長子劉辨,為何皇後所出。照理來說,何皇後十數年寵愛不減,劉辨應該早早便為皇太子才是。可是皇帝便偏偏不喜歡劉辨,覺得他太輕佻,無人主相。
這也怪不得劉辨,皇帝當時數喪皇子,好不容易又得了個皇子,自然是喜不自勝,卻又怕自己養不活,便把劉辨寄養在史道人家中。一養就是好多年。人稱史侯。
劉辨養在民間,倒是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活蹦亂跳的,可是誰家不好養,卻偏偏養在一個愛好煉丹畫符的道士家。十幾年耳濡目染,劉辨對畫符煉丹,捉鬼降妖熱切得很。可以說是頗得史道人真傳。史道人也沒法,皇子喜歡這個,難道自己可以不教?
本來無礙,反正皇帝自己也喜歡玩這個。但偏偏好死不死,張角搞了個黃巾大起義,弄得天下到如今還不得安寧。這下,皇帝從愛好道教,瞬間粉轉黑,把道士、道教恨得入骨。而大兒子劉辨卻偏偏愛好這個,興趣不減,於是在皇帝眼中,便成了負面印象了。
他總覺得,要是長子劉辨當了皇帝,只怕比自己還要亂來。一想到劉辨為天子,宮中蓄養一班捉鬼畫符的道人,皇帝就覺得受不了。
再看皇次子劉協。劉協生下來,母親王美人就被何皇後給弄死了。劉協繼承了母親的基因,長得粉雕玉琢不說,打小還被自己的母親董太後撫養,學習了一肚子的詩書不說,還乖巧懂禮。而王美人,又是皇帝一直念念不忘的。或許是失去了的,才是最好的吧。皇帝無疑把對王美人的愛和思念,全部轉移到了劉協身上。
於是在劉辨劉協之間,天平自然就不由自主的傾斜了。
只是在自己要做決定的時候,群臣反對不說。還要考慮的是皇後和大舅哥的態度。何進為大將軍多年,地位穩固,士卒多得其恩。若是不立劉辨,只怕自己死後,便會立馬發生流血事件。
雖然自己去年設立了西園兵,又把自己舅舅董重提拔為驃騎將軍,坐到了軍中老二的位置。可是何家兄弟一為大將軍、一為車騎將軍,董重勢單力孤,只怕是鬥不過。如何是好?
皇帝也是個普通人,他也在權衡利弊。他也在謀劃布局。只可惜,時間太過緊迫,而他為了天下安危,又把宗室重臣全部外放鎮守地方。不然,有一二位宗室重臣在此,他便可以安心立遺詔了。何至於強忍著一口氣,思來想去,難下決斷?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陳琳開言道:“本初,洛陽之軍盡屬大將軍,緣何要召外鎮?”
袁紹笑道:“孔璋,北軍素來信服中官,甚不可靠,且蹇碩又領西園兵,諸位可忘了大將軍竇武之故事?”
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也是想誅除宦官,結果率數千北軍與王甫千餘人放對,王甫一陣大喊,說竇武造反,於是北軍紛紛自散,堂堂大將軍只能自殺,牽連家族親友……
眾人一聽袁紹言之有理,於是紛紛細細議論起來。
袁紹見自己說動眾人,不禁心中得意,又道:“皇後與何車騎素與閹宦親近,若大將軍征調北兵,必為閹人知悉。且又可借外鎮,以堅大將軍之志,一舉兩得,有何不可?”
眾人一想,大將軍夾在親人恩人與正義之間,左右為難,實在是有點危險,別到時候事情都定了,他來個陣前反水,那就完了。還不如聽袁本初的,召來外兵以雷霆之勢把閹宦給滅了。再說了,有北軍在,諒外鎮兵也不敢放肆。
於是眾論皆悉,唯有曹操堅決反對:“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袁紹把手一搖,道:“孟德不必多言,我意已決,當詣大將軍,請大將軍召外鎮。”
曹操也沒法,此時他聲望名位皆不如袁紹,又不如袁紹在大將軍何進心中的地位,只得由他。
於是曹操又再問道:“既召外鎮,本初屬意何人?”
眾人皆看著袁紹。
袁紹道:“涼州董卓董仲穎,乃軍中宿將,能征善戰,所部皆為虎卒,且忠心為國,其人可用。我欲召其入京!”
一言石破天驚。曹操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袁紹,他想過無數可能,卻沒想到袁紹竟然敢召董卓。
當即鄭泰就起身表示反對:“董仲穎桀驁難制,入京必然為禍,萬萬不可召此人入京!”
鄭泰在尚書臺工作,自然知道董卓抗旨的事,對他這等忠直之臣而言,抗旨就已經超出一個臣子的底限了。他自然不願董卓入京。
曹操也表示反對:“欲召外鎮,劉玄德屯兵荊州,荊州久無戰事,而涼州兵力不逮,且荊州近,涼州遠,緣可不召玄德?”
曹操這一說,大家便紛紛附議了。對大家而言,劉備乃一等一的標準士大夫,學問好,能力強,更重要的是品德高潔,對於這樣的一個人,無疑要比起以軍中廝殺起家、見利忘義的董卓來放心得多。
袁紹見眾口一辭,心中卻不禁冷笑,他就是調誰,也不會調劉備來。劉備若來,以他的名望,風頭豈不是全被劉備搶光?到時他這定策之人,忙裏忙外,還能落到什麽?
就是寧可自己征兵,也不能讓劉備隨便入洛陽,這樣才能顯得出自己的本領來。
眾人討論了半天,見袁紹遲遲不表態,不禁心中微怒,決定明日便向大將軍何進單獨匯報。於是大家不歡而散。
這些家夥,皇帝只剩下一口氣,他們不關心探望,卻只望著皇帝快點駕崩,然後新天子繼位,他們好謀誅宦官。也實在是皇帝這幾十年皇帝做得讓他們太失望。
劉備在荊州,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也隱約知道皇帝大概時日不久了。這時的他,全靠京中故舊給他傳遞消息。他也不知道,等天子一駕崩,袁紹那個笨蛋調董卓入京後,他便也起兵入京,還是按兵不動?
不起兵,實在是受不了董卓那頭豬在京師折騰,從而把好好的司隸繁華之地,弄得亂七八糟,一片荒蕪。要是起兵,不奉詔而動,又給了許多人口實,最起碼在荀彧心中,這忠君為國的形象就要崩塌,從而變成世人眼中的野心家……
走一步看一步好了。起兵的時機也很重要,等董卓開始亂來的時候,自己做為大漢宗親,去保扶天子,誰也說不出什麽錯來吧?
卻說天子在宮中,自知時日無多。人之將死,自然免了不回顧自己一生。天子發現自己這一輩子除了吃喝玩樂,似乎也沒幹什麽好事,唯一能得天下臣民稱讚的,或許便是熹平石經了。這個時候,天子把天下局勢在腦子裏過了一遍,便開始擔憂他的帝國起來了。
幽州、益州、荊州等地,各有重臣能吏鎮守,他不太擔憂。他就擔憂兩件事,在外擔心他死之後董卓無人能制;在內擔憂他死之後,繼承人的問題。
董卓久在涼州,在羌胡中素有威望,麾下又兵強馬壯,上回試探,征拜董卓為少府,董卓怎麽說的?他說:“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廩賜斷絕,妻子饑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覆上。”大意是自己想來京師當官,羌胡不讓,說還欠他們軍費呢,自己沒辦法,來不了。
言語間,桀驁語氣顯露無疑,似乎對朝廷說,我帶的兵,只有我能搞得定,要強行調我走,出了亂子不要怪我。
朝廷也知道,真要強征董卓,董卓部下必然會出亂子。誰讓亂的,大家心裏都有數,心照不宣而已。
從那個時候起,皇帝心中就有著一根刺。涼州亂了那麽多年,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上任,也為這個問題而頭疼。於是又下詔,這回是給董卓升官,拜他為並州牧,然後著他之部隊歸屬皇甫嵩。
董卓雖然沒讀多少書,不過一看就明白了,這是要奪自己的兵權呢。從小就生活在混亂之地的董卓知道,沒了兵權,沒了部隊,朝廷想怎麽拿捏自己還不得就怎麽拿捏自己啊。這明升暗降呢,這個當,自己可不能上。
於是董卓又上書道:“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官職受了,卻還是不肯交出部隊。反而駐兵河東,以觀望時變。
皇帝此時病重,他要交待的身後事還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繼承人的問題,一時半會也騰不出精力來收拾董卓。否則,若依他身體好時的性子,十個董卓也沒了。
攘外必先安內。還是先搞定皇位繼承人吧。
皇帝做了幾十年,卻只有兩位皇子,一位帝女。不是他能力不強,而是這個時候的嬰兒成活率,哪怕他貴為天子,也是無法。他子女無數,但成活到現在的,便只有這幾根獨苗苗了。
皇長子劉辨,為何皇後所出。照理來說,何皇後十數年寵愛不減,劉辨應該早早便為皇太子才是。可是皇帝便偏偏不喜歡劉辨,覺得他太輕佻,無人主相。
這也怪不得劉辨,皇帝當時數喪皇子,好不容易又得了個皇子,自然是喜不自勝,卻又怕自己養不活,便把劉辨寄養在史道人家中。一養就是好多年。人稱史侯。
劉辨養在民間,倒是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活蹦亂跳的,可是誰家不好養,卻偏偏養在一個愛好煉丹畫符的道士家。十幾年耳濡目染,劉辨對畫符煉丹,捉鬼降妖熱切得很。可以說是頗得史道人真傳。史道人也沒法,皇子喜歡這個,難道自己可以不教?
本來無礙,反正皇帝自己也喜歡玩這個。但偏偏好死不死,張角搞了個黃巾大起義,弄得天下到如今還不得安寧。這下,皇帝從愛好道教,瞬間粉轉黑,把道士、道教恨得入骨。而大兒子劉辨卻偏偏愛好這個,興趣不減,於是在皇帝眼中,便成了負面印象了。
他總覺得,要是長子劉辨當了皇帝,只怕比自己還要亂來。一想到劉辨為天子,宮中蓄養一班捉鬼畫符的道人,皇帝就覺得受不了。
再看皇次子劉協。劉協生下來,母親王美人就被何皇後給弄死了。劉協繼承了母親的基因,長得粉雕玉琢不說,打小還被自己的母親董太後撫養,學習了一肚子的詩書不說,還乖巧懂禮。而王美人,又是皇帝一直念念不忘的。或許是失去了的,才是最好的吧。皇帝無疑把對王美人的愛和思念,全部轉移到了劉協身上。
於是在劉辨劉協之間,天平自然就不由自主的傾斜了。
只是在自己要做決定的時候,群臣反對不說。還要考慮的是皇後和大舅哥的態度。何進為大將軍多年,地位穩固,士卒多得其恩。若是不立劉辨,只怕自己死後,便會立馬發生流血事件。
雖然自己去年設立了西園兵,又把自己舅舅董重提拔為驃騎將軍,坐到了軍中老二的位置。可是何家兄弟一為大將軍、一為車騎將軍,董重勢單力孤,只怕是鬥不過。如何是好?
皇帝也是個普通人,他也在權衡利弊。他也在謀劃布局。只可惜,時間太過緊迫,而他為了天下安危,又把宗室重臣全部外放鎮守地方。不然,有一二位宗室重臣在此,他便可以安心立遺詔了。何至於強忍著一口氣,思來想去,難下決斷?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